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
- 祝總斌
- 2862字
- 2019-08-16 17:39:30
第一節 三公的稱呼和特點
這一階段沿用秦制,皇帝下面最主要的官吏有三。
丞相:也尊稱相國,有時分左、右,“掌丞天子,助理萬機”。31權力極大。《唐六典》卷一說:“秦變周法,天下之事皆決丞相府。……漢初因之。”因而稱為宰相。如《史記·陳丞相世家》:陳平為左丞相,對漢文帝自稱“待罪宰相”。《漢書·公孫賀傳》:漢武帝時,拜丞相,“辭曰:材誠不任宰相”。《漢書·翟方進傳》:漢成帝時,為丞相,上奏曰:“……臣幸得備宰相……”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輔佐,“掌副丞相”,32權力也不小。故《漢書·朱博傳》載其上奏說,“高皇帝……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總領百官”。《漢書·朱云傳》:漢元帝時,華陰守丞嘉上封事言,“御史(大夫)之官,宰相之副,九卿之右”。《漢書·薛宣傳》:漢成帝時,谷永上疏,“御史大夫……外佐丞相,統理天下,任重職大,非庸材所能堪……”因而有時也稱宰相。《漢書·蕭望之傳》:于漢宣、元帝時曾任御史大夫、前將軍,自稱“吾嘗備位將、相”。《漢書·孔光傳》:漢元帝“欲致霸(孔霸)相位,自御史大夫貢禹卒及薛廣德免,輒欲拜霸”。這兩處之“相”,都指宰相。故《漢書·元帝紀贊》將位止御史大夫的貢禹、薛廣德,與丞相韋賢、匡衡并列,稱“貢、薛、韋、匡,迭為宰相”,此雖東漢班固語,但與蕭望之、孔霸事聯系,便可肯定,這種稱呼,至晚西漢中期已經開始。
太尉:“掌武事。”33和御史大夫“位次丞相”不同,“太尉、相,尊等耳”。34因而往往將、相并舉。如《漢書·周亞夫傳》:漢文帝時許負為周亞夫看相,贊他今后官位將至“將、相,持國秉”。將指太尉,相指丞相,所以才能說“持國秉”。到景帝時果然應驗。《漢書·循吏黃霸傳》:為丞相,薦史高為太尉,宣帝派人責曰:“將、相之官,朕之任焉。……君何越職而舉之。”
以上三個官吏本來各有自己的官名,但在西漢當時又往往被稱為“三公”。《史記·平津侯列傳》:公孫弘先后為御史大夫、丞相,上書武帝,自稱“致位三公”。《史記·田叔列傳》:田仁上書武帝,稱三河太守敢于“為奸利”,是因為“與三公有親屬”。三公指的是御史大夫杜周和丞相石慶。《漢書·王尊傳》:成帝時劾奏曰“丞相衡(匡衡)、御史大夫譚(張譚),位三公……而阿諛曲從……”
甚至也見于詔令。如《漢書·匡衡傳》,為丞相,漢成帝詔曰:“君……位在三公。”《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蓼”下:孔臧辭御史大夫,“武帝難違其意,遂拜太常典禮,賜如三公”。又證明至少在賞格上“三公”已有專門規定,高出九卿。
為什么要在本官名之外另稱“三公”呢?
