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定義

古代國家的統治形式主要是君主制,而西方的政治理論大都推及亞里士多德的多種政體學說,其實亞里士多德對政體的理解,只限于希臘一隅。希臘在小國寡民的條件下,出現了各種政體,所以他提出了三種政體和三種變態政體,可是世界古代史上政治組織的主流是君主制,而后來希臘、羅馬的發展也都歸于君主制,所以我們應該從君主制出發討論問題。

君主制簡單說來就是一人獨裁的政權,君主是國家大事的最后決定者,我們現在說的君主握有立法、司法、行政、軍事大權,是現代人的認識,古代并沒有這樣的區分。亞里士多德從城邦制出發,談到君主制的變種是僭主政體。他由于受到波希戰爭的影響,說波斯的統治類似于僭主統治,是專制統治,這樣君主制比僭主制優越,也就是比專制優越。亞里士多德的君主制,是從城邦出發來講的,后來的西方學者根據這一路徑,也區分君主制和專制,所以他們說的君主制或者是城邦式的,或者是封建(狹義的封建)君主制。他們在并不了解西歐以外國家政體的情況下,就已經把它歸之于專制統治了,這就是東方專制主義的由來。之后里程碑式的看法是前面指出的孟德斯鳩、黑格爾、魏特夫,對東方專制主義的理論化。直到今天,所謂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安德森的《絕對主義國家的系譜》,也是這一看法的典型之一。

這里說的專制主義是指一種政體,一種政治組織形式,或者說是一種國家體制。這種政體應該有下列特征:一是在這些國家里,名義上由君主一人進行統治,君主享有最高權力;二是已經形成相對獨立于宮廷的官僚機器,能夠進行有效的管理;三是建立了由國家(君主)指揮的軍隊,成為保衛國家和進行擴張的有力工具;四是形成了有效的財政系統,以支持官僚與軍隊的存在與運轉;五是人民不受地方貴族、地主的控制,由政府直接管理廣大的“編戶齊民”。當然,專制制度在各國形成的時間不同,存在的時間也或長或短,發展的過程也不一致,這些總結只是大致情況。

專制主義統治在古代有其存在的必然性,是合乎當時的社會條件的,這種條件簡單說來就是農業生產為主,生產力不夠發達,商品經濟相對弱小,為了維持內部穩定和對外保衛或擴張,需要統一的政府力量管理。因而專制主義是一種進步,它的進步性表現為:一、社會比較安定,雖然地方割據勢力在專制統治下也并不能完全絕跡,但相對來說割據勢力活動受到限制,政府運轉作用加強,盜匪、惡霸勢力受到削弱。中國歷史上的打擊豪強、鏟除兼并之家就是最明顯的例證;二、在政府有效管理的條件下,人民生活比較安穩,能夠利用當時的生產力,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如果不是遇到特別情況,稅收負擔應該不會太高,起碼是有規定數量的,剝削有一定限度;三、工農業生產、商業具備了更好的發展條件,或者直接受到國家、政府的提倡與指導,法國路易十六時期大量發展官方工業,彼得大帝學習西歐國家,推進本國改革,使俄國的生產有了很大發展。中國的官方工業一直是全國生產技術最先進的創造者,許多發明、發現都由之而來;四、文化、教育事業受到國家的提倡和支持,具備了有利的發展條件,呈現繁榮景象;五、在有效的政府主導下,能夠舉全國之力辦大事,出現了許多有利社會發展的工程,如中國的長城和運河、羅馬的大道和引水管道、俄國的圣彼得堡的修建等。

專制主義不是無限王權,而是有限王權,雖然它在各個國家受到的限制不同,但是它大致上都受到法律的限制、習俗的限制、官僚機構的限制,各種社會力量的限制,特別是下層人民反抗力量的限制,所以它并不能隨意作為。歷史上只有在極其特殊的情況下,才會出現統治者一人取得絕對的權力,不受約束,不受限制,可以為所欲為(當然也還是受他所處的時代條件限制的)的情況。但這和當時的政體沒有太大關系,君主制、共和制、城邦制,甚至民主制、民主集中制下,都會出現這種情況,所以我傾向于把這種情況稱之為個人獨裁,而不是一種政體。

當然,作為古代的一種統治形式,專制政體下君主、皇帝具有獨斷權力,英明君主高瞻遠矚,會適應社會發展趨勢做出重大決策,加速社會發展,使國家、人民享受好處。這些君主往往事必躬親,宵衣旰食,像路易十四、彼得大帝、朱元璋,都是這樣的帝王。但獨斷的君主也往往會因為個人好惡決定政策,造成許多消極后果,甚至造成很大破壞。這也是我們在評價專制主義統治時必須看到的。

