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4 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汽車產業產生的影響

隨著汽車產業外資的增多,中國汽車生產能力迅速提升,而龐大的汽車市場為更多的外資進入創造了條件,使之逐漸成為引領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一股強大力量。對于汽車產業來講,外資的進入不但滿足了該行業的資金需求,而且帶來了先進的管理經驗,在促進汽車產業技術進步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從整體上提高了中國汽車產業的競爭實力。具體來講,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汽車產業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2.4.1 汽車產業規模效益顯著提升

外資進入后,中國汽車產量迅速增加,汽車產業的整體實力得到增強。從汽車產業的屬性來看,該行業主要屬于資本密集型行業,同時具有技術密集型特征,其規模效應對行業的發展產生顯著影響。汽車產業規模效應發揮作用的傳導路徑如下:汽車產量增加,使原材料的采購成本降低,同時對汽車制造費用予以分攤,單位汽車制造成本降低,從而增強汽車產業的競爭實力。外資進入中國后,主要通過并購方式與國內企業開展合作,致使企業規模迅速擴大。這種資本運營模式,可以快速降低汽車單位成本,從而比較容易實現汽車產業的規模經濟效益,增強該行業的整體競爭力。對其基本原理可以做這樣的解釋:當內外資企業兼并重組后,國內規模相對較小、技術實力薄弱、單位產品成本較高的汽車企業要么倒閉或主動退出市場,要么與大型汽車公司開展業務合作,借以尋求大企業的保護。

從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現實來看,近年來汽車企業規模迅速擴大,在國內形成了少數幾家資產規模龐大、技術研發實力強大、分工精細化程度較高的大型汽車集團。從汽車市場來看,大型汽車集團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例如,2011年中國汽車產量達到1841.9萬輛,而汽車銷量達到 1850.5 萬輛,汽車產銷比例超過 100%,說明中國汽車市場消費汽車產品的能力和潛力十分巨大。2011年排在前5名的汽車集團產銷量分別達到1311.6萬輛和1316.1萬輛,占全國汽車產銷總量的比例分別為71.2%和71.1%。從排名前10位的汽車集團來看,汽車產銷量分別為1602.4萬輛和1609.1萬輛,占全國汽車產銷總量的比例均為87%。以上數據充分說明,中國汽車產業的集中度較高,汽車市場主要由少數幾家汽車集團控制,具體情況如表2.5所示。

表2.5 中國汽車集團的產銷量情況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年鑒2012》中的數據整理而成

2.4.2 促進汽車產業產品結構優化

外商直接投資進入中國汽車產業,對汽車產業的結構升級產生了較大的促進作用,這種作用主要表現在汽車產品的結構變化上。例如,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中國汽車產品中占主要份額的是載貨汽車,1986年在汽車總產量中,載貨汽車的占比就高達近 76%[52]。外資進入后,不但汽車總產量增速快,而且乘用汽車占比逐步上升,到20世紀90年代末期,乘用汽車的產量已超過60%[53]。到2011年,乘用汽車產銷量分別達到了1449萬輛和1447萬輛,占全國汽車產銷量的比例分別為78.7%和78.2%,同比增長速度達到4.2%和5.2%。而載貨汽車的產銷量分別占14.4%和14.6%,同比下降7%和4.6%。該部分的原始數據主要來自2012年10月出版的《中國汽車工業年鑒2012》。

通過整理分析《中國汽車工業年鑒2012》中的相關數據,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從貨車、客車和轎車的產銷量結構來看,轎車的產量從1997年的30.8%上升到2011年的53.7%,14年間上升了約23個百分點;而客車的產量從27.5%下降到24%,14年間下降了3.5個百分點;貨車的產量下降速度最快,從41.7%下降到22.3%,14年間下降了19.4個百分點。考察中國汽車產業30余年的發展歷史,可以發現,在國外汽車公司進入之前,中國汽車生產以載貨汽車為主,當時轎車不但數量較少,而且占汽車總量的比例也較低。隨著國外汽車公司進入中國,尤其是最近幾年,轎車的產量與比重迅速提升,汽車產品結構得到了很大改善(見圖 2.8)。所以說,在外資進入后,中國汽車產業的產品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54]

圖2.8 中國汽車產業產品結構變化

2.4.3 促進汽車產業國際化水平提升

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2011年國內汽車市場規模逐漸萎縮,國內汽車廠商將汽車銷路瞄準海外市場,從而推動中國汽車出口份額迅速提升。中國汽車出口總額達到719.7億美元,同比增長32.9%。從汽車產品出口結構看,出口產品以零部件為主,出口總額達到532.62美元,同比增長28.8%,占汽車產品出口總額的74%。從零部件出口結構看,行駛系統所占的份額最大,高達 36%;排名第二的是汽車電子電器,出口總額達到了 16.2%。按照出口增長幅度來衡量,轉向系統的出口增速最快,同比增長 37.1%。而中國汽車零部件出口的主要國家有 6個,分別是美國、日本、德國、巴西、韓國及俄羅斯。這些國家從中國進口的汽車零部件份額超過50%。

