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是如此殘酷,讓大部分人在掙扎之后選擇放棄夢想。當你羨慕那些成就夢想的少數人時,不妨想一想,你到底為夢想做過些什么?你的努力程度能跟他們相提并論嗎?
你到底為夢想做過什么
有些奮斗者的自身條件很糟糕,連一般人有的東西都不齊全。在普通人看來,夢想本來離他們很遠,但令人驚奇的是,他們做到了。過程很曲折,結果很勵志,讓不知多少碰到幾次挫折就放棄夢想的人感到汗顏。
1996年出生的錢紅艷,在4歲那年就因車禍失去了雙腿。由于家里太窮,沒有錢安裝假肢,爺爺只好將舊籃球剪開,套在錢紅艷下半身僅存的部分,仿佛是籃球上長出了人的上半身。從此以后,周圍的人都稱呼她為“籃球女孩”。
錢紅艷平時拄著一副特制的“木手墊”,一點一點地挪動身體來走路,生活極其不便。還沒上小學就成了終身殘疾,家里又無力負擔醫療與求學的費用,她的人生可以說是一片灰暗。但她沒有放棄,依然堅持努力復健。“籃球女孩”的故事被媒體播報后,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錢紅艷大概沒想到,自己的命運將在2007年發生轉折。
張鴻鵠是云南省著名的殘疾人游泳教練,曾經培養出許多殘疾人世界游泳冠軍。他得知“籃球女孩”的事跡之后,鼓勵錢紅艷以游泳運動為努力方向。
最初,張教練并不認為錢紅艷能有太大成就。因為她的殘疾等級在國外都很罕見,并不適合游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張教練制訂了一套科學的訓練方案。
殘疾運動員的訓練,比原本手腳健全的人更辛苦。錢紅艷失去了雙腿,連在水中保持平衡都非常困難,更何況是游泳。很多健全的人嗆了幾口水就不想學游泳了,一輩子做旱鴨子。但錢紅艷沒有放棄,而是努力尋找克服自身短板的辦法。張教練回憶道:“錢紅艷非常能吃苦,接受能力與心理素質都很好。”在張教練的指導下,錢紅艷每天訓練四個小時,終于掌握了在水中保持平衡的辦法,并且越游越快。
張教練發現錢紅艷的游泳天賦比想象中要好,浮力、耐力、爆發力、柔韌力、協調力都很不錯。盡管錢紅艷沒有腿,但天賦與刻苦讓她逐漸成長為一名優秀的運動員。
18歲那年,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幫她安裝了假肢,她終于在車禍16年后重新站了起來。2014年,錢紅艷參加了云南省第十屆殘運會100公尺蛙式項目,勇奪冠軍。此后,她又多次在殘運會中摘得金牌。昔日讓人憐憫的“籃球女孩”,成了游泳界的殘疾人運動健將。這是很多四肢健全、家境富裕的游泳發燒友都沒能做到的事。應該說,錢紅艷最初并沒有太明確的夢想,張教練的建議給了她夢想。但張教練之所以愿意收“籃球女孩”為徒,就是看中了小姑娘身殘志堅的韌勁。在充滿荊棘的逆境中決不放棄希望,對準奮斗目標,戰斗到勝利為止,這樣的努力才是真正的努力。
試問那些放棄了最初夢想的朋友,你們的夢想真的不切實際嗎?你們放棄夢想時比“籃球女孩”的處境更糟糕嗎?你們放棄夢想后真的成長了嗎?
你自以為曾經很努力,放棄夢想是因為努力之后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但捫心自問,你們為實現夢想所做的事夠多嗎?暫且代入一下“籃球女孩”的人生,當你連像常人那樣在水中保持平衡都做不到時,你是否會繼續以成為全國游泳冠軍為奮斗目標?你覺得自己已經努力并且盡力了,但跟錢紅艷相比,你的努力根本不值得一提。這才是你一輩子無法實現夢想的真相。
也許有人會說,“籃球女孩”是運氣好碰上了伯樂,其他人光靠自己的努力根本實現不了夢想。這個貌似有道理的說法,被另一位殘疾人打破。
故事依然發生在云南省。就在錢紅艷遭遇車禍的第二年,二十幾歲的建筑工人段國海在拆房子時不幸被6噸重的橫梁砸中,下半身從此完全癱瘓。當時醫生說,他永遠都沒法坐起來,頂多再活3年。
出院回到家后的日子很難熬。在很長時間里,段國海只能躺在床上,連翻身都做不到,直到一年之后,才能支撐著緩緩坐起。父親給他焊接了一個用來走路的鐵架。段國海從頭開始學習走路,因為雙腿用不上力,半天挪不了幾米。每走一個小時,需要休息整整三天才能恢復體力。盡管如此,他依然堅持訓練,還學會了騎老年代步車出門。為了自食其力,段國海決定學習傳統的“捏面人”手藝。他曾四處拜師,但是一無所獲。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才遇到一位外省來的捏面人師傅。起初,捏面人師傅是拒絕的。但段國海在烈日下苦等3個小時,終于打動了他。