這是因為戰國以后的學說,都認為古代天子下面的最高官吏是“三公”。雖然究竟是哪三公,說法并不相同,35但總稱“三公”是肯定了的。以至在漢代的天文學上都有反映。如《史記·天官書》中宮天極星下:“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據張守節正義,“太一,天帝之別名也”。它的輔佐便是旁邊的“三公”星。36
在這種觀念支配下,漢代的人一方面以之追溯歷史。如《史記·殷本紀》:紂王“以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另一面,又往往將當時皇帝下面的最高官吏泛稱三公。如《史記·張釋之列傳》:王生善為黃老言,“嘗召居廷中,三公、九卿盡會立……”《史記·日者列傳》:“賈誼曰:……今吾已見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甚至漢宣帝在詔令中也說:今統治不穩定,“三公不以為意,朕將何任”。37這里特別要指出,因為儒家經典中有“三公九卿”之說,38在漢武帝獨崇儒術之后,“三公”的稱呼也就更加流行起來。我認為,這可以說是一種建制時本無其意,而是后來附加、追認的三公制度。由于它已見諸皇帝詔令,為當時人們所承認,所以,要把這第一階段說成已實行了三公制度,也未始不可,只不過必須看到它與漢成帝改制以后的三公制度有很大不同。
第一,從觀念上說,這一階段的所謂三公,并沒有一定要鼎足而三,相互緊密配合,方能治理好國家的意思,而是泛指皇帝下面的最高官吏。關于漢人的這種觀念,我還可以舉出一個強證。《史記·鄒陽列傳》載其于獄中上書梁孝王說:“是以孫叔敖三去相而不悔,於陵仲子辭三公為人灌園。”依楚制,并未設“相”,孫叔敖本任令尹,39可是戰國以后因令尹和其他各國之“相”地位相等,有時便徑以“相”稱之,鄒陽也是這種用法。同時,根據《列女傳》卷二“楚於陵妻”條,於陵仲子本是楚王要聘他為“相”(令尹),但因上句已用了“相”,于是此句便換了“三公”。可見,這處的“三公”與“三”并無關系,而是一個泛指,因而可以代替相、令尹。我認為,史料上所見漢成帝以前的“三公”,用法與此完全一樣,40大體上等于“宰相”之意,至于究竟是幾個人,關系并不大。
第二,因為上述緣故,被人們視為三公的太尉,在這一階段便常常不設置,見《文獻通考·職官二》引葉夢得之統計。不設之時,權由丞相兼掌。《漢書·循吏黃霸傳》:漢宣帝說,“太尉官罷久矣,丞相兼之,所以偃武修文也”,即其證。而且從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起,將太尉改稱大司馬,更在制度上發生重大變化。1.太尉本要處理軍事行政事務,而大司馬一開始便設立兩個,一封大將軍衛青,一封驃騎將軍霍去病,勢難具體管事,而成了尊寵之位。何況在這之前已二十一年未設太尉,權力早已由丞相兼掌了去。2.從漢武帝臨死,任命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時起,大司馬有了職掌,但轉為專在宮內“輔政”,即幫助皇帝行使君權,而不參預處理外朝具體事務包括“武事”,和太尉原職掌毫不相同。3.從漢宣帝地節三年(前67)起,取消了大司馬印綬、官屬,41因而更談不上處理外朝具體事務。4.本來太尉俸祿與丞相相等,大概從地節三年起,也減少了俸祿。《漢書·成帝紀》:建三公官,“益大司馬、大司空奉,如丞相”。如果大司馬俸祿與丞相一直相等,何必要益?洪亮吉推測,是宣帝于取消大司馬印綬、官屬之同時削減的,有一定道理。42而這樣一來,就更無三公鼎立觀念可言。
第三,由于太尉不常設,大司馬又有如上變化,所以漢成帝以前朝廷中處理政務,名曰三公,實際是丞相與御史大夫,其機構稱“二府”或“兩府”。《漢書·薛宣傳》,谷永上疏薦舉少府薛宣,曰:“宣,考績功課,簡在兩府。”師古曰:“兩府,丞相、御史府也。”是九卿之考課也歸兩府,權力之重,可以想見。所以后代有“西漢以二府分治,東京以三公總務”的說法。43
第四,但丞相與御史大夫的地位、權力并不平等。就地位說,丞相、太尉原來均金印紫綬,秩萬石,而御史大夫乃銀印青綬,秩中二千石,相差一等。同時漢初常以列侯為丞相,漢武帝以無爵之公孫弘為丞相后,將他封為列侯,從此先拜相,后封侯成為故事,44而拜御史大夫卻沒有封侯之制,其聲望自然遜于丞相。同時御史大夫“朝奏事會廷中,差居丞相后”,45如果敢于“與丞相鈞禮”,不稍靠后,便將受到彈劾,亦地位較低之證。就權力說,二府中大權主要在丞相府,故前引《唐六典》說,秦代天下之事皆決丞相府,“漢初因之”。漢成帝時何武甚至說:“丞相獨兼三公之事”46,雖稍嫌夸張,但丞相權重于御史大夫,則可以肯定。
由上可見,西漢成帝以前的三公,是以丞相為主,地位、權力并不平等,沒有鼎立觀念的三公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