從整車出口看,2011年,中國汽車出口總量達到85萬輛,同比增長50%。用于出口的汽車占全年汽車銷量的比例提高了1個百分點,由2010年的3%提升到2012年的4%。從整車出口的結構看,乘用車無論是出口總量還是增長速度均超過商用車。其中,2011年乘用車出口總量為47.61萬輛,比2010年增長68.3%;而商用車出口總量為33.82萬輛,比2010年增長29.1%。從參與出口的汽車廠商來看,在國內排名前10位的汽車廠商中,奇瑞汽車公司出口整車數量居于首位,達到了 15 萬輛,而長城汽車公司和長安汽車公司的出口規模保持穩定。進口中國汽車的國家在 2011 年發生了較大變化,巴西成為進口中國汽車的主要國家之一,2011年進口的汽車數量是2010年的2.5倍,達到10.42萬輛;而俄羅斯也成為中國汽車出口的主要國家之一,從2010年的3.10萬輛增長到 2011 年的 7.14 萬輛,增幅達到 130%,出口總額居于首位。整車出口主要針對阿爾及利亞、智利、秘魯及伊朗等國家。從出口汽車品牌來看,2011年神龍汽車首次向埃及出口整車,這也是中國合資汽車品牌首次實現整車出口。此外,北京奔馳、華晨寶馬等合資汽車品牌也在2011年開始開辟海外市場。近年來,中國汽車合資企業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力度,陸續推出自主創新品牌,并將汽車研發體系與國際標準保持一致。例如,上海通用建立的泛亞洲技術中心就是其中的典型。

2011年,中國汽車產業具有自主品牌的企業大力推行國際化戰略。這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對于自主汽車品牌來講,主要通過在國外建設汽車生產基地的方式占領國外汽車市場;二是通過并購的方式引進國外汽車生產廠商的先進技術;三是通過與外資企業開展合作的形式獲取汽車技術,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技術開發體系。通過這一系列方式,不斷提升國內汽車的國際化水平。隨著中國汽車自主品牌的不斷成熟,整車的國際競爭力得到大幅提升,國內汽車廠商也加大了向海外投資的力度,大多數企業通過“綠地投資”方式在國外建立汽車生產基地,增加國外汽車市場的份額。例如,繼吉利、奇瑞等國內汽車品牌在海外投資后,2011年北京福田汽車公司進入印度市場,并與該國政府簽訂合約,計劃在印度投資 24.6 億元,用于建立一個產量超過 10 萬輛汽車的生產基地。除直接在國外參與汽車生產的投資以外,國內具有自主品牌的汽車廠商,還通過國外并購的方式來提升汽車產品的技術水平。例如,2011年,北汽集團在購買了薩博汽車的知識產權以后,為了進一步提升產品技術,又收購了瑞典的威格爾變速器廠,其主要目的在于購進國外先進技術之后,經過消化、吸收,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從整體上提升北汽集團的技術實力。

2.4.4 外商直接投資的技術溢出促進汽車產業技術進步

據研究,在對外開放初期,中國汽車產業的總體技術水平落后國際汽車產業平均技術水平20~25年[55]。在汽車產業各項產品技術中,汽車零部件的技術水平較低。正是這種現實,倒逼政府和企業從國外引進技術。20 世紀 80 年代中后期,隨著國外直接投資的增加,通過跨國公司引入汽車產業相關技術逐漸成為主要渠道。到2011年底,中國汽車產業通過外商直接投資引入國內的技術多達 500 余項,對國外車型專利的引進更是廣泛,除載貨汽車的車型之外,其他所有汽車的車型幾乎都被引進中國。除此之外,部分汽車企業還借助外商直接投資的進入對技術加以改造。國外汽車公司進入中國,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促進本土企業技術進步:一是向其子公司轉移技術,或者向中國企業轉讓技術;二是在跨國公司子公司在中國開展業務過程中,以技術溢出的方式促進汽車產業技術進步。為了深入研究汽車產業外資技術溢出效應,下面首先對外商直接投資技術溢出的機理做簡單介紹,然后按照技術溢出的渠道,介紹外資技術溢出效應對中國汽車產業技術進步的影響方式與程度。

