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序言

HR,敢問路在何方

前幾天,看到一則新聞:中國建設銀行在上海開了一家真正的無人銀行。

我知道這一天遲早會到來,就是沒想到來得這么快!

沒有保安,通過智能刷臉確認你的身份;

沒有大堂經理,取而代之的是會微笑、會說話、會噓寒問暖的機器人;

沒有柜員,取而代之的是效率更高、懂你所需的智能柜員機;

假如你的問題很復雜,智能柜員機也辦不了,那么,你只需戴上耳機,使用AR、VR技術由柜員遠程處理。

面對這樣的場景,人力資源還能做什么?應該做些什么呢?這是從未有過的挑戰!

將來,很多工作場景會像無人銀行一樣,不需要人了。從數量上看,工作的人會減少,但更重要的是,由于工作場景的變化,帶來了人力結構的變化、工作方式的變化、職業需求的變化、企業價值創造基礎的變化……

可以預見,凡是有邏輯的、可以由“算法”實現的工作崗位,終將被人工智能取代。

如果你是HR(人力資源管理從業者),恭喜你!這個崗位目前還沒有任何跡象能被取代。相反,你會變得更加重要!那是因為,你所管理的群體是人,企業員工的結構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企業員工未來將以知識工作者為主,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對于知識工作者,更需要激發他們工作的自驅力!

未來,主要由人來負責的崗位,一定是對社交和創意要求更高的崗位。也就是說,一定是人工智能難以替代的崗位。當價值創造的基礎改變時,管理方法也隨之而變。

工作場景的變化會不會讓工作的時間、工作的地點更加靈活呢?答案是肯定的。技術進步正在不斷掃除時間和空間的阻礙,未來足不出戶地上班也不是不可能!

工作場景變了,人的需求變不變?遠的不說,就說這些年討論得最多的新生代問題,大家都很頭痛,這些新生代很特別嗎?當然不是,是人的需求變了!他們個性更張揚,更在乎個人價值的體現,個人意見要得到表達、個人感受要得到關注,他們不再關注能為這個企業創造什么,而是關心企業能幫他實現什么。他們強調對話、藐視權威,在互聯網面前,他們比以往更有話語權。他們已不是為生計窘迫而謀生,也不是為家庭沒落而尋找出路。不管你在主觀上多么不認同,任何人都是時代的產物,人們正在從價值驅動向興趣驅動變遷,每個人都會保留時代的痕跡。從積極的一面來看,他們敢于創新,富于發現,有夢想,有激情,有主動鏈接世界的意愿和能力。這些需求的變化,就構成了人力資源工作的挑戰。

企業價值創造基礎的改變顯而易見,過去效率決定一切,效率就是時間,時間就是金錢。有效率就有成本優勢、速度優勢,就有競爭優勢。然而,當整個地球都產能過剩的時候,企業就必須提供與別人不一樣的東西,提供不一樣的服務,必須創新,不斷地推陳出新,不然難有出路。創新,就成為這個時代企業發展最主要的驅動力!創新由誰來做呢?還是要由人來做呀!那如何把所有人的創新基因激發出來?如何把組織系統和流程系統有機地交融,變成一部創新的機器呢?這就是人力資源工作的挑戰。

當然,這個巨變時代的挑戰還有很多,這里僅從最能直觀體會到的技術革新的角度,談一談對人力資源工作的影響。

本書就是想為這個價值驅動時代的HR的個人成長之路提供即查即用的行動指導。筆者根據近二十年來服務各類企業的經驗,以及自身做HR和顧問的經歷,希望為HR的職業征途提供助力,降低HR的試錯成本,幫助HR快速成長為行業精英。

為了盡可能地給廣大同行提供最直接的指點,本書寫作的原則是“少說為什么,多說怎么做”。因為筆者深知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是一項極具挑戰的實踐,而不是高大上的理論,相信HR同行們大都有自我鉆研的悟性,能夠憑借本書提供的實戰經驗或案例,參透本源,舉一反三地摸索出適合自己的辦法來。

真誠地期待,本書所提供的指點能夠幫助各位成長為高效能的HR。

偉大的事業由人來做——專注人本

IBM公司的創始人沃森曾說:“你可以接管我的工廠,燒掉我的廠房,但只要留下我的那些人,我就可以重建一個IBM公司。”

現代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也曾經強調:“企業只有一項真正的資源——人。”

1947年,共產黨軍隊撤出延安,很多領導干部和軍事將領不理解,延安相當于紅色中國的首都呀,是“革命圣地”,撤出延安不就標志著革命失敗了嗎?持這種想法的人有很多,毛澤東說:“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這十六字方針成為革命成功的法寶。

可見,人力資源對一個組織的發展乃至成功至關重要,特別在知識型經濟時代,企業價值創造依賴的已非體力,而是智力,人在組織中的重要性無須論證了!

