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用創新的定義解釋產能過剩

為什么對于產能過剩眾說紛紜,亂象叢生?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大家對產能過剩的定義不一致。在討論產能過剩的時候,必須找到一個平臺,讓爭論雙方能夠相互溝通、有的放矢。也就是說,要弄清楚產能過剩的定義;否則,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白白浪費時間。

通常統計部門要求企業上報的產能中包括運行產能和儲備產能。為減少因市場不確定性與廠商預期的不一致而造成的訂單損失,廠商往往以一定的閑置要素投入來應對市場需求不確定性。有些文獻稱之為儲備產能或者要素窖藏。顯然,這是廠商應對市場不確定性的理性選擇。

按照一般常見的解釋,如果總產能大于本期的市場需求就稱為產能過剩。產能過剩的定義:

其中,St表示當期的產能過剩,Yt表示運行產能(近似當期的產出)。Zt表示儲備產能,Dt表示當期的市場需求。由于西方各國的市場需求相對比較穩定,因此在計算產能過剩的時候無論采用本期需求還是下期需求,區別并不大。

產能利用率=運行產能÷(運行產能+儲備產能)(1-2)

例如,某個工廠有80臺設備生產運行,還有20臺設備處于檢修、備用狀態,該廠的產能利用率為80%。有的人說,產能過剩近似等于儲備產能(即產能過剩20%),說明產能沒有過剩。看起來,還是說沒有過剩的更靠譜。比較準確的說法應當是,產能過剩等于運行產能減去市場需求,不能把儲備產能當作產能過剩。

在沒有產能過剩的情形下,如果庫存量沒有發生重大改變,那么市場需求近似等于運行產能,可以用產出數據近似表示運行產能。

仔細琢磨,這個定義看似簡單卻不符合當前中國的國情。關鍵在于:

第一,這個定義中的變量沒有時間序列概念。也就是說,僅僅采用當期數據來說事。歸根結底,研究產能過剩的目的是探索合理的投資策略。投資形成的產能在下一期投入生產,有明顯的時間滯后。我們必須動態地觀察產能和市場需求之間的相對關系,不能孤立、靜止地討論產能過剩問題。因此,決定是否產能過剩的是下一期的供求關系。也就是說,在討論產能過剩的時候應當用下期的市場需求,而不是本期的市場需求。按照本期數據計算得出產能過剩的結論;可是,如果考慮下一期大幅度增長的市場需求,真實狀況就很可能是產能不足。如果產能增長幅度高于需求就可能出現產能過剩,如果產能增長幅度趕不上需求就會出現產能不足。倘若拿本期的市場需求判斷下一期是否產能過剩,無異于刻舟求劍。因為西方國家的市場需求基本穩定,所以用哪一期的需求都沒有太大的問題。可是,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后市場需求急劇增加,這是在討論產能過剩的時候不得不注意的差別。

第二,在討論產能過剩的時候,不能把即將被淘汰的落后產能包括在內。盡管西方國家也有淘汰落后產能的事情,但是在中國,這項任務特別繁重。在20世紀80年代,成千上萬個鄉鎮企業一擁而上,混雜了不少高污染、高能耗的設備。盡管在過去已經淘汰了不少落后設備,但是時至今日,更新換代的任務依然非常繁重。根據中鋼協的報告,截至2012年年底,全國小于400立方米高爐的產能約有4300萬噸,小于30噸轉爐的產能約有2000萬噸,在軋鋼方面也有近30%的設備達不到國際、國內先進水平。大量落后設備亟須逐步淘汰。18水泥行業淘汰落后產能的任務很重。改革開放以來,遍地興建水泥立窯,不僅能耗大、效率低,還嚴重污染環境。為了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用先進設備逐步取代那些高污染、高能耗的設備。

有人說,落后產能也是產能。沒錯,不可能在一夜之間把所有的落后產能統統淘汰。研究產能過剩的目的是探討合理的投資策略。在新增產能當中,一部分用于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另一部分用于取代那些落后產能,逐步更新。因此,不能把那些理應被淘汰的落后產能全部計入下一期產能。

一般認為,合理的儲備產能占總生產能力的20%左右。當儲備產能超過總生產能力的20%時,產能過剩才出現(Corrado和Mattey,1997;竇彬,2009;鐘春平,2014)。在本章中為了方便說明問題,合理儲備產能占比選取20%。在具體分析產能過剩問題的時候,合理儲備產能占比可以因行業、時間而異。