1.外商直接投資技術溢出機理

發達國家從事國際經營的跨國公司擁有先進技術,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這些企業憑借其技術優勢在全球配置生產要素,以此獲取超額報酬。這就決定了跨國公司必須向接受要素配置的東道國轉移技術,以推動生產發展,占領市場。因此,跨國公司成為當前全球技術轉移和擴散的主體。從接受跨國公司生產要素的東道國層面來看,因技術的相對劣勢,加之國際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越來越大,其直接獲取技術的能力受到限制,對先進技術具有強烈的需求欲望[56]??鐕緸榉乐辜夹g外泄,往往對自己的技術實施封鎖,只會通過內部化的方式轉移技術,這就決定了只能接受跨國公司的投資來獲取技術。隨著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在東道國投資的增加,內含先進技術的外資將為東道國帶來積累技術優勢的良機。這時,東道國往往傾向于通過引進外商直接投資的方式來獲取技術,以促進自身產業發展,從整體上改造產業技術。因此,作為技術供給方的跨國公司,因追逐利潤的需要,愿意提供技術;而作為技術需求方的東道國,因獲取先進技術的需要,愿意提供市場供外資進入,以市場換取技術。這就為外商直接投資的實現創造了條件。

當外商直接投資進入東道國以后,東道國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獲取外資技術[57]。除通過合資或合作方式直接獲取外資技術以外,技術溢出是東道國獲取外資技術的另外一種方式。這種技術獲取方式成本較低,甚至是零成本,它也是大多數東道國最為青睞的技術積累方式。跨國公司向東道國轉移技術,并非簡單地將其技術向東道國移植,也不是將技術從發達地區向落后地區轉移,而是從跨國公司向東道國企業轉移。轉移的方式也不是東道國企業購買技術,而是在一定條件下,東道國消化、吸收外資技術,使之成為自身的技術。這種技術的轉移機理,往往被解釋為東道國模仿、吸收和再創新的技術過程。由于外資技術發生技術溢出的特性,東道國對外資技術的吸收過程,被業界視為東道國獲取外資技術的最重要環節。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東道國企業均能獲取外資的技術溢出效應,這種技術溢出效應的獲取需要具備一定條件,因為技術溢出效應的獲取受供需雙方多重因素的制約。國內外研究文獻表明,影響東道國企業獲取外資技術溢出效應的因素主要有國家層面的制度因素、行業層面的結構因素及企業層面的技術差距因素等,涉及宏觀、中觀及微觀三個層面。而從技術溢出渠道看,主要通過示范效應、聯系效應及人員流動效應等發生技術溢出,從而改善國內汽車產品結構,提升汽車產品質量。下面針對這三種渠道來解釋企業如何獲取國外的先進技術。

2.外商直接投資示范效應對汽車產業技術進步的影響

所謂示范效應,從技術溢出的角度看,就是外資進入發展中國家后,本土企業通過模仿國外技術,促進自身技術進步的一種方式[58]。示范效應的基本軌跡是,從事汽車業務跨國經營的外國公司進入東道國后,為其本土汽車產業帶來技術模仿的機會與可能;另外,進入發展中國家從事汽車經營業務的跨國公司的子公司,在汽車產品技術上具有比較優勢,從而給本土汽車企業帶來競爭壓力,促使本土企業在技術研發、工藝設計及生產環節等方面加大改進力度,以積累自身的技術優勢。與此同時,本土汽車企業也獲得了模仿跨國公司子公司技術的機會,其模仿路徑是,本土汽車企業獲得國外汽車產品后,根據產品屬性和技術特征,遵循“逆向”思維模式,分析技術形成機理,在此基礎上從事技術復原或新的技術開發。這就是學術界所說的“干中學”模式,通過借鑒國外技術來不斷增加本土汽車產業的技術積累,促進技術進步,最終獲取國外汽車產業的技術溢出效應。從具體案例來看,中國汽車產業通過技術模仿成功的企業較多。例如,吉利公司的“豪情”牌汽車,正是在模仿夏利汽車車身與底盤技術的基礎上,使用天津豐田公司提供的四缸發動機組裝形成的第一款汽車。隨后,吉利公司對豐田汽車發動機實施技術改良,形成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發動機技術。該公司早期1.3L的MR479發動機同豐田公司的8A發動機相比,相關指標如壓縮比、功率扭矩及內部結構都十分類似。為了提升發動機性能,深入掌握發動機技術,吉利公司在成功開發MR479發動機的基礎上,又連續開發了兩款發動機,即1.5L的MR479QA發動機、1.6L的481發動機,這些發動機的開發并沒有額外增加成本。吉利公司正是遵循技術示范效應原理,以豐田8A發動機為模仿對象,通過對發動機實施“逆向模仿”,增強了自身對發動機技術的理解,提升了發動機技術的開發能力,為吉利公司在汽車行業中占有一席之地奠定了基礎。

