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產能過剩的理論探討

西方經濟學教科書和文獻中涉及產能過剩的內容并不多。

在經濟周期理論里面談到了產能過剩。經濟周期可分四個階段:繁榮、衰退、蕭條、復蘇。在經濟繁榮期,市場需求旺盛,即使全部開動機器也難以滿足需求,于是人們增加投資,添置機器設備,不斷提高產能。可是,人們往往對市場預期過于樂觀,從而導致過度投資。由于投資有滯后期,新建的企業投產之后才發現市場需求低于預期,一部分廠商拿不到足夠的訂單而閑置部分設備。在激烈的競爭過程中,產品價格下跌,企業利潤下降,迫使一些在競爭中處于劣勢的企業不得不退出市場。經濟進入衰退期、蕭條期,市場需求低迷,各行各業普遍地出現產能過剩。當經濟復蘇期到來時,訂單紛至沓來,設備閑置率降低,逐漸迎來下一個經濟繁榮期。

產能過剩既有浪費資源的消極面,也包含著一些積極因素。在經濟衰退和蕭條時期,設備利用率下降,被閑置的肯定是那些比較落后的設備。淘汰陳舊設備是經濟周期低谷時期的必經之路,從而為技術、設備和工藝的更新換代創造了契機。人們逐步將產能過剩行業的人力、物力、財力轉移到生產效率更高的新興產業,改善了資源配置。

經濟周期是市場經濟的普遍規律。過去有經濟周期,今后還有經濟周期。試圖消除經濟周期是不切合實際的幻想。產能過剩和產能不足,周而復始、交替存在,天經地義、不足為奇。唯有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疏通信息渠道,做好對經濟周期的預測,才能減少過度投資的風險,緩和產能過剩的沖擊。

有些經濟學家將產能過剩作為一個專題,進行了深入的剖析。1933年,張伯倫(Chamberlin)在《壟斷競爭理論》一書中提出,由于壟斷者具有操控價格的能力,他們獲取最大利潤的手段不是增加生產而是提高價格。在壟斷狀況下存在長期的產能過剩。Wender(1971)、Spence(1977)等指出,廠商的策略性競爭行為是造成產能過剩的原因之一。為應對潛在競爭對手的進入威脅,在位廠商有可能利用產能過剩構筑行業壁壘,使得潛在競爭對手面臨無利可圖的風險而放棄進入,從而維持其相對壟斷地位。植草益(2000)指出,在市場博弈中,廠商會以過剩的生產能力向客戶和合作伙伴顯示其實力。毫無疑問,這些論述是正確的,但是并不完全適用于當前中國的現實。

Chamberlin(1947)給出了完全產能(full capacity)的概念。在給定資本存量和要素投入價格的情形下,企業長期平均成本曲線最低點所對應的產量是企業希望長期保持的產出水平,即為完全產能。這一概念從微觀經濟學的角度提出了產能的界定方式,獲得了廣泛認可(Hickman,1957;Johansen,1968;Berndt和Morrison,1981)。不過,這一理論是建立在成本函數的基礎上的,很難付諸實踐。即使把研究目標局限于一個特定的企業,獲得長期成本函數的困難依然很大。在討論宏觀經濟政策的時候,幾乎沒有辦法找到足夠的統計數據以得到全行業成本函數的各項參數。上哪兒去找到這個“企業長期平均成本曲線”呢?因此,有些經濟學家毫無隱諱地指出,這種定義存在較大的缺陷(Demsetz,1959)。

有些學者把歷史最高產出紀錄稱為潛在產能,把產能過剩定義為當前產出和潛在產能的差距(Klein,1960)。這種方法看起來比較直白,卻隱含著許多內在矛盾。必須關注出現歷史最高產出紀錄的背景,也許來自外部市場的需求拉動,也許來自某種非經濟因素;其結果也許是正面的,也許是負面的。在出現歷史最高紀錄之后,也許是經濟繁榮,也許緊跟著就是供求失衡,庫存大幅度上升,損失慘重。拿歷史最高產出紀錄作為潛在產能未必合理。

