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何為博士
- 讀博:成為你理想自己的蛻變之旅
- 大衛·托夫勒
- 3580字
- 2019-08-02 17:13:15
哲學博士(the Doctor of Philosophy),簡稱博士,起源于西歐的中世紀時期。這是一個人可以獲得的最高學術學位。時至今日,只有極少數的博士做著研究哲學的老本行;同時,博士這個詞也擴展了“對智慧的熱情”(love of wisdom)這個詞組的涵義。
獲得博士學位,最簡單來說,證明了你已經熟練掌握了從事一項完整研究項目的能力,而且你的研究方式已經被該學術界其他同僚所接受。同時,你從事的研究項目所取得的成果將會為該學術領域增添新的知識。
一名博士所投身的課題,必然局限在某一特定領域,其中所涉及的專業術語也只有研究該科目的人才能心領神會。課題的內容是全新的,沉浸其中,你便成為這一學科分支的帶頭人。你可以將自己研究的內容介紹給更廣闊的受眾,但是得投入額外的精力,將你的論文用一種通俗易懂的方式重新表達出來,沒有專門的技能是無法做到的,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大多數博士研究的項目不為普羅大眾所知,其實應該是讓他們有所知曉的。
博士的稱號是加入某一研究團體的敲門磚。從大小上來說,全世界的研究團體從少于一百人,到多至上萬人不等。有上千的不同研究團體橫跨了上百種學科,每種科目都為如今蔚然龐大的科學知識體系添磚加瓦。知識正呈幾何數級地增長,在2011年,全球有超過20000家發表經同行評議的研究成果的學術期刊。
作為一名具備資質的成員,你可以通過完成你自己的研究然后在研究團體認可的雜志中出版你的成果,來參與該團體的分工協作。你發表的任何內容都必須經過同行評議。這不僅僅是你個人的觀點;你所有的主張都需要有客觀的證據支持。如果你的同行在你的研究成果中發現紕漏或者缺陷,它將不會被發表,除非這些謬誤之處得以改正。
你也需要評議其他同行的學術成果,同時幫助指導更多的后輩。假以時日,你的研究團體會對自己的研究領域構建起一個更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從而能夠排憂解難,并總體上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這是從事所有學術研究都必須遵循的準則。這一準則經由歷史的檢驗,成效斐然,當今世界聚沙成塔的浩繁學術成果便是佐證。
本章的論述揭示了博士的實質,直至今日依舊未變,但是現代的博士,在學術研究之外還有很多領域可以一展身手。
21世紀,博士是什么?
博士學位一如既往是躋身學術界的敲門磚的同時,21世紀的到來,也提供了更多學術界以外的機會,從而讓讀博有了更多的動力。
信息時代,對于技能高超的知識型從業人員的需求正在不斷增加。如今,有越來越多的新型增值服務機構應運而生,專門為提高其他機構的效率與利潤而服務。
這種新型行業中有這樣的觀點,擁有博士學位,證明你思維敏銳、條理清晰、積極努力、意志堅定,足以勝任艱苦卓絕的工作。這在面試中會起到加分作用。他們雇傭你,是為了借助你的才能為他們的戰略目標服務,而這些目標可能與你的博士專業方向沒有太大關系。負面的是,你將不再與你的研究團體息息相關了。但從正面來講,你會發現你自己置身于一個商業化的團體,能夠擁有豐厚的報酬。
這種新型產業的企業已然初露鋒芒,橫跨商業與制造業,但同時伴隨著激烈的競爭與高昂的風險。在公共部門中,機會也在逐漸增多,政府部門有責任對突飛猛進的新興領域進行有效監管,從而需要具有前沿學識的才華卓越的人才,這樣即便不能引領潮流,起碼也能與時俱進。
這類新型產業中的企業,也包括各種大、中、小型的咨詢公司,以及其他一些經營模式依賴前沿知識的公司,這些前沿知識可以戰略性地應用在商業、制造業和政府部門中。簡言之,擁有博士學位的人,就業的選擇面是非常廣泛的,包括自主創業。
在社會上有多少像這樣的職業?各國情況都不相同,但從數量上來說,都是呈上升趨勢。對于具備博士資質的人才,在經濟發展以應用創新為基礎的國家,比如美國、德國、日本等國,需求量更大。選擇這樣類型的就業方式,你可能需要移居到另一個城市或者國家去。對于那些還未在某處深深扎根的人,或者還在高校里求學的學生,這會是一個激動人心的選擇。
直到踏入21世紀之前,成為一名博士是大多數“學究型”人才開始其學術生涯的一種選擇,現如今,也有越來越多的博士成為知識型打工者。
因此,博士學位既可以作為大學專業學者的資質證明,也可以作為身價不菲的知識型打工者的資質證明。
你的職業規劃是不是在這兩者之中擇其一呢?順便說一句,這兩種職業方向并不是彼此排斥的。