企業正常運行時,可以假定運行產能與市場需求相等,以保持企業庫存水平穩定。若St>0.2×(Yt+Zt),則說明存在產能過剩;若St<0.2×(Yt+Zt),則不存在產能過剩。

St=0.8×(Yt+Zt)-Dt>0

因為Yt=Dt,則公式變為

St=0.8×Zt-0.2×Dt

當儲備產能高于市場需求25%時,St>0,產能過剩;當儲備產能低于市場需求25%時,S<0,產能不過剩。

顯然,過剩產能受到生產能力與市場需求的動態影響。當某段時間內生產能力增長快于市場需求時,產能過剩狀況會有所惡化;反之,當某段時間內生產能力增長慢于市場需求增長時,則產能過剩狀況會有所緩解。當市場需求增長明顯地快于生產能力時,甚至會出現產能不足、供不應求的狀況。

歷經數百年的工業化進程,西方發達國家的基礎設施已相對完善。無論從絕對量還是增速來講,西方國家對于鋼鐵、水泥等產品的需求都比較容易預測,因而在評估產能過剩狀態時無論采用本期需求還是下期需求,其區別并不大。

根據中國的國情,在產能過剩的定義中應當在運行產能和儲備產能的基礎上扣除落后產能,加上在下期形成的新增產能,再減去下期市場需求。產能過剩的計算公式應當表述為

St=0.8×(Yt+Zt-Lt+It+1)-Dt+1

產能過剩=0.8×(運行產能+儲備產能-落后產能+

投資后在下期形成的產能)-下期市場需求(1-3)

其中,Lt表示被淘汰的落后產能,It+1表示下期投資新增產能,Dt+1表示下期市場需求。實際上,(Yt+Zt)是指t期產能,而[(Yt+Zt)-Lt+It+1]是指t+1期產能。產能過剩狀況的動態示意如圖1-2所示。

圖1-2 產能過剩狀況的動態示意

注:t期總產能為100單位,其中運行產能為80單位,儲備產能為20單位;運行產能中包括20單位落后產能和60單位合格產能。t+1期總產能增加至120單位,其中儲備產能仍為20單位,運行產能為100單位;運行產能中包括10單位落后產能和90單位合格產能。t+1期較之t期新增產能30單位,淘汰落后產能10單位,合格產能凈增30單位。

假設在t期總產能為100單位,其中運行產能為80單位(合格產能60單位,落后產能20單位),儲備產能20單位。運行產能生產出來80單位的產品都銷售出去,庫存沒有發生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市場需求等于運行產能,即80單位。

按照當前流行的算法,t期儲備產能等于總生產能力的20%,企業處于產能過剩的臨界點,沒有必要投資興建新廠。在有些文件中把這種狀況稱為產如果下一期市場需求增加為100單位,則運行產能必須達到100單位才能滿足市場需求。在此期間,淘汰落后產能10單位(還有10單位的落后產能留待以后處理)。在這種情形下,合格產能必須達到90單位。假定儲備產能還保持20單位,則這段時間內需要增加投資30單位。也就是說,從投資的角度來看,在t期根本不存在產能過剩,而且產能不足30單位,必須投資興建新廠才能滿足市場需求。

顯然,兩種不同的統計方法導致完全不同的政策建議。

有些人在討論產能過剩的時候把未來三五年計劃新建的產能都考慮進去,這種算法值得斟酌。由于投資鋼鐵、原鋁、造船等行業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形成生產能力,因此在研究產能過剩的時候只能考慮下一期新增產能,而不能把正在施工興建的產能都計算進去;否則有可能高估產能過剩。市場需求也要相應改為下期的市場需求。如果拿當期的市場需求來計算,也會高估產能過剩。

以鋼材為例。2005年,全國鋼材產能41143萬噸,鋼材產量37771萬噸,也就是說產量近似于運行產能,儲備產能為兩者之差3371萬噸。在政府文件和報紙上,有些人認為鋼材產能過剩。事實上,如果扣除的落后產能數量比較大,下期的市場需求增加比較多,產能過剩就會減少,甚至有可能出現負值,即產能不但不過剩反而不足。

