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學梯級公開課(套裝共6冊)
- 摩羅 楊帆編著
- 5377字
- 2019-06-17 10:40:31
第三課 萬木草堂小學學記
題解
1891年,康有為在廣州長興里3號一所老宅子,開館講學。該學堂被命名為“萬木草堂”,意在為中國培養中西兼通的眾多救國大才。入室弟子有梁啟超、麥孟華、徐勤等100余人。此學堂被稱為戊戌變法策源地。后來梁啟超在上海再造萬木草堂,強調學生必須以天下為己任。本文對學堂主事者和教師言明辦學宗旨、培養目標,對學生言明努力方向和方法。
人物故事
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清末民初呼風喚雨的思想家、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宣傳家。8歲學文,9歲能綴千言。17歲中舉。師從康有為。曾協助康有為聯合各省舉人發動“公車上書”運動,其后領導北京和上海的強學會,又與黃遵憲一起辦《時務報》。陳寶箴主政湖南期間,受聘擔任長沙時務學堂主講,并著《變法通議》,號召中國變法圖強。繼而跟康有為、譚嗣同等人一起,發起戊戌維新運動,對風雨飄搖的中國社會造成巨大影響。跟康有為合稱“康梁”,是變法運動和變法時代的代名詞。北洋政府時期,他曾出任司法部長、財政部長等職,積極為國效力。因腎病在協和醫院做腎切除手術。西醫將其好腎切除,病腎保留。為了保護西醫聲譽,他對此不事聲張。不久辭世,年僅56歲。有《飲冰室合集》傳世。
主課文
啟超居上海,雙遣先生,使其子以東來就學,且告啟超曰:“今日中國之弊,人才乏也。人才之乏,不講學也。吾子日言變法,如捕風,如說食,為裨
幾何,吾子盍
抗顏
而講焉。”
啟超瞿然曰:“啟超四庫
之籍,百不窺一,五洲之域,游夢未及,將終其生為學僮,猶懼不殖,遑言講學。雙遣曰:雖然,子其演子之所學
,有可以誨以東者而述焉。”于是略依南海先生《長興學記》,演其始教之言以相語也。啟超記。
立志:孔子曰,天下有道,某不與易也。佛言不普度眾生,誓不成佛。伊尹思天下之民,有匹夫匹婦,不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納諸溝中。孟子曰如欲治平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朱子謂惟志不立,天下無可為之事。學者當思國家之何以弱,教之何以衰,種之何以微,眾生之何以苦,皆天下之人莫或以此自任也。我徒知責人之不任,則盍自任矣。《論語》曰:“志于仁。”又曰:“仁以為己任。”學者茍無志乎此,此則凡百學問,皆無著處。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此志既定,顛撲不破,讀一切書,行一切事,皆依此宗旨。
讀書:今之方領矩步者,無不以讀書自命。然下焉者溺帖括
,中焉者騖
詞章,上焉者困考據。勞而無功,博而寡要,徒斫
人才,無補道術。今之讀書,當掃除莽榛,標舉大義,專求致用,靡
取駢枝;正經正史,先秦諸子,西來群學,凡此諸端,分月講習,定其旨趣,擷取精華,自余群書,皆供涉獵。凡有心得,以及疑難,皆為札記。至其先后次第,余有讀書分月課程,讀西書法兩者,皆昔者門人答問之作,雖粗淺已甚,亦初學之途徑也。
(選自《梁啟超全集》)
參考譯文
我住在上海,雙遣先生要把他兒子以東送來我處求學,且對我說:“今日中國的弊處之一,就是缺人才;為什么缺人才呢?沒人傳播學問大道也。你長期宣傳變法,猶如捕風捉影、畫餅充饑,對社會有多少幫助?你何不逆風而行,專心傳播學問大道呢?”
