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的基本方略之一。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人民的夢想同各國人民的夢想息息相通,實現中國夢離不開和平的國際環境和穩定的國際秩序,必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正確義利觀,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134]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新時代中國外交追求的總目標。這一目標超越了國別、黨別和制度的異同,反映了大多數國家的普遍期待,符合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使中國的外交政策和理念占據了人類道義的制高點,表明中國共產黨人可以也愿意為解決人類問題做出貢獻,必將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和支持。

第一節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

2015年9月28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發言時清楚闡明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詳細內涵,包括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伙伴關系,公道正義、共享共建的安全格局,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135]

一 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伙伴關系

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就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伙伴關系。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構成單位是主權國家,結構基礎是主權國家之間的平等原則,基本原則是多邊主義。國家之間的主權原則和多邊主義可以在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伙伴關系中得到充分體現。

對于每一個國家來說,其命運首先體現在安全之中,然后體現在發展之中。每一個國家的安全和發展都必須由該國人民說了算。平等原則意味著任何國家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不容侵犯,任何國家的內政也都完全屬于該國人民。任何其他國家、國際組織都無權挑戰這一原則。平等原則意味著任何國家的發展道路都只能由該國人民自行自主決定。這是因為,世界各國資源稟賦、歷史遺產、現狀問題千差萬別,只有該國人民才知道什么樣的社會制度能夠體現本國的歷史精髓并解決當下的各種問題,也只有該國人民才知道什么樣的發展道路能夠最好地利用本國的資源稟賦并最大程度發揮本國人民的習俗及優點。

對于國家間關系來說,平等原則體現在互商互諒的多邊主義原則中。與單個國家一樣,國際體系的命運系于安全與發展兩端。首先,國家之間難免存在分歧、爭端,所以國際社會的安全離不開國家間分歧協商、爭端解決。在分歧協商、爭端解決的過程中,只有對話協商、盡量避免沖突對抗才是辦法,只有堅持多邊主義、避免單邊主義才能使每一個國家的安全和利益得到基本保障。其次,國際社會的發展取決于各國的協同發展。在這一過程中,我贏你輸、贏者通吃早已不適用于現代國際社會。只有在發展過程中爭取雙贏、多贏乃至共贏,國際社會才能實現協同發展,各國的命運及利益才能得到最大保障。

二 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就要建立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安全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安全理念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底色和基礎。在格局上,我們應當構建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在觀念上,我們應當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

維系世界命運共同體的安全格局,首先,必須是公道正義的,而公道正義的安全格局則要求世界各國共建共享。首先,在全球化時代,安全格局對世界各國而言,牽一發而動全身,如果國際體系是不安全的,那么沒有任何國家可以幸免于難。唯一的安全之道是共同安全。此外,基于主權平等原則的安全格局意味著世界各國都能在這一安全格局中得到公道,而公道的安全格局才是正義的。弱肉強食、窮兵黷武既破壞公道正義,也違反平等原則,對共同安全乃至單邊主義國家本身的安全都毫無助益。其次,這樣公道正義的安全格局不可能由少數幾個國家建立,而只能由各國共同努力來完成,同時,也離不開重要國際組織,其中,發揮核心作用的應當是聯合國及其安理會。

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安全理念。2014年,習近平主席在亞信峰會上提出亞洲新安全觀。他指出:“我們應該積極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創新安全理念,搭建地區安全和合作新架構,努力走出一條共建、共享、共贏的亞洲安全之路。”[136]共同安全意味著普遍、平等、包容的安全,意味著每一個國家的安全都要得到保障,無論國家大小、貧富、發展狀況。綜合安全是不斷發展的全球化時代的新要求,意味著在傳統安全領域和非傳統安全領域都實現安全。合作安全與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密切相關,要求各個國家都積極投入到共同安全格局的建設中來。可持續安全則結合安全和發展兩大方面,以安全促發展,以發展保安全,實現和平與發展的辯證統一,共同前進。

三 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

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就要構建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對發展道路的期待和暢想,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最終得以實現的方法和途徑。

每一個國家的命運都系于發展,因此,對于世界各個國家來說,只有開放創新、正確發揮政府與市場兩只手的作用,才能最好實現不斷發展。保持本國對世界市場開放和構建創造型國家是每一個國家實現發展的必經之路。同時,市場能夠促進創新發展,市場與政府必須協同合作,效率與公平必須得到兼顧,這樣,開放和創新才能帶來既繁榮又公平的發展前景。

國際社會的命運也系于發展。包容互惠是實現共同發展的重要途徑。從道義上來說,只有共同發展、包容發展才是符合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真發展。不能構建人人免于匱乏、獲得發展、享有尊嚴的發展前景,就不能說國際社會獲得了真正的發展。從實現途徑的可行性上來說,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國際社會層面的開放原則意味著各國在進行經濟社會發展時可以互幫互助、互利互惠,而實現互幫互助、通過互利互惠來共同發展,也比先前的時代要更加可能、方便、必然了。在世界各國擁抱經濟全球化、充分開放創新的前提下,在世界各國利用好市場與政府兩只手的條件下,加強協調協商,致力包容互惠,將使各國的發展前景融匯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前景。