“人本”就是以人為本。

HR的工作就是圍繞激發和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而展開的。強調對人性的理解,樹立以人為中心的管理理念,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而理解人、尊重人、依靠人、關心人、愛護人、培養人、教育人、解放人。

在HR眼里,應該把企業的每一個員工當作鮮活的生命看待,才有可能激發每一個個體的活力。所謂鮮活,是指人與其他生產要素有著最大的區別:人有主觀意志,有情感,有需求。如果這些個體的需求沒能在組織中得到落實,那就是同床異夢、身在曹營心在漢。

按照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和理查德·瑞安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人類行為動機的自我決定理論:“人類的天性決定了他們會尋求對自己命運的掌控權,希望自己引導自己。”說明要激發人的主觀能動性,就應該從人的基本欲求開始。對自己命運進行掌控的基本欲求可以表現為多個方面,比如:

?人有自我意識;

?人會不斷扣問人生的意義;

?人有夢想,會為想象力陶醉;

?人在根本上是追求快樂的。

下面具體說明。

一、人有自我意識

小貓、小狗每天會照鏡子、顧影自憐嗎?不會,但是人會。因為人有自我意識,他要問:“我是誰?我在別人心目中是什么樣子?”他孜孜不倦地尋找真實的自我。他有存在感嗎?他感受到歸屬了嗎?他認為自己是組織中的主人了嗎?如果對于以上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他就有了歸屬于組織的理由。

“自我”指的是個人的信念結構。自我的概念決定著一個人的自我認知、自我感覺,決定著他如何看待自己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如果你認為你與外部世界是為人民服務的關系,那么你就有可能成為雷峰,成為焦裕祿,成為孔繁森;如果你感受到世界與你有仇恨,那么你就可能成為恐怖分子中的一員——這都取決于你對自我的定位!

自我好比控制中心,掌控著個人表現、行為和結果(產出)。任何外在表現都始于內在的自我概念的變化。換言之,個人外部世界的所有變化皆源于其內部世界的改變。我是誰?我要成為誰?我將做點什么?這些與自我概念定位有關的信念,終將決定我們在生命洪流中做出不同的選擇,付出不同的努力并有著不同的命運!

所以,聰明的領導首先想到的不是去控制他,而是幫助他清除那些消極的因素,建立健康的自我概念,從而讓他與外部世界的關系變得更加積極,進而達到自我驅動的目的。

HR應如何滿足人的這種自我意識呢,舉例如下:

?頒獎時向大家介紹他那些鮮為人知的、令人贊賞的細節;

?想辦法和接觸最少的員工聚一聚;

?向大家公布在員工提出方案后得到的積極效果;

?確保所有的建議在提出之后得到迅速處理;

?公開表揚提出建議的人及其建議給公司帶來的改進;

?讓員工知道自己的工作在整個公司里所起的作用;

?設立一個“帶新員工共進晚餐”的活動,在新員工入職后的兩周內,要求老員工輪流請他們吃午餐;

?以某個員工的名字來命名某個地方;

?建一個關于員工先進事跡的博客;

?讓員工拍攝一段團隊或部門視頻;

?邀請員工的配偶參加公司活動或開放參觀日;

?開展“我是榜樣”活動;

……

二、人會不斷扣問人生的意義

員工是否能留在組織不僅取決于他的能力和公司的吸引力,還有他們對人生的向往。如果他的人生向往沒有在組織中落實,他感受不到意義,就會義無反顧地離開。

追問活著的意義,是人特有的現象。員工知道他工作的意義嗎?他感受到自己在整個公司所起的作用了嗎?……如果有,那你的管理就會變輕!你的手段就會變柔!

