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美國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

一、美國公益慈善發展概況

美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其領土面積和中國相差無幾,但人口較中國少很多。美國建國的歷史只有200多年,但由于其公益慈善事業相關制度,以及美國民眾的志愿服務精神,美國的公益慈善事業發展較好。

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其公益慈善活動可以追溯到歐洲尤其是英國的基督教會,其公益慈善事業繼承了英國的清教主義傳統,新教思想為美國的公益慈善文化奠定了基礎。新教教義的“普世”思想和理念讓教會將扶貧濟窮視為己任,經常舉行慈善活動。時至今日,仍有一些教會的教友在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天禁食兩餐,把省下來的錢拿出來救濟窮人。

美國公益慈善史上比較早的公益慈善機構是1820年格里斯科姆(J. Griscom)建立的預防貧窮協會。他們訪問貧困家庭,提供食品等日常生活物質和住所,采用布道的方式治療個人和家庭在情感和精神上的困惑。基于英國的經驗,各類慈善組織協會在美國部分城市迅速蔓延開來。1877年在紐約州的水牛城(Buffalo,又譯為布法羅)成立了美國第一個正式的慈善組織協會。此后1889年,簡·亞當斯(Jane Addams,1860—1935年)學習英國的“湯恩比館”(Toynbee Hall),在美國芝加哥建立了“霍爾館”(Hull House),逐漸興起了一種由牧師和富人階層帶領志愿者提供服務的社區“睦鄰運動”。今天的美國,各類慈善基金會和社區志愿服務體系較完善。

在清教主義的倫理觀念中,富人只是財富的社會托管人。擁有這種基督教觀念的人認為,在法律意義上,財富是私人所有的,但在道德和價值層面上,超過生活需要的財富是社會的。譬如,戴爾·卡耐基(Dale Carnegie,1888-1955年)雖然是白手起家,但卻擁有超越金錢的生活體驗和思想意識,他所著的《論財富》清晰地闡述了他的觀念:讓財富真正有益于社會是一種智慧,花錢需要的智慧與賺錢需要的智慧同等重要;致富的目的應該是把多余的財富回報給社會;富人行為是否得當應由“明達的公眾情緒”來判斷;富人應在生前處置好自己的財富,使之有利于公益,等等。“擁巨富而死者以恥辱終”成了卡耐基世代為人傳誦的名言。

美國社會崇尚“小政府、大社會”,在社會保障方面由政府管老人、窮人和殘疾人,而民間非營利的公益慈善組織填補剩余空間,各類基金會、民間慈善機構、社會公眾(個人或家庭)的小額捐贈和志愿者服務也較發達,且相關稅收制度比較完善,人們較多地從事公益慈善活動。

二、美國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歷程

美國的公益慈善史可以粗略劃分為6個階段,基本上對應美國非營利民間組織快速發展的4個時期。

1.美國獨立前的公益慈善事業萌芽

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歐洲移民從17世紀初起陸續遷徙到北美大陸進行殖民開發。獨立前的美國公益慈善事業差不多是與殖民開發同步進行的。由于北美的自然和地理條件、各國移民的生存需要及清教的廣泛影響,北美人民具有自己組織起來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動性,以及為濟貧、教育等善舉提供捐贈或志愿服務的意愿。例如,由于年輕牧師約翰·哈佛(John Harvard,1607—1638年)的慷慨捐贈,創建于1636年的一家學校才得以興辦,1639年,該學校被命名為哈佛學院(Harvard College),它便是哈佛大學的前身。又如,美國建國之父本杰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在1736年12月于費城組織了北美的第一個義務消防隊,并很快風靡各地。時至今日,美國大量的消防隊員依然由志愿人員擔任。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這段時期,美國的公益慈善事業發展最重要的體現是當時的先驅思想。與美國其他方面的精神資源、典章制度類似,美國公益慈善事業的思想傳統追根溯源也來自英國,主要源自《圣經》的教導,教會成為公益慈善事業的主持者和中介人;捐贈人不是直接捐給幫助對象,而是把財產交給教會,由教會發放。無論是費城、紐約和波士頓等城市,還是廣袤的農村社區,基督教的慈善精神主導著人們的日常生活。