四 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就要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世界的美麗在于不同的古老文明源流及其所帶來的文明多樣性。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是為了保存多樣的文明形態,使得每種文明的民眾都能享受到自身文明蓬勃發展的成果。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最終形成,亦將體現在人類文明的交融發展中。

在安全格局中,文明多樣性不應當成為沖突的根源。如各個主權國家之間的關系一樣,所有文明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低優劣之分。文明之間的平等并不體現為主權平等原則,但文明之間的平等體現于尊重而非排斥、交流而非取代,體現于多樣性安全共存。每一種文明都不應當成為其他文明的安全威脅,每一種文明也都不應當從本質上將其他文明視為安全威脅。文明沖突論從根本上而言是錯誤的、危險的。文明之間應當彼此尊重,視對方為平等主體。文明之間應當相互交流,消弭誤解、遏制沖突,增加相互之間的了解。文明之間應當積極借鑒,將彼此的智慧、經驗、教訓賦予新的積極意義。這樣,文明之間就可望實現和諧共存,交融發展。

在發展前景中,既要注重尊重和保存不同文明的遺產和風格特征,又要在發展中與時俱進,創造性地發展現有文明。首先,時代發展與文明傳統的保存有時會出現沖突。這樣,我們應當具備長歷史眼光,具備宏觀視野,珍惜文明傳統與歷史遺產,在發展中盡量保存、發揚文明的寶貴財富。發展不應以犧牲文明傳統為代價,文明傳統的保存也不應當以犧牲發展前景為代價。其次,文明傳統自身也要創造性地進行發展,獲取屬于自身、屬于這個時代的積極活力與不竭的發展動力。文明既可以成為發展創意和動力的來源,也將是發展的最終成果。

五 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

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還必須構建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這是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一個有機、完整的整體,與自然發生互動關系的根本指導原則,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最終將走向何方的指南針,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的綜合體現。

尊崇自然、綠色發展是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有機完整整體、與自然發生互動關系過程中的指導原則,關乎人類如何認知自身、人類如何認知自然,以及人類如何處理與自然的關系。從本體論上來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將人視為有機的命運整體;從認知論上來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認為,這個命運共同體的地位不能凌駕于自然之上;從方法論上來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倡導正確處理與自然的關系,因為只有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人類作為共同體的命運才能走向正確方向。

對于世界各國來說,構建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可能具有不同的含義。對于比較發達的國家來說,構建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意味著更正過去工業文明發展中產生的對自然不利的許多問題,意味著提供經驗教訓、承擔發展責任、轉變發展方式,使得本國的發展更為符合人類命運共同體發展的正確道路。對于稍微欠發達的國家來說,構建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則意味著不走工業化國家發展的老路,意味著以創新、綠色、可持續的方式,走出屬于新時代和屬于本國經驗的發展道路。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的發展道路才是合乎人類命運共同體整體利益的發展道路。

對于國際社會來說,人類與自然的關系關乎人類的未來,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終極走向的指南針。觀念上,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新的生態發展觀念;方法上,必須堅持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的發展道路;政治上,不同國家應當承擔起不同的國際責任。發展中國家應當主動適應新時代的生態發展要求,發達國家應當承擔歷史性責任并幫助發展中國家適應氣候變化,而中國也將承擔自己的責任,做出自己的貢獻。只有各國觀念一致,協同步伐,才能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第二節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義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意義主要體現在概念、實踐、規范這三個方面。首先,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的核心概念。其次,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體現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實踐創新。最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對當代國際秩序的規范創新。

一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的核心概念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既超越了西方提出的“守成國—崛起國”話語框架,也超越了“均勢—霸權”的西方秩序觀。在考察各個國家所扮演的國際關系角色時,西方國際關系理論根據自身歷史記憶與理論遺產,將各個國家納入“崛起國對抗守成國”的二元理論框架進行分析。

第一,“崛起國對抗守成國”這一理論框架基于歐洲的歷史經驗,是西方國際關系理論對于歐洲歷史經驗的總結、歸納、提煉。任何理論都不能離開其經驗淵藪。離開經驗基礎去應用理論,是武斷、不負責任的智識行為。在一定程度上而言,三十年戰爭以后歐洲歷史中的歐洲國家,無論是拿破侖治下的法國、英帝國,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德國,確實可以用“守成國”或“崛起國”這樣的概念來描述并分析;這一組概念原本也確實就是歐洲歷史的歸納總結。