有些學者從生產方程的角度解讀產能過剩。Johansen(1968)認為,產能是在可變要素的獲得不受制約的條件下,利用已有的工廠和設備在單位時間內所能得到的最大產出。許多學者不贊同這種定義,他們指出,怎么可能沒有任何制約地獲得生產要素呢?更何況生產要素之間的替代彈性非常低,在各種能源、運輸、市場、法規的約束下,最大產出只不過是一種理想狀態。事實上,最大產出屬于不可持續的短期概念,而討論投資策略時須關注長期趨勢,在研究產能過剩的時候不能過于抽象和理想化。

Shaikh和Moudud(2004)強調工程技術產能(engineering capacity)和經濟產能(economic capacity)之間的區別。他們指出,技術上能夠實現的最大產出未必是最佳的經濟選擇。有些學者進一步把產能分解為設計生產能力和有效生產能力。設計生產能力是指在理想狀況下的最大可能產出;有效生產能力是指考慮要素和產品組合、設備維修、產品質量等多種因素之后的優化結果。雖然這些論述有助于更深刻地認識產能過剩的實質,但是由于許多要素很難定量,相互之間的替代彈性不確定,因此在討論治理產能過剩時沒有多大的用處。

不難發現,上述研究都基于兩個假設:其一,市場經濟;其二,相對穩定的供求均衡狀態。對于西方發達國家而言,這兩個假設基本上都可以成立;可是這兩個假設卻與中國的實際脫節。中國正處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之中,政府在經濟中的作用遠遠強于純粹的市場經濟。沒有哪個發達國家有發改委這樣一個強勢干預經濟的機構。迄今為止,許多國有企業負責人是有行政級別的政府官員,某些國有企業的目標函數并不一定是利潤最大化。把中國假設為純粹的市場經濟,似乎過于理想化。如果說中國已經實現或者基本實現了市場經濟,為什么還要深化改革?

西方發達國家的總需求相對穩定;可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需求往往以兩位數的速度在增長。由于需求高速增長,因此拉動了投資。假若投資增速高于需求,勢必出現產能過剩。假若投資增速低于需求,很可能出現產能不足。

顯然,很難把西方常用的產能過剩的定義照搬到中國。

近年來,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解釋具有中國特色的產能過剩。

第一,投資者信息不完全,導致投資失誤。在市場經濟中不可避免地出現經濟周期。產能過剩和產能不足交替出現,形成一個又一個周期。出現產能過剩是廠商信息不完全的必然結果。沒有人對未來發生的事情估計得完全準確,因此產能過剩是不可避免的。

林毅夫等(2010)提出,單一廠商根據市場價格信號制定投資策略時是理性的,但是眾多廠商可能同時涌向相同的產業,結果很可能是非理性的。如果全社會對某一行業的良好前景存在共識,就會引發大量企業和資金同時像海潮一樣涌入一個或幾個行業。在投資設廠過程中,各企業難以估計投資總量信息,彼此協調困難。等到形成產能之后就很可能供大于求,導致產能過剩。潮涌現象在本質上可以被解釋為市場失靈。

第二,政府失靈。周其仁(2006)、祝寶良(2005)等認為,產能過剩問題之所以在中國特別嚴重,其原因主要是政府失靈。由于在官員晉升考核標準中過多地強調經濟增長率,使得各地政府具有強烈的干預投資的沖動。他們利用土地、財稅等各種優惠政策招商引資,熱衷于高投入、高產出的行業。許多生產資料領域的投資具有地方政府的背景,往往投資過度。此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的博弈也導致政府失靈,最終加劇了產能過剩。