從統計資料中很難找到各年淘汰落后產能的數字。根據國家發改委與工業和信息化部的報告,2006—2012年,總計淘汰落后產能1億噸,平均每年淘汰1666萬噸。19另外一組數據表明,在“十一五”期間總共淘汰落后鋼鐵產能7200萬噸,平均每年1440萬噸。如果鋼鐵行業不景氣,淘汰落后產能的數量就會有所上升。例如,在2014年鋼鐵行業很不景氣,淘汰落后鋼鐵產能3100萬噸。20工業和信息化部于2014年6月底出臺《鋼鐵工業轉型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7)》,目標是在這三年再壓縮8000萬噸鋼鐵產能,平均每年壓縮2666萬噸產能。大致上可以假定,每年平均淘汰落后鋼鐵產能1600萬噸左右。

按照創新的產能過剩的定義處理粗鋼數據,1989—2011年,粗鋼一直處于產能不足狀態;2006年,粗鋼產能短缺5550萬噸;2007年,粗鋼產能短缺4548萬噸;2008年,由于受到美國金融危機的沖擊,粗鋼產能過剩630萬噸;2009—2011年,在4萬億元大投資的推動下,粗鋼產能再度處于不足狀態;直到2012年在“歷史上最嚴厲的房價調控政策”的影響下,建筑業逐步萎縮,在2013年粗鋼產能過剩4854萬噸(見表1-2)。

表1-2 粗鋼過剩產能 單位:萬噸

資料來源:鋼材產能和產量來自《中國工業統計年鑒》,其他為計算所得。表中鋼材產量數據比較可靠,可是對于產能數據不能不有所保留。

在新的產能過剩的定義下,1991年以前,全國鋼材產能基本均衡;1992—1994年,鋼材產能不足,刺激了各地加大對鋼材的投資;1995—1998年,鋼材產能基本均衡,略有過剩;在渡過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之后,中國鋼材產能從1999年開始長期處于不足狀態;2006年,鋼材產能缺口高達7032萬噸;各地大幅度增加對鋼材生產的投資,2009年鋼材增長率高達14.8%[(69405-60460)/60460],2010年為15.7%[(80277-69405)/69405],2011年為10.4%[(88620-80277)/80277](見表1-3)。

表1-3 鋼材過剩產能 單位:萬噸

資料來源:鋼材產能和產量來自于《中國工業統計年鑒》,其他為計算所得。表中鋼材產量數據比較可靠,可是對于產能數據不能不有所保留。

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在1998—2005年有那么多的企業不斷增加對鋼鐵行業的投資。這個時期是中國鋼鐵行業的黃金歲月,鋼材產量節節上升,鋼鐵企業獲利甚豐,一片欣欣向榮。盡管有關部門總在大喊鋼材產能過剩,但是總產能仍繼續上升。

2011年,受到“歷史上最嚴厲的房價調控政策”的影響,鋼材產能從不足轉為過剩;2013年,鋼材產能過剩6997萬噸,大批鋼廠不得不減產甚至停工,鋼鐵行業一片蕭條。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必須客觀地探索經濟運行狀態背后的規律。

如果粗鋼和鋼材產量不斷上升,投資持續處于高位,很明顯,這種狀態屬于產能不足而不是產能過剩。官方機構聲稱的產能過剩屬于明顯的誤判。事實上,無論官方和媒體說什么,企業依然擴大投資,粗鋼和鋼材產量持續攀升。鋼產量從2000年的15101萬噸上升為2008年的75150萬噸。

2008年啟動了4萬億元大投資,投資的增速超過了市場需求增速。在2010年前后逐步形成了鋼材生產能力,就在這個時候趕上了“歷史上最嚴厲的房地產調控政策”——限購、限價、限貸,一下子就把商品房銷售額打了下來。建筑業大蕭條,導致“腸梗阻”,住房建設投資下降,既拖累了上游的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行業,也拖累了下游的家電、裝飾材料等行業。粗鋼和鋼材的產能焉能不過剩?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都县| 仲巴县| 香港 | 翁源县| 哈巴河县| 巴青县| 宁国市| 嵩明县| 恭城| 江都市| 上思县| 南华县| 西乡县| 库车县| 青州市| 虞城县| 安塞县| 任丘市| 常州市| 弋阳县| 博白县| 云南省| 建水县| 固安县| 武安市| 湖口县| 南昌县| 瑞金市| 象山县| 孝义市| 安乡县| 莱州市| 东港市| 棋牌| 青铜峡市| 奎屯市| 封开县| 辉县市| 白山市| 温泉县| 宜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