學習的過程并沒想象中那么長。捏面人師傅只教了他三個晚上,滿打滿算也就三個多小時,段國海就掌握了20多種小動物的制作技巧。
學會捏面人之后,段國海開始在縣中心小學門口擺攤。一個小動物面人只賣5角錢,他第一次擺攤掙了20多元。錢不多,但他的心里很踏實。
段國海很務實,不求大富大貴,只求能養活自己。段國海也很敬業,他發現面人的保存時間太短、容易開裂,于是潛心鉆研面人制作工藝。
慢慢摸索,反復嘗試,失敗了再從頭開始試驗。日復一日的失敗,也讓他樂在其中。經過不懈的努力,段國海的面人制作技術越發精湛。2008年奧運會時,他做了一個福娃,過了7年依然完好。這在過去是難以想象的。
經過十余年積累,段國海已經成為當地有名的捏面人大師。無論是動漫人物還是各種盆景,只要看到了的東西,段國海都能捏出來。除了趕圩、廟會之外,鄰居還幫他開拓了網店,生意也愈加興隆。
時至今日,段國海的舊傷還需要每天吃消炎藥來維持治療,但這位堅強的硬漢活得非常有情趣。他不僅在院子里種了十幾種花花草草,還養了30多只信鴿。他還是施甸縣信鴿協會的會員,每年都參加縣里的比賽,有時還開車去隔壁鄉鎮找鴿友聚會聊天。段國海的夢想很平凡,改良一下交通工具,把生意做得更好一些,去更遠的地方轉轉。
相比得到名師指點并獲得全國游泳冠軍的錢紅艷,段國海并沒有取得太引人矚目的成就。但他憑借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從困境中爬起來,不僅做到了自食其力,還把小日子過得有聲有色,對未來的規劃也很清晰、務實。那些放棄夢想后茫然不知未來方向的人,應該好好向段國海學習。
人的夢想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沒必要用單一的標準衡量所有人的夢想。只要是通過努力就能實現的夢想,都是美好的。無論是錢紅艷還是段國海,都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哪怕身體殘疾、家境貧困,只要奮發努力,依然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能完成看似遙不可及的夢想。
可惜的是,許多人不僅放棄了遠大的夢想,連退而求其次的小夢想也逐漸拋之腦后。他們把自己的投降一味地歸罪于現實的殘酷,卻沒有認真想過,自己到底為夢想做過些什么?
假如你的夢想不是隨口一說的玩笑,不是脫離實際的幻想,那么請你繼續努力下去,多為自己的夢想做點力所能及的事。如果連這件事都不肯花心血,那么你就只是自認為很努力,與真正為夢想而奮斗的人還相差太遠。曬“情懷”成為互聯網時代的一道風景。“情懷”原本代表著夢想與信念,但不少人把“情懷”當成了逃避現實的借口。他們嘴上說著堅守“情懷”,實際上卻原地不動。
別以情懷為借口逃避現實
關于“情懷”的定義,可能十個人就有十種意見。但不可否認,做人是需要一點情懷的。情懷與夢想、抱負、熱愛之類的詞,在很多時候是一個意思。然而,凡是曾經為夢想奮斗過的人都知道,堅守“情懷”不是那么容易的。
爾冬升導演的電影《我是路人甲》講述了一群“橫漂”小人物的酸甜苦辣。“橫漂”指的是在橫店影視城里當“群眾演員”的男女青年。他們幾乎沒有讀過正規的影視學院,也沒學習過專業的表演技巧,完全是懷著表演夢與明星夢在苦熬。在各個劇組中跑龍套,直到有一天紅運當頭被導演看中,成為新劇的重要角色,然后成為男女主角,再后來成為影視明星……盡管希望渺茫,大多數人在這條路上“陣亡”,但還是有很多人前赴后繼。
這是一個關于情懷的故事,也是一面甄別真偽情懷的鏡子。
男主人公萬國鵬,一個東北鄉村的樸實小伙,懷著演員夢來到陌生的橫店影視城。他樂觀豁達,勤奮努力。憑著認真與熱情,萬國鵬終于被某個導演相中。當導演準備送他去北京進修深造時,他卻與女友——放棄“橫漂”生涯的王婷發生了激烈的矛盾。在影片的結尾,倆人沒有分手,萬國鵬也并未功成名就,而是繼續懷著夢想努力做好每一次龍套演員。
曾經在煤礦做苦力的覃培軍,也是一個努力向上的有志青年。他沒有帥氣的面龐,長得也不高,但總是全力以赴地演好自己的角色,并熱心幫助像萬國鵬這樣的后輩。“我遇見過塌方,現在活在陽光下面,已經成功。”覃培軍反復說著心靈雞湯式的話,但不同于用這些話麻痹自己的人,他心中真的有陽光。
相比之下,覃培軍的舍友只不過是以“情懷”為名逃避現實。他有著不錯的形象,偏偏懶惰成性。他抱著“等古天樂老了,自己就是當紅影星”的念頭,總在片場找個沒人注意的地方睡覺,還嘲笑其他努力演戲的“橫漂”是傻子。最后一次,他一不留神睡到劇組收工,連戲服都沒法還。直到被覃培軍等舍友罵醒,他才真正開始努力,從冒牌情懷黨變成真正的情懷黨。
