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導論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研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叢書)
- 張宇燕主編
- 4854字
- 2019-06-06 17:12:00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和紛繁復雜的外交任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準確把握世界格局變化和中國發展大勢,全面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對外戰略思想,開展了一系列重大外交行動,不僅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創造了有利外部環境,在國際體系變局中全面提升了中國的戰略影響力和制度性權利,而且有力推動了國際格局朝著和平、穩定、公正和更加有利于世界發展繁榮的方向演進。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已經全面展開,中國外交變得更加主動,更加進取,更加自信,更加成熟,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進一步提高。
首先,努力保持與主要大國關系的穩定。2013年以來,中國努力與美國推動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確保兩國不對抗、不沖突,希望兩國相互尊重對方的核心利益,并在各個領域實現合作共贏。習近平主席與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舉行了四次會晤,包括“莊園會晤”“瀛臺夜話”“白宮秋敘”“西湖長談”,與現任總統特朗普舉行了“海湖莊園會”和“故宮茶敘”,兩國元首的坦誠交流和戰略溝通,達到了增信釋疑的積極效果。一個穩定的中美關系,不僅對兩國人民,而且對世界的和平與繁榮均產生了重要而積極的影響。
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不斷深化,邁向更高水平。中俄兩國元首以及各級別官員每年都要舉行多次會晤,對兩國關系發展作出規劃、部署和調整。雙方圍繞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保持密切溝通和協調,能源、航空等領域大項目合作穩步推進,“一帶一路”與歐亞經濟聯盟對接工作有序開展。中俄開展高水平戰略協作,不僅有利于兩國及兩國人民,而且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的一塊重要壓艙石。
中國與歐盟以及歐洲國家的關系繼續取得重要進展。中歐首腦峰會和中國—中東歐國家首腦峰會已經機制化,中法、中德各領域交流合作取得新成果。英國前首相卡梅倫和現首相梅均表示愿致力于打造英中關系“黃金時代”。中國與中東歐國家正在描繪“16+1合作”新藍圖。在歐洲經濟持續低迷、個別國家經濟危機有所深化的情況下,中歐合作特別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對于重振歐洲經濟,推動歐盟重新步入正軌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致力維護周邊穩定合作大局。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2013年11月召開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以來,中國周邊外交積極貫徹“親、誠、惠、容”的外交理念,堅持“結緣不結怨、結伴不結盟”原則,攻堅克難,開拓進取,有力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進一步拉緊周邊命運共同體紐帶,奏響了亞洲團結合作、互利共贏的時代強音。
中國不斷加強與周邊重要鄰國的交往與合作。中國國家領導人每年都要出訪一些周邊鄰國,鞏固戰略互信,深化傳統友誼,提高合作水平。中國在周邊的深耕厚植,使我們在亞洲的“朋友圈”越來越廣,越交越深,同時也有力推動了“一帶一路”建設走實、走深。
中國積極推動周邊各種合作機制建設。習近平主席連續出席上合組織峰會,倡導弘揚“上海精神”,深化團結協作,推動上合組織發展進入新階段。李克強總理成功出席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陸續推出系列務實合作新舉措,書寫中國—東盟關系新篇章。中國正式啟動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為東亞區域合作打造新的引擎。
中國在周邊熱點問題上積極發揮建設性作用,盡力維護周邊環境及地區局勢的穩定。中國堅定推進朝鮮半島無核化目標,堅持通過對話談判解決朝核問題,以維護半島的和平穩定。中國堅定維護自身正當利益和戰略安全環境,反對以朝核問題為借口在半島部署“薩德”反導系統。中國堅定支持阿富汗推進國內政治和解,積極參與阿富汗問題“伊斯坦布爾進程”,通過自身渠道以及中美巴阿四方機制為此奔走斡旋。中國堅持在南海問題上的既定立場,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方式,不僅實現了中菲關系轉圜,而且使有關國家利用南海問題攪亂地區局勢的圖謀徹底破產,也為中國與東盟國家進一步深化合作掃除了障礙。
再次,奮力拓展發展中國家“朋友圈”。建立各種形式的伙伴關系是冷戰結束以來中國外交的一大創新。2014年召開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提出要構建遍布全球的伙伴關系網絡。此后,中國以發展中國家為重點,推動構建各具特色、各有側重、相互補充的伙伴關系,全球伙伴關系網絡基本形成并日益完善。據統計,截至2016年年底,中國已與全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組織建立了各種形式的伙伴關系,其中大部分是發展中國家和國家集團。