我驚訝而又虛怯地說:“經史子集四庫經典,我百分之一都沒深究,天下五洲,即使夢中也游歷有限。我一輩子當個學僮還怕不夠格,哪還談得上講學呢?”雙遣說:“雖然如此,你還是可以發揮所學,把能教誨以東的內容講一講。”于是,我大致仿照南海康有為先生的《長興學記》,發揮先生訓詞之意,跟雙遣、以東等人共勉。梁啟超記寫如下。
立志:孔子說,如果天下有道,我孔丘就不會致力于改變它。佛說,不普度眾生,誓不成佛。商湯的宰相伊尹,日夜牽掛天下萬民,如有匹夫匹婦得不到圣君的恩澤,就像是自己把他們推進了溝壑之中。孟子說,如要治國理政,做到天下太平,當今時代,除了我還有誰能做到呢?宋代大儒朱熹說,如果你沒有志向,就找不到值得你做的事。求學者,應該念念不忘這樣的問題:我中國為什么這么貧弱?我華夏文化政教為什么如萎靡?我中華種族為什么如此衰敗?我同胞為什么如此苦海無邊?天下士民沒人關懷這些問題,沒人以天下為己任,才墮落到這個地步啊。與其光是責備天下士民沒有擔當精神,何不自己主動擔當天下興亡的責任呢?《論語》說:立志行仁。又說,把行仁當作自己的使命。求學者如果沒有此種志向,則萬般學問、滿腹經綸,都沒有主心骨。先確立人生大理想、大目標,萬般知識就能組織起來,不會喪失意義。志向既定,必定堅不可摧,無可搖撼,那么學習任何學問,致力于任何事業,都是在踐履自己的志向與理想。
讀書:當今引領時代風尚的正統文人,皆以為自己的使命就是讀書。然而,其下者沉溺于科舉應試的八股文,中者以為追求華麗文辭,上者也不過深陷考據之學。這種所謂讀書,費力而沒有收獲,只是駁雜而不得要領,白白地摧毀人才,無助于天理大道和治國要術。我今天在此所強調的讀書,是拋棄蕪雜知識,明確讀書目標,追求學以致用,不圖枝枝蔓蔓。主要經書和史書、先秦百家的主要學派,還有西方主要學科,這些重要知識,我都按照每年每月的計劃,有步驟地講授。我會取其精華,指明主旨。其他百科典籍,稍加涉獵,用以擴展視野即可。每有讀書心得,以及疑難不解處,一定要做筆記。至于研讀上述經史子集經典的順序,我有按月推進的課程安排,講西方著作讀書法的兩本書,都是根據以前回答學生提問整理出來的,雖然很粗淺,但對初學者來說,是必須經歷的門徑。
賞析與寫作指導 以天下自任
文章開頭,作者先謙虛一番,說自己學問淺陋,然后當仁不讓地列舉為學要點,對學生提出要求。其中最主要的要求,是學生必須立志。在古代圣賢筆下,“志”并非個人興趣愛好,提籠架鳥可能是愛好但不是志。所謂志者,乃指將一生的能量,投向安邦治國、造福兆民之偉業。在中國飽受殖民列強掠奪侵凌的晚清,一個中國學子的志向,何待多言,作者直陳:“學者當思國家之何以弱,教之何以衰,種之何以微,眾生之何以苦,皆天下之人莫或以此自任也。我徒知責人之不任,則盍自任矣。”此為全文重點,給青年一代提出了“保國、保種、保教”的急迫使命,“自任”則是文眼所在。
文章旁征博引,取據宏富。孔子、孟子、朱子,儒學、佛學、西學,盡在其中。文章雖短,所論僅為小學學習,然意旨宏遠。提筆即是雄文,不愧為大學者也。
在著名的《少年中國說》中,梁啟超意氣風發地告誡青少年:“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谷,百獸震惶。鷹隼試翼,風塵翕張。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將發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蒼,地履其黃。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少年之狀態、修為,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若少年能以天下自任,則天下何愁不治,國家何愁不強,萬民何愁不福。作者的天下情懷,躍然紙上矣。
梁啟超和康有為合稱“康梁”,他們是清末維新運動的主要發起者和領導者。幾歲就名聞天下,后來應湖南巡撫陳寶箴之聘,到長沙擔任時務學堂總教習,為中國培養了一批干才。
梁啟超所著《變法通議》對光緒帝和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戊戌變法失敗后,光緒帝被囚禁,譚嗣同等六君子和一批太監被誅殺,康有為、梁啟超流亡海外,繼續宣傳變法。
1911年,18歲的毛澤東在長沙求學時,眼看祖國沉淪,曾貼海報提出回天之計:由孫中山擔任國家總統,康有為擔任政府總理,梁啟超擔任外交部長,造出一個新中國。由此可見梁啟超在一代熱血青年中影響何其重大。
延伸知識 勵志之最為抓住今日
人人都想成功,但并非人人都愿意下功夫。曾國藩說,天才敗于驕,常才敗于懶。所謂懶,就是不能吃苦,不愿意下大功夫。
放松今日,把用功的希望寄托在明日,是懶人的普遍心態。古圣先賢洞悉吾等懶意,曾專門寫詩告誡我們,不能以明日為借口,偷今日之懶。錢鶴灘《明日歌》云: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無窮老將至。晨昏滾滾水東流,今古悠悠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錢鶴灘(1461—1504)是明代學者,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有《鶴灘集》傳世。他的《明日歌》影響廣泛,喚醒了無數本想偷懶的人。