每個人的夢想不同。假如夢想只是賺大錢,而不在乎做什么行業,阻力要小很多。因為這不需要情懷來支撐自己挺過難關,只需要看準什么市場賺錢就做什么。真正需要情懷的,往往是那些競爭激烈卻不容易出成果,努力周期漫長到常人難以忍耐的事。過去的人相信“十年寒窗苦”是實現夢想的唯一途徑。成名之前苦熬多年,建功之后萬事順溜。范進中舉時的癲狂,就是積壓多年的苦悶的一次總爆發。互聯網的出現讓世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此前的回報周期很漫長,人們還能有點耐心堅守情懷。如今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誰也不知道明天睜開眼時,世界又會出現什么新變化。人們越來越無法忍受漫長的等待,而是渴望一步登天的速勝。
于是,“情懷”成了稀缺之物。仿佛只有放棄“情懷”,才能不被沉重的現實壓垮,才是看透生活真諦的聰明人。殊不知,這又走上了另一個極端。
運動員幾十年如一日刻苦訓練,才能登上奧運會的賽場。當科學家研究完新一代裝備時,孩子可能已經從襁褓嬰兒變成中學生了。象牙塔里的學者可能一輩子都賺不夠金融炒家一天進賬的錢。邊防軍人在人跡罕至的哨所巡邏,其條件之艱苦,遠非生活在后方的群眾所能體會的。這些行業未必適合脫貧致富,但對于整個社會而言,卻是十分必要的存在。
總有人愿意甘于寂寞,看淡名利,去做一些費力不討好但不可或缺的辛苦事。他們的動力不是金錢與名氣,而是心中的情懷。這樣的人也許不是我們的效仿對象,卻總是用堅持不懈的努力打動我們的心。
近些年來,“賣情懷”儼然成為一種新興的營銷手段。出一款新產品,就拿一種“情懷”進行拉郎配。仿佛只要有了情懷,產品好不好,服務好不好,都可以不需要計較。部分商家用打“情懷牌”來轉移消費者的注意力,也是操碎了心,但這并沒什么用。倘若關鍵的產品和服務問題不解決,越是高唱情懷越顯得言而無信。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們缺什么就會補什么。因為缺乏真正為夢想而堅持努力,拒絕各種誘惑的情懷,所以才容易被有關“情懷”的故事觸動。
我們總是一面感慨沒有多少人愿意沉下心來去做一件美好而不賺錢的事,覺得這是“務實”的生存策略;一面又羨慕那些通過“十年磨一劍”完成奇跡的人。覺得自己做不到所以放棄努力,看到人家把情懷轉化為成功時又贊嘆不已。人,就是如此矛盾。而這種心理,未嘗不是施展情懷營銷的群眾基礎。
并不是說不能“賣情懷”,而是不能把“情懷”當作逃避實際問題的擋箭牌。真懂情懷的人不用刻意去賣,做好了自己該做的事,自然會得到大家的贊許。無論是他們的成績,還是他們的情懷,都將變得有口皆碑。
很久以來,80后、90后一面追著日本動漫新番,一面細數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制作的經典動畫。但2014年7月10日上映的《西游記之大圣歸來》,意外地掀起了一股“大圣”熱潮,刷新了中國動畫電影的多項紀錄。它已成為國產動畫的里程碑,互聯網口碑營銷的經典案例。
《西游記之大圣歸來》是全世界第一部關于西游題材的3D動畫電影。作為家喻戶曉的古典名著,《西游記》本身就是國人心中不可磨滅的一個文化符號。無論關于《西游記》的衍生品改編成什么樣,都脫離不了這股濃濃的西游情結。當然,光靠這個是遠遠不夠的。畢竟,中國、日本、韓國都開發了大量西游題材的作品。如果作品質量不過硬,“情懷”反而會成為觀眾的第一個批評對象。
踏實做事,八年反復打磨,拒絕粗制濫造,這是《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創作團隊的誠意。觀眾能從影片中感受到這種誠意背后的真正“情懷”。在真情懷的感召下,《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引發了前所未有的“自來水”現象。
“今夜,我們都是猴子搬來的救兵。”這句話反映了廣大“自來水”特有的“情懷”。他們并不是劇組聘請的公關水軍,而是憑借對西游故事的熱愛,對《西游記之大圣歸來》的推崇,自發宣傳《西游記之大圣歸來》的。因此被戲稱為“自來水”。在B站電影頻道,每天都有“自來水”自己創作的關于《西游記之大圣歸來》的MV視頻上榜,占據了至少一半的推薦位。在豆瓣網,關于《西游記之大圣歸來》的長篇影評多達數百篇,這是拿錢辦事的水軍都做不到的熱度。在微博上,《西游記之大圣歸來》的官方微博一直與粉絲保持積極互動,在“自來水”們的熱烈推廣下,關于“大圣歸來”的話題長時間排在微博熱搜榜的前三甲。
《西游記之大圣歸來》的創作團隊在8年歷程中,遇到過各種困難,包括人們最不能忍受的經濟拮據。但他們沒有放棄,并堅持到了最后,獲得了遠超預期的成功。
