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詩人艾青在《詩與宣傳》一文中說:“詩,如一般所說,是文學的峰頂,是文學的最高樣式。”我們最早接觸的文學作品要算詩了,譬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譬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些優(yōu)秀的詩篇,已經(jīng)印在我們的腦海里,溶化在我們的血液中,一輩子都磨洗不掉。
如果你想了解詩歌的基本知識,初步領略我國古代詩歌的精華,那你不妨讀一讀這本《詩學原理》。該書首先為詩下了一個定義:“詩是一種文藝體裁,它除借形象集中地反映生活外,還要有飽滿的感情與鮮明的節(jié)奏。飽滿的感情是詩歌內(nèi)容的基本特征,具備鮮明的節(jié)奏則是詩區(qū)別于其他文藝體裁,在形式上最根本的特點。”接著對詩的內(nèi)容、形式、創(chuàng)作方法與鑒賞方法作了全面而系統(tǒng)的論述。
本書將詩的主題分成抒情、言志、說理三種類型。第一章“詩的感情”。作者對愛情、親情、友情、民情、山水情、故鄉(xiāng)情、愛國情等內(nèi)容,以及喜悅、悲傷、愁怨、憤怒、遺憾、豪邁等形態(tài)逐一舉例作了分析。至于抒情的方法,不外直抒胸臆與借物詠懷兩種。前者如漢樂府民歌:“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陣陣,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讀罷我們自然會體會到女主人對愛情的忠貞,以及她那火山爆發(fā)式的情感。后者如元稹的《行宮》:“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首句表明該行宮早就在皇帝的視野之外,因此顯得冷冷清清。次句用宮花的鮮艷來反襯宮女心境的寂寞。三、四兩句寫白頭宮女們的內(nèi)心世界已經(jīng)由希望變成失望,轉而變成絕望,最后到了麻木的程度。哀莫大于心死,而這正是白頭宮女們痛苦到了極點的表現(xiàn)。顯然,作者對那些終生缺乏愛情的寂寞的宮女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第二章“詩言志”。鑒于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人們的志愿是有差異的,比如普通勞動者希望溫飽,那些不幸的妓女們希望過正常的家庭生活,不少知識分子希望建功立業(yè)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一些杰出的政治家則希望在奪取政權、鞏固政權方面大有作為。凡此種種,本章都聯(lián)系詩歌作品作了論述。此類優(yōu)秀詩歌的共同特點是寓志于形象之中。高明的詩人能做到將自己的志愿融化在詩歌形象中,絲毫不露痕跡,如曹操的《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聳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詩的最后提到“歌以詠志”,關于志的具體內(nèi)容詩人沒有說,但是從詩歌所描繪的可以容納日月星辰的滄海形象中,我們能體會到那就是奪取政權,統(tǒng)一中國。如清人張玉榖《古詩賞析》卷八《魏詩》所說:“此志在容納,而以海自比也。”
