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日湖亭臥,心閑事亦稀。起因殘醉醒,坐待晚涼歸。松雨飄藤帽,江風透葛衣。柳堤行不厭,沙軟絮霏霏。
平湖秋月,南宋時,被列為西湖十景之三,元代又稱之為“西湖夜月”而列入錢塘十景。每當清秋氣爽。西湖湖面平靜如鏡,皓潔的秋月當空,月光與湖水交相輝映,頗有“一色湖光萬頃秋”之感,故名“平湖秋月”。
春水初生綠似油,新蛾瀉影鏡光柔。待予重命行秋棹,飽弄金波萬里流。南宋時,泛舟湖上流覽秋夜月景,實乃奇觀。康熙三十八年,圣祖巡幸西湖,御書“平湖秋月”匾額,從此,此景固定。現如今的平湖秋月觀景點位于白堤西端,背倚孤山,面臨外湖。眾所周知,西湖秋夜之月,自古公認為良辰美景,充滿了詩情畫意。平湖秋月高閣凌波,綺窗俯水,平臺寬廣,視野開闊,秋夜在此縱目高眺遠望,但見皓月當空,湖天一碧,金風送爽,水月相溶,不知今夕何夕。其實美景又何止秋季,何止月夜,清駱成驤有撰有一副楹聯——穿牖而來夏日清風冬日日,卷簾相見前山明月后山山。
“平湖秋月之所以聞名,是有科學原因的。杭州地處亞熱帶北園,從地球和太陽的運行規律來看,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從地球和月亮的關系看,鉤弦圓確都有規律,秋季時,月亮離地球北半球較近,從杭州所處的地理位置看月亮夾角不會超過60度,月光是太陽的反光,柔和清涼,產生一種虛泛,虛無的感覺。杭州秋季的天氣以晴好為主,晚上的氣溫20攝氏度,相對濕度的80%,風速每秒三米到四米,大氣中的飄塵雜質較少,月光的穿透率特別高,云淡風清,天高氣爽,氣候特別宜人,因此看到的月亮顯得特別大,特別圓,特別亮,特別清澈和皎潔,所以就有“四時月好最宜秋”,“月到中秋分外明”之說。”
“是的,當時以及元、明兩朝文人賦詠此景的詩詞,所描寫的泛歸舟夜湖,舟中賞月的角度是多方位的。如南宋孫銳詩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處泛歸舟之句;明洪瞻祖在詩中寫道:秋舸人登絕浪皺,仙山樓閣鏡中塵。留傳千古的明萬歷年間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畫中,《平湖秋月》一圖也仍以游客在湖船中舉頭望月為畫面主體。唐代曾建有望湖亭,明代又增龍王祠,其位于景區偏西處的湖天一碧樓,原是清末民初猶太富商,冒險家哈同的私人別墅“羅苑”中的遺物,后來成為中國現代新興美術木雕項目的搖籃,既八藝社所在地。如今,這里辟為西泠書畫院,為湖山勝景更添一份書卷氣。”
說起西泠書畫院,此畫院起步于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會集了江南眾多的書畫篆刻名家,走過了不平凡的道路,在承接傳統文化方面顯現了獨特的魅力,一直備受書畫界關注。畫院始終以繼承、發展中國傳統書畫藝術的為發展宗旨,藝術追求多元,創作交流活躍。在深研傳統,面向當代,廣泛聯絡、對外藝術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國際性和全國性的一些重大展覽當中頻頻獲獎,在國內外產生了一定影響。
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處泛歸舟。白蘋紅蓼西風里,一色湖光萬頃秋。
平湖秋月的歷史,可以如此追溯——早在唐朝,這里就建成望湖亭。南宋時,隨著孤山皇家道觀--四圣延祥觀的建造,這里又建望月亭。“望湖”,“望月”,這兩“望”為日后平湖秋月定址于此埋下伏筆。明萬歷年間,司禮太監孫隆斥巨資復建西湖舊景時,曾對望湖亭大加修繕,文學家張岱在《西湖尋夢》中記載道:“修葺華麗,增筑露臺,可風可月,兼可肆設席,笙歌劇戲,無日無之。今變建龍王堂。”舟戢不動凝青玉,雙峰含黛瀉煙霾。康熙三十八年以后,平湖秋月景址確定下來。將這里原有的龍王堂為御書樓,樓前鋪建跳出湖面的石平臺,臺周圍以欄桿,旁構水軒,懸掛康熙御題“平湖秋月”匾額,后人又勤石建景碑亭于其左。雖然平湖秋月景區的實際面積在西湖十景是最小的,但它的展示面積確是最大的。跌宕起伏的山巒繚繞著輕薄的迷霧是她的輪廓,燈火斑斕的樓臺掩映在桃柳的枝椏間是她的眉宇,一湖暗藍的外西湖湖水蕩漾著一輪皎潔的明月是她的眸光。人們在此尋訪和體味到歷史的悠長,文化的幽深。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連天。放生魚鳥逐人來,無主荷花到處開。水浪能令山俯仰,風帆似與月裝回。未成大隱成中隱,可得長閑勝暫閑。我本無家更焉往,故鄉無此好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