與此同時,公益慈善思想也有創新,從“五月花”號的清教徒領袖溫思羅普(John Winthrop,1588—1649年),到創建賓夕法尼亞州的英國桂格教徒威廉·賓(William Penn,1644—1718年),再到美國開國元勛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年),都對美國公益慈善思想和公益慈善事業做出很大的貢獻。從17世紀中葉到18世紀70年代美國獨立100年來,它已經有了從早期的慈善救濟發展而來的不同于歐洲大陸的公益慈善事業雛形和思想。

2.美國獨立以后到南北戰爭之前

19世紀30年代,阿歷克西·德·托克維爾(Charles Alexis de Tocqueville,1805—1859年)訪問美國時發現,美國富人與窮人之間有一種共同的價值觀念和經濟原則,沒有歐洲貴族與平民之間的那種鴻溝。清教精神鼓勵個人致富,但對富人如何使用其財產非常關心。在那時,炫耀財富、生活奢侈為世人所不齒,甚至富人把大量財富傳給后代也為社會所詬病,大多數富人相信太多的遺產會貽害子孫,使他們不知上進。所以,財富最好的去處就是開展慈善公益事業,并由此形成了一種社會風氣。

到南北戰爭之前,隨著經濟的發展,發財的人也越來越多,美國公益慈善事業也蓬勃發展起來,社會捐贈對象主要是教會、醫院、學校、圖書館、孤兒院、精神病院、殘疾人收容所及各種失足者的教養所等。大到為市政建設補充政府撥款,小到在某一個小鎮建一座墓地,或在某地捐一座施面包棚,都有人捐贈,甚至有人立遺囑將其遺產專門用于為老人買眼鏡。特別地,盡管捐贈的對象五花八門,但重點已經開始突出,即不約而同地集中于教育。過去,對教育的捐贈主要是幫助失學兒童,或為中小學校捐書、捐款,但此時發展到關注高等教育,因為這一領域是聯邦政府不管、州政府也出力很少的。19世紀初美國只有二十幾所大學,到1860年猛增至500多家,少數是州立(公立)大學,大多數是私人或教會捐贈的私立大學,培養牧師的神學院也占相當大的比例。而現今一些名牌大學,如哈佛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當時也在這一風氣下得到大筆捐贈,得到擴大和發展。

這一時期美國公益慈善事業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團體公益事業逐漸取代個人慈善事業。盡管美國團體公益事業取代個人慈善事業是在南北戰爭之后,但思想觀念的轉變和公益組織的興起則自19世紀30年代以后就已經開始。直至19世紀中晚期,美國的慈善事業整體上實現了從分散性的個體善舉到非營利機構性慈善的轉變。

3.美國南北戰爭期間及其善后工作

1861—1865年的南北戰爭激發了美國人民的志愿服務精神和人道救助行動。美國南北戰爭期間,名義上得到自由的逃亡“黑奴”越來越多,其處境也很悲慘,許多人生活無著落。到南北戰爭結束時,大批“黑人”處于瀕臨餓死、病死的絕境。這時,戰前的廢奴主義者開始把工作轉向調查“自由黑人”的生活狀況,給予救濟和幫助,并向社會、聯邦政府和軍隊呼吁。他們成立了由許多志愿者組成的“援助自由人”組織,并逐步聯合起來,幫助的內容包括對一無所有者的捐贈,但更主要的是幫助他們自立。1865年3月,美國“難民、自由人和廢棄土地局”成立,負責全國流離失所的人民的救濟、安置等工作,服務對象主要還是獲得自由的“黑人”,也有少數“白人”勞動者。該機構與“援助自由人”組織的合作是政府與私人慈善機構合作的良好范例,在美國南北戰爭的善后工作中起到了安定社會的歷史作用。