明代篆刻家文嘉(1501—1583),特賦《今日歌》,告誡我們要抓住當下,珍惜今日。所有的勵志,最關鍵者在于抓住今日。如果虛度一個個今日,再多的勵志措施,都救不了你。《今日歌》云:
今日復今日,今日何其少!人生百年幾今日,今日不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為君聊賦《今日詩》,努力請從今日始。
文嘉,長洲(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是大畫家文征明的二公子。以他的天資和成長環境,尚且需要抓住今日,吾輩豈可懈怠!文嘉還寫過一首《昨日歌》:
昨日兮昨日,昨日何其好!昨日過去了,今日徒懊惱。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覺今日又過了。水去日日流,花落日日少,成事立業在今日,莫待明朝悔今朝。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日子稍縱即逝,轉眼今日即成昨日。與其后悔荒廢昨日,不如抓牢今日的分分秒秒。從看電視、玩游戲、弄手機、嗑瓜子、閑聊天的糾纏中擺脫出來,要么拿起書,要么拿起筆,要么撲向電腦鍵盤,展開你的學習和工作,這就叫下功夫。
副課文 靜坐以養心
(主課文只是截取了《萬木草堂小學學記》三分之一內容,尚有三分之二內容,置于副課文之中,供習者閱讀,以便把握其完整文意。)
養心:孔子自得之學,在從心所欲。孟子自得之學,在不動心。后人言及心學,輒指為逃禪,此大誤也。天下學問,不外成己成物二端。欲求成己,而不講養心,則眼耳鼻舌身意根塵(佛教語。佛家謂眼、耳、鼻、舌、身、意為六根,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相引,習氣相熏,必至墮落。欲求成物,而不講養心,則利害毀譽稱譏苦樂,隨在皆足以敗事。故養心者,學中第一義也。養心有二法門,一曰靜坐之養心,二曰遇事之養心。學者初學多屬伏案之時,遇事蓋少,但能每日靜坐一二小時,求其放心,常使清明在躬,志氣如神,夢劇不亂,寵辱不驚,他日一切成就,皆基于此,毋曰迂遠云也。
窮理:法必變,所以立之故不變。六經諸子,古者皆謂之道術。蓋所以可貴者,惟其理也。故曰,法先王者法其意。西人自希臘諸賢,即講窮理,積至近世,愈益昌明,究其致用,有二大端,一曰定憲法以出政治,二曰明格致以興藝學。晚近公理學之盛行,取天下之事物,古人之言論,皆將權衡之,量度之,以定其是非,審其可行與不可行。蓋地球大同太平之治,殆將萌芽矣。學者茍究心此學,則無似是而非之言,不為古人所欺,不為世法所撓(擾亂)。夫是之謂實學。若夫孟子所謂深造自得,左右逢源,又其大成之事也。
經世:莊子曰,《春秋》經世,先王之志,為學而不以治天下為事,其學焉果何為哉?故胡安定(宋代學者,姓胡名瑗字安定)有治事之齋。而西人最重政治學院,上依人理,下切時務,窮則建言,達則任事,此其為學,具有專門,以言經濟也。顧亭林曰:“天下興亡,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范文正(范仲淹)作秀才時,便以天下為己任。后世此義不明,即好學之士,亦每以獨善其身為主義,而世變益莫之振救,不知棟折榱(cuī,房屋結構中的椽子)崩,其誰能免?即不念大局,獨不思自保耶?
傳教:孔子改制立法,作六經以治萬世,皜皜(hào,明亮潔白)乎不可尚矣。乃異道來侵,輒見篡奪,今景教(指今日所言基督教)流行,挾以國力,奇悍無倫,而吾教六經舍帖括、命題之外,誦者幾絕,他日何所恃而不淪胥(lún xū,泛指淪陷、淪喪)哉?雖然,《中庸》之述祖德,則曰施及蠻貊(mán mò,指南方和北方落后部族)。《春秋》之致太平,則曰大小若一。圣教之非直不亡,而且將益昌。圣人其言之矣。《記》曰:“其人存則其政舉。”佛教耶教之所以行于東土者,有傳教之人也。吾教之微,無傳教之人也。教者,國之所以受治,民之所以托命也。吾黨丁此世變,與聞微言,當浮海居彝,共昌明之。非通群教,不能通一教。故外教之書,亦不可不讀也。
學文:詞章不能謂之學也。雖然,言之無文,行之不遠。說理論事,務求透達,亦當厝(cuò,安置)意。夫駢儷(pián lì,駢者,兩馬并駕一車也,駢馳。儷者,并列成雙也。駢儷、駢體、駢枝,均指成雙成對。用以指古代中國文學特有的一種文體—駢體文,出句成雙,句法對偶。)文章,歌曲之作,以娛魂性,偶一為之,毋令溺志。西文西語,亦附此門。
衛生:張而不弛,文武不能。西人百業,皆有安息。七日來復,大易同之。學貴以時,無使勞頓,更習體操,以練筋膚。
——〔清〕梁啟超《梁啟超全集》
思考與訓練
1.細思“學者當思國家之何以弱,教之何以衰,種之何以微,眾生之何以苦,皆天下之人莫或以此自任也。我徒知責人之不任,則盍自任矣”。今日中國已巍然屹立,我們該如何理解今日之“自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副課文《靜坐以養心》曰:“孔子改制立法,作六經以治萬世,皜皜乎不可尚矣。乃異道來侵,輒見篡奪,今景教流行,挾以國力,奇悍無倫。而吾教六經舍帖括、命題之外,誦者幾絕,他日何所恃而不淪胥哉?”請將此言翻譯為白話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