假情懷與真情懷最大的區別就在于是否敬業。不敬業說明不夠努力,不夠努力又怎能體現誠意?口頭上的情懷滿大街都是,那并沒什么用。只有行動上的情懷,才能指引你前進的方向,讓你在最需要努力的人生低谷中堅持走自己追尋的道路。如果有一天,你熬出了頭,實現了愿望,世人將把你視為評判“真情懷”的新標桿。沒有遠大的志向,就難以給自己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但志向遠大不等于好高騖遠。好高騖遠的人往往志大才疏,就算積極奮斗,也注定是碌碌無為。
好高騖遠的人注定碌碌無為
腳踏實地才能走得更遠。判斷一個人是否踏實的方法很多。最重要的是看他的目標與能力是否相稱。雄心有余而才干不足,好比是用小馬拉大車,走不了多遠。這樣的人看似理想遠大,實則好高騖遠。
有些人把奮斗目標定得很大很空,滿腦子都是做大事,對小事不屑一顧,也看不起那些做小事的人。在他們眼里,老子那句“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的格言,只是胸無大志者為自己找的借口。殊不知,他們的“遠大志向”和空中樓閣沒什么本質區別。
遠大的志向,意味著立志者需要具備更強勁的能力,并且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奮斗目標越大,包含的步驟越多,需要落實的細節也越煩瑣。這就更要求人們必須踏踏實實做好每一步。成功人士不光理想高遠,還能腳踏實地。而好高騖遠的人不肯做好基本功課,只是一味地模仿成功人士的手段,最終只能落得個“畫虎不成反類犬”的下場。
莊子在《雜篇·外物》里講了一個寓言:
任公子喜歡釣魚。他做了一個很大的魚鉤,上面系著粗黑繩,魚餌多達五十頭牛牲。任公子每天都蹲在高高的會稽山上,將魚鉤投進浩瀚的東海。不知不覺過去了一年,他沒釣到一條魚。任公子沒有放棄,繼續釣魚。沒多久,有一條大魚吞食他的魚餌,就被巨大的魚鉤給鉤住了。它急迫地潛入海底,又很快揚起脊背躍出海面,掀起了滔天大浪,讓海水猛烈翻滾。它的吼聲甚至讓千里之外的人都震驚……
任公子把釣到的巨魚剖開,做成臘魚,讓從浙江以東到蒼梧以北的人都能飽餐一頓。
這個消息被一些淺薄之人與喜歡評頭論足之士聽到了。他們都大吃一驚,奔走相告,紛紛帶著釣竿、絲繩到山溝小渠旁釣些鲇魚、鯽魚這樣的小魚。他們想釣到任公子釣到的那樣的大魚,則很難了。
莊子說這個寓言是為了諷刺那些以淺薄言辭求取美名的人。他認為這些人的言辭虛夸、荒誕,遠遠沒有達到通曉大道的境界。
任公子用巨大的漁具耐心守候了整整一年,才釣上這條碩大無比的魚。其他人想著釣大魚,卻只是拿著小釣竿小魚鉤到山溝小渠去找大魚,又怎么能釣得到呢?
眼界很高但一落到實處就不行,好高騖遠的人經常出現這種狀況。他們不屑于在小事上努力,所以常連小事都做不好。雖說做大事與做小事需要的能力不同,但連小事都做不好的人,通常也很難做好大事。
《韓非子·問田》里有一個故事,充分反映了腳踏實地者與好高騖遠者的思維差異。
徐渠說:“我聽說,智謀出眾的士人不必從低級崗位做起,就能得到國君的器重;圣人無須表現出優異的成績,就可以被國君所接納。陽城義渠是個明銳的將軍,卻曾只被任命為小吏;公孫亶回是個顯明的丞相,卻曾經在州部基層做官。這是什么原因呢?”
田鳩答道:“沒有什么特殊原因,不過是因為君主掌握了正確的用人辦法罷了。楚國重用宋觚為將軍,結果政事變得混亂。魏國任命馮離為丞相,結果讓國家衰敗。這兩個國家的君主都被浮夸華麗的詭辯迷惑,用人不以低級職務進行考驗,也不考慮對方是否具有州部基層單位的工作經驗,所以落得失政亡國的災難。由此可知,重用那些沒經過基層鍛煉的人主持大局,不是明君應該采用的辦法。”
韓非子非常討厭那些只會說空話的人。在他看來,這些企圖一步登天的人太好高騖遠,并沒有什么真才實學。若是真把大任交給他們,只會造成嚴重的后果。
因此,他極端推崇“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于卒伍”的觀念。意思是說總理朝政的丞相,必定是從州部地方長官中擇優提拔的;驍勇善戰的猛將,必定是從普通士兵中精挑細選的。他們的能力與職位相稱,經過不斷地鍛煉,就能進一步成長為大器。這才是靠譜的用人之道和治國之法。
那些好高騖遠的人,注定一輩子碌碌無為。
首先,他們不屑于從小事做起,故而也就做不好小事。連處理小事的能力都成問題,其他人當然不會相信他們能成就什么大事。有資源和渠道的人,不會把他們當成潛力股去挖掘。于是,他們更難得到做大事的表現機會。小事不愿做,大事又輪不到,除了碌碌無為還能是什么結果?
