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開頭,詩人就以孤獨的人們的立場,向天使叫喊著,并且懷疑,天使群中誰也不會聽見這叫喊吧。在《悲歌》中的天使,并非意指著神的使者那般超越的存在,而是意味著在地上完成了人間的使命而超升的存在的極致。
“艱苦地”是一種反置的表現(xiàn)法,是人們苦苦地思慕后方才“現(xiàn)身的夜”,反置過來而表現(xiàn)的。把空虛投向空間,是意味著呼吁舍棄人類以自我解釋的世界,而委身于“世界空間”里。那“世界空間”是我們能自在呼吸的、生命回復到實存之本來狀態(tài)的空間。
2、這一節(jié)討論到人的使命。人們常站在以自己為中心的立場,因此很少注意到本身的用途,而只考慮到事物對于人們的用途。相對于“春”及“群星”的自然現(xiàn)象,暗示著過去的經(jīng)驗或童年的“往昔的波浪”,以及“提琴”的琴音,都是意味著人間世界的意象。
3、年輕的死者,那無言的、似有所傾訴的聲音,一直使里爾克耿耿于懷。由于他在沃普斯威特時深交的閨秀畫家鮑拉·蓓珂之死,很強烈地震撼著里爾克的心。
4、這一節(jié)繼承上節(jié)末,描述“死者”之成為純粹的“死者”的經(jīng)過。“焦灼的雙手中的自己”,意味著對抗外界威脅的不安而采取的一種防衛(wèi)行為。“把自己的名號撇開”,則暗示著切斷與世俗的一切關聯(lián),且有如丟棄了一件破碎的玩具般的,毫不足惜與眷戀。
5、在第一節(jié),是站在狹小的自我中心的立場,為自己而要求事物的用途,而在此,已變成要求我們對事物或他人的用途,是“那些早逝者”,不再需要我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