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8章 章:柳浪聞鶯煙霞里,中日友好不再戰。

晚來一清步,猶未拾寒煙。燈外兼星外,沙邊更檻邊。孤山供好月,高雁語空天。辛苦西湖水,人還即熟眠。

柳浪聞鶯是西湖十景之五,位于西湖東南岸,清波門處,分友誼、聞鶯、聚景、南園四個景區。柳叢襯托著紫楠、雪松、廣玉蘭熠熠生輝,南宋時,此地是京城最大的御花園,稱聚景園。當時園內有會芳殿和三堂、九亭,以及柳浪橋和學士橋,清代恢復此景,其間黃鶯飛舞,競相啼鳴,故有“柳浪聞鶯”之稱。

說起南宋時此地為帝王御花園,稱聚景園,地處西湖東南隅湖岸,園林布局開朗、清新、雅麗、樸實,是欣賞西子濃妝淡抹的觀景佳地,臨水眺望,視野開闊,空氣清新,令人心曠神怡。在南宋時期,它的范圍南起杭州舊城清波門外,北至涌金門下,東倚城垣,西臨西湖水面,而且還包括了接近湖岸的若干洲渚如柳洲,水心寺基等。宋末元初,聚景園改名為“散景園”,其南側一帶,被辟為隨蒙元鐵騎南下遷居杭州的回民墓地,巨商阿老丁,在杭州興建清真寺,死后葬此,這里又俗稱回墳;其中段之地,荒蕪淤塞成為一片七零八落的沼澤水塘,其北部地段原有的靈芝寺,顯應觀等顯赫堂皇的寺廟,也隨園景一起難逃厄運。到明代中葉,當年蔚然大觀的柳浪聞鶯勝景,只剩下柳浪橋,華光亭兩處破舊陳跡。清初,更是一派凄涼景象,紫珊老人,也即錢塘詩人徐逢吉在《少年游》詞的上半闕專寫地盛況不再的情景——蛇蟠眢井,狐竄破冢,輦路已全荒。燕子飛來,桃花不語,閱過幾滄桑。清中期逐步恢復柳浪聞鶯舊景。

張岱曾在《西湖夢尋》中提及——柳洲亭,宋初為豐樂樓。高宗移汴民居杭地嘉、湖諸郡,時歲豐稔,建此樓以與民同樂,故名。門以左,孫東瀛建問水亭。高柳長堤,樓船畫舫會合亭前,雁次相綴。朝則解維,暮則收纜。車馬喧闐,騶從嘈雜,一派人聲,擾嚷不已。堤之東盡為三義廟。過小橋折而北,則吾大父之寄園、銓部戴斐君之別墅。折而南,則錢麟武閣學、商等軒冢宰、祁世培柱史、余武貞殿撰、陳襄范掌科各家園亭,鱗集于此。過此,則孝廉黃元辰之池上軒、富春周中翰之芙蓉園,比閭皆是。今當兵燹之后,半椽不剩,瓦礫齊肩,蓬蒿滿目。

誰為鴻濛鑿此陂,涌金門外即瑤池。平沙水月三千頃,畫舫笙歌十二時。今古有詩難絕唱,乾坤無地可爭奇。溶溶漾漾年年綠,銷盡黃金總不知。張岱所描寫的佳地早已在歷史的歲月中不知去向。垂絳鵝黃弄水盈,當年帝王享受的御花園,早已演變為普通老百姓的大樂園。低垂青絲,如少女想著心事的叫垂柳;柳絲纖細風中飄動似貴妃醉酒的,稱“醉柳”;枝葉繁茂樹頭若如獅頭的,稱“獅柳”;遠眺像少女湖水旁浣紗漂絲的,稱“浣紗柳”等。百柳成行,千柳成煙,細柳絲絳其間黃鶯飛舞,競相啼鳴,形成了真正具有神韻的“柳浪聞鶯”。

園東草地坪上聳立著“中日不再戰”紀念碑,聳立在日本櫻花的雪海之中,為中日兩國人民友好情誼的象征。一對夫婦站在這塊紀念碑前,默默地三鞠躬,然后轉身離開。

水月光中,煙霞影里,涌出樓臺。空外笙簫,云間笑語,人在蓬萊。天香暗逐風回,正十里荷花盛開。買個小舟,山南游遍,山北歸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冕宁县| 平原县| 集贤县| 浦东新区| 文安县| 东光县| 石林| 鹤峰县| 乳源| 卢龙县| 钟祥市| 江山市| 浦城县| 陈巴尔虎旗| 忻州市| 乌兰县| 蒙山县| 水城县| 普宁市| 桐乡市| 邵阳市| 阿勒泰市| 丰原市| 苍南县| 宁明县| 万载县| 台南市| 林州市| 新安县| 碌曲县| 江源县| 文昌市| 垫江县| 丹巴县| 溆浦县| 武宁县| 蒙阴县| 临泉县| 建阳市| 伊金霍洛旗| 金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