其次,好高騖遠者總是不能正確評估自己的能力與潛力,也不知道自己距離成功到底還差多遠。這樣一來,他們的努力往往缺乏方向性與規劃性,進步的效率就會非常低。努力多少年,都不會形成足以實現抱負的核心能力。所謂志大才疏,說的就是這種情況。能力沒長進,潛力挖不出來,這輩子也只能碌碌無為了。
好高騖遠不可取,但這并不是說做人不能立大志和做大事。有些人自己沒有志氣,也嘲諷他人的大志向。他們好比是莊子寓言中嘲笑鯤鵬遠飛的蓬間雀,同樣是一輩子庸庸碌碌,毫無作為。
好高騖遠與胸無大志是兩個極端。無論滑向哪一邊,都會阻礙我們的進步,讓我們變成碌碌無為的庸人。
所以說,一個人想要成就一番事業,既要有理想主義的遠大抱負,也要有現實主義的務實進取。沒有前者,我們很難在漫長的逆境中堅持自己的目標不動搖;沒有后者,我們就會淪為夸夸其談的空想家。
真正志向遠大的人,絕對不會讓自己的努力脫離實際。他們知道自己離目標還有多遠,知道哪些地方還需要加強。因此,奮斗目標定得遠大不是問題。只要能做到妥善規劃,從小事開始踏踏實實地做,你就能夠積累跬步以至千里,完成各種復雜繁難的宏大目標。人們喜歡傳頌夢想家的傳奇經歷,為之點贊,為之感嘆。很多人會被生活壓力耗盡追逐夢想的熱情,并將那些“執迷不悟”的追夢人定義為不成熟。其實,夢想家也只能做自己能做到的事。而我們卻總以為他們是命運之神的寵兒。
夢想家也只能做自己能做到的事
人的潛力,說小也小,說大也大。不斷刷新的奧運會紀錄,一再顛覆人們對人類潛能的認知。假如細心梳理,任何時代,任何國家,任何民族,都能找出一群令人瞠目結舌的夢想家。
夢想家最大的特征是:在某個或多個領域,實現了常人所達不到的成就。普通人連想一想都覺得遙不可及的事情,他們敢去做。哪怕為此賭上全部身家,經歷幾十年漫長的煎熬,嘗遍各種難以想象的辛酸苦辣,夢想家都會堅定不移地向前進發。當然,動搖與疑惑同樣會浮現在他們的心頭,但夢想家最終還是選擇“瘋狂”到底。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那些“執迷不悟”的追夢人,抱著這個信念一路狂奔。但真正脫穎而出的夢想家,并不多見。兩者的本質差異,并不在于忍受辛苦。追夢人和夢想家一樣,執著而瘋狂。他們舍棄了安穩而枯燥的生存方式,試圖守候到一飛沖天的天賜良機。就像傳說中的夢想家一樣,在意料之外的地方巧遇自己的貴人,打開新世界的大門,從此平步青云,咸魚翻身。
可是,追夢人總是忽略了一點——夢想家的瘋狂,不光閃耀著理想主義的浪漫色彩,還包含了蕓蕓眾生經常忽略的精準度。
恰如醉拳高手,東倒西歪好比浪濤,但步伐并不亂。在特寫鏡頭下,夢想家的成就,只不過是一個個力所能及之事的集合。這些力所能及之事,就是普通人所放棄的努力,而追夢人沒下夠功夫之處。
蘇秦是東周洛陽人,曾拜智者鬼谷子為師。鬼谷門在當時的地位好比是今天的美國西點軍校。鬼谷子的徒弟幾乎個個都是人中龍鳳。誰知這金字招牌般的高學歷,并沒有馬上變現成高官重爵。想當年,年輕的衛鞅入秦游說志在圖強的秦孝公,三次談話就徹底折服了對方。蘇秦的運氣就糟糕多了。他游說諸侯好幾年,屢戰屢敗,窮得叮當響,只得灰溜溜地回洛陽老家,遭到了家人與鄉鄰的嘲笑。
他的家人都說蘇秦不務正業。戰國游說風氣濃厚,但大多數百姓還是以經營農工商為立身之業。周人的主流觀念不是游說諸侯以求官爵,而是滿足于賺取十分之二的盈利。蘇秦是敢做布衣將相夢的少數人。
此時有兩個選擇擺在蘇秦面前:一是放棄夢想,隨大流治理生產;二是厚著臉皮再借一筆錢,繼續花幾年時間周游列國求職。
不愿做夢的普通人會選前者,然后按部就班地活下去,庸庸碌碌過一生。浪漫情懷病嚴重的追夢人會選后者,為了自己的抱負繼續孤注一擲,不成功便成仁。夢想家蘇秦又是怎么做的呢?他選擇了第三條路——閉關重修策士技能。在諸侯紛爭的戰國時代,列國迫切需要優秀的外交人才,本國沒有就到外邦尋求。蘇秦敢做春秋大夢,也是因為看中了這個社會需求。他的失敗并非學歷不高(鬼谷軍校),也不是出身不好(平民家庭出來的風云人物很多),而是技能點還沒打開。
策士,即縱橫家,需要三種硬功夫:第一,戰略眼光犀利,足以看清楚多極化格局的復雜變化;第二,計謀扎實高明,不扎實則不可行,不高明則沒有用;第三,辯論口才出色,能說服列國君臣采納自己的意見,駁倒一切反對的聲音。
此時的蘇秦在這三方面都稱不上出類拔萃。單說口才,連嘲笑自己的家人都說服不了,又怎能在游士群體中脫穎而出?