東方專制主義者區分東西方專制,首先就是說西方君主制由君主與臣民的契約建立,而東方沒有這樣的契約。我已經指出,西方的王權契約論,開始于西歐中世紀教權與王權斗爭時期,到宗教改革新教與天主教斗爭時更為熱烈。這時在天主教統治下,王權神授思想已經成立,人們都相信王權是神授的,是來自上帝的,可是教會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主張世俗權力由教會權力而來,教權高于王權。當時出現了一本名為《論反抗暴君的自由》的小冊子,說國王是由上帝和人民設立的,設立時存在著兩個契約,一個是由上帝、國王、人民訂立的,另一個是由國王和人民訂立的。前者的義務是虔敬,后者的義務是公正,即國王應該對上帝虔敬,對人民公正。如果國王不能公正地對待人民,那就會變成暴君,人民有權起來反抗,甚至廢黜他。[136]在斯圖亞特王朝和英國革命時期,王權契約論成為各派斗爭的一個焦點,保王派認為英國王權由諾曼征服而來,所以建立了專制王權,王的意志就是法律。反對國王的一派則引用像加冕誓詞等來說明王權契約的存在。思想家霍布斯則用契約論來論證專制王權的起源。他說為了防止原始狀態的混亂,大家訂立契約,每個人都授權給一個人或一個集體,這個人或集體就是主權者,主權者大權在手,大家只能心甘情愿地服從,否則便是不義。18、19世紀,西歐關于王權契約論的說法很多,大都是用來證明西方民主的起源的。[137]其實,王權契約論是西歐政治理論中的一個虛構,沒有事實證明國王和臣民之間曾經存在過什么契約。社會科學的發展,已經證明人類在國家形成之前并不是孤立的個人,而是組成為氏族、部落的集體,所以根本不可能一個個地訂立什么契約或者和國王訂立契約。這只不過是西方個人主義、自由主義思想影響下的產物,今天我們完全用不著為這一虛構而相信東方專制主義的邪說了。

區分東西方專制的第二個重要論點,就是西歐貴族勢力強大,和國君分庭抗禮,東方國家沒有這樣的貴族,有的就是奴才式的官僚。西歐國家是到了專制時代才有官僚的。強大的貴族是西歐民主的源頭之一,像英國的大憲章那樣。從歷史上看,無論在哪個國家,嚴格區分貴族和官僚都是困難的。西方學者從封建國家的思維出發,認為封建時代沒有官僚,國君被政治、經濟獨立的貴族包圍。我已經指出,像英國的封建時代,官僚體系不僅存在,而且有相當良好的組織和運行機制,[138]其他國家也差不多。充任官僚的人,大多數是貴族。作為獨立性強的貴族,當然和國王有矛盾的一面,但是他們同是統治階級,基本的利益是一致的,矛盾終歸是次要的。中國古代官僚制度發達,但是也有士族存在,也有作為獨立割據勢力的藩鎮、封建親王等。

西歐貴族勢力,無疑比中國古代的強大,在它進入專制統治時,地方政治組織四分五裂,中央集權不夠,直到資產階級革命才消除了這些危害。但是貴族強大和所謂“民主”沒有什么聯系,英國的大憲章是一個封建文件,是封建主向國王要求肯定或恢復其特權的文件,和民主自由沒有關系。[139]

西方學者區分東西方專制的第三個重要論點,是說東方的專制不受法律限制,西方的專制王權仍然受法律的限制,仍然受中世紀時王在法下的傳統影響。例如英國都鐸王朝時期,國王要得到議會同意才可以制定法律。法國也有巴黎高等法院對國王立法的限制,國王的立法要經過它登記方才有效。不過在專制王權時代,這些限制只是徒具形式而已。英國都鐸王朝時,在不召開議會的情況下,國王就可以在咨議會上制定法律,這種法律被稱為宣示(proclamations),在伊麗莎白統治的540個月里,她制定過幾百件這樣的法律。[140]而在法國,據16世紀的塞思爾所說,巴黎高等法院登記國王的法令,不只具有消極意義,它還使國王的法令更有權威,更利于統治的穩定。[141]這就如我國古代的中書、門下起的作用一樣,“駁正違失”,使君主的決策更適合具體情況,利于統治。東方的專制一樣也受法律等的限制,以中國古代來說,古代的帝王、皇帝,按照傳統,都必須遵守禮的規定,不能違反。而禮在中國古代,就是自然法,就是限制王權的一種法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常山县| 永顺县| 洪泽县| 阳春市| 新宾| 广宗县| 大同县| 承德县| 吉木乃县| 新巴尔虎左旗| 革吉县| 洪雅县| 宜章县| 西乌珠穆沁旗| 买车| 富源县| 清涧县| 金乡县| 密云县| 宁德市| 西宁市| 罗田县| 台中市| 南平市| 渭南市| 历史| 泗阳县| 余干县| 八宿县| 台安县| 沂水县| 闸北区| 广丰县| 潜江市| 琼结县| 宁强县| 中江县| 德阳市| 光泽县| 泽州县| 台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