如果你是HR,就不能忽視這種強大的、驅動人做出不同選擇的信念,應該對此加以利用和設計,例如:

?讓所有成員輪流承擔領導責任;

?授予特權,例如月度銷售冠軍可以享受不用打卡上班(或無定時工作制)的特權;

?只要可能,就施行靈活的工作時間制,把注意力放在員工的工作業績上,而不是工作時間長短上;

?把工齡獎金發給員工的親屬;

?員工生日當天可以獎勵員工一張“帶薪假期一天”的兌換劵,由其在三個月內使用;

?讓員工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選擇參加的項目;

?發放福利時,最好設計一些可以讓他們在朋友圈炫耀的東西;

?給個人頒發有趣的證書,承認他們的貢獻或者特殊的才藝;

?頒發具有某種象征意義的勛章;

……

三、人有夢想,會為想象力陶醉

人的夢想豐富、細膩而認真。

團隊有偉大的前景嗎?員工對未來有信心嗎?他受到鼓舞了嗎?……如果有,管理就有方向。行動自帶動力!

《小王子》里有一段話是這樣描述的:“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來搜集材料,不要指揮他們做這個、做那個,你只要教他們如何渴望大海就夠了。”可見,夢想的感召力何其強大!

如果你是HR,就應該對夢想加以設計,例如:

?確保員工了解公司存在的目的、意義、價值觀;

?讓員工將個人職業發展所需要的機會列成清單,比如從事新的工作、學習新的技能、加入綜合性團隊等,然后和員工探討如何獲得這些機會;

?盡可能多地告訴員工現有的發展機會;

?給予員工足夠的機會,讓他們可以在工作中大展拳腳;

?讓員工自主設計獎勵的項目,讓激勵多元化和個性化;

?鼓勵員工展示自己的目標夢想板;

……

四、人在根本上是追求快樂的

快樂是動力的源泉!好心情,好員工;壞心情,壞員工。

神經學家告訴我們,當滿足自己的真實需求時,大腦會獎勵自己少量的多巴胺(神經傳遞物質),這種生物性的能量會使你產生一種愉悅感,并為之付出行動。

如果你是HR,你可以這樣設計:

?通過改善員工的工作環境來激勵他們,例如:植物,畫框,干凈的、不起卷的地毯,能夠充分通風和照明的環境,隱私空間,寬敞的工作場所,適合的、運作正常的辦公設備,令人心情愉快的接待區,充分的休息,可口的午餐,健身房,吧臺;

?給予獲獎者免費的化妝機會,全天的溫泉券,蹦極、跳傘、熱氣球旅行或者急流泛舟的門票;

?給予興趣類課程培訓機會,如高爾夫、潛水、飛行、游艇、網球、騎馬、烹飪、畫畫等;

?和員工一起去苗圃,讓她挑選自己喜歡的盆栽,由公司來支付;

?設計積分制,允許員工自由地選擇獎品獎勵自己;

?辦公區播放舒緩怡情的音樂,放些甜食;

?在工作時間設立咖啡時間,創造交流空間;

……

以上用了許多篇幅來舉例,其實是為表達一個信息:HR的核心貢獻是挖掘人的潛力、激發人的動力,而手段則是通過滿足人的基本欲求,引導其行為與組織目標趨于一致,而不是局限于僅采用控制的手段去約束人的行為。

人之所以能被激發,是因為人與生俱來就有這些欲求的本能,可以被驅動。

在專注人本的工作中,如果逆人性而為,則必將失敗!反之,得人心者得天下!

競爭的終結手段——突破績效

設定了許多目標,最終難以實現——沒有產生績效!

制訂了許多計劃,沒有一項落實——沒有產生績效!

開展了多項活動,業績沒有突破——沒有產生績效!

……

德魯克說:“績效是任何組織的最終檢驗標準”,“績效是組織生存的唯一目標”。

管理只對績效負責!

企業的績效包含效益和效率兩方面內容,如果不能在效益和效率上發揮作用,那么剩下的唯有成本了,這樣的話,管理的意義何在呢?

同理,HR的工作如果不能助推企業產生良好的績效,HR的價值又何在呢?

企業的競爭可以表現在戰略上、資源上、技術上、人才上、商業模式上,但最終都反映在誰的績效更優!