第二,“崛起國對抗守成國”這一理論框架根本不符合世界范圍內更為廣泛的歷史經驗,而僅僅是歐洲歷史的經驗與理論產物。如果將視野放寬到全球范圍內的世界歷史,而非僅僅局限于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關系史,我們可以看到,世界歷史并非由一次又一次崛起國對守成國的挑戰及其成功或失敗而構成;相反,世界歷史可能更是由文明的交流與互鑒構成,由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交互發展構成。因此,使用“崛起國對抗守成國”這一理論框架來看待世界歷史,是歐洲中心主義的,是東方主義的,是偏頗且錯誤的。

第三,“崛起國對抗守成國”這一理論框架不符合當前的世界圖景。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國家與國際體系的性質已經與過去有所不同。在安全與經濟都高度互聯、高度相互依賴的當今世界,世界各國的安全和發展都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而守成國與崛起國這組概念歸根結底是零和博弈和冷戰思維的體現,在當前時代、當前國際格局中再提“崛起國對抗守成國”話語框架,是冷戰思維遺存,既不能反映現實,又無助于應對當前國際體系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甚至存在加劇國家間誤解乃至沖突的可能性。

與此同時,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則超越了“崛起國對抗守成國”這一理論框架。首先,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將國家視為彼此命運共享、平等共贏的主體,而非相互爭奪權力的行為體。其次,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能夠體現全球化時代的國際體系特征,那就是世界各國緊密聯系、相互依賴。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能夠更好地歸納世界歷史而非歐洲歷史的發展進程,能夠更好地體現當前國際社會的基本性質與構成機理,超越了西方中心主義理論框架“崛起國對抗守成國”。

在考察國際秩序的結構特征與基本性質時,西方國際關系理論根據自身歷史記憶與理論遺產,以“非均勢即霸權”的二元秩序觀來予以討論。

第一,“均勢”和“霸權”作為描述國際秩序的概念,前者來自以近現代歐洲歷史為主的西方歷史記憶,后者來自更為古老的歐洲理論遺產。然而,從更為廣闊的世界歷史范圍內來看,在廣泛的相互聯系、普遍的全球化發生以前,國際社會并未形成全球范圍內的均勢或霸權。適用于一小部分地區經驗歷史的理論歸納不能被用作概括全球歷史的理論工具。第二,“均勢”與“霸權”都是圍繞“權力”這一概念建立的國際社會描述方法,是權力中心主義的國際關系理論。在廣泛的相互聯系、普遍的全球化發生以后,國際社會同呼吸共命運,以爭奪權力為其潛在理論含義的“非均勢即霸權”秩序觀仍然并不適用。權力作為核心概念,僅僅適用于叢林法則的國際社會;在獨立自主、互利共贏成為國際關系主流的今天,再使用權力作為核心概念來分析國際關系,已經不是那么合乎時宜了。

與此同時,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則超越了“非均勢即霸權”的西方中心主義秩序觀。第一,與立足歐洲歷史經驗的理論不同,只有誕生于真正全球化時代的理論框架、對國際社會現狀進行歸納總結的理論工具,才適用于當前的世界和當前的時代。第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不以權力為核心概念,而以命運為核心概念。國際關系的常用分析層次包括國際社會、政治共同體和公民個體,只有命運概念可以運用于全部這三個層次,而權力概念對于國際社會、政治共同體和公民個體來說,含義大有差別。隨著人類文明不斷發展,國際社會、政治共同體、公民個體的繁榮和發展已經無法只用權力的爭奪和占有來予以概括,只有命運這一概念可以涵蓋包括安全、政治、經濟、文明、生態在內的豐富層次,充分體現當今時代的人類追求。因此,命運共同體概念在適用性、概括性方面都遠超西方中心主義秩序觀“非均勢即霸權”。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超越西方中心主義的國家觀“崛起國對抗守成國”、超越西方中心主義的國際秩序觀“非均勢即霸權”之余,作為主要被中國推動的一個國際關系概念,從歷史淵源和實踐創新兩方面也都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就歷史淵源而言,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脫胎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早期的重要外交理論創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首要前提——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伙伴關系——必須基于“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這五項基本原則。最開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周恩來總理在處理中印雙邊關系時提出來的;現在,脫胎于此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則體現了中國對世界的認識正在不斷開闊、不斷深化、不斷升華,從外交歷史經驗中提煉、從歷史理論中繼承的外交思想也更加開闊、深化、升華。

就實踐創新而言,中國之所以成為“命運共同體”的推動者,是因為中國同時兼具大國與發展中國家兩重身份,對全球化及隨之而來的命運共享更有切身體會,更有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形成及發展的責任與能力。就橫向來看,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大人口國,中國對大國與全球化的密切關系有著切身體會,對于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能力。就縱向來看,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是近三十年來發展成就最大的國家,對于全球化如何使得命運共同體不斷發展具有深刻的認識且責無旁貸。中國外交實踐不斷創新,不斷應對全球化、爭取安全、繁榮、發展,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與認識,也形成了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形成與發展的能力和責任。

