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的三種基本類型
產能過剩大致上可分為如下三種基本類型21:
第一,“短板”過剩。由于經濟發展不均衡而導致局部產能過剩。就像木桶一樣,如果木板長短不齊,木桶的容量就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倘若出現了一塊短板,其他的板子就可能“過剩”。眾所周知,均衡是相對的,不均衡則是絕對的。市場總是在不均衡狀態下擴大并發展的。在大工業生產中,國民經濟構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工程,牽一發而動全身。如果在生產鏈的某一個環節出現障礙,必將影響全體,使得其他生產環節出現“產能過剩”。毫無疑問,為了提高水桶的容量,應當加長短板,而不是鋸短其他的長板。
在經濟高速增長中,長板和短板是相對的。如果某個部門的發展速度低于其他部門,今天的長板就可能變成明天的短板。在正常情形下,市場機制會自動調整這類不均衡狀態,完全用不著政府出面干預。如果導致生產鏈出現短板的原因來自政府的政策失誤,最好的處理辦法就是規范政府行為,把官員的權力關進籠子,讓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千萬不要以為政府進一步出面干預就能解決問題。如果政府打著限制產能過剩的旗號,加強審批管理,最終很可能是鋸短長板,越管越亂。22
第二,周期性過剩。經濟周期是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之一。經濟發展不可能永遠向上再向上,而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地前進。如果市場進入經濟周期的衰退期,那么必然出現周期性過剩。企業也只能隨之調整,在淘汰落后產能的同時減少投資。
第三,局部過剩。有的時候,在某些地區市場飽和、供過于求,企業的設備閑置率上升;可是在其他地區供不應求。或者,國內市場飽和,而在海外還存在著廣闊的潛在市場。導致局部產能過剩的原因是缺乏信息,運輸能力不足,融資渠道不暢通,貿易壁壘,等等。在大規模產業升級和產業中心轉移的過程中也會出現局部地區的產能過剩。例如,由于沿海地區的收入水平上升較快,輕紡業逐漸喪失了競爭優勢,上海周邊許多紡織廠搬遷到四川、安徽等地。在長三角地區,紡織業產能過剩;但是在許多內地省市,紡織業才剛剛起步。其實,這并不是真正的產能過剩,而是產業中心轉移、資源優化配置的結果。
還有一些現象,人們往往也稱之為產能過剩,但嚴格說來,它們并不是真正的產能過剩。
其一,淘汰落后生產方式不屬于產能過剩。從技術進步來看,任何產品都有其特定的生命周期。從研發、投資、批量生產、逐步成熟以至于落伍,最終被新一代產品取代。科技創新、產業升級、更新換代是社會進步的主旋律。在新陳代謝的過程中,落后的產品逐漸失去市場份額,其產能也必然“過剩”。以電腦行業為例,老式的286型、386型電腦逐漸被一代又一代新型電腦取代。那些老式生產設備是不是“產能過剩”?
20世紀80年代,全國投資了300多條彩電生產線。由于平板液晶電視問世,老式的顯像管電視機被迅速淘汰,大量電視機廠關門倒閉。在劇烈的更新換代中,中國的電視機產業突飛猛進,在國際市場上逐漸占有一席之地。能不能把20世紀80—90年代的電視機行業大調整也叫做產能過剩?
在二十多年前,柯達和富士膠卷幾乎壟斷了照片洗印市場;當數碼相機問世之后,絕大部分彩色膠卷生產設備都被淘汰了。好像沒有人把這些叫做產能過剩。
解放牌卡車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連續生產了三十多年,耗能大、毛病多、可靠性差。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新型卡車不斷問世,除非迫不得已,很少有人愿意購買過時的解放牌卡車。20世紀80年代,從全國來看,汽車產能嚴重不足,可是從生產解放牌卡車的長春第一汽車廠來看,產能過剩。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嚴格地說,淘汰落后不是產能過剩。
其二,環境保護、節能減排淘汰了許多傳統的生產方式和設備。20世紀,許多工業基地煙囪林立,濃煙滾滾,污水橫流。實施節能減排之后,許多設備被貼上封條,禁止投產使用。顯然,不應當把這些污染源的停工稱為產能過剩。
其三,有些生產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特征。例如,每年麥收季節,幾十萬臺聯合收割機從南向北次第收割小麥,轟轟烈烈,蔚為壯觀,創造了很好的經濟效益。收割季節過后,這些收割機保養、入庫,以待來年。大多數糖廠也只在甘蔗收獲期開工,一年內最多開工兩三個月,其余時間都閑置無用。不能把這些看起來閑置的收割機和糖廠設備稱為產能過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