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城市化
北京的春天倘若下一點小雨,洗去沉沉的霧霾,心情是會好很多的。倘若再讀一段春秋戰國、秦漢隋唐的歷史,則更加令人愉悅。無他,故事精彩絕倫。而且,歷史上我們的經濟文化的確是很先進的,只是到了宋朝之后,才漸漸落后于西方。
文明先進的一個集中體現,是城市的發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沒有相當程度的經濟和文化發展,是無法支撐大規模的都市的,糧食、交通、安全,都會是問題。據考,唐朝天寶年間(公元742—756),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的時候,京師長安有60多萬人,東都洛陽有30多萬人,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宋朝的城市,在盛唐的基礎上又前進了一大步。北宋汴京的人口達到140萬,南宋臨安的人口更是達到250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市。而且,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全世界,超過200萬人口的大都市,這都是第一次出現。臨安比1000年前龐大的羅馬城,又大了一倍左右。同時期歐洲中世紀的城市,一般都很小。當時崛起的意大利名城威尼斯、佛羅倫薩、米蘭等,也就是不到十萬人的規模,比起汴京、臨安來,那真是小得太多。
宋朝以后,城市規模大幅下降,最大的城市,也不到百萬人。元朝建都北京,人口最多時不過80多萬。明清時期,北京的人口也都在70萬—80萬的水平。直到工業革命以后,地球上才再次出現百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
不僅大城市的規模,古代中國的總體城市化水平也是很高的。早在戰國時候,城市化率就達到了驚人的15%。唐朝天寶年間,城市總人口達到1100萬人,全國總人口約為5300萬,城市化率達到20.8%。南宋的城市化率,則達到了22%的水平。明清以后,城市化的勢頭減緩,城市化率反而下降了。
這些數字看起來枯燥無味,不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的城市化率比一下。1949年,我們的城市化率只有可憐的10.6%。經過幾年的休養生息,到1957年的時候達到15.4%,達到了春秋戰國時的水平。在改革開放前夜的1978年,城市化率也只有不到18%。到了1983—1984年間,城市化率才達到南宋時期的22%的水平(見表一)。看起來,歷史上我們的城市化率是很高的。
翻閱資料,才發現歷史上我們的人口遷移一直是很自由的。戰國的時候,“野與市爭民”,城鄉人口已經開始對流,國鄙之分已經沒有那么嚴格。《孟子·萬章下》載曰:“在國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為庶人”,看來已沒有了“國鄙之分”。《周禮·地官》曰:“徙于國中及郊,則從而授之”,這就是從法令上賦予遷徙的自由了。人口有了遷徙的自由,難怪城市會長得那么大。
表一 各歷史時期的城市化水平

相比之下,歐洲中世紀的封建莊園下,人口被固定在莊園里,不能自由遷移,歐洲的城市自然要小得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時候,人們也是有遷徙自由的,到了1960年以后,這個自由就被收回了,結果就是從1960—1978年這將近20年間,城市化率幾乎沒有上升。20世紀80年代雖然經濟發展很快,但是不鼓勵農民進城,城市化率只有小幅上升。到了90年代,政策上開始鼓勵農民進城打工,城市化率才開始大幅增加。
遷徙自由不僅為城市發展創造了空間,也極大促進了經濟的繁榮。歷史上,人口和土地是最重要的兩大生產要素,土地天然是不能流動的,能流動的只能是人口。有了城鄉人口的對流,生產要素的利用效率要好很多,從中也能產生很多的技術進步,這也就難怪唐宋時期的經濟如此繁榮。此外,宋朝不僅允許人口遷徙,還允許在縣治以下設市,涌現出很多小型的商業市鎮,于是城市化率就更高,在盛唐的基礎上又進了一步。只可惜,這種繁榮的格局,從元朝以后中斷了。直到19世紀中葉五口(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通商以后,中國的城市發展才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2015年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