二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實踐創新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不單單只是對西方中心主義國際關系理論的超越,還體現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實踐創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中國外交進入“奮發有為”新常態密切相關。積極有為、奮發有為的外交新常態帶領中國外交開創全新合作模式,承擔全新國際責任。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正是其思想基礎。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中國外交“奮發有為”新常態的思想基礎。中國將自身視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分子,將世界視為人類命運的共同體,并奮發有為、承擔起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形成與發展的歷史重任,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在實踐中不斷創新的思想基礎。

第一,因為具有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中國將自身視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分子,視為人類命運的部分有機承載體。相比過去,相比強調“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時代,中國外交的目光更為開闊,更為深刻,也更有遠見。要互利共贏,“韜光”不如慷慨將發展之光投向整個命運共同體;要包容互惠,“養晦”不如大方與命運共同體分享經驗、教訓、知識、思想。

第二,因為具有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中國將世界視為一個共同體,視為全體人類命運唇齒相依、密切聯系的共同體。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中國的世界觀也發生了變化。“韜光養晦”意味著中國的世界觀略微保守自持,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而將世界視為人類命運的共同體則意味著中國對世界的認識變得更加宏觀、更加深刻了,這體現了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的深度融入。

第三,因為具有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中國在外交上奮發有為,主動承擔起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形成與發展的歷史重任。首先,一個國家只能承擔與能力相匹配的國際責任。在過去,中國外交之所以強調“韜光養晦”,是因為中國外交不能使得自身承擔的國際責任超過自己的能力。而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作為對世界經濟增長拉動作用最大的國家,中國對世界繁榮與發展的推動能力和責任早已今非昔比。其次,中國對全球化的深度融入使得中國與世界之間形成無數的共同發展機遇,而這些共同的發展機遇既需要中國奮發有為,也需要世界各國奮發有為,積極承擔起變革并發展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責任,以更積極的行動,重塑國際機制中的代表性地圖,構建更加符合每一個國家命運與利益的全球治理體系。

積極有為、奮發有為,意味著積極參與到全球治理體系的存量和增量改革中去,從而開創合作新模式,承擔大國新責任。“積極有為”意味著積極參與到全球治理體系的存量改革中去。中國的綜合實力和能力并非世界第一。同時,中國在現有的全球治理體系中的制度性權力還沒有得到充分表達,制度權力滯后于國際力量格局的量變與質變。所以,中國外交不能再“韜光養晦”,至少需要“積極有為”。首先,中國保障國家利益,需要“積極有為”。只有“積極有為”,積極研判問題、創新方法,才能有效維護新形勢下的國家利益。其次,在現有國際組織中提升制度話語權,在現有治理結構中提升制度話語權,同樣需要“積極有為”。

“奮發有為”意味著積極參與到全球治理體系的增量改革中去。首先,從“韜光養晦”到“奮發有為”轉型的根本原因,是中國在國際格局中的地位發生改變。“你強我弱”需要“韜光養晦”戰略,而新的國際格局與國際地位則呼喚“奮發有為”戰略。其次,“奮發有為”意味著為全球治理和全球治理體系建設新制度,創設新機構,貢獻新理念,提倡新風格,同時也倒逼現有機制改革。

從存量改革到增量改革,從“積極有為”到“奮發有為”,都是在為開創全新合作模式準備好制度基礎,都體現了中國承擔的大國新責任。中國是全球化的重要受益者,因此有義務守護全球化進程。同時,中國有責任推動全球化進程的深化與發展,防止其倒退與停滯。這就需要中國推動現行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道正義、包容互惠的方向發展。這一改革過程體現了中國外交奮發有為的新風格、新風氣,這背后正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實踐創新的思想基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三 當代國際秩序的規范創新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中國外交對當代國際秩序的規范創新。首先,人類命運共同體方案是全球治理的一套新方案。其次,人類命運共同體構想是對世界秩序的一套全新構想。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既是對全球治理必要性的直接回應,也是對全球治理新挑戰的直接回應。

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言是一套層次豐富、結構分明、可操作性強、全面翔實的治理方案,旨在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形成與發展。因此,人類命運共同體本質上就是一套全球治理方案。

首先,隨著各國相互依賴和依存逐步加深,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加速推進。第一,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發展,安全格局日益互聯互通,文明交流互鑒日益繁榮多樣,這意味著世界各國所面臨的安全困境和發展問題也都需要從全球層面上協同解決。第二,即便如此,在世界的一定范圍內卻出現了逆全球化趨勢,原本生機勃勃的地區主義、地區一體化進程遭遇重大挫折,國際經濟秩序改革停滯不前,經濟民族主義、保護主義開始冒頭,文明沖突論論調甚囂塵上。同樣,這些問題不可能由單個國家來解決,而只能由世界各國互商互諒、從全球層面上來解決。

