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用創新的定義評估產能過剩
導讀
●治理產能過剩喊了十幾年,效果不佳,事與愿違。
●很難把西方常用的產能過剩理論照搬到中國。根據以往有關產能過剩研究采取的對策似乎都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在部分解決一些問題之后留下了更多的困惑。
●企業提供的產能數據存在嚴重的歧義性和不確定性,可信度不高。
●不能簡單地根據設備閑置、產品價格下降、企業利潤減少、投資回落等現象就斷定產能過剩。導致產能過剩最主要的原因是過度投資,若要治理產能過剩必須從過度投資入手。
●產能過剩的輿論源頭是掌握著審批大權的官員和國有企業負責人。前者有追求尋租空間之嫌,后者往往試圖維持壟斷、排斥競爭。
●傳統的產能過剩定義沒有考慮市場需求的時間序列,沒有扣除必須淘汰的落后產能,很可能夸大產能過剩。
●采用創新的定義較好地解釋了產能過剩的變遷過程。以鋼材為例。在1991年以前,全國鋼材產能和市場需求基本均衡;1992—1994年,鋼材產能不足,刺激了各地加大對鋼材的投資;1995—1998年,鋼材產能基本合理;從1999年開始,鋼材產能長期處于不足狀態,鋼材投資和生產高速增長。在2008年4萬億元大投資之后,鋼材產能大幅度提升;在2011年受到房價調控政策的影響,鋼材產能從不足轉為過剩;在2013年鋼材產能過剩6997萬噸,鋼鐵行業一片蕭條。
●產能過剩大致可分為短板過剩、局部過剩、周期性過剩三種基本類型。鋼鐵、水泥、平板玻璃屬于短板過剩,原鋁屬于局部過剩,造船屬于周期性過剩。針對不同類型的產能過剩應當采取不同的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