南北戰爭時期另一項重要的公益慈善事業是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因為戰爭總會帶來傷殘和流行病,戰爭期間惡劣的衛生條件使得很多傷殘者得不到及時的救助(包括軍隊中的軍人)。一些熱心公益的人以此為關注重點開展慈善活動。譬如,1861年在紐約一名牧師的發起下,美國成立了衛生委員會,設法聯合全國分散的志愿組織協助政府,共同為改善軍營的醫療衛生條件而工作,從緊急救死扶傷到建立軍醫院,從完善醫療制度到募款募捐,從宣傳教育到增進公眾的參與意識,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南北戰爭也促使婦女走向社會。在戰爭中許多男人走向前線,這時醫療衛生工作的志愿者很多是婦女,戰爭期間出現了許多優秀的護理專家,建立了多所高水平的護士學校,還有很多女性成為管理人才和募款活動家。譬如,1863—1864年美國北方一些城市舉行的衛生募捐和拍賣博覽會主要是由婦女組織舉辦的,也取得了較好的效益。這些活動和社會工作,促使婦女主動走出家門、開展婦女參政運動。

另外,19 世紀中葉,美國的領土向西部擴張,經濟快速增長,來自世界各地的新移民不斷涌入,城市化進程顯著加速。在這個過程中,各種慈善事業和公益慈善組織不斷涌現,進一步推動了勞工狀況改善、女權運動的發展。

4.南北戰爭之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戰

南北戰爭結束后,美國逐步開始了大規模的國民經濟重建,國家的工業化進展加快。到1900年,美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已經居世界第一位。新崛起的壟斷資本財團在短期內就積聚了數量驚人的財富,中產階級和工人階級手中也開始擁有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得多的收入。但與此同時,由于城市貧民、外來移民和貧富懸殊,各種社會矛盾不斷爆發,社會問題堆積。這為美國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孕育了社會條件。

這一時期,兩位女性——克拉拉·巴頓(Clara Barton,1821—1912年)和簡·亞當斯(Jane Addams,1860—1935年),她們憑借自己的勇氣和公益慈善實踐,樹立了美國慈善史上的典范。巴頓在南北戰爭中積極搜尋失蹤者和照料傷員,1873年發起宣傳活動促使美國加入關于優待戰場傷病人員和戰俘的《日內瓦公約》,1881年創建美國紅十字會并長期擔任會長,倡議修改國際紅十字會章程,把搶險救災納入紅十字會的工作。紅十字會的工作主要是救死扶傷和賑災,與公益慈善事業有時可以重合,但最大的不同是它的中立性質,不介入社會改良。亞當斯是著名的社會改革家與和平主義者。1889年她經友人協助在芝加哥窮苦工人和外來移民聚居區舉辦了“霍爾居所”(Hull House)扶貧教育實驗項目,用教育和綜合性的培訓造就社會需要的人。1909年,亞當斯當選為美國慈善與矯正組織聯合會[National Conference of Charities and Corrections,1917年更名為美國社會工作聯合會(National Conference for Social Work),1956年再度更名為美國社會福利聯合會(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Welfare)]的首任會長,1931年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

這一時期美國公益慈善出現了3個新變化,對美國慈善事業的持續發展具有特別意義。

1)“大眾慈善”(Mass Philanthropy)蓬勃興起

普通民眾(個人或家庭)的零星捐款或遺贈資產通過一定形式向公共慈善機構集聚和分配,蕩滌了貧困、疾病和其他社會問題。這就是大眾慈善。

有多重因素促成了美國大眾慈善的出現。其一,受英國慈善組織協會運動的影響和啟發,人們認為城市貧困是人的道德缺陷所致,通過矯正道德缺陷可以消除貧困,這需要與慈善組織攜手合作,進而客觀上激發了慈善組織協會運動。1898年,第一個利用暑假為學員提供6周慈善專業培訓的機構——紐約慈善學校(New York School of Philanthropy)誕生,幾年后短期培訓變為正式課程,在此基礎上發展起哥倫比亞大學的社會工作學院。其二,慈善方式的創新,例如,利用圣誕募捐郵票(Christmas Seal),而1914年創造的社區基金會(Community Foundation)使得公益慈善開始有了扎根于居民中的公共組織機構雛形。其三,戰爭與美國政府的動員。兩次世界大戰中,政府的動員把愛國主義、公民義務和慈善捐贈緊密聯系起來,極大地強化了全體公民的捐贈意識,促進了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