于是,蘇秦務實地做了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讀書。把自己多年搜藏的經典,特別是謀略奇書《太公陰符》好好鉆研了整整一年。放在現代,相當于攻讀更高級別的專業課程。在此期間,蘇秦一犯困就用錐子扎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繼續苦讀。這便是“錐刺股”典故的由來。
經過一番自虐式苦修,蘇秦信心滿滿地重新出山,結果又遭到了三連敗。他進王城覲見周天子,周顯王的左右近臣一直看不起這個落魄士子,所以周顯王不相信蘇秦的說辭。他西行秦國面見秦惠文王,勸其東出爭霸。但秦惠文王認為秦國還沒準備好,先生的計謀用不上。他北去趙國,趙國權臣奉陽君不喜歡他,在面談時故意用東西塞住耳朵,讓蘇秦白費口舌。
他又去了更北邊的燕國。走到易水邊上時,一個隨從多次打算離開他。進入燕都薊城后,蘇秦等了足足一年才得到覲見燕文公的機會。
夢想家的瘋魔,由此可見一斑。這些失敗都是無用功嗎?非也。
蘇秦的三連敗有多種原因,但他每一次都在做力所能及的事:準備提案與說辭,請求覲見國君,用最大的努力來闡述策論。失利之后,果斷調整目標,進入新一輪嘗試。經過這三次失敗的游說,蘇秦的經驗值上升了一個臺階,眼光與口才也提升到新的境界。燕文公的召見遲到了一年,但蘇秦游說成功只用了不到一天。
燕文公采納了蘇秦的合縱戰略,并資助他車馬、金銀、綢緞出使趙國。恰好奉陽君去世,蘇秦利用趙王對奉陽君的不滿,很快贏得了對方的贊許。就這樣,蘇秦一路奔走,一舉結成了六國合縱聯盟,創造了人類外交史上的奇跡。
追夢人被嘲笑是因為他們沒有拿得出手的成果。無論你在過程中多么努力,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沒成果就無從挺直腰板。
蘇秦鎩羽而歸時,全家人都嘲笑他的努力;蘇秦衣錦還鄉時,全鄉父老都對他畢恭畢敬。前倨后恭,世態炎涼,現實永遠這般殘酷,不斷給熱情滿腔的理想主義者潑冷水。
每一位夢想家在成功之前,都是周圍人眼中“執迷不悟”的追夢人。只有建立豐功偉績的追夢人,才稱得上是夢想家。
夢想家與普通人的區別在于敢于追逐理想。此外,他們與想入非非的追夢人不是同類。他們雖有超乎常人想象的遠大抱負,卻只做自己能做到的事。從小事到大事,從簡單的事到復雜的事,不懈地努力,不斷地總結,不斷地成長。這些遠景畫面中沒有的細節,才是夢想家真正的傳奇。人們喜歡尋找成功的捷徑,以便迅速取得勝利。殊不知,世界上唯一的捷徑就是腳踏實地。
腳踏實地是唯一的捷徑
老子說:“大道甚夷,而人好徑。”說的是人間正道本來很寬闊平坦,偏偏大家喜歡抄小路走捷徑。
客觀地說,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能更快、更高效地完成目標,自然是每個人所希望的事。尋找捷徑是為了避免走無謂的彎路,減少奮斗過程中的損耗。這點原本無可厚非,只是不少人一味尋找捷徑,從不肯為自己的夢想下苦功。
電影《夏洛特煩惱》講了一個關于重回青春的“黃粱噩夢”。你沒看錯,是個噩夢。
夏洛當年在學校時就被老師和同學看不起。畢業后無所事事,全靠老婆馬冬梅(高中同班同學)支撐家計。他不努力找工作,整天在家里待著,卻又非常愛面子。為了在曾經暗戀的校花的婚禮上找回面子,夏洛借著酒勁大鬧宴席,后來在馬冬梅的追打中意外回到了高中時代。
上天給了他一次重生的機會。夏洛玩起了小聰明,趁著許多著名歌手還沒出名,用他們的歌來闖樂壇。憑著“穿越者”的情報優勢,夏洛成了樂壇明星,娶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校花。但他并沒有擺脫煩惱,反而更加空虛。在一次歌手海選比賽中,他毆打了前來參賽的某位新人(被夏洛竊取作品的某位現實中的歌星)。經過一系列波折,夏洛的重生依然以悲劇收場。就在此時,他才發現自己剛剛只是做了一個很長的夢……
《夏洛特煩惱》這部電影很好笑,寓意卻又那么深刻。
夏洛喜歡唱歌,會唱很多人的歌,但他并沒有真正的才華。他那些令人驚艷的歌曲,并非自己原創,都是照搬了多年后歌壇流傳的經典作品。這個靠剽竊取得成功的美夢最終變成了噩夢,也讓夏洛的心靈經歷了一番洗禮。縱然能靠穿越重生作弊,也難逃失敗的宿命。
大概我們都曾為自己的某個選擇后悔過,在心中暗想“如果能重來一次,一定可以避免悲劇”。正如玩游戲時,你可以背熟自己踩中的各種陷阱,然后全部避開,打通最后一關。
可惜,人生終究不是游戲,不會讓你一次又一次地重新開始。你只能順著犯過的錯誤走下去,把自己欠的賬給還清了,然后繼續前行。想要獲得成功,只能靠自己腳踏實地的努力。
人的夢想可能很遠大,大到要實現世界和平;也可能很小,小到做一件讓大家對你肅然起敬的事。但無論怎樣,只有腳踏實地才能實現夢想。成功不止一個標準,不止一條道路,不止一種方法,但實現夢想的唯一捷徑就是腳踏實地。