職場中的競爭可以表現在專業上、學歷上、技能上、態度上、關系上,但最終都反映在誰的績效更優!

可見,要成為高效能的HR,一方面要在推動組織實現高績效上有所貢獻,另一方面則應在個人的工作方法上體現出高績效來。因此,高效能的HR應做好兩點:

一是把工作與企業的經營緊密地聯系起來,通過精心的設計和管理,推動甚至引領企業經營的發展。HR不僅需要掌握人力資源知識,還應深諳戰略分析、商業模擬設計、市場運作等方面的知識。

二是專注于思維、行動、人際技巧、制度設計等能力的修煉,這能讓你在復雜的環境中游刃有余,提高你的影響力。

本書的整體結構并不局限于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本身,而是從經營的基本面和個人影響力入手,去突破績效,成就一個高效能的HR。

HR成長路線圖

長期以來,HR的人格常處于分裂的狀態:每家企業都說HR很重要,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是公司的戰略部門,是企業的命脈,可實際運行中,HR總是被邊緣化,變得可有可無,無足輕重。畢竟,盈利是最重要的,不斷地簽單尤為要緊,技術升級也迫在眉睫,漸漸地,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戰略地位淪為口號,實際做的多是只出汗不出活的瑣碎事務。

HR之所以常常被邊緣化,是因為HR的工作一直在“體外循環”,從來只是企業經營的輔助單元。企業的先天基因是商業組織,是要賺錢、要盈利的,這一基本面從未被改變過,它的社會責任也必須基于這一基本面才得以展開。當HR的工作與企業經營脫離,當然就是“體外循環”了,被邊緣化是不足為奇的事。

如果你懂得經營,了解業務,你出臺的任何一項政策都是為了更好地掙錢、更好地建立競爭優勢,那么誰還能反對你呢?

要學會跳出人力資源做人力資源,不信你問問你身邊做人力資源總監的朋友:他有多少時間真正在做人力資源的事情?他每天談的、溝通的、處理的大部分事情都與業務有關。

工作中的很多事都是通過人來實現的,HR要學會運用人際影響力的技巧。人力資源部門往往不是權力的中心,多數時候只是政策的實施者、監督者和專業的支持者、服務者。作為HR,業務部門講的話必須認真聽,領導講的話得仔細聽,老板的話還要揣摩著聽。如果缺乏人際交往的能力,沒有情感的基礎,沒有人愿意幫你講話,沒有人告訴你真相,你就很難開展工作了。

另外,權力也很重要!權力代表著資源,在利害關頭,光感情好還不行,還要有工作需要的資源。但一開始,組織往往并沒有給你相應的權力,你要有意識地設計晉升、選聘、考核、調薪等,甚至還要成為戰略的引領者、企業文化的“布道者”,任何一件事的成功都可以提高人力資源的影響力。

當然了,長期來看,一個人的品格也很重要,甘地說:“當一個人的動機被懷疑時,他所做的一切都會蒙污。”我們對人的判斷通常是以過去推論未來,“品格”就像一張信譽可靠的標簽,足以讓人們先對你抱以信任。信任讓事情簡單,簡單就是速度,速度就是競爭力!

有人問,修煉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優秀的HR?我說:當企業離不開你時,你就算優秀了!

企業離不開你的原因是你也在與時俱進,塑造了企業深層次的價值。

以筆者的經驗來看,HR的高效能成長分為三個階段,如圖0-1所示。

圖0-1 HR成長路線圖

一、初階:人力資源支持者

HR要做的是關于人的工作,把人當作資源來開發,讓人的德智體全面發展,努力激發人的創意和潛能,形成推動組織目標實現的力量。但你真的把人當作資源開發了嗎?這首先是意識問題,然后才是技術問題。

做人力資源的人得有點看到“人”兩眼放光的感覺才行。把“人”當作資源看待,難的不是不懂這個道理,而是難在始終秉持這種謙沖自牧、務盈守虛的態度。毫無根基的劉備若無如此操守,定不能廣聚人才雄踞一方。

在人力資源的技術層面,已有很多成熟的工具和方法,本書也有不同程度的介紹。不過我想說明的是:很多管理工具的研究多半集中在運營技術層面,如果直接拿到企業中運用往往走偏走樣,這是由于還有一個因素被我們忽略了——人文心理。我的建議是,所有關于人力資源的理論、方法和工具,必須放于特定的人文環境中加以選擇和應用,既要重視技術邏輯,也要重視文化心理!

