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科學可靠性的法律保障

據上所述,風險評估是一項科學的事業和活動,是對風險的存在與否、危害可能性的大小等事實性問題給出科學結論的工作。《食品安全法》專門為此成立由獨立專家組成的評估委員會,體現了這一定位。但是,為使科學、專家局限性的潛在危害降到最低,法律也不能僅僅到此為止,完全聽任某個或某些專家作出評估結論。具體而言,法律還可以在以下三個方面,圍繞著同行監督的原理,嘗試加強對風險評估科學性的有效控制。

1.信息公開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專家可能出現的偏見或錯誤,也可以在“曬曬陽光”的制度之下盡可能防范或糾正。風險評估委員會的章程、組成名單、具體實施某項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工作的專家或技術機構名單、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的方法和結果等,都是事關專家資格與聲譽、專家遴選適當性、評估方法科學性,并最終事關評估結果在科學意義上可靠性的信息。這些信息的公開,有助于對風險評估委員會組成、評估技術機構及其專家、評估所依據的數據或信息、評估方法、評估結果等進行必要且適度的社會監督——主要是同行專家的監督。

《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管理規定(試行)》明確提出風險評估的透明原則,要求風險評估委員會依據章程組建,并按照該規定及章程獨立進行風險評估,要求原衛生部應當依法向社會公布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結果。[95]2009年11月24日,原衛生部在其官方網站上公布了第一屆專家委員會的名單[96],當前,這份名單可在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China National Center for Food Safety Risk Assessment)[97]的官方網站上知悉。2011年4月11日,原衛生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印發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委員會章程的通知》(衛辦監督發〔2011〕53號),正式公開了風險評估委員會的章程。[98]

不過,專家遴選的基本原則或標準、具體風險評估技術機構的委托情況及委托理由、風險評估的數據和方法、評估結果產生的過程等信息,也應予以公開為宜。從結果公開前移至過程公開,方有形成外部約束的可能性,即借助外部的科學家、專家之力量,約束過程中存在(哪怕是可能性極小)的濫用科學之名和專家隨性恣意的情形。

2.同行評審

具體的風險評估工作,往往是由某個或某些專家完成的。風險評估是否按照當下科學共同體公認的適當方法和/或標準得出科學上可靠結論的問題,作為門外漢的公眾以及其他領域的專家是很難回答的。因此,由同一領域內專家對風險評估及其初步結論進行評審,有助于從專業角度發現初步評估可能存在的瑕疵與錯誤,能夠更好地確保評估結論的可靠性。

例如,在美國,環境保護總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根據1993年克林頓總統12866號令,拓寬適用同行評審(peer review)的范圍,從而在環保總署內部進行了一場靜悄悄的科學革命。根據環保總署的同行評審政策,所有重大的科學問題都會接受總署外部獨立科學家小組的同行評審。同行評審顯然比“科盲法官”,更能看穿高度技術性、科學性決策的細節。[99]在我國,同行評審往往只出現在科研項目申請、科研成果評定等方面的立法之中[100],尚未被風險監管法律所采納。

出于對科學、專家的性質及其作用的正確認識,無論在哪個領域、為了什么目的進行風險評估,同行評審機制應該考慮其中。同行評審當然也有適用條件上的限制,如在全國范圍內對某類風險從事長期、持續研究的權威專家或團隊只有一個,同行評審就基本上不可行。同行評審還有實際適用的局限,在同一領域內相互熟知或私交甚深的專家,過分的信任、偏愛或其他考慮,也有可能會影響同行評審預期效果的實現。盡管如此,同行評審畢竟是一個可以克服專家局限性的備選機制。

引入同行評審機制,并不意味著要對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委員會這一全國性權威評估機構的風險評估結論進行同行評審。在程序設計方面,可以考慮對某個或某些專家所作風險評估初步分析結論進行同行評審,在此基礎上,再由風險評估委員會給出最終評估結論。目前,法律允許風險評估委員會委托有關技術機構,承擔風險評估的具體工作,在規定時限內提交風險評估相關科學數據、技術信息、檢驗結果的收集、處理和分析的結果,風險評估委員會據此進行風險評估。[101]顯然,風險評估技術機構的初步工作,若沒有同行評審,風險評估委員會的評估就難免會受其——包括可能的偏見或錯誤——影響甚深。

3.異議監督

風險評估本身通常情況下不會直接設定、變更或廢止被監管者的權利義務關系,在行政法理上不屬于法律行為,它往往成為進一步風險監管決策的科學依據。故而,風險評估較少有直接被提起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的情形。[102]例外的情形是,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公布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結果,若明確指出特定生產經營者和/或其生產、經營的特定食品存在安全隱患,從而影響到生產經營者的商譽,亦即法律上的名譽權。此時,生產經營者認為風險評估存在科學上或程序上錯誤,可以依法提起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這符合造成實際侵害的事實行為可訴性原理。當然,這種情形下的復議被申請人或行政訴訟被告并非風險評估委員會,而是作為發布者的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

若在復議或訴訟中審查很大程度上屬于科學性質的一項工作,除了復議機關或法院可以判斷的程序違法或不正當問題,對風險評估結論是否存在科學上明顯錯誤的問題,也應該考慮與同行評審機制結合。若在風險評估過程中,不存在同行評審環節,那么,復議或訴訟中應對科學問題進行同行評審。[103]若在風險評估過程中,已經存在同行評審,那么,復議或訴訟中就不宜再從事任何形式的同行評審,除非復議申請人或訴訟原告能夠證明同行評審人的資格、同行評審的程序等有著明顯瑕疵以至于會影響同行評審科學性的。

綜上,為保障風險評估結論在科學意義上的可靠性(并非絕對、終極),法律應該通過制度設計,促進評估機構的獨立性、重要信息的公開性、同行評審與異議監督的可得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芦溪县| 博爱县| 密山市| 宁安市| 吴忠市| 冀州市| 荥阳市| 枣强县| 湖口县| 双牌县| 汝南县| 沙坪坝区| 福鼎市| 中超| 临安市| 武平县| 宜昌市| 临泉县| 文昌市| 胶南市| 滁州市| 花垣县| 廉江市| 长葛市| 句容市| 西林县| 光泽县| 拜泉县| 扎兰屯市| 新疆| 宿州市| 阳春市| 海丰县| 大港区| 吴川市| 高阳县| 沙洋县| 鄂温| 瑞金市| 平塘县| 仪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