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莫言,并不像某些文學青年那樣自幼寫得一手好文章。他真正開始寫作,是在參軍之后。沒有技術專長的莫言把寫作當成改變命運的救命稻草。他讓大哥寄來各種參考書籍,不斷創作,不斷投稿,過程中也充滿了曲折與挫折。但莫言還是堅持一個字一個字地寫,終于成為一代知名作家,并實現了中國作家在諾貝爾文學獎上零的突破。
莫言的案例也許有一定的特殊性。但平凡人通過腳踏實地,同樣可以取得令人稱贊的突破。
對于外國人來說,漢語幾乎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中國為了測試母語非漢語的學生的漢語水平,設有簡稱HSK的漢語水平考試。通常而言,外國留學生需要學習兩年以上漢語,才有望通過HSK5級考試。但蘇州大學文學院有位尼日利亞籍留學生只花了一年時間就成功過關。令人驚訝的是,她來中國留學前的漢語基礎為零。
這名女留學生于2011年來中國留學,通過“中非高校20+20合作計劃專項獎學金”項目成為蘇州大學的留學生,讀漢語專業。漢語老師給她列了許多名字,她最后選擇了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女主角王語嫣的名字作為自己的中文名。
王語嫣留學前并不被家人看好,她的父母認為漢語十分難學,一個女孩子獨自在外國闖蕩,非常不容易。但王語嫣堅持要留學。
剛到中國時,王語嫣只能用英語同其他留學生交談,一句漢語都不懂。薄弱的基礎與巨大的文化差異,給她帶來了巨大的困難。為了早日學會漢語,王語嫣付出了驚人的努力。
每天中午下課,王語嫣吃完午餐就去圖書館,一直復習到圖書館關門。此外,王語嫣還買了許多漢語5級考試習題集做練習。在宿舍時,她一邊做習題,一邊聽中國原聲電影鍛煉聽力。每當遇到自己弄不懂的地方時,她就拿著書本或習題找老師指導。
起初,王語嫣的漢語說得不利落。她點菜時固執地只點自己能用中文說出名字的菜。結果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她只記住了炒飯、蓋澆飯、土豆,總是三樣中餐換著吃。
在王語嫣看來,漢語語法不復雜,難在書寫文句。但她堅信只要肯學,沒有什么東西學不會。
她的努力沒有白費,只用了短短一年就通過了漢語5級考試,還能閱讀漢語書籍,甚至用漢語進行演講。2012年,王語嫣在蘇州大學文學院攻讀漢語國際教育學碩士,并于2014年榮獲碩士學位。之后,她回到自己的母校——尼日利亞拉各斯大學擔任漢語教師。值得注意的是,王語嫣是尼日利亞第一位在中國獲得漢語國際教育學碩士學位的漢語教師。2015年,她為了更深入地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重返蘇州大學攻讀語言學博士學位。
來中國留學的外國人不少,但第一次考漢語5級就過關的人不多。正如中國學生在留學海外前惡補過外語一樣,很多外國留學生來中國前就接觸過漢語。像王語嫣這樣完全零基礎就敢獨自到中國求學,不可謂不大膽。
但王語嫣一直堅持踏實學習。從只叫得出三個中國菜的名字到能用漢語做演講,王語嫣哪里不明白就加強哪里,一步一個腳印地不斷進步著。正是憑借這股勤奮與踏實的勁頭,她才能克服重重困難,熟練掌握了被公認為最難學的漢語。
由此可見,有志者事竟成。只要肯腳踏實地,任何困難遲早都能被克服。夢想就不會淪為遙不可及的空想。
誰都希望能早一天獲得成功,但如果你沒有拼盡全力的話,真正的成功是不會自動降臨的。沒有踏實的硬功夫打底,虛假的繁榮經不起時間的考驗,終究免不了泡沫破碎的下場。
“大道甚夷,而人好徑。”人們總是在尋找近路,希望一步登天。找著找著,自己變懶了,頹廢了,沒有半點長進。總是騙自己說,只要找到了近路就可以馬上追上那些刻苦流汗的“傻子”了。結果還沒等到他們摸著近路,“傻子”們已經率先沖過終點線了。
這樣看來,千條道,萬條道,都快不過腳踏實地這一條道。這條路看著很遠,努力走下去就會變得比你想象中更近。大道甚夷,誰又能說這不是真正的捷徑呢?在這個浮躁的年代,不少人做著一步登天的白日夢。他們不肯從小事做起,只想著一戰成名。等不下去的自動放棄夢想,一直等下去的繼續沉浸在白日夢中不可自拔。當他們回過神來時,那些看起來“胸無大志”的人反而獲得了可觀的成績。
積微者速成,再小的事也要全力以赴
發射火箭是人類航天事業上的壯舉。組裝一枚火箭,需要無數道工序,假如有一個零件不合格,就可能影響發射。正因為如此,科學家做事必須極端精確,每個細微之處都要一絲不茍。沒有對細節的精益求精,宏大的航天事業不可能成功完成。
當然,不是每個行業都要像航天工業那樣精確到零點零幾秒和零點零幾微米。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多事并不需要太精確就能處理得比較好。所以,對大事重視,對小事輕忽,可以說是人的本性。這種本性恰恰阻礙了我們的進步。
判斷一個人是否努力的標準之一,就是看他如何處理小事。
西漢循吏黃霸擔任潁川太守時,聽聞某鄉有位沒有子孫后代的孤寡老人去世,遲遲無人安葬。黃霸對郡吏下達指令:某鄉治所有棵大樹可以給老人做棺槨,某亭養的豬可用來當祭品。郡吏到那一看,果然與黃霸說的情況一致。他是怎樣做到的呢?
