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 陜西省人民政府
- 2252字
- 2019-09-09 17:19:17
第十五章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第一節 增強農產品安全保障能力
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推進榆林、延安、渭北、沿黃河西岸和大西安地區土地整治“五大工程”和中低產田改造、農田水利設施建設、黃土高原治溝造地,加強關中灌區、渭北旱地、陜南川道和陜北長城沿線四大糧食功能區建設,新增高標準農田1025萬畝。全面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抓好30個糧食主產縣、20個旱作農業縣的耕地紅線、生態紅線、城建用地紅線“三線合一”,探索耕地休耕輪作,確保糧食產銷基本平衡。改造喬化果園,發展山地矮化蘋果,推進果業提質增效。圍繞“北羊、南豬、關中奶畜”布局,推進適度規模標準化養殖,打造一批優質農副產品生產基地。推進設施蔬菜、茶葉標準化示范園建設,推進菜茶產業轉型升級。糧食總產1250萬噸、水果2200萬噸、蔬菜1600萬噸,肉蛋奶分別達到135萬噸、60萬噸和220萬噸。
第二節 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加快培育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農業經營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水平。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規范化建設,進一步創新財政支持農民合作社發展機制。扶持有技能和經營能力的農民工返鄉創辦家庭農場、領辦農民合作社,創立農產品加工、營銷企業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深化供銷社體制改革,開展農業百強合作社示范提升工程,鼓勵和引導發展聯合社。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分別達到10萬戶、6萬家和4萬個。
第三節 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圍繞“關中高效農業、陜北有機農業、陜南生態農業”定位,抓好渭北蘋果、秦嶺北麓及秦巴淺山區獼猴桃、黃河沿岸土石山區紅棗、西咸新區都市農業、陜南富硒有機食品、漢中平原生態農業、陜北小雜糧等特色板塊發展。實施現代農業園區提質增效工程,推進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向園區集聚,省級和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發展到450個左右。圍繞優勢特色產業,推動農產品精深加工,建設陜西省農產品加工貿易示范園區等一批農產品深加工基地,推進全產業鏈開發,著力培育知名品牌。圍繞居民個性化消費升級需求,推進果品生產小型化、種類多樣化、品牌高端化,增加有機綠色農產品供給。大力發展生態休閑觀光農業、都市農業、體驗農業和創意農業,深入推進“一村一品”,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施果蔬貯藏百庫建設工程,完善產品倉儲保鮮設施和一體化冷鏈物流體系,實現產銷運高效無縫銜接。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70%左右。
第四節 提高農業科技和信息化水平
發揮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作用,加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集成創新與推廣應用。建立陜西省農業科技創新同盟,以小麥、玉米、水稻、馬鈴薯為重點,推廣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測土配方施肥等,開展高產、綠色增產模式協同創新和聯合攻關。提升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專業素質和服務能力,加快農業科技進村入戶,努力打通農業科技推廣“最后一公里”。振興現代農作物種業,組建“專家牽頭、企業主體”的育種聯盟,扶持3—5家實力強、前景好的種業企業,構建“育繁推一體化”現代種業體系。加快發展農業信息化,推進農業物聯網建設,強化農業大數據資源開發與利用,推動農產品配送與電商全面對接,建設智慧農業。
第五節 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
建立健全省市縣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和執法體系,強化從田間地頭到廚房餐桌的農產品全程質量安全監管,加快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聯共享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臺。建設農產品“三品一標”可追溯體系,積極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縣、食品安全城市創建活動。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和水平位于全國先進行列,主要農產品標準化生產覆蓋率達到60%以上,無公害、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優質安全品牌占到30%以上,農產品監測抽檢實現全覆蓋,主要農產品質量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6%以上。
專欄16 現代農業建設
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建高標準基本農田1025萬畝,其中關中平原區547萬畝、陜南低山丘陵盆地區183萬畝、渭北臺塬區179萬畝、陜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寬谷溝道區66萬畝、長城沿線風沙灘區50萬畝,全省高標準基本農田達到1966萬畝。
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升工程。每年推行良種繁育、農機農藝融合等綠色增產技術攻關2000萬畝,推廣旱作節水農業技術1000萬畝,開展測土配方施肥4500萬畝。
現代果業轉型升級工程。每年升級改造老化果園80萬畝,新建矮化蘋果基地60萬畝,發展山地蘋果70萬畝。穩定秦嶺北麓獼猴桃產業帶,發展秦巴淺山區獼猴桃原產地20萬畝。
畜牧菜茶提質增效工程。每年建設肉牛繁育場40個、奶牛標準化養殖場50個、奶山羊養殖場50個,發展家庭牧場500個,建立優質苜蓿生產基地40萬畝、專用青貯玉米生產基地40萬畝;建設設施蔬菜標準化示范園40個、專業化育苗點20個;茶苗母穗園和繁育圃20個,認定省級標準化茶園50個。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構建工程。持續推行“十百千萬”工程和“4+1”培育模式,每年集中扶持10家明星企業,規范提升100個示范社,扶持1000個規模經營示范農場,培育1萬名職業農民。
農業科技創新工程和機械化示范工程。每年實施科技研發項目20個,推廣10大類主推技術,推進10項實用技術組裝集成,建立20個產業集成技術示范區。實施深松整地面積2300萬畝,建設特色現代農業全程機械化示范縣23個、機械化示范區75個、保護性耕作示范區60個,扶持農機制造產業園建設。
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工程。建設無公害標準化示范基地200個,創建園藝作物標準園及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場200個,省級標準化示范縣30個。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產地500個、無公害農產品1500個、綠色食品100個、有機農產品100個、登記保護地理標志農產品40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