第三章“詩的理趣”。由于不少人反對用詩歌來說理,所以本章首先說明說理也是詩的內(nèi)容之一,并且梳理了從《詩經(jīng)》到宋詩以詩說理的情況,還舉例分析了以詩說理的內(nèi)容,其中包括哲學道理、宗教觀念、生活感悟、政治觀點、詩歌理論等。例如楊萬里的《過松源晨炊漆公店》“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攔”,就生動地說明了矛盾的普遍性:當我們好不容易解決了一個矛盾,會立刻發(fā)現(xiàn)又有新的矛盾需要我們?nèi)タ朔1菊抡J為詩不是不能說理,只是用詩說理要富于理趣。所謂詩的理趣就是通過詩的形象來表現(xiàn)哲理的藝術趣味。如葉紹翁的《游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作者游園的目的是為了尋春,柴扉緊閉未免讓他失望,但是一枝出墻的紅杏使他領略到了滿園春色,又給他帶來了一份驚喜。短短的四句詩寫出了詩人由期望到失望,再到驚喜的心理變化過程,顯得情趣盎然。我們細細品味,發(fā)現(xiàn)這首詩也道出了內(nèi)容與形式、本質與現(xiàn)象之間的關系——內(nèi)容或本質一定會通過形式或現(xiàn)象反映出來。春天來了,我們即使沒見到杏花,也會從桃花、李花、薺菜花、迎春花那兒獲得春天到來的信息。詩的理趣多見之于山水詩、詠物詩、詠史詩,以及形象化的議論中,本章分別作了論述。作者最后還強調(diào)了說理要與抒情相結合。
第四章“詩的意境”。由于詩的題材與詩的主題密不可分,因此本書從主題與題材相結合的角度對詩的題材問題進行了探討,題為“詩的意境”。本章分“詩的意象”“詩的情景”“詩的意境”三節(jié)。關于“詩的意象”,作者首先探討了什么是意象,指出詩的意象指那些被詩人情感化了的個別事物的形態(tài)與特征。“它與形象的不同點在于,形象主要用來指稱‘意象’中的‘象’,運用范圍也不局限于個別事物。它與意境的不同點在于,意境著眼于一首詩的整個畫面與畫面中所蘊藏的主題思想,當然整個畫面是由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構成的,那融入了詩人情感的單個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就是意象,而意象的組合就形成了詩的意境。”接著將詩的意象分成比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描述性意象三類,并分別作了探討。最后討論了詩歌意象的組合問題。強調(diào)意象的組合要以意為主,要根據(jù)意的要求來組合意象。如杜牧的《金谷園》:“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詩中出現(xiàn)的“無情”二字,即詩意之所在,詩中每個意象都體現(xiàn)了“無情”。
關于“詩的情景”,詩歌所要表達的主要是情,而情的載體主要是景,情與景相結合便產(chǎn)生了詩。詩的題材說到底是景物,其中包括人物與事物,本節(jié)對這些內(nèi)容都作了較為詳細的論述。接著重點分析了詩歌中情與景的關系,主要是觸景生情、因情生景與情景交融三類。謹以因情生景為例。清人吳喬《圍爐詩話》卷一于此點談得尤為透徹:“夫詩以情為主,景為賓。景物無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則景哀,情樂則景樂。”如杜牧的《南陵道中》:“南陵水面漫悠悠,風緊云輕欲變秋。正是客心孤迥處,誰家紅袖憑江樓?”首句寫詩人在坐船回家的途中為水面的遙遠而發(fā)愁,次句寫天氣驟然變化加深了這種憂愁,后兩句寫詩人見到一位女子正在臨江的樓上眺望遠方,這更加強了詩人對妻子的思念之情。
關于詩的意境,作者首先對詩的意境的定義作了探討:“詩的意境就是詩人在詩歌作品中所創(chuàng)造的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相契合的藝術境界。意包括詩人在作品中所抒之情、所言之志、所說之理。意境則是詩歌作品中融入了詩人所抒之情、所言之志、所說之理的藝術境界。”意境實際上是詩的主題與詩的題材相結合的產(chǎn)物。作者接著對詩的意境的時代特色、地域特色與個人特色作了探討。就拿地域特色來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女子進入青春期希望出嫁是很正常的事,但是北方女子與南方女子的表達方式就大不一樣。