3.外商直接投資聯系效應對汽車產業技術進步的影響

所謂聯系效應,是指當一個產業在生產、技術、市場及人力資源等方面發生改變后,對與其相關聯的前向和后向產業及其他產業所產生的相關影響。聯系效應可分為前向關聯效應與后向關聯效應兩類。從汽車產業來看,國內汽車產業大力吸引外資,在較短的時間內促進了國內汽車產業的技術進步,尤其是汽車整車制造技術加速了汽車產業的發展,同時帶動了汽車零部件生產廠商的規模擴大和技術進步。在這種情況下,外國汽車廠商逐漸將汽車零部件生產基地轉移到中國,目前基本形成了汽車零部件的全球采購中心。例如,除德國大眾、奔馳,日本豐田、本田,以及美國通用等大型汽車生產廠商在中國開展業務合作生產整車以外,還有部分跨國公司將采購中心設在中國。2002年,美國福特公司在上海設立了汽車零部件采購中心。而中國本土企業也與外國汽車公司開展合作,在國內建立零部件采購中心,如國內東風汽車集團與日本的汽車公司合作,將湖北襄陽、十堰及上海等地區的汽車零部件采購點納入全球汽車零部件的采購體系。德爾福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汽車零部件供貨商,該公司將汽車零部件生產總部轉移到中國上海,同時還附帶建立了5個汽車零部件制造廠,并耗資5000萬美元在中國建立汽車產品研究中心,這也是該公司的研發總部。此外,瑞典的沃爾沃汽車公司還將其亞洲總部設立在中國,該公司的主要目的就是將其主要汽車業務向中國市場布局。美國通用汽車公司也將其總部從新加坡轉移到了中國上海。而霍尼韋爾、德爾福等 8 家國外大型汽車零部件生產廠商已經將其地區總部設立在上海市。

4.外商直接投資人員流動效應對汽車產業技術進步的影響

所謂人員流動效應,主要是指因企業內部員工的流動配置而引起的企業技術進步效應。人員流動會促使外資企業向內資企業產生技術溢出效應,主要邏輯如下:外資企業的員工在該企業工作一段時間以后,已經掌握外資企業的部分技術,然后通過辭職或被內資企業“獵掘”的方式進入內資企業工作,從而將外資企業的技術帶入內資企業,促進內資企業的技術進步。

從汽車產業來看,通過人員流動促使國外汽車產業對內資企業產生技術溢出效應的前提是,在內外合資或外商獨資的汽車企業與內資企業之間存在人員流動。通過這些人員的流動,促使汽車領域的外商直接投資對本土汽車企業產生技術外溢。這是汽車產業外資產生技術溢出效應的重要機制之一[59]。例如,對于奇瑞公司來講,正是通過從一汽大眾公司挖來尹同耀,帶動了該公司的汽車技術快速提升。尹同耀從1984年開始就進入一汽集團工作,曾經先后被派往德國和美國學習,接受國外汽車產業技術的培訓,還參與了一汽大眾公司的前期籌備工作。1996年,尹同耀被奇瑞公司挖走,開始擔任副總經理職務,從2004年開始成為奇瑞公司的掌門人。尹同耀將捷達汽車的底盤技術從一汽大眾公司帶到奇瑞公司,從而促進了該公司的技術進步。尹同耀也十分重視和擅長從其他汽車企業“挖人”,他從一汽和二汽集團挖來大量的專家,為打造奇瑞公司的研發隊伍奠定了基礎。另外,佳景科技公司主要從事汽車車型開發,其著名作品包括奇瑞QQ、東方之子等汽車品牌,其研發團隊的成員大多數是從東風技術研發中心挖來的,這個研發團隊還負責東風雪鐵龍愛麗舍等汽車品牌的開發,在業界享有盛名。從這個案例中可以得到這樣的論斷:團隊成員在東風汽車集團工作的經歷,奠定了佳景科技公司研發團隊的技術基礎,而雪鐵龍愛麗舍車型的成功開發,加速了這個團隊技術經驗的積累,從而增強了團隊研發的實力[60]。

主站蜘蛛池模板: 翁源县| 滨海县| 汽车| 进贤县| 北安市| 新竹市| 彰化市| 麟游县| 荆州市| 卢湾区| 吴旗县| 威宁| 琼结县| 莱西市| 吴桥县| 海口市| 余姚市| 香河县| 霍邱县| 萨迦县| 邢台县| 莱州市| 万源市| 新巴尔虎左旗| 陆川县| 金塔县| 城口县| 玛多县| 耿马| 襄汾县| 手游| 津南区| 定陶县| 邵东县| 西华县| 乾安县| 罗定市| 玉树县| 舟曲县| 丽江市| 无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