你可以先做一名學者,再轉行去企業效力;反之亦然。高等學府也需要掌握前沿產業技能的人才,這樣可以吸引更多前途無量的學子;而以知識型打工者為員工的企業也非常歡迎從事前沿學術研究的人才,這些人才愿意將其學術成果商業化。
職業性博士學位
博士與職業性博士有著重要的區別,這一點應該予以明確。兩者都有資格稱自己為“博士”,也都從事某一領域的研究項目,但是在研究的深度與廣度方面還是存在著差異。攻讀博士學位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
職業性博士學位(例如工商管理博士)給那些已經在各自領域頗有建樹的專業人才創造條件,使他們能借助最新的方法,提升自己分析推理與解決問題的技能,從而具備更強的職場競爭力。在一個以薪酬為成敗標準的競爭激烈的環境里,許多人都在處心積慮地提升自己的資質,從而使自己能夠不斷地得以晉升。
職業性博士學位對于從事管理工作的人是非常有用的,但是對于從事學術工作的人來說,很少用它來證明自己的水準。攻讀博士學位很少或根本不包括職業培訓,但是攻讀職業性博士學位卻花將近一半精力在職業培訓上,剩余的精力將投入在以其本職工作為基礎的規模很小、目的性很強的研究項目上。職業性博士學位其實更像是碩士學位的延伸,例如工商管理碩士之類。
攻讀職業性博士學位是攀上自己職業生涯頂峰的一條捷徑。選擇博士學位還是職業性博士學位取決于你的職業抱負,是從事管理還是研究(也即應用型還是純學術型)。
你希望成為一個學者嗎?
許多博士仍然將從事學術研究作為自己職業的首選,但是隨著專業知識型打工者的不斷涌現,這一情況會發生改變。
獲取博士學位可以使你踏上學術之梯的最初一級,但是這不能保證你一定會找到工作。相當一部分博士畢業的人在學術界無法覓得一席之地。競爭是非常激烈的。
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學者呢?能夠對你有所幫助的要素包括:(1)你選擇的課題領域有教學需求;(2)主考官認為你的論文很好,你從事學術工作大有前途(你的成績相當優異)(3)某位資深學者愿意做你的導師,安排你做輔導講師和(或)研究助理之類,使你得以被雇傭;(4)你不介意從底層開始,地位低、工資低,同時(5)恰逢天時地利,蒙幸運之神垂青。
聽起來可能不是那么令人振奮,一旦你在學術界站穩腳跟,你就會獲得極大的自由支配的空間。作為一個富有創造力的知識型打工者,你可以自由地思考、閱讀、研究你所感興趣的任何內容。你只需要說服一所大學或是學院,相信你是才華橫溢、自律性強和充滿干勁的,肯定會拿出成果來。
只要你寫論文在有影響力的期刊上發表,通過出席各種學術會議建立起你的人脈網絡,授課方式生動有趣、能夠吸引學生,在自己這所高校的群體中做出應有的貢獻,你就可以享有充分的獨立自主。若要在高校這個體系中工作,你必須成為那種不需要監督也能把工作做好的人。
也許你打算在私人或政府資助的研究機構工作,這類職位通常也要求擁有博士學位。你的技能是否搶手至關重要,這些部門里的職位即便是入門級的,也很難應聘,除非你確實出類拔萃。
在保守的商業、工業和政府性機構中,也有職位會招錄博士學歷的人,但問題是,他們往往被認為是大材小用。這也是“我們認為你會發現這份工作對于你而言過于簡單”這句話的真實含義。學術界,你花了幾年時間獲得博士學位的地方,仍然被這些保守的雇主看作是容留“現實世界”逃難者的象牙塔,這些逃難者不明白或者不愿明白現實世界的問題。這也加深了人們對于那些接受多年高等教育、想要在非學術領域謀職的人的歧視。
幸運的是,在信息時代,我們看到了專業知識型打工者的興起。投身這些行業的擁有博士學歷的人,條理清晰,能力卓越,經驗豐富,自律性強,日復一日地在工作中攻堅克難,可謂游刃有余。
古代圣賢的語錄
攻讀博士學位是一次旅程,一個人在其一生中會經歷諸多這樣或那樣不同旅程。如果在旅程中抱著“結果并不重要,過程才是值得品味”的心態,那么這段旅程才是美好的。當今世界節奏越來越快,鮮有人能夠享受時光,盡情地體驗生命中的點點滴滴。
人們往往會這樣考慮:“好吧,我就是想盡快了結手頭這項任務,抽身之后就可以做下一件事情了。”一個人很難對自己說:“我應該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手頭這件工作上,直到將其完成,我才能進行下一項任務?!毕嘈盼?,這種思維方式之間可是有天壤之別。一名優秀的研究人員秉持的是后者。
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指出: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