其次,全球治理機制的權力結構正在發生轉變。第一,隨著其經濟占世界份額不斷下降,原先主要承擔全球治理責任的主要發達國家已經不能完全適應并面對全球化時代的新挑戰。第二,隨著其經濟占世界份額不斷增加,在現有的國際秩序中制度代表性和話語權尚不充分的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則迫切希望適應并面對全球化時代的新挑戰。第三,因為國際力量格局對比近年來持續發生變化,現有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已經不能完全面對全球化時代的新挑戰。全球治理改革迫在眉睫。

人類命運共同體構想是對世界秩序的一套全新構想。首先,人類命運共同體構想凸顯了國家間關系中的相互依賴而非矛盾沖突。在全球化時代,相互依賴而非矛盾沖突已經成為國家間關系的最突出特點。甚至,連各國及國際社會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也絕大部分都是基于國家間的相互依賴,而非矛盾沖突。但有趣的是,雖然西方國際關系理論觀察到并提出了相互依賴這一現象和概念,但卻恰恰沒有處理這一問題,仍然在圍繞國家間關系中的沖突本質作文章。人類命運共同體構想則與此不同,它凸顯的是國家間關系中的相互依賴,分析問題、應對挑戰時的思路和方法也以相互依賴而非矛盾沖突為核心。其次,人類命運共同體構想囊括全新的國家觀、安全觀、發展觀、文明觀、生態觀,是對世界的重新認識和重新規劃,是中國世界觀和外交思想在哲學上的升華。人類命運共同體構想包括如何認識國際體系中的國家,如何構建安全格局,如何塑造發展前景,如何促進文明交流,如何保護生態系統。這一“五位一體”理論體系分別處理了行為體本身、行為體自洽與安全、行為體發展、行為體集合之間的關系,以及行為體集合與環境的關系,是對國際秩序未來的全新想象,也對國際秩序的發展方向作出了詳細的政策路線安排,更是對國際秩序相關理論的全新發展。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通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當代國際秩序的規范必將得以重塑。

第三節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路徑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路徑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維護世界和平,促進普遍安全;堅持互利共贏,促進共同發展;構建伙伴關系,支持多邊主義;堅持綠色低碳,促進可持續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路徑是其內涵的豐富和擴展,是其重要意義的現實表達。人類命運共同體成功實現,將是其最大價值。[137]

一 維護世界和平、促進普遍安全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首先就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普遍安全。這一實現路徑體現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內涵之一“構建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是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世界的必經之路。同時,這一和平路徑富含中華文明基因,具有深刻的馬克思主義根源,來自于和平發展的中國經驗。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和平的基因深植于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138]中國的外交政策歸根結底是和平外交政策。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愛好和平的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以來,一直奉行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外交政策既是歷史給予我們的寶貴財富,也是實踐打磨出來的寶貴智慧。第一,和平外交政策來源于悠久的中國政治歷史傳統。在中國5000多年的文明發展歷程中,中國人民自強不息,始終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協和萬邦”[139]等理念指導與世界各國人民的交往。經過長時期的沉淀與發展,和平早已成為中華文明的基因之一。第二,和平外交政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以來在外交方面一以貫之的基本立場。正如習近平主席2015年在倫敦金融城市長晚宴上所說的那樣,“中國人民歷經苦難,所以更珍視和平;中國致力于發展,所以更需要和平;中國期待美好未來,所以更愛護和平”。[140]經過新時期的實踐探索,和平仍然是中華民族珍視的外交價值。

“人類命運與共”這一看法,可以追溯到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共同體思想;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也正是對馬克思恩格斯社會共同體思想的創造性發展。第一,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共同體思想觀察到人類命運休戚與共這一事實,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打下了理論基礎。馬克思指出,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基于關系的理論視野超越了基于個體的觀察視野,人類命運休戚與共這一事實因此才能被發現。第二,人類命運休戚與共具有鮮明的共產主義理論特色。只有拋棄了狹隘的國家觀、民族觀,立足于全體自由人的聯合及命運去審視人類歷史,才能觀察到人類命運休戚與共這一最為深刻的事實。第三,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是在認識到人類命運休戚與共之后,以最開闊、最深刻的理論視野提煉出來的創新理論。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脫胎于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路徑則來源于和平發展道路的中國經驗。維護世界和平、促進普遍安全既是對新中國外交理論創新的繼承,也是對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實踐經驗的發揚光大。如上一節所述,就理論方面的歷史淵源而言,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脫胎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早期的重要外交理論創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就實踐方面的歷史淵源而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以來,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在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實踐中與時俱進,不斷深化,逐漸探索出中國和平發展的經驗道路。在黨的十八大以來這砥礪奮進的五年中,和平發展的中國經驗愈臻成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維護世界和平、促進普遍安全的外交實踐,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以來的和平發展歷史經驗是密不可分的。