要知道,做人力資源的最大底氣是:所有的經營目的都需要通過人來實現。

為什么有的HR的格局總難以上升到一定的程度?

任何管理措施都源于假設,任何假設都基于客觀條件的判斷,而任何客觀條件都是動態變化的。你的視野越大,你所理解的客觀條件就越深廣,你所做的判斷自然高人一等。所以,我常常鼓勵HR朋友,一定要多去攝取人力資源之外的企業管理知識。

如果工作的焦點放在組織的內部,稱為狹義的人力資源;

如果工作的焦點放在組織的外部,稱為廣義的人力資源;

如果工作的焦點放在實現經營目標,那你可能在做人力資本。

今天的學習資源異常豐富、便捷,可為什么有的人總是消化得很慢呢?

我的經驗是,要學會使用“模型”思維,就是試圖把任何一項知識體系變成一個模型。這個模型首先是向別人學來的,然后隨著持續的學習不斷對該模型進行解讀、豐富、修正、升華,久而久之,深深地烙在你的腦子里,形成完全屬于你的獨立理解。生活中就有這樣的現象,有的人力資源專業畢業的應聘者知曉很多知識,讓他解決具體問題,他就不知所措了!為什么呢?因為他的學習方法是錯的,他對于所學的東西沒有切身體會,只有簡單的記憶,就像手握一把散亂的珍珠,不知該做何用。正確的學習方法是,采用模型思維,讓知識變得有目的、有秩序和有聯系!這就像在珍珠上穿了一根線,使珍珠變成一串漂亮的項鏈。

為什么有的人盡管很勤奮,可是進步很慢?

這個問題并不深奧!也沒有什么神奇的方法,說到底就是學的東西沒有被及時地應用!“學你所用,用你所學”,學以致用是快速成長的唯一方法,知識不經操練怎能內化為能力呢?就像盡管有豐富的游泳知識,能下水才算會游泳。從知識的角度來看,解決好一個問題有一百種可行的方法,但從實操角度出發,你只能選擇其中一個方法行動。書上肯定告訴你有一百種方法,但一定沒告訴你哪一種方法最貼合你目前的實際!因此,你不實際操作,不親身經歷,不內化為經驗,怎么可能有進步呢?

所以,一定想辦法將學習的知識拿去操練,或者要用到什么就集中精力、集中資源地學習什么!

二、中階:績效突破助推者

HR要助推企業的績效,一定要完整地理解本企業的經營邏輯,并把業務需求整合轉化為組織和人力資源需求。

HR應非常清楚你所服務的對象(企業)需要什么,并且知道如何將需求的實現嵌入工作流程中。

理解企業的經營邏輯就好比旅行有一張地圖一樣重要,這樣就找到了績效突破的關鍵點、瓶頸點。

粗糙點兒說,你理解你所在的企業是如何賺錢的嗎?如果你真的理解了,你所做的一切都會恰如其分,受到歡迎,就算有爭論,你也會有充足的理由說服大家。

怎么快速做到這些呢?

第一,始終琢磨企業怎么賺到錢,對如何實現盈利、如何構建競爭優勢形成基本的認識。

第二,從業務流程入手,順著時間梳理一下:什么人、在什么時間、做什么事、完成什么成果。很快,生產的要素和運作的路線就像一張地圖一樣掛在面前,你再去回答人力資源做什么、怎么做就不會迷路。

第三,不輕易放過任何疑點和問題,隨時把它記錄下來,像破案一樣去思索它。及時向這個領域的高手請教,很快你就有很大的進步。

第四,按以下順序將業務需求轉化為人力資源的工作邏輯:

第1步請回答:企業是怎么更好地掙到錢的?

第2步請回答:需要什么能力(公司層面)去實現它呢?

第3步請回答:實現這些能力需要什么人才?

第4步請回答:這些人才和能力如何獲取(選、育、用、留、激)?

第5步請回答:我應該制定什么政策去支持它?

第6步請回答:眼下我最應該去做什么或者改變什么?

