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產能過剩的效果不彰
治理產能過剩并不是一個新的話題。自2002年以來,月月叫、年年叫“狼來了,狼來了”,喊得人們漸覺麻痹,習以為常。可是,治理來、治理去,效果不彰,事與愿違。產能過剩好像越治理越嚴重。
于是,有人悲觀地說:“產能過剩將成為常態。”9
這句話無論是放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還是放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都不合邏輯。
計劃經濟體制強調各部門綜合平衡,如果某個部門產能過剩,計委必然下令減少投資,要不了多久就會克服產能過剩的問題。事實上,計劃經濟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屬于短缺經濟。無論企業生產什么、生產多少,“皇帝女兒不愁嫁”,只要生產出來就能賣掉。除非亂指揮、瞎折騰,否則出現產能過剩的狀況并不多。10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如果某個行業的產能果真嚴重過剩,企業很快就會陷入困境。倘若產品賣不出去、設備閑置、利潤下降甚至虧損,企業必然減少投資,致使產量逐步下降。只要市場機制能正常起作用,產能過剩的結果就必然是產量逐步下降,最后達成新的市場均衡,產能穩定在某個較低的水平上。市場的不確定性和人們對信息掌握的局限性決定了經濟周期上下起伏。隨著經濟周期的變化,產能過剩和產能不足交替出現。產能過剩絕對不會成為“常態”。無論如何,產能過剩只會是一個短期現象。
可是,在最近十幾年里,按照媒體的報道,產能過剩就像幽靈一樣,一直在困擾著中國經濟。令人難以理解的是,在一片產能嚴重過剩的呼聲中,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行業的產量節節上升。粗鋼產量由2003年的2.22億噸增加到2013年的8.13億噸;水泥產量由2003年的8.62億噸增加到2013年的24.19億噸;平板玻璃產量由2003年的2.77億重量箱增加到2013年的7.93億重量箱;原鋁(電解鋁)的產量由2003年的272萬噸增加到2013年的2190萬噸;2003年造船業完工量為641萬載重噸,2013年完工量上升為4534萬載重噸。11如果產能真的過剩,那么產出理應下降,為什么越整越高了?
在許多政府文件中反復強調:“國家要采取各種措施化解產能過剩問題,其中堅決遏制產能盲目擴張是主要措施之一。”究竟采取了什么措施?說穿了,除了加強審批還是加強審批。從2000年以來,國家發改委在許多文件中三令五申,凡是產能過剩嚴重的行業,新建企業一個都不批。頗為吊詭的是,新建的鋼鐵廠、水泥廠一個接一個投產,它們都得到了發改委的批文。這是怎么回事?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無論是正式文件還是網絡上的帖子,經常把嚴肅的經濟政策研究當作娛樂、兒戲。不管有沒有根據,隨便議論,任性瞎說,即使出現明顯的失誤,也很少有人較真。是聽信“輿論”還是尊重基本事實、相信經濟規律呢?在產能過剩的問題上確實需要端正學風,認真思考,探索究竟。
當前爭論的焦點有:為什么市場機制解決不了在鋼鐵、水泥、平板玻璃、原鋁和造船等行業出現的產能過剩問題?有沒有必要擴大政府權力,用產能過剩為借口強行干預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