對話協商打下基礎,共建共享實現愿景。持久和平與普遍安全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首先通過對話協商、然后通過共建共享才能得以實現。持久和平必須基于對話協商。習近平總書記已經闡述了具體的實現路徑。第一,大國與大國之間,應當建立新型關系,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雙方利益,相互認可彼此關切。第二,大國與小國之間,應當遵循主權國家相互平等原則,遵循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第三,國際社會應當最終努力實現無核化,創造一個沒有核武器的美好世界。第四,在新浮現的非傳統安全領域,無論是深海、極地,還是外空、互聯網,任何新問題、新挑戰都應當積極研判、積極應對,都應當以對話協商而非沖突博弈的態度去處理。[141]

普遍安全必須基于共建共享。習近平總書記就此指出:“各方應該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142]通過共建共享實現普遍安全的具體路徑包括,第一,與時俱進,樹立適應時代的新安全觀,以共同安全、綜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續安全為真正的安全格局。第二,對抗恐怖主義活動,更要重視恐怖主義滋生的政治經濟社會土壤,以公道、繁榮、發展清除這些邪惡的土壤。第三,在全球范圍內,動用大家的力量,積極有效應對正在發生的難民危機。第四,對于國際熱點問題,當事方應當選擇和平外交解決方式,通過協商談判解決問題,國際社會應當積極勸和促談,發揮建設性作用,共同維護世界各國的集體安全和國際社會的普遍安全。

二 堅持互利共贏、促進共同發展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必須堅持互利共贏、促進共同發展。首先,中國應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其次,中國要與世界發展共享“中國機遇”。最后,中國要為世界發展提供“中國公共產品”。通過以上舉措,中國堅持合作共贏,建設共同繁榮的世界。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即是互利共贏。互利共贏以開放型經濟和全球化進程為基礎,反過來,開放型經濟與全球化進程又將受益于互利共贏戰略。如果人類作為命運的共同體毫無發展前景,那么,互利當然無法實現,共贏更加無從談起。只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前景向好,雙贏、多贏、共贏的發展格局才可望實現。如果不能做到木瓜瓊琚、互通有無、共享利益,那么,人類命運共同體很可能并不能實現發展,無休止的零和博弈甚至可能將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向倒退乃至解體的邊緣。具體說來,中國奉行互利共贏開放戰略,一是做大蛋糕,與世界共享“中國機遇”;二是要承擔國際責任,為世界發展提供中國公共產品。可以認為,做大發展的蛋糕,與世界共享中國機遇,是腳踏實地、共享共贏的經濟發展努力。奮發有為承擔國際責任、為世界發展提供公共產品,則是更具有遠見的制度改革努力。

中國與世界共享發展機遇。通過對外援助,中國與世界分享發展經驗與發展成果。通過保持經濟高速穩健增長,拉動世界經濟不斷增長,分享中國發展動力與動能。通過商品進口與對外投資,中國與世界分享市場與資金。中國經濟發展的經驗、成果、動能、動力,乃至通過發展形成的龐大市場與投資資金,都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來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始終堅持對外援助,堅持與世界分享自身的發展經驗與發展成果,體現了極大的國際主義精神和國際責任感。首先,包括“8個100”項目、中非“十大合作計劃”、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金磚國家經濟技術合作交流計劃等重大援助舉措,彰顯中國擔當。其次,中國在農業、教育、衛生、減貧等領域內多達2000項民生援助措施,令受援國切實受益。再次,重視各類援外培訓,注重提升受援國自主發展與建設能力,授之以漁。最后,各項緊急人道援助彰顯中國大國道義。中國通過保持經濟的高速穩健增長,拉動世界經濟不斷增長,與世界分享中國的發展動力。一國經濟表現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最為直接的體現就是該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拉動力。即便在走向“新常態”,各項經濟指標趨穩的2015年,中國經濟增長仍然為世界經濟增長貢獻了高達41.05%的份額,遠遠高于其他國家。其他國家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不如中國。例如,印度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僅為5.98%,美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則為-1.28%。換言之,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是世界經濟發展動力最重要的來源。同時,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重要的市場之一,也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對外投資國。2018年4月10日,習近平主席宣布,中國決定在擴大開放方面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舉措,包括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主動擴大進口等。[143]

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和新型多邊金融機構建設,為世界發展提供了公共產品,從制度設計與制度安排上推動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朝著更為公道正義、開放包容的方向發展。習近平總書記于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得到了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熱烈響應。截至2018年年底,已經有122個國家和29個國際組織與中國簽署合作協議。沿線超過100個國家、40多億人口都被“一帶一路”倡議所涵蓋,這無疑已經形成了目前為止最大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些國家和人民不僅僅受益于中國作為主導國的龐大市場和充裕資金,更受益于“一帶一路”倡議共同發展、互利共贏的全新合作機制安排。“一帶一路”倡議不同于以往的經濟合作計劃,是沿線各國的大合唱,不是中國的獨角戲;是共商、共建、共享、開放包容的發展倡議,不是封閉狹隘的利益分配俱樂部;是中國通過自身發展經驗與開闊發展視野,為世界發展提供的制度產品。