2)新財富觀的文化奠基

美國鋼鐵業巨頭安德魯·卡耐基(Andrew Carnegie,1835—1919年)在商業上的成功使他成為所處時代的巨富,但令他被人所知的不是他的財產,而是他對待財富的觀念。1889年他寫的《財富信條》(Gospel of Wealth)中有一個著名的論斷:富人僅僅是財富的受托保管人,他們在道義上有責任把財富分發給社會,使自己掌管的財富能夠增進大眾的福利和幸福。本著這種財富觀,卡耐基熱心資助各種慈善事業,到1919年辭世時,累計捐款3.5億美元。

3)私立基金會的興起

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進程存在兩種傾向:“授人以魚”和“授人以漁”。南北戰爭結束時,“授人以漁”的傾向占據上風,形成“科學的公益事業”的說法,即主張對幫助對象的情況和需要進行切實的調查,以便對癥下藥,而不濫施慈善。就思想傾向而言,公益慈善事業的從業者又可以分為兩派:一派比較強調貧窮往往來自懶惰,在扶貧中特別注意敦促接受對象工作自立,警惕過分慷慨導致培養懶漢,認為在美國社會中,通過智慧和勤勞就有機會致富;但另一派在不同程度上認為,社會機制的不公正會導致貧窮,因此“科學的公益事業”應把重點放在治理那些不公正的根源上,使機會更加平等,如從制度上普及教育、解決種族問題、督促政府改進福利政策等。然而在19世紀最后的30年中,美國社會發生較大的變化,最重要的是兩極分化加劇,與19世紀30年代托克維爾所看到的沒有固定的富有階級的情況不同,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已經壁壘分明,勞工運動興起,階級沖突不斷。此時,社會達爾文主義傳入美國,各種關注社會平等的改良主義和激進的思潮或從歐洲傳入,或從美國的學院中產生。這些變化反映到美國公益慈善事業上,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機制和行政規范,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私立基金會公益事業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私立基金會(Private Foundation,由個人、家族或者私營企業設立)是美國公益慈善業的重要力量。私立基金會是一類非政府、非營利組織,有自己的基金,由基金的受托人或者理事會進行管理,以維持或協助某種公共服務為目的,并為此提供資助的公益慈善組織。私立基金會的基本特點是,所從事的或者所贊助的事業公益性強、起點高,著眼于公眾和社會的長遠利益。在早期美國的基金會中,值得一提的是皮博迪教育基金(Peabody Education Fund)和斯萊特基金(Slater Fund)。皮博迪教育基金成立于1867年,由銀行家喬治·皮博迪(George Peabody,1795—1869年)出資專用于發展南方的教育,以此促進南北戰爭后破壞嚴重的南方地區的和解與復興。最初捐款為100萬美元,后來增至200萬美元,主要用于發展南方地區的城鄉公立學校,改善州教育系統,特別是培養師資。1914年,皮博迪基金解散,并入斯萊特基金。斯萊特基金成立于1882年,重點資助對象也是黑人教育。卡耐基是20世紀初美國首批私立基金會的締造者和資助人,卡耐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是美國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專門研究國際事務的民間非營利組織和全球型智庫,具有極高的國際聲望。1911年11月卡耐基設立的紐約卡耐基基金會(Carnegie Corporation of New York)是當時美國最大的單一慈善信托機構,旨在促進科學教育的進步和對知識的理解。在卡耐基之后,一大批富豪也紛紛捐資捐助成立了私立基金會,如洛克菲勒基金會、福特基金會。美國問題專家資中筠先生指出:“基金會成為一種完備的制度,數量之多、規模之大和影響之重要,確實是20世紀美國的獨特現象。”