如北朝民歌《折楊柳枝詞》唱道:“門前一株棗,歲歲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孫兒抱。”歌者直截了當?shù)乇磉_了自己想出嫁的愿望,不但要出嫁,而且還要生小孩。而南朝《子夜四時歌》中的春歌唱道:“梅花落已盡,柳花隨風散。嘆我當春年,無人相要喚。”詩人就地取材,用南方常見的已經(jīng)落盡的梅花與正在飄散的柳絮來比喻自己的青春正在消逝,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女主人公不是主動出擊,而是被動地等待人家找上門來;不是大聲疾呼,而是一個人躲在閨房里哀嘆;不是直截了當?shù)乇磉_自己的感情,而是巧作比喻,繞了一個彎子來說明自己想出嫁。顯然,分析詩歌意境的這些特色有利于我們對詩歌作品的理解。本節(jié)最后還強調(diào)了生活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源泉。
第五章“詩的節(jié)奏”與第六章“詩的語言”討論的是詩歌的語言形式問題。先談“詩的節(jié)奏”。具有鮮明的節(jié)奏是詩歌在語言形式方面區(qū)別于其他文學體裁最主要的特點。本章首先討論詩歌的節(jié)奏是怎樣形成的。節(jié)奏是有規(guī)律的運動造成的,所以詩歌創(chuàng)作中有規(guī)律地運用語言也會形成詩歌的節(jié)奏,而有規(guī)律地運用語言主要表現(xiàn)在押韻、大致整齊的語言形式、有規(guī)律地使用聲調(diào),以及采用某些修辭手法等方面。試以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為例:“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這首詩的節(jié)奏十分明快,它是怎樣形成的呢?首先,詩中雙句最后一個字“裳”“狂”“鄉(xiāng)”“陽”互相押韻,造成了韻母“ɑnɡ”有規(guī)律地反復出現(xiàn),因此聽起來非常悅耳。其次,每句詩都是七個字,吟誦起來能夠不斷地滿足讀者的心理預期,頗有快感。再次,這是一首嚴格的律詩,平仄運用完全符合七律的要求,聲調(diào)非常和諧。此外,這首詩的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采用了對仗的修辭方法,而且十分工整。特別是尾聯(lián)還采用了兩組后一字相同的地名,這種形式實際上是一種特殊的當句對,從語言結構和讀音兩個方面造成反復,從而增強了詩句的樂感。詩中的幾個副詞與動詞的運用也頗值得注意,如“忽傳”與“初聞”,前者表現(xiàn)喜訊來得突然,后者表現(xiàn)剛剛聽到喜訊。正因為如此,作者才會作出迅速而強烈的反應,正如顧宸《律注》所說:“此詩之‘忽傳’、‘初聞’、‘卻看’、‘漫卷’、‘即從’、‘便下’,于倉卒間寫出欲歌欲哭之狀,使人千載如見。”
再說“詩的語言”。本章分三節(jié)。第一節(jié)談詩歌語言的基本要求:準確、鮮明、生動。第二節(jié)談詩歌語言的特點:抒情性、形象性、精煉性、音樂性。就抒情性而言,詩的主要任務是抒情,這就導致了詩歌具有抒情性的特點。如楊萬里的《西齋睡起》:“小睡西齋聽雨涼,竹雞聲里夢難長。開門山色都爭入,只放青蒼一冊方。”首句告訴我們詩人在西齋午睡時,一面聽著雨聲,一面感覺有些涼意,可見非常愜意。次句寫詩人正在做著美夢,卻被竹雞(一種善于叫喚的野鳥)的叫聲吵醒了,難免有些懊惱。第三句采用擬人手法寫美麗的山色爭先恐后地撲入詩人的眼簾,第四句將美麗的山景比喻成一幅畫,則詩人充滿喜悅之情也就可想而知了。就形象性而言,由于詩歌的主題是通過詩的形象來表現(xiàn)的,所以詩人總是千方百計在語言的形象性方面下工夫,其中使用最多而又最有效的方法當然是比喻。譬如相思之情只可意會,難以言傳,元徐再思《折桂令·春情》將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女得了相思病時的情形比喻成“身似浮云,心如飛絮,氣若游絲”,少女坐立不安、魂不守舍、百無聊賴、有氣無力的神態(tài)被描摹得惟妙惟肖。