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蘭歷史上,宗教改革是這個國家成形的重要時期。可以說,從亨利八世脫離羅馬教會,到1688年光榮革命推翻信奉天主教的詹姆士二世,是英格蘭社會最具變革、影響最大的時期。正是這段時期的改革為英國工業革命、政治制度的確立奠定了基礎。經過一百多年的斗爭,英格蘭徹底脫離了羅馬教廷的控制,近代民族國家開始形成。在這段時期里,英國國教扮演了重要角色,也是斗爭的焦點。本書就精選了此期間英國國教的一些代表人物,從他們的生平、觀點、與政治人物的關系著手,讓讀者置身于當時的風云變幻之中,進而洞悉那個時代。
本書從中世紀末期的威克里夫開始講起。威克里夫被譽為“宗教改革的晨星”,他在宗教改革之前一百多年就提出了類似的訴求,可以說為英格蘭的宗教改革撒下了最初的種子。接著,本書又考察了多位在瑪麗女王統治期間罹難的改教家的生平。他們都是當時的精英,不僅學識淵博,而且擁有非凡的熱情,為了理想而奮斗,并且也堅持原則,毫不妥協。正是因為他們的工作,英格蘭的社會面貌和人民思想狀況都發生了不可逆轉的改變,使得迷信思維一掃而空,為之后的工業革命預備了一群思想理性、勤勉奮進的人民。
然而,進入19世紀,隨著宗教改革的遠去,人們對昔日迷信不再警惕,甚至懷念那時修道院的“浪漫氣氛”;同時,也有人發起了回歸羅馬教的運動。因此,作者希望能讓人們警惕,希望他們能了解宗教改革的本質、改教家是什么樣的人。并一針見血地指出,回歸羅馬教是要讓教廷的手重新伸入英國,讓外國勢力重新作威作福。
然后,作者跳過了伊麗莎白女王時代,進入了清教徒興起的時代。他選擇了清教徒撒母耳·沃德和坎特伯雷大主教勞德作為正反兩面的代表人物,考察那個時代,探討了后來內戰悲劇的成因和教訓。此后,作者又針對英國革命之后,國王復辟時期國教對清教徒的鎮壓,分別選擇了支持國教的威廉·葛諾爾和不從國教的理查德·巴克斯特,探討了當時社會的分裂。最后,作者探討了憲政確立前的最后一位國王詹姆士二世時期國教與不從國教者的聯合,考察了國王審判七位主教對社會的影響。對于寫清教徒傳記的目的,作者寫道:
“我相信,再沒有什么人像清教徒一樣不為人知又飽受誹謗。如果沃德、巴克斯特和葛諾爾的傳記能幫助讀者明白什么是清教徒,我覺得我已經為真理的事業做出了貢獻。”
“清教徒不是君主制的敵人。說他們敵視君主政體顯然是不實之言。大部分清教徒強烈反對處死查理一世,并且在奧利弗·克倫威爾死后積極活動迎接查理二世回到英格蘭,重回王位。而他們迎立的君主1662年卻忘恩負義地對待他們,這是斯圖亞特王朝歷史上最可恥的一頁。”
“清教徒不是英國國教的敵人。他們很樂意看到國教的治理和儀式得到改進,給予牧師在公開敬拜時更多的自由。他們非常正確!而他們中有大批人曾接受主教們按立,對主教制和禮拜儀式并沒有什么特別的反對。清教徒領袖之一巴克斯特明確證實,圣巴多羅買日被《統一令》逐出英國國教的兩千神職人員中,有一千六百本來是會留在國教之中的。”
“清教徒不是不學無術的無知之徒。有一大部分畢業于牛津和劍橋,許多人都是學院的研究員,有些還在兩所大學中最好的學院擔任院長和負責人。就希伯來語、希臘語和拉丁語知識而言,就作為傳道人、解經家、作家和評論家的力量而言,清教徒不亞于同時代的任何人。”
“清教徒作為一個整體,為提升國民性所做的,比有史以來任何英格蘭階層都要多得多。他們在議會大有能力,在戰場上也同樣;整個歐洲都怕他們,而他們在國內團結起來后則不可戰勝;他們的筆、他們的刀劍同樣偉大;他們這一代人從未從本國的人那里得到應有的尊重。彌爾頓、色爾登、布雷克、克倫威爾、歐文、曼頓、巴克斯特和查諾克都屬于這一群體,任何見多識廣的英格蘭人提起這樣一群人都不會語帶不敬。麥考利勛爵在歷史方面頗有權威,他在講論彌爾頓的文章中說得好:‘我們毫不猶豫地宣布,清教徒是一群勇敢、聰慧、誠實而有益的人。’了解他們越多,對他們的評價就越高。”
總而言之,本書由點及面,深入地研究了這兩三百年間英格蘭社會在思想層面的激蕩,是研究英國近代史不可多得的有益讀物。
翻譯這樣一本經典之作,譯者自感才疏學淺,難免有疏漏之處,歡迎讀者指正,不勝感激。
維真
2014年5月
(譯者郵箱:weizhenwakem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