當然,早期的皮博迪基金和斯萊特基金與卡耐基、洛克菲勒等大基金會相比還是小巫見大巫,但正因為它們創立了現代基金會的雛形,使相對零散的捐贈演變為合理化、組織化和職業化的公益慈善行動,把探索社會問題的根源和輔助弱勢群體更多地建立在科學的、理性的基礎上,而不是主要訴諸仁愛和利他主義。

4)慈善捐贈法律的鼓勵

基于政府和公民應當共同分擔社會責任的理念,當1913年美國聯邦政府開始征收所得稅時,相關法律對慈善組織給予了免稅優待。此后,美國又不斷修訂針對慈善組織的法律條款,《1917年稅收法》(Revenue Act of 1917)規定公民的慈善捐贈可以抵扣稅款。1931年聯邦法院第七巡回法院在一項判決中提出,慈善事業須隨著文明的發展和人類需求的增加而擴展。

5.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到冷戰結束之前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顯著提高。在這個大背景下,美國的公益慈善事業也不斷發展。

1)公益慈善法制的完善

美國聯邦政府一系列與時俱進的法律修訂、司法解釋或法院判決,改善了美國慈善法律體系,使各種公益慈善事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例如,美國政府對民間組織慈善目的的判斷掙脫了傳統思維的束縛,更加靈活、包容和體現公益性;私立基金會明確地獲得了與傳統意義上的慈善組織同樣的免稅待遇;公民個人對基金會的捐贈也可以抵扣稅款。此外,《1969年稅收改革法》(Revenue Reform Act of 1969)對美國的慈善法律進行了改革,把所有慈善組織劃分為公共慈善機構(Public Charity)和私立基金會兩大類,并為保障私立基金會的公益性做出了詳細規定,類似的還有1986年修訂的《聯邦稅收法典》(Internal Revenue Code of 1986)。

2)政府與非營利部門的協作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迎來了非營利部門(Nonprofit Sector)的大發展,主力軍就是各種各樣的公益慈善機構。20世紀60—70年代美國興起的人權運動、婦女解放運動和環境保護運動等一系列社會運動,催生了一大批新慈善組織,在事業定位、組織形式、議程設置、項目運行和募捐手法上進行了全面創新,并呼吁政府重視民間慈善事業與公共需求之間的關系,用制度創新鼓勵非營利部門發揮更大作用。這其中,慈善家艾琳·戴蒙德女士(Irene Diamond)通過基金會為紐約市預防和治療艾滋病的事業捐款,之后該基金會又與紐約市政府和公共醫療機構合作組建了阿倫·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Aaron Diamond AIDS Research Center),成為規模最大的民間艾滋病專門研究慈善機構。

3)國際性慈善組織大量產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為維護其全球利益,催生了一大批以海外救援、發展援助和對外交流為主業的國際性慈善組織,數千家以國際事務為主業的公共慈善機構和私立基金會在美國成立,美國大量海外非軍事類援助資金就是通過這些慈善組織輸送的。借助這些民間力量,美國大力擴展它的對外影響。

6.冷戰結束后美國公益慈善事業的繁榮

1991年冷戰結束之后,美國進入了公益慈善事業空前繁榮的時期,大量享受免稅待遇的各類公益慈善組織的數量極度膨脹,慈善捐贈創歷史新高,主要有3個方面的原因。

1)聯邦政府對志愿服務加以制度化

1983年,里根總統簽署法案,確定每年1月的第三個星期一為紀念美國人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Jr.)的全國法定假日。1994年,美國國會將這一天確定為全國服務日(National Day of Service)。從此,各行各業的美國人,包括總統在內,都在這一天踴躍參加各種公益慈善活動,志愿奉獻自己的時間、精力、知識,為本社區或社會服務,或者進行慈善捐贈。2003年,小布什總統(George W.Bush)成立了由各界人士組成的“服務與公民參與總統委員會”(President’s Council on Service and Civic Participation),設立了“總統志愿服務獎”(President’s Volunteer Service Award),褒揚為公益慈善事業做出卓越貢獻的志愿者和慈善組織。