第三,扭曲的退出機制加劇了產能過剩。周其仁(2005)指出,完全由國有壟斷、政府定價的行業(如電信、石化等),其產能過剩并不嚴重。基本上由市場競爭主導的行業,其產能過剩的情況經常發生,但是市場機制會很快起到調節作用,因此產能過剩的情況也不嚴重。發生產能過剩的行業往往是那些多種所有制并存、政府干預較多的行業,如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一般來說,國有企業占比較大、大企業較多的行業,其產能過剩往往比較嚴重。如果因產能過剩而必須讓部分企業退出,那么各級政府從財稅、就業和地方GDP增長率的角度考慮,就會寧可讓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退出,也不愿意讓大型國有企業退出。倘若效率較高的民營企業進入這個行業,而效率較低的國有企業在政府的保護下不能及時退出,很可能出現較長時期的產能過剩。如果政府繼續給予國有企業信貸和財稅上的幫助,產能過剩的狀態就會久拖不決。

左小蕾(2006)也認為,“一些比較容易創造GDP增長且生產效率不高的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并存的制造業容易出現產能過剩的問題。這些制造業領域,通常允許民營資本進入。國有企業效率不高,民營企業可在控制成本、提高效率方面與國有企業一爭高下,獲取這個行業的超額經濟利潤。只要還有利可圖,民營資本就會蜂擁而至,增加投資擴大產能,爭取更大的份額。國有企業面對民營資本的競爭,由于有政府扶持資金,因此不甘落后、不計成本地增加投資,擴大規模,與民營企業爭利。比如鋼鐵、水泥和電解鋁等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就是由于民營競爭者投資、新的產能參與,引來國有企業投資進一步擴大產能的結果。但是,在這個應該由市場調節供求均衡的最關鍵的環節上,‘看得見的手’干預了市場。行政干預一定對國有企業有利,包括信貸政策、產業整合政策。最近,國資委關于鋼鐵行業集中度的規定,不但不能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還可能引發國有鋼鐵企業為了提升集中度而開啟下一輪大肆擴大產能的投資,最終只是迫使民營企業退出市場”。

第四,中小企業融資難是加劇產能過剩的重要原因之一。劉西順(2006)認為,“大中型企業從事著石化、鋼鐵等重要生產資料的生產,向全社會提供上游產品;部分中小企業及民營企業對大中型企業的生產資料進行深加工,形成最終消費品;還有一部分中小企業及民營企業成為大中型企業的衛星廠、協作廠,提供配件、銷售、服務等業務;它們都與大中型企業建立了相當程度的、相互依存的正連接關系。大批中小企業及民營企業陷入歇業、停產或隱形破產狀態,它們的生存水平明顯下降,其‘消費’和‘傳導消費’大中型企業生產資料的能力也在持續降低,使得大、中、小企業的正連接關系遭到損害,原本處于均衡狀態的生產、流通、消費和分配關系在生產加工環節出現了梗阻,進而間接影響了大中型企業的生存水平,最終演化成部分行業的生產資料的產能過剩。信貸集中是助推產能過剩的基本成因。大中型企業不再需要貸款,中小企業及民營企業又得不到貸款,大量資金就閑置在金融機構的手里。因此,銀行的流動性過剩既是長期以來信貸配給的必然反映,也是信貸供需市場轉換期間的暫時過剩,同時又是經濟結構性過剩的具體貨幣表現”。

“相對廉價而又源源不斷的信貸供給,使多數大型企業產生了‘資金幻覺’,并激勵其不得不為‘富余資金’尋找更多的投資出路,致使許多企業拋開市場、在內部自我延伸產業鏈條,拋開主業、在陌生領域盲目追逐熱門行業,開展粗放式、多元化經營和低水平重復建設。這是導致鋼鐵、汽車等行業產能過剩的基本動力之一”。

第五,生產過剩危機的發生緣于收入分配關系被扭曲。王建(2006)認為,由于收入向少數人集中,導致社會儲蓄和投資傾向高而消費傾向低,由此放大了生產規模卻縮小了消費。這種生產與消費的不對稱達到一定程度,就會爆發生產過剩危機。