第7步請回答:我如何讓老板知曉并獲得理解?

第8步:每隔一段時間再來一次。

當你的工作嵌入企業的賺錢(經營邏輯)的流程之中,HR的價值和意義是不是就凸顯得迫切了呢?

所以,理解競爭要素,HR就占領了運營的制高點;理解賺錢那點事,HR就有了話語權。有了這些對經營理解的基礎,績效突破的政策手到擒來,突破績效的行動就能“步步為贏”。

三、高階:組織賦能驅動者

假設一家企業在一定程度上能擺脫對人的過度依賴,用三流的人也能干出一流的活來,可以想象,這家企業的生命力何其強大!

企業真正的核心能力,就是當這些人都不在的時候,企業還可以活著。

人力資源的主要價值是把人作為資源來開發,從而成倍地增加它的價值。但如果不搞人力資源,也能增加巨大價值呢?“反者道之動”,要提升HR的貢獻,就要跳出人力資源的本身!

實現的辦法就是要為組織賦能,HR要從專業人士發展為組織領袖,主要路徑有以下四條。

一是以構建合作為基礎的制度奠定企業的法制力量

好的制度把能力差的人淘汰,不好的制度把能力強的人擠走;好的體制能產生有效的合作,不好的體制只會讓人故步自封。賦予合作的力量是制度的根本目的,解放生產力是檢驗制度有效性的唯一標準。沒有人,什么也無法實現;但沒有制度,什么都無法持續。

離開制度的監護,組織將重歸混沌!

二是通過文化的習俗力量讓個體行為實現自我驅動

文化管理重點解決“無為”的問題。

文化是人為建立的一套超越生物性規律的秩序,告訴我們什么有意義,什么無意義。假如個人的意義與企業的意義被綁定在一起,組織的自我激勵、自我組織、自我約束、自我創造、自我生長不就實現了嗎?

離開文化的滋潤,管理將沉重不堪!

所以,高明的HR要學會成為企業的“布道者”,有使命感的人才會被追隨。

三是通過知識萃取沉淀出來的企業智慧為組織賦能

企業最大的浪費是經驗的浪費。

HR如果能夠不斷地對企業經驗進行萃取與傳播,降低組織對人才的依賴度,那么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戰略地位將毋庸置疑。

從本質來看,企業運營中需要的不是這個“人”,而是這個人所具備的能力,從勞動力市場購買的也不是這個“人”,而是這個人所具備的能力。但“人”的成本太貴且極不穩定,有人預見,二十年后,凡是有“算法”的工作崗位將消失,不再由人承擔,到那時由人參與的崗位主要是創意和人際交往的工作了。可見,技術的進步也在幫助企業把“人”這個要素消滅掉。

離開知識的管理,人才有時也會成為進步的阻礙!

四是HR應塑造自己的影響力,成為不可替代的驅動因素

HR要具備必要的人際交往技能、結構化的思考能力、高效能的工作方法等,這些雖與管理的專業無關,卻是高效能HR的必修課,畢竟,一個有影響力的HR是一切專業、政策得以有效實施的前提!

為組織賦能,你必須先成為那個不可替代的驅動因素!

本書后面的篇章,亦是按人力資源支持者、績效突破助推者、組織賦能驅動者三個層次遞進展開。讀者可評估個人的發展階段或能力的短板,先從“最要緊”的章節讀起。為適應這種即查即用的需要,筆者盡量讓每一章、每一節獨立成文,即每章集中闡述一個專業模塊的核心內容,每節集中解決一個相關問題。

開卷有益,這是筆者的追求!

金大松

2018年9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南县| 会东县| 晋宁县| 宜兰县| 高雄县| 弥勒县| 榆树市| 襄城县| 申扎县| 惠安县| 宾阳县| 六枝特区| 北宁市| 宿州市| 安庆市| 烟台市| 澄城县| 岑巩县| 黎城县| 佳木斯市| 虎林市| 宁国市| 日照市| 南康市| 玉环县| 磴口县| 茌平县| 虎林市| 伊通| 炉霍县| 田东县| 乌拉特中旗| 富阳市| 巢湖市| 宜兰县| 田阳县| 霍邱县| 鄂托克旗| 洛南县| 平原县| 家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