2)超級慈善基金會誕生

由比爾·蓋茨(Bill Gates)創辦并得到著名投資家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支持的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Bill&Melinda Gates Foundation)有三大資助領域:全球發展、全球醫療衛生和美國公益慈善事業,接受資助的非營利組織和政府機構遍布美國各地和全球100多個國家。

3)全球的公益慈善呼吁與引領

在進行大規模的慈善救助,如對“9·11”事件恐怖襲擊受害者的捐助、2004年印度洋特大海嘯災民的援助、2005年卡特里娜(Katrina)超強颶風災民的救助等,并進行公眾慈善總動員的同時,以沃倫·巴菲特、比爾·蓋茨為首,美國、英國、德國、奧地利、烏克蘭、南非、印度和馬來西亞等地的一大批富豪聯合起來,以捐獻聲明(The Giving Pledge)的方式對社會鄭重承諾,呼吁名人富豪把其半數以上的財富捐獻出來,用于各項公益慈善事業。

三、美國公益慈善事業的基本運作機制

表2-1概述了美國公益慈善事業運作的基本維度和主要措施。從整體上看,美國的公益慈善事業建立了相對完善的運作體系。

表2-1 美國公益慈善事業的運作機制

四、美國公益慈善事業蓬勃發展的原因

1.新教道德的思想指引與社會的主動參與

道德是一種經過歷史積淀的行為規范,具有導向性和約束力。美國主流社會盛行公益慈善活動,公益慈善事業的發達與新教倫理的道德影響不無關系。美國傳統的主流信仰是基督教,強調奉獻的精神與謙卑的態度,遵從基督信仰的誡命、律例、典章及其引申出來的道德準則,《圣經》要求“愛鄰舍”,勉勵人用善意愛眾人。因此,許多美國人把公益慈善事業看作對基督信仰道德原則的實踐。

愛心與獻身精神是維系美國主流社會的道德傳統,因此美國聯邦和州政府、學校采取各種措施鼓勵青少年參加志愿者活動。譬如,1993年克林頓政府簽署了《國家與社區服務法案》,每年做滿規定時間義工的青少年可獲得一筆政府獎勵,這筆錢可以用作大學學費,也可用作職業訓練或償還大學貸款。許多學校把是否做過志愿者作為對學生考核的一項標準,美國的大學入學要考查高中生的社會服務記錄。

清教主義傳統也使美國人養成了務實的消費習慣。自家新的但不用的家具、家電、書籍等,一般的美國家庭都不會丟棄,而是捐出去,或放在自家門口供人選擇使用。美國還有“善意事業組織”專門負責接受市民捐贈的舊衣服和家庭用品,加以整理后廉價出售,所得的收入用于待業人員的培訓和安置,開辦工廠和商場。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慈善學院和美國信托公司(U.S. Trust)2014年10月的調查顯示,73.5%的美國人相信通過自己的捐贈可以使世界發生改變,73.1%的美國人捐贈的目的是達到個人心理上的滿足感,62.7%的美國人為了回報社區,僅34.4%的美國人為了獲得捐贈帶來的稅收優惠[1]

2.政府和稅法支持公益慈善

和任何其他國家、地區或民族一樣,美國也存在一系列社會問題。社會問題不能單靠政府去解決,很多社會問題政府也難以解決,否則政府機構勢必龐大,行政開支增多,稅收增重,社會矛盾也會越多。因此,美國政府鼓勵社會辦公益、辦慈善,這也是美國社會組織發達完善的重要原因,也很符合“小政府,大社會”的自由市場傳統。公益慈善機構的社會化功能,使得其有機會將觸角伸向社會各領域、各階層。

