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亭石榻東峰上,此老初來百神仰。虎移泉眼趨行腳,龍作浪花供撫掌。至今游人灌濯罷,臥聽空階環玞響。故知此老如此泉,莫作人間去來想。
虎跑夢泉位于西湖之南,大慈山定慧禪寺內。虎跑之名,因夢泉而來。傳說唐代高僧性空住在這里,后來因水源短缺,準備遷走。有一天,他在夢中得到神的指示:南岳衡山有童子泉,當遣二虎移來,日間果見兩虎跑翠巖做穴,石壁涌出泉水,虎跑夢泉由此得名。
司徒景蔓自打陪銀前輩去過黃龍洞后,銀前輩就開始帶著司徒一直逛游錢塘,這次她倆來到虎跑定慧寺。
虎跑定慧寺,原稱大慈定慧禪寺,俗稱虎跑寺。唐元和十四年,寰中禪師卓錫結庵于此。歷經宋元明三代,屢毀屢建。清雍正九年重修,咸豐十一年毀于兵火,同治六年重建。光緒二十六年,有宸恩、建置、山水諸門,每門后附歷代詠寺詩。
“丫頭,你知道么,明學者宋濂在《虎跑泉銘》序中戲說道——唐元和十四年,性空大師來游茲山,樂其靈氣盤郁,棲禪其中。尋以無水,將他之。忽神人跪而曰:自師之來,我等繳惠者甚大,奈何棄去?南岳童子旋當遣二虎來移,師無憂也。翌日,果見二虎跑山出泉,甘冽醇厚。”
“銀前輩,這事啥意思啊?”
“說的是,唐代有個性空和尚居住在大慈山,因該地無水將離去,晚上做了個夢,夢見神仙告訴他,南岳衡山有童子泉,派兩只老虎去移來,你不必擔憂。第二天“果見二虎跑地作穴,泉遂涌出,甘冽勝常。”
“老虎跑了一圈水就出來了,太神話了……”
“虎跑虎刨,韻味無窮。”
隨后,司徒跟隨銀前輩往前走,赫然發現——清泉在腳下發出絲弦般的聲響,酷似滴珠落盤的琵琶樂曲。
“這的虎跑泉十分清澈,水質潔凈,龍井茶葉虎跑水,歷來被譽為西湖雙絕。從聽泉、觀泉、品泉、試泉直到夢泉,能使人自然進入一個繪聲繪色、神幻自得的美妙境界。虎跑還是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濟公歸葬的地方,濟公殿、濟公塔院坐落于此。”
“天下第三泉果然名不虛傳”。
滴翠巖、疊翠軒、羅漢堂、濟公殿、濟公塔、虎跑夢泉塑像……在叮咚泉水聲下,司徒感覺自己就是人間最無事之人。腦海中想起傳奇的濟公大師。
這位原名李修元的南宋高僧,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瘋癲,卻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撰有《鐫峰語錄》卷,還有很多詩作,主要收錄在《凈慈寺志》、《臺山梵響》中。懂醫術,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難雜癥。他好打不平,息人之凈,救人之命。聽前輩們講起,濟公性狂而疏、介而潔,不同凡響。他跟唐代隱士寒山、豐干、拾得)一樣,既受到佛教禪宗的熏染,也受到了道家隱逸之風的影響。不同的是,他還具有民間游俠的色彩,從而使他在眾多的佛門弟子中獨樹一幟。這與他從小就在佛道雙修的赤城山攻讀,并受到“臺州式硬氣”的民風陶冶有關。
粥去飯來何日了?都緣皮袋難醫。這般軀殼好無知,入喉才到腹,轉眼又還饑。唯有衲僧渾不管,且須慢飲三杯。冬來猶掛夏天衣,雖然形丑陋,心孔未嘗迷。一生的傳奇色彩,既“顛”且“濟”,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罰惡,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獨特而美好的印象。
竹林松澗凈無塵,僧老當知寺亦貧。饑鳥共分香積米,枯枝常足道人薪。碑頭字識開山偈,爐里灰寒護法神。汲取清泉三四盞,芽茶烹得與嘗新。
逢人不說人間事,便是人間無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