就精煉性而言,詩歌作品要求用最經(jīng)濟的語言表達最豐富的生活內(nèi)容與思想感情,這是由詩歌體裁決定的。為了用盡可能少的語言表現(xiàn)盡可能多的內(nèi)容,詩人常采用含蓄的創(chuàng)作方法,文中對此作了較為詳細的論述。就音樂性而言,由于上一章已對造成詩歌具有鮮明節(jié)奏的主要方法作了專門分析,這里主要對省略、倒裝、疊音等語言形式進行了論述。第三節(jié)談詩歌語言的提煉。提煉詩歌語言的途徑主要是向口頭語言、書面語言學習。提煉詩歌語言的方法主要談了煉字、煉句、修辭格的運用。煉字部分主要討論了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數(shù)量詞的用法。煉句部分主要討論了煉意及用于修辭的幾種特殊句式。修辭格的運用主要討論了增強詩歌語言形象性的幾種修辭方法,如比喻、擬人與擬物、借代、夸張等。
第七章“詩的形象”。關于詩歌創(chuàng)作,本書包括“詩的形象”“詩的構思”兩章。詩歌創(chuàng)作最重要的特點是通過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本章認為:“形象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所能感覺到的物質的形態(tài)與特征。”本章還將詩的形象分為視覺形象、聽覺形象、嗅覺形象、味覺形象和觸覺形象。譬如白居易的《宮詞》:“淚濕羅巾夢不成,夜深前殿按歌聲。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薰籠坐到明。”黃永武在《讀書與賞詩·第一功名只賞詩》中分析道:“全詩寫失寵的哀愁,但第一句用羅巾濕透后貼在臉龐的觸覺去寫;第二句用前殿傳來歌聲節(jié)拍的聽覺去寫;第三句用鏡里紅顏未老的視覺去寫;第四句用熏籠散發(fā)煙香的嗅覺去寫。各種被警醒不眠的感官刺激,生動地將夜夜挨到天明的冷暖酸苦具體地傳達出來,令人感同身受。”文學作品都通過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與其他文學體裁的形象相比,詩歌形象具有具體性、概括性、多義性、間接性等特點,本章都聯(lián)系詩歌作品一一作了分析。
第八章“詩的構思”。首先探討了什么是詩的構思。詩的構思就是生活的詩化,詩的構思過程就是將生活詩化的過程。詩的構思主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如何提煉主題,二是如何恰到好處地表現(xiàn)主題。如何提煉主題,強調(diào)了三點:一要寫真情實感;二要按準時代的脈搏;三要善于發(fā)現(xiàn)與升華主題。如何恰到好處地表現(xiàn)主題,這里也強調(diào)了三點:一是寫感動你的環(huán)境;二是寫變化中的環(huán)境;三是寫獨特的環(huán)境。詩人在創(chuàng)作中不可避免地要展開想象的翅膀,文中探討了什么是想象,指出想象的基礎是詩人的舊經(jīng)驗,想象的過程是對舊經(jīng)驗加以新綜合,想象的目的就是營造一個能夠完美表現(xiàn)主題的典型環(huán)境。接著分析了想象的作用,強調(diào)了現(xiàn)實世界是展開想象的翅膀的舞臺。例如據(jù)說是李白寫的《夜宿山寺》:“危樓高白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這首詩極言山寺之高。現(xiàn)實生活中因為害怕打擾他人,人們往往“不敢高聲語”,而害怕驚動“天上人”則是想象的產(chǎn)物。此詩由此營造了一種超凡脫俗的感覺,自然使人獲得一種前所未有的審美享受。
