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動力
(2003年2月20日,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第五屆頒獎典禮上的演講)
尊敬的陳至立部長、各位副部長、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院士專家們、各位校長、各位學者、各位嘉賓:
今天很高興在這里和大家共聚,我首先要對所有今屆獲獎的學者們致以萬分的祝賀,同時也要向教育部同人以及曾經對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給予鼎力支持和協助的各方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我最近看了一本名為《淡紫色》的書,書中的主角是貝金(Sir William Perkin),他是第一位將化學發明轉化為工業生產并創造出大量財富的化學家,貝金生長在一個普通家庭,老師叫他做一個化學實驗,嘗試制造奎寧,結果奎寧造不成,卻制造出一堆黑色的化學物體,將臺布染成紫色,這種名為“苯”的黑色沉淀物,日后成為提煉出工業上有廣泛用途的染料——苯胺紫。18個月后,他為這項發明申請專利,并大力加以商業化,結果這項發明,成為了其他科學家無數發明的“藥引”,無論在漂染、醫藥、化妝品、食物工業等方面均有廣泛用途,造就了價值以萬億元計的工商業生產。
貝金是百多年前的人物,今天他已被世人所遺忘,他的故事對我們卻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啟示作用,貝金16歲已取得豐碩的科研成果,他從個人的好奇出發,目的不是完全為了財富。他并非一帆風順,我們可以想象,一個年輕的小伙子,要爭取他人的信任是何等困難,但他排除萬難,堅持將之轉化為商業發展,結果成為一個杰出的企業家,23歲已是當代富豪,36歲盛年退休,重新專注他喜愛的科學研究。貝金化腐朽成金的傳奇并非因為他幸運,而是建基于我們都可以擁有的潛質:無微不至的洞察力、爭取知識的熱誠、不斷進取的毅力、不怕失敗的自信。
曾經有一位科學家約瑟·亨利(Joseph Henry)這樣說:“偉大發明的種子不斷在我們周遭浮現,但卻只會在那些已準備好迎接他們的人心中萌芽。”教育就是為我們作準備,教育的精神,不能局限于傳授技術,今天教育家最大的挑戰,是怎樣令我們的年輕人懷著滿腔熱忱去爭取知識,并樂于參與這個奮斗的過程。人生的成功,都有許多組成元素,但最關鍵是當機會來臨時,我們是否累積有足夠的知識去作為開啟這個機會的鑰匙。
今天全球化競爭激烈,工商業的競爭就是智慧的競爭,難以容納濫竽充數的人,要不被淘汰,就要像貝金一樣,以視野和好奇心為其主要的推動力,懷著鍥而不舍、敢于向前的勇氣,以及求創新求完美的心,這是他一生最重要的資本。
各位長江學者,你們背負著國家的期望,你們的努力,不單體現在科研成就,為國家創造幸福和繁榮,也體現在你們能作為年輕人的榜樣,讓他們能在你們的努力中獲得無窮的啟發。最后,我想用書中一句說話:“沒有實驗,我便一無是處,嘗試再嘗試,誰知道什么是可能的。”與大家共勉。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