中國創設各類新型多邊金融機構與國際金融管理機制,為國際經濟治理提供全新制度產品,推動國際經濟秩序朝著更為公平正義、互利共贏的方向發展。中國加強建設各類新型多邊金融機構。2016年1月,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正式成立。在亞投行開業儀式上,習近平主席指出,亞洲基礎設施融資需求巨大,亞投行還奉行“開放的區域主義,同現有多邊開發銀行相互補充……提高地區基礎設施融資水平”。[144]2014年,絲路基金在北京正式成立,秉承“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理念,致力于為“一帶一路”框架內的經貿合作和雙邊多邊互聯互通提供投融資支持。中國改革更新國際經濟治理多邊管理機制。人民幣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發展如火如荼。2016年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上通過的《G20全球投資政策指導原則》以全新的“中國方案”,彌補了全球多邊投資體制的缺失,為全球經濟治理的一個重要領域做出了開創性貢獻。

三 構建伙伴關系、支持多邊主義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還要構建伙伴關系、支持多邊主義。這一實現路徑體現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兩項內涵,即構建“平等互待、互商互諒的伙伴關系”以及“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是建立文明互鑒、開放包容世界的必經之路。

伙伴關系的基礎是平等互待、互商互諒,文明交流的基礎則必須堅持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為了構建這樣的伙伴關系,中國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奉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與世界各國開展務實合作,構建基于和平、平等、獨立聯系的伙伴關系網絡。可以說,這樣一種伙伴關系網絡既非勢力范圍,也非傳統結盟。只有在這種結伴不結盟的伙伴關系網絡中,才能最好遵循世界各國主權獨立平等原則。

伙伴關系網絡的構建要注意區分若干不同層次。對于中國外交來說,“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重要舞臺”。大國關系,與發展中國家關系,周邊外交,對非政策各有不同的側重點。根據這些不同側重點構建的伙伴關系網絡,是命運共同體的骨架與支撐。第一,在處理與大國關系方面,要努力構建不沖突、不對抗、互相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系。良好的大國關系是地區安全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穩定器,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形成與發展的重要支撐。第二,在與發展中國家發展務實合作時,要堅持正確義利觀。堅持正確義利觀,在與發展中國家進行務實合作時,不以犧牲別國的利益為自身的利益,恪守互利原則,爭取雙贏、多贏、共贏局面,甚至有時要做到舍利為義,勇于承擔屬于大國的國際責任。第三,在處理與周邊國家關系時,必須堅持“親、誠、惠、容”的四字工作方針。201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提出周邊外交的基本方針,提出要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第四,對非工作方針必須突出“真、實、親、誠”四個字。對非工作方針既體現了中國與非洲國家之間共享的歷史經驗,也體現了中國與非洲國家之間共享的發展任務和社會難題。真實親誠的對非工作方針對于構建中國在非洲的伙伴關系、促進非洲經濟社會發展功不可沒。

聯合國是現行國際體系的核心,現行國際關系基本準則是以《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為基石。維護聯合國的權威就是反對霸權主義和單邊主義,支持以多邊主義手段維護和平、促進發展。在國際事務特別是地區熱點和多邊事務中,聯合國具有權威地位,應當發揮核心作用。中國應在聯合國框架下發揮積極的建設性作用。習近平主席指出,中國“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堅定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石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堅定維護聯合國權威和地位,堅定維護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核心作用”。[145]中國高舉多邊主義旗幟,以和平和外交手段在地區熱點問題上發揮建設性作用,全面參與全球發展合作,為維護聯合國權威地位、發揮聯合國核心作用做出了貢獻。

霸權主義、單邊主義盛行,一些國家服從另一些國家,一些文明敵視另一些文明的全球共同體是虛假的共同體。只有交流互鑒、開放包容的共同體才是真正的命運共同體。為了堅持交流互鑒、建設開放包容的世界,避免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這樣的虛假共同體,我們應當尊重人類文明多樣性,同時將人類文明差異視為多樣性的基礎、協同進步的來源,而非沖突的根源。加強文明交流,不同文明之間可以取長補短、互通有無,互相借鑒、共同進步,實現人類文明整體的創造性發展,也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進一步發展。[146]