原來黃霸每到一處,就派人對轄區各鄉里進行詳細調查,務求對當地民情事無巨細都能掌握。因為連小老百姓的家常瑣事都一清二楚,黃霸處理政務時就非常周全得體。比如,他為了救濟鄉里的鰥寡貧弱,命令郵亭與鄉官都搞副業生產。由于黃霸對小事明察秋毫,不知情的人以為他是神明。惡徒也畏懼黃霸,不敢在潁川郡活動。潁川郡因此政通人和,戶口增長,實現大治之境,考核成績天下第一。
相對于賦稅、刑獄、兵事,日常民生屬于官府政務中的瑣事。但黃霸認為民生無小事,他把這些許多吏員不重視的瑣事都做得井井有條。故而他治理地方時的政績考核總是名列上等,最終被漢宣帝拜為丞相。
黃霸功成名就靠的是出色的治民才能。他的治民方略是不厭瑣細,做好每一件小事。所以說,大家不要輕慢小事。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小事上一點一滴地投入,不但能鍛煉出辦大事的能力,還能讓周圍的人意識到你有多么努力。這樣一來,你將被更多人信任,獲得更多的機遇。
其實,做好小事能成大功的道理,早在先秦時期就被思想家們說透了。
老子有言:“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意思是說,做困難的事情,從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宏大的事業,從細微之處落實。天下所有艱巨的任務,都是從容易的部分取得突破的。天下所有大事,都是從細節一步一步做起的。所以,圣人不好高騖遠,不因胸懷大志而輕慢小事,故而能成就真正的豐功偉業。這段話堪稱奮斗者必備的方法論。
一項工作分為多個程序,總有難易、大小之分。大家考試的時候,通常先做容易的題,把最難的題留在最后。如果先做最難的題,會耗去大量的時間,其他容易的題就可能來不及做了。科學家研究新技術時,同樣也是先從技術相對成熟的環節起步,先做好一個個部件與子系統,再組裝成整體進行反復調試。這樣不僅節約成本,也能減少不必要的風險。
老子是世人敬仰的得道高人。他的話本來很明白易行,但人們往往做不到。因為在大家眼中,小事太過稀松平常,做得不夠好,似乎也不影響大局,做好了也不值得夸耀。只有做成了大事,才能得到其他人的尊重與贊美。換句話說,在小事上全力以赴,劃不來。然而,正是這種看似有道理的觀念,讓許多人一輩子無法取得突破。
荀子曰:“積微:月不勝日,時不勝月,歲不勝時。凡人好敖慢小事,大事至然后興之務之,如是,則常不勝夫敦比于小事者矣。”這段話的意思說,積累微小的事物,每月積累不如每日積累,每個季度積累不如每個月積累,每年積累不如每個季度積累。普通人總是喜歡怠慢小事,等到大事臨頭時才肯付出能力。結果他們的成就反而不如那些平時就能做好小事的人。
道理何在?
荀子解釋道:“小事出現頻率比大事多,用于處置小事的時間占工作時長的大部分,小事累積起來的成果也隨之變大。而大事不像小事那樣經常出現,人們真正用于處置大事的時間并不多,所以大事積累的成果更小。”
在荀子看來,每天處理好小事的國家能稱王天下,每個季度都能解決問題的國家能稱霸天下,出了岔子才去查缺補漏的國家將面臨危機,那些荒廢時間的國家將滅亡。所以,王者會認真對待每一天,天天都積累功德。霸者高度重視每個季度,季季都累積功德。茍延殘喘的國家面臨災難時,君王才知道擔憂。亡國之君直到國家滅亡后才發現,自己遺留的問題多到悔不勝悔。
善于在每天每季做好小事,積累小功德的人,反而能更快取得成功。而那些只肯做大事,不屑做小事的人,由于平時積累太少,到頭來只會落得個“欲速則不達”的結局。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火箭動力系統操作手張楓,在一次火工品的檢測工作中發現點火藥盒的重量不太正常。
點火藥盒對于火箭的重要性,正如火花塞之于汽車。一旦出現問題,火箭的三級發動機將不能啟動,衛星就無法準確地進入軌道。這將意味著成百上千人在數年中耗費幾十億美元完成的科研成果要付之東流。
經驗豐富的張楓判斷該點火藥盒可能沒裝填火藥,他將這件事上報給動力指揮謝挺。這種故障出現的概率極低,但謝指揮立即叫來技術骨干檢查,發現這枚點火藥盒比正常標準輕了4.5克。假如張楓沒發現的話,將出現重大安全隱患。因此,國家事后給張楓記了個人一等功。張楓的出色表現并非偶然。
他當初成為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測試站的新兵后,只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就考取了海軍士官學校的機械加工專業。他在單位的考生中的成績是總分第一。在兩千余名同期學員中,只有三四個人拿到了車工、焊工、電工、鉗工四本中高級證書。張楓就是其中之一。他還曾在全校的專業技能比武中勇奪亞軍。
剛當上發射測試站動力系統操作手時,張楓對液體火箭發動機系統的知識毫無所知。于是,他刻苦學習專業知識。幾年之后,張楓不但修訂完善了100多條火箭動力系統操作規程,還發表了整整13篇相關科技論文。
正是有了這種種細小環節的積累,張楓才能成為崗位上的專家能手,榮立個人一等功。
由此可見,想成功的話,再小的事情也要全力以赴。那些不愿做好小事的人自以為在為做大事而努力,其實距離真正的成功還差得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