本章最后總結了詩的構思方法,歸納成六條:一、以一斑反映全豹;二、順敘、倒敘與插敘;三、詳寫與略寫;四、對稱與不對稱;五、對比與襯托;六、情理之中與意料之外。所論均以詩歌作品為例進行了剖析。以“情理之中與意料之外”為例,如唐人張潮的《江南行》:“茨菰葉爛別西灣,蓮子花開人未還。妾夢不離江上水,人傳郎在鳳凰山。”該詩寫春天女主人在西灣送別丈夫出門做生意時,見到水邊的茨菰葉子是枯萎的;而到了夏秋之交見到荷花盛開時,她的丈夫還沒有回家。從“茨菰葉爛”到“蓮子花開”中間隔了好幾個月,由于思念丈夫,女主人總是在夢中沿著江水去尋覓丈夫的行蹤,但是有人卻說她的丈夫已經(jīng)在鳳凰山了。照理說夢是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但是妻子連做夢都趕不上丈夫的行蹤,其滿懷愁怨而又無可奈何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細想起來也有道理,因為女主人生活在江邊,又是在“西灣”送別丈夫的,所以她做夢都“不離江上水”;而只要有錢賺,她的丈夫跑到了鳳凰山,也在情理之中。
第九章“詩歌鑒賞”分兩節(jié):一是“詩歌鑒賞的基礎”,二是“詩歌鑒賞方法舉例”。就第一節(jié)來說,本節(jié)認為共鳴是詩歌鑒賞的基礎,朱光潛《心理上個別的差異與詩的欣賞》一文稱:“嚴格地說,一個人須自己覺得一首詩好,才能說它好。如果一首詩不能引起他的心靈的共鳴,他就無理去評定它的價值,至多只能說它對于自己不是一首好詩。”由于讀者往往具有相同的愛好與思想感情,所以詩歌鑒賞存在著共同性;由于讀者在社會地位、生活經(jīng)歷、文化修養(yǎng)等諸多方面是千差萬別的,所以詩歌鑒賞又存在著差異性。本章對詩歌鑒賞的共同性與差異性分別作了探討。就第二節(jié)來說,本節(jié)對披文入情、知人論世、以意逆志、分析比較等方法均作了深入細致的分析。謹就“披文入情”試舉一例。李白《山中與幽人對酌》云:“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表面上此詩未用典故,從字面上也解釋得通,但是當我們讀了《宋書·隱逸傳》之后,就會發(fā)現(xiàn)李白是在效仿陶淵明,陶淵明在“宅邊菊叢中”飲酒,李白與那位幽人也在山花叢中飲酒,陶淵明喝醉了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李白喝醉了也對那位幽人說:“我醉欲眠卿且去。”陶淵明“不解音聲,而蓄琴一張,每有酒適,輒撫弄琴以寄其意”,李白也對那位幽人說:“明朝有意抱琴來。”這充分地說明李白在仕途不得意時,也是從陶淵明那兒尋找精神慰藉的。
本書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從內(nèi)容到形式,從創(chuàng)作到鑒賞,構建了一個新的完整的詩歌理論體系,此類著作自朱光潛1942年出版《詩論》以來很少見到。二是論述時避免從理論到理論,而是將對詩歌理論的闡述與對詩歌作品的分析緊密結合起來。所引詩歌理論與詩歌作品都是經(jīng)過精心挑選的。三是將對詩歌理論的闡述與文獻考證緊密結合起來,一切憑資料說話,努力做到言必有據(jù)。四是力求通俗易懂,所以通篇避免做煩瑣的考證,充分注意行文的可讀性。希望你能喜歡上這本書。
- 中國古代小說中的動物形象變遷研究
- 文學理論前沿(第20輯)
- 生態(tài)批評與中國文學傳統(tǒng):融合與構建
- 東北流亡文學史料與研究叢書·東北流亡文學作家論
- 點激·文化體制改革新聞佳作選
- 我讀.2
- 小說神髓
- 21世紀全國高職高專人文素質規(guī)劃教材人文藝術欣賞
- 賈平凹研究論衡
- 明清文學與文獻(第十三輯)
- 蓮與荷的文化史:古典詩歌中的植物名研究(日本唐代文學研究十家)
- 大師講堂學術經(jīng)典:楊樹達講文言修辭
- 宣講有道:晚清宣講小說的倫理敘事
- “詩教”傳統(tǒng)的歷史中介:梁啟超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啟蒙話語的發(fā)生
- 西班牙語美洲文學:近現(xiàn)代(西班牙與西班牙語美洲文學通史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