上述分析各有各的道理,相信國家發改委制定產能調控政策的人也注意到了這些觀點。可是,按照這些分析采取的對策似乎都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在部分解決一些問題之后留下了更多的困惑。2012年以前,那些產能嚴重過剩的部門(如鋼材、水泥、平板玻璃、原鋁、造船等行業)的投資一直保持在高水平上,產出持續上升,產能過剩似乎越來越嚴重。久而久之,人們不禁對這些解釋本身也產生懷疑。

例如,按照經濟周期理論,產能過剩和產能不足交替存在。產能過剩通常出現在經濟下行的谷底。隨著經濟復蘇,產能利用率回升,過剩產能將隨之消失。可是,按照官方文件,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鋼材、水泥等行業長期處于產能過剩狀態。這顯然不符合經濟周期的一般規律。再如,潮涌現象表明,從長期來看,潮起之后必然潮落,怎么十幾年來一直在“漲潮”?就算在某些年份存在企業投資的“羊群效應”,倘若沒有草吃,羊群還會繼續跟進嗎?

在短期內,信息不充分可能導致投資失誤;可是,只要時間足夠長,人們就會源源不斷地得到新的信息,如庫存積壓、利潤下降、價格下跌等。這些信息很快就會糾正企業錯誤的投資策略。以信息不充分來解釋企業投資失誤只能用于短期。簡而言之,幾年光景,再笨的企業家只要虧了本,總會從市場上得到信息,發現此路不通。怎么可能在十幾年內持續對“產能過剩”的行業大規模投資?顯然,只要利潤依然是企業追求的目標,在一個比較公平的競爭環境中,企業遲早會得到必要的信息,調整各自的過剩產能。如果企業持續向某個部門投資,這個部門的產能過剩很可能是一個假象。

毫無疑問,地方政府官員為了獲得晉升而盲目追求經濟增長率,熱衷于投資大型基礎工業,導致鋼材、水泥等行業產能過剩。倘若果真“產能過剩”了,產品賣不出去,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不改也得改。2012年以前,鋼材、水泥等行業的投資持續增長。2012年以后,市場需求萎縮,很快就會讓那些頭腦發熱的官員冷靜下來,對這些行業的投資就會急劇下降。換言之,在2012年以后確實出現了產能過剩,那么,在2012年之前產能是否真的過剩了?

眾所周知,國有商業銀行“嫌貧愛富”,把70%以上的貸款都送給了國有企業。中小企業、民營企業貸款難的問題至今尚未得到充分解決。可是,只要市場機制依然起作用,銀行的貸款行為就會受到約束。例如,在2008年4萬億元大投資的時候,銀行主動上門,鼓勵沿海各省投資造船。2011年以后,造船業陷入困境,產能嚴重過剩,哪家銀行還敢大手大腳地給船廠放貸?

產能過剩問題上的種種悖論提醒我們,很可能在某個最基本的地方出了錯。在討論產能過剩的時候,通常人們假定產能和產出的數據都是正確的。如果產能過剩的數據錯了,上述分析就很可能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有必要從源頭上理清產能過剩的定義和資料來源,客觀地評定在什么時候真的出現了產能過剩,在什么時候產能過剩只不過是表面假象。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涧县| 鹤庆县| 屏山县| 锡林郭勒盟| 怀远县| 常熟市| 井研县| 南投县| 长沙县| 曲水县| 宁武县| 茂名市| 安泽县| 东乌珠穆沁旗| 石渠县| 衡南县| 南充市| 石家庄市| 浦江县| 舒城县| 靖安县| 苍南县| 桓台县| 建瓯市| 宜宾市| 博兴县| 桐城市| 克东县| 白山市| 体育| 金寨县| 辽源市| 东光县| 荔波县| 遵义县| 靖江市| 崇文区| 张家界市| 光山县| 五台县| 绥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