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章:稽山鑒水山更幽,還見山小月更闊
- 碧海心約之古越靈劍
- 沐瑾如
- 2190字
- 2019-07-17 10:32:57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紹興城東南的會稽山,因大禹治水在此會諸侯,計功行賞而得名,是歷代帝王加封祭祀的著名鎮(zhèn)山之一,也是山水詩的重要發(fā)源地之一,歷代文人雅士留下了眾多詩文佳作于此。會稽山作為浦陽江、曹娥江的分水嶺,位于ZJ省東北部,跨紹興、嵊縣、諸暨等地,山體由中生代火山巖組成,南北長百余公里,東西寬約35公里,平均海拔約500米,主峰東白山海拔1195米。山林資源豐富,盛產(chǎn)松、杉、毛竹、茶葉和水果;礦藏有鐵、銅、鉛、鋅等,其中紹興漓渚鐵礦是ZJ省最大鐵礦,平水銅礦也具一定規(guī)模。
公元前2198年,夏禹大會萬國諸侯于紹興,成立中國第一個朝代“夏”。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上古治水英雄大禹,一生行跡中的四件大事:封禪、娶親、計功、歸葬都發(fā)生在會稽山,留下了世代祭禹的圣地——大禹陵。
顧愷之曾說會稽山“千巖竟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云興霞蔚”,晉朝貴族王羲之、謝安等都曾定居紹興。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會稽山一直是越國軍事上的腹地堡壘。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不久就“上會稽,祭大禹”,對這座出一帝一霸從而兼有“天子之氣”和“王霸之氣”的會稽山表示敬意。漢以后這里成為佛道勝地,山中的陽明洞天為道家第十一洞天,香爐峰為佛教勝地,至今香火旺盛。唐代這里成為浙東唐詩之路的門戶。明代大儒王陽明在此筑室隱居,研修心學,創(chuàng)“陽明學派”。
說起一代圣賢王陽明,不得不提陽明洞,此洞位于GY市修文縣城東1.5公里的棲霞山上,因中國明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王守仁,人稱“陽明先生”,謫為龍場驛丞時,曾居于此洞而得名。王守仁在此三年,其著名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等重要思想、及一些膾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便是在此寫出的。洞旁現(xiàn)存清代建筑數(shù)座,石刻題詠甚多。
陽明洞又名東洞,洞口苔痕蒼綠,藤蘿密布。洞內(nèi)寬敞明亮,可通往后山。四壁石乳凝結,洞口崖上有明代貴州宣慰使安國亨題刻“陽明先生遺愛處”;右側有明羅汝芳題刻“陽明別洞”;左側有清龐霖題刻“奇境”等。洞中的鐫刻較多,字的大小不等,草、楷都有。洞外是長12米,寬9米的青石鋪地的院落,巖坎邊用青石欄桿圍繞;院落南邊石級兩旁,有兩顆參天古柏,為王守仁親手所植,稱為守仁柏。建在石巖之上的君子亭,為六角重檐攢尖式清代建筑,亭東北巖石上有賀長齡書錄王守仁《君子亭記》碑刻。亭巖石壁下有蔣介石題刻“知行合一”四個大字。
陽明洞所在的山為棲霞山,此山是橫亙于稻田中的一座小山,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龍岡山。這座山上除有陽明洞外,還有何陋軒、君子亭、祠等。石級曲經(jīng)兩旁,綠樹夾道,環(huán)境幽美。何陋軒是王守仁初來修文時的居穴。當時龍場老百姓見王守仁住在這既陰又濕的石洞中,便伐木為王守仁修建屋宇。居住室名由王守仁當年所取名稱。出處是《論語》:“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現(xiàn)軒內(nèi)墻壁,嵌有清道光年間喬用遷、許大綸書錄王陽明《玩易窩記》、《何陋軒記》、《賓陽堂序》所刻廣四通石碑。半山腰上有一個溶洞,原稱東洞,可容百人,王陽明先生常在此冥思苦索,《五經(jīng)臆說》大概就是在這里寫成的,后人把它稱為“陽明小洞天”。洞旁的石梯兩邊,有兩株參天古柏,相傳是王陽明先生’親手所植,至今仍然枝葉繁茂。洞口的崖壁上,有安國亨題刻的“陽明先生遺愛處”七字。這“遺愛”,是永恒的愛,是無限的愛,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愛,它充分表達了貴州人民對王陽明的思念之情。
彝族安氏土司與王陽明有深厚的情誼,安貴榮雪里送炭,經(jīng)常派人給他送米、送肉、送雞鴨和柴薪,還饋贈金帛鞍馬。后來安貴榮有廢除“龍場九驛”之意,王陽明耐心規(guī)勸,使他打消了這個念頭,這便有了三封《致安宣慰書》。住的日子久了,王陽明與當?shù)匕傩諠u漸親密起來。他們對王陽明的遭遇深表同情,主動為他伐木修建房屋。房屋雖然簡陋,但可遮風避雨。這些與他非親非故的人,給他無私的援助,使他非常感動,感受到人間確有真情在,萌發(fā)了“致良知”的思想。感動之余,他欣然寫了一篇《何陋軒記》,取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意思,將此住室命名為“何陋軒”。往前是立在小山巖上的君子亭,亭子周圍栽種了許多竹子,以竹子的優(yōu)良品性來比喻君子的節(jié)操,故名君子亭。他在《君子亭記)中,敘述了這件事情。亭前有一株古梅,據(jù)說也是陽明先生手植的。在君子亭下的巖壁上,刻有“知行合一”四字,點明了王陽明學說的精髓,是蔣介石第三次重游陽明洞時所題。在君子亭后的院落內(nèi)有賓陽堂,這是王陽明與學生和鄉(xiāng)人們會聚的地方。在賓陽堂里見到東方日出,仿佛重見天日,看見光明,感到溫暖,于是喜出望外,對天跪拜,寫下了《賓陽堂記》。正是這些善良、忠厚的人們,使王陽明度過了生活的難關,度過了生死的關頭。是龍場人民給了他新生的力量,給了他奮斗的勇氣,給了他“悟道’的靈感,從而產(chǎn)生了陽明心學。三潮水是一股清泉,出自山麓巖洞內(nèi),經(jīng)龍嘴石注入池中。池寬12平方米,形如半月,距洞僅6米,中有大石龜一個。遇潮則池水奔騰,水量猛增,溢至龜背淹沒而止;退潮后,又復涓涓細流,聲響俱寂。池上建有“瀟灑”亭,供人觀潮、憩息,中有碑石刻前人記游詩文,碑側一孔,以口吹氣,發(fā)海螺聲。旁為潮水寺。明未永歷年間,右僉事御使錢邦芑曾隱居于此,更名知非庵。附近有珍珠井,水涌如珠璣串串,晶瑩發(fā)亮。白馬潭眾流挹注,傳有神物藏身其間。潭上有蔚為大觀的“萬卷書巖”。四周山巒稠集,石徑曲折,觀音、玉兔、金龜諸山,形象生動,林木蒼翠,風景秀麗。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