四 堅持綠色低碳、促進可持續發展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還要堅持綠色低碳、促進可持續發展。[147]這一實現路徑體現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內涵之一——構建“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是建立綠色低碳經濟、維護世界可持續發展、建設清潔美麗世界的必經之路。中國應當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從增量改革視角來看,人類應當致力于構筑全新的綠色發展生態體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發展生態體系既具有經濟價值,又是生命線,還是公共產品。第一,綠色發展生態體系是發展思路的嶄新轉變。綠色發展生態體系本身就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發展生態體系建設過程蘊含豐富的發展機會,不僅服務于當前的經濟發展,更服務于將來的經濟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保障。第二,綠色發展生態體系是世界各國人民生存生活的基準線。與經濟發展有所不同的是,從一定程度上來說,綠色發展生態體系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得以存續發展的根本保障。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山水田林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第三,綠色發展生態體系還是一種公共產品,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未來發展的基本保障。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48]除此之外,習近平總書記還多次強調,保護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從這一意義上來看,綠色發展生態體系能夠普惠民生,是敷益全體人類的公共產品,其價值遠非單純的GDP增長可以替代。

從存量改革視角來看,人類應當爭取解決工業文明帶來的矛盾。人類先前的發展道路存在一定問題。特別是工業化時代以來,工業文明破壞自然的現象十分突出,發展難以為繼。解決工業文明帶來的矛盾,對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來說,各自有不同的責任與義務,但分享同樣的機遇。發達國家應當進行發展道路轉型,盡早投入到綠色發展生態體系的構筑上來。與此同時,發達國家也應當承擔起歷史遺留的義務和責任,正視自身發展歷史的問題,承擔最主要的減排任務,與發展中國家分享工業化進程中的經驗教訓,并幫助發展中國家盡快適應氣候變化。同時,發展中國家要尋求綠色發展道路,不走發達國家走過的老路,實現彎道超車,實現跨越式發展。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也需要盡快緩解并適應工業文明發展留下的歷史矛盾,積極減少排放,積極探索全新的綠色生態發展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要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要建設美麗中國,要為全球生態安全做出貢獻。[149]要實現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要求,中國應當采取以下四方面措施。第一,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發展理念。構建綠色生態系統,必須首先更新理念,更新觀念,重新樹立人與自然關系的正確認識。第二,倡導綠色環保、低碳循環、可持續的生活方式。人與自然的關系最終體現在人類對于生活方式的選擇上。第三,平衡推進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探索一條生態文明的發展道路。第四,克服困難,共同推動《巴黎協定》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勇于承擔國際責任。[150]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并加以詳細闡述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創新的治理方案,有詳盡具體的實現途徑,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具備了超越西方全球治理實踐和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的重大意義。人類命運共同體本身內涵之豐富、意義之重大,應當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加以歸納、總結、理解。

人類命運共同體最容易實現的層面,是構建利益共同體。人類共同創造的財富和利益愈豐富,人人都免于匱乏的希望就愈大,互利共贏也就愈發容易實現,利益共同體的建設也愈發容易實現。在此,需要依靠并加強戰略經濟手段,夯實物質基礎,為利益共同體的建設服務。

人類命運共同體最根本的支撐和動力,是形成安全共同體。人類對于集體安全的渴望古已有之。但是歷史發展進程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常常難以達成。通過構建平等互待的伙伴關系網絡,將主權平等、獨立自主的理念融入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的政治基礎之中,就可望破除“國強必霸”的詛咒,以安全共同體替代強權興替的歷史怪圈。

人類命運共同體最哲學的升華,是構建價值共同體。利益上互利共贏、安全上公道正義,這樣的人類共同體才不會是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那種“虛假的共同體”,這樣的人類共同體才能向價值共同體乃至命運共同體進一步轉化并升華。相較于利益共同體和安全共同體的建設,這一過程任務可能更為艱巨;但與此同時,以共生觀念為基礎的價值共同體,正是形成命運共同體的雛形與基礎。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超越西方中心主義的理論與歷史,面向世界各國人民的協同命運,吸取中華文明智慧,吸收馬克思主義理論精華,吸取世界各國人民,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發展經驗,形成了一套理念、一套方案、一套實踐指導思想。通過其無比精巧、深刻、大氣的理論設計和實踐安排,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實現了從物質繁榮到安全共享,再到價值共生、觀念共有的多層次跨越,是人類從繁榮和發展走向命運與共的設計藍圖。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春市| 会宁县| 刚察县| 古浪县| 肥乡县| 镇平县| 贵定县| 唐海县| 林口县| 双流县| 嘉禾县| 鹤壁市| 邹平县| 广饶县| 夏津县| 普陀区| 文安县| 高阳县| 长寿区| 万安县| 北辰区| 遵义县| 全南县| 政和县| 霍山县| 嘉义县| 攀枝花市| 宁远县| 韩城市| 松溪县| 台前县| 道真| 肥城市| 贡嘎县| 海淀区| 侯马市| 大关县| 绥中县| 庆阳市| 石泉县| 永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