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子(中華經典藏書·升級版)
- 李小龍譯注
- 2786字
- 2020-12-11 18:41:03
法儀
法儀就是指法度。墨子認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法度。他先從百工的實踐談起,娓娓道來,以百工尚且有法來反襯治國無法之謬。此后,墨子又進一步討論了應該以什么為法的問題。在墨子看來,父母、老師、國君三者都是有缺點的,都談不上仁愛,所以不可以當作效法的對象。那么到底以什么為法呢?墨子提出了“法天”的命題。而且,墨子進一步認為,天是兼愛的,所以以天為法也要兼愛,并用了極為嚴密的邏輯推理來論證天的確是兼愛的,這便與其兼愛之說潛脈暗通,交相為證了。最后,作者還舉出了歷代帝王的不同結果來佐證,使得論證無懈可擊。結尾兩句看似平淡,但以慨嘆的語調出之,卻表現出作者對歷史上作惡而得禍者的遺憾與對今天不知借鑒而仍在作惡者的痛惜。
子墨子曰:天下從事者,不可以無法儀。無法儀而其事能成者,無有也。雖至士之為將相者,皆有法;雖至百工從事者(1),亦皆有法。百工為方以矩,為圓以規,直以繩,正以縣(2)。無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為法(3)。巧者能中之,不巧者雖不能中,放依以從事(4),猶逾己。故百工從事,皆有法所度(5)。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國,而無法所度,此不若百工辯也(6)。
【注釋】
(1)百工:從事各種行業的工匠。
(2)縣(xuán):掛,即用懸垂的方法來測是否垂直于地面。
(3)五者:文中只提了四種,據《考工記》,應該還有“平以水”一種。
(4)放依:仿效。放,仿效,模仿。
(5)所:意為“可”。
(6)辯:聰明。
【譯文】
墨子說:全天下做事情的人,都不能沒有法度。沒有法度而能把事情做成功的人,是沒有的。即使很高明的士人做了將相,也都有法度;即使最靈巧的百工干活,也都有法度。百工用矩來畫方形,用規來畫圓形,用墨繩來畫直線,用懸垂的方法來測偏正。無論靈巧的工匠還是不靈巧的工匠,都以這五種方法作為法度。靈巧的工匠能做得非常合適,不靈巧的人雖然不能做得這么合適,但仿效著這個法度來做,還是會超過自以為是去做的。所以說百工干事,都有法規可以衡量。現在大到治理天下,其次治理大國,卻沒有法度來衡量,這就是還不如百工聰明了。
然則奚以為治法而可?當皆法其父母奚若(1)?天下之為父母者眾,而仁者寡,若皆法其父母,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為法。當皆法其學奚若(2)?天下之為學者眾,而仁者寡,若皆法其學,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為法。當皆法其君奚若?天下之為君者眾,而仁者寡,若皆法其君,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為法。故父母、學、君三者,莫可以為治法。
【注釋】
(1)當:相當于“儻”,倘若。下同。奚若:怎么樣。
(2)學:指老師。
【譯文】
那么,以什么為做事的法度才行呢?倘若都效法父母會怎么樣呢?天下做父母的很多,但是仁愛的很少,如果都效法自己的父母,就是效法不仁愛的人。效法不仁愛的人,是不可以作為法度的。如果都效法自己的老師會怎么樣呢?天下做老師的很多,但是仁愛的很少,如果都效法自己的老師,就是效法不仁愛的人。效法不仁愛的人,是不可以作為法度的。如果都效法自己的國君會怎么樣呢?天下做國君的人很多,但是仁愛的很少,如果都效法自己的國君,就是效法不仁愛的人。效法不仁愛的人,是不可以作為法度的。所以,父母、老師、國君三者,都不能當作做事的法度。