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并不矛盾。實際上,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經濟利益的驅動。公益慈善事業以社會成員的自愿捐贈為經濟基礎,但資本總是追逐利潤最大化,讓公眾將財物捐獻出來投向社會,需要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和制度,向公益慈善事業傾斜,使捐贈人有利可圖,從而將一部分社會財富投向公益慈善事業。此外,多數研究表明社會責任和經濟績效之間的正相關關系,即一個公司的社會責任行動不會降低其長期經濟績效。

美國的稅收政策對慈善組織和向慈善組織捐助的機構與個人都不同程度地給予了優惠待遇,調動了人們的捐款積極性。美國稅法條款對各類慈善組織、社會福利團體和宗教組織所獲得的捐款都給予不同程度的免稅或減稅資格。另外,個人或公司向慈善公益組織捐款捐物,可以抵消一部分收入所得稅。

3.嚴格的慈善監管制度

慈善基金會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福利和公益慈善事業的進步,但也難免魚目混珠,一些私人基金會打著公益慈善事業的招牌謀取私利。利益驅動能推動公益慈善事業發展,但也會給公益慈善事業帶來不良影響。這就要求政府既要建立恰當的激勵機制以吸引捐贈和其他慈善公益行為,又要有完備的約束機制以規范公益慈善事業的運行。

美國在公益慈善領域的約束機制,主要體現在對慈善公益組織的界定及對其財務活動的監督上。任何人要成立免稅性質的公益慈善組織,要符合一定條件,且接受嚴格審查。公益慈善機構每年向政府提交的年報,必須如實反映該機構所有財務活動的細節,政府每年抽查,如發現有造假行為,將依法予以嚴懲。公益慈善機構的活動與財務狀況還要向社會公開,任何人都有權查詢一筆捐款的使用,并對認為行為不當的公益慈善組織提出檢控。

另外,公益慈善組織之間也會自發地聯合,組成各種全國性機構,如美國基金會聯合會、美國慈善信息局等,主要功能是交流信息、研究公共政策、增進組織的公開度和透明度。這些措施對保證慈善組織的健康發展,對維護慈善組織的信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美國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的啟示

盡管中國與美國在意識形態、社會結構、政治制度和文化傳統等方面有著諸多不同,但中國還是能從美國公益慈善事業的實踐與發展中,學習、借鑒一些成功的經驗和方法。

1.公益慈善事業是社會和諧的基石

公益慈善對于化解社會矛盾,起到了緩沖作用。美國是重大社會沖突、社會起義暴亂較少的國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公益慈善事業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扮演著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角色,成為緩解美國社會沖突問題的重要緩沖器。

2.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組織

在社會捐贈或公益慈善事業領域,美國擁有完善的服務組織體系和服務網絡體系,這種服務組織體系主要依靠美國的非營利組織來建立。可以說,沒有非營利組織的參與,沒有非營利組織提供的高效服務,就沒有美國的公益慈善事業。

3.公益慈善事業既要人人參與,又要政府支持

公益慈善事業一定是人人參與、志愿服務的事業,包括民眾個人參與和通過社會組織參與;但同時,美國的公益慈善事業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表現為稅收優惠、國家監管制度,以及允許、激發、推動民間社會參與公益慈善事業的政治、社會、經濟制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兴区| 盈江县| 海南省| 卢龙县| 南投县| 彰化县| 垦利县| 勐海县| 博兴县| 朝阳市| 双柏县| 泽州县| 富源县| 五大连池市| 乌拉特后旗| 元朗区| 鄢陵县| 蓬溪县| 西乌珠穆沁旗| 嘉义县| 巴林左旗| 苗栗县| 彩票| 南陵县| 蓬安县| 比如县| 海原县| 如东县| 柘城县| 永德县| 嘉峪关市| 永宁县| 自治县| 米泉市| 喀喇沁旗| 磴口县| 乐亭县| 盐池县| 纳雍县| 兴仁县| 开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