然則奚以為治法而可?故曰:莫若法天。天之行廣而無私(1),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既以天為法,動作有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則為之,天所不欲則止。然而天何欲何惡者也?天必欲人之相愛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惡相賊也。奚以知天之欲人之相愛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惡相賊也?以其兼而愛之、兼而利之也。奚以知天兼而愛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今天下無大小國,皆天之邑也。人無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此以莫不犓牛羊、豢犬豬(2),絜為酒醴粢盛(3),以敬事天,此不為兼而有之、兼而食之邪?天茍兼而有食之,夫奚說以不欲人之相愛相利也?故曰:愛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惡人賊人者,天必禍之。曰:殺不辜者,得不祥焉。夫奚說人為其相殺而天與禍乎(4)?是以知天欲人相愛相利,而不欲人相惡相賊也。
【注釋】
(1)行:道的意思。
(2)犓(chú)牛羊:飼養牛羊。原文脫“牛”字,據《墨子·天志上》補。豢(huàn):養。
(3)絜:通“潔”。酒醴粢(zī)盛(chéng):代指祭品。粢,祭祀用的谷物。盛,放在祭器中的祭品。
(4)天與禍:當作“天不與禍”。
【譯文】
那么,以什么為做事的法度才行呢?可以說,不如效法天。天道博大而無私,它施恩深厚卻不自以為有德,它永久光明永不衰竭,所以圣明的君王都效法它。既然把天作為法度,一舉一動,都必須用天理來衡量。天希望做的就做,天不希望做的就停止。但是天喜歡什么厭惡什么呢?天肯定希望人們互相關愛互相幫助,而不希望人們互相憎惡互相殘害。怎么知道天希望人們互相關愛互相幫助,而不希望人們互相憎惡互相殘害呢?因為天對天下所有的人都關愛,對所有的人都幫助。怎么知道天對所有的人都關愛,對所有的人都幫助呢?因為天容納了所有的人,供養了所有的人。現在天下不論大國還是小國,都是天的領地;人不論老少貴賤,都是天的臣民。所以沒有人不飼牛羊、喂豬狗,把美酒和供品收拾干凈,恭敬地獻給上天,這難道不是天容納所有的人、供養所有的人嗎?天既然容納和供養了所有的人,怎么能說不希望人們互相關愛互相幫助呢?所以說:關愛別人、幫助別人的人,天必定會賜福給他;憎惡別人、殘害別人的人,天必定會降禍給他。因此說:殺害無辜的人,會得到不祥的后果。誰說有人互相殘殺天不降災禍給他呢?因此可以知道,天是希望人們互相關愛互相幫助,而不希望人們互相憎惡互相殘害的。
昔之圣王禹、湯、文、武(1),兼愛天下之百姓,率以尊天事鬼,其利人多,故天福之,使立為天子,天下諸侯皆賓事之(2)。暴王桀、紂、幽、厲(3),兼惡天下之百姓,率以詬天侮鬼,其賊人多,故天禍之,使遂失其國家,身死為僇于天下,后世子孫毀之,至今不息。故為不善以得禍者,桀、紂、幽、厲是也;愛人利人以得福者,禹、湯、文、武是也。愛人利人以得福者有矣,惡人賊人以得禍者亦有矣。
【注釋】
(1)禹、湯、文、武: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是夏商周三代的開國賢君。
(2)賓:尊敬。
(3)桀、紂、幽、厲:夏桀、商紂、周幽王、周厲王,是夏商周三代的暴君。
【譯文】
古代的圣王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關愛天下所有的百姓,帶頭尊敬上天、敬事鬼神,他們給人的利益多,所以天賜福給他們,讓他們成為天子,天下的諸侯也都恭敬地服事他們。殘暴的君主夏桀、商紂、周幽王、周厲王,憎惡天下所有的百姓,并帶頭咒罵上天、侮辱鬼神,他們殘害的人多,所以上天降災禍給他們,讓他們喪失了自己的國家,遭到殺身之禍還被天下人所辱罵,后世的子孫也詛咒他們,到現在還沒有停止。所以,做不好的事情因而得到災禍的,夏桀、商紂、周幽王、周厲王就是例子;而關愛別人幫助別人因而得福的,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就是例子。關愛別人幫助別人因而得福的人有,而憎惡別人殘害別人因而得禍的人也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