最后,合力引領全球治理體系變革。近年來,世界經濟尤其是發達國家經濟持續低迷不振,而中國經濟依然保持中高速穩定增長。因此,各方日益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中國,希望中國為推動世界經濟復蘇增長、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發揮更大的作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積極布局,主動謀劃,特別是中央政治局在2016年兩次圍繞全球治理進行集體學習,提出要抓住機遇、順勢而為,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中國利用二十國集團首腦峰會、亞太經合組織首腦峰會、聯合國大會等高級別多邊外交場合,闡述中方對于全球治理的理念,開出應對全球性問題的“中國藥方”,與志同道合的國家合力引領經濟全球化進程向更加包容普惠的方向發展,并在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上將創新和結構性改革明確為開創世界發展新局面的主線,不僅擴大了中國五大發展理念的國際影響,彰顯了中國改革開放的世界意義,而且引領了世界經濟和全球治理的前進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善于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精于在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把握潮流,發展觀、安全觀、合作觀、全球治理觀和正確義利觀等一系列新理念的提出從各個方面充實和完善了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體系,為快速發展的中國外交提供了有力指導。
從時代的高度、發展的角度、世界的維度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是本書的目標。需要指出的是,總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不等于研究這一時期中國的外交政策。雖然本書涉及大量中國的外交政策、戰略、策略與行動,但我們的宗旨是以此來透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告訴讀者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是怎樣滲透在一系列的外交政策、戰略、策略與行動中的,是怎樣指導中國外交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的。
經過認真梳理和總結,我們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總結為:一個基本判斷、兩個戰略目標、三個工作抓手。一個基本判斷就是堅持和平發展時代主題的基本判斷不動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方面,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已經成為時代潮流;另一方面,國際體系的加速演變和深刻調整是國際格局重組變革的必然過程。對中國而言,我們要順應時代潮流,在應對挑戰中尋找機遇、抓住機遇。
兩個戰略目標分別是推動建立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首先,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既是對中國特色外交理論與實踐的凝練總結,又是中國呼吁國際社會共建國際秩序的方向,具有非常深刻的理論和思想內涵。其次,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中國為全世界提出的國際秩序構想,是中國外交目標在國際層面的體現,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根本任務之一。
三個工作抓手分別是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積極參與全球治理、貢獻人類共同價值。“一帶一路”倡議是新時期中國深化改革開放、推進國際合作的關鍵抓手,對中國是全方位的發展戰略,對世界是大視野的國際戰略。近年來,中國積極投身全球治理,為解決全球問題提供中國方案,為全球治理做出中國努力。在此過程中,中國逐漸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內涵豐富、自成體系的全球治理觀。改革現有治理體系是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基本主張,提高制度性話語權是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重要內容,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全球治理觀的核心內容,推動治理理念創新是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重大貢獻。中國外交不僅要在物質和制度層面做出貢獻,還要在理念層面貢獻自己的價值。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既是中國外交的理念基礎,也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人類共同價值的提出展現了中國遵循國際社會公認的基本價值的立場,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不會偏離人類的共同價值。
維護國家利益是中國外交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黨的十九大已經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總任務,是引領國家和民族發展進步的宏偉目標,因此也是當前和下一階段中國需要維護和實現的最大的國家利益。為此,中國需要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始終不渝倡導合作共贏理念,并在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三方面國家利益之間取得平衡。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如何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理論基礎,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歷史基礎,以世情、國情、黨情為現實基礎,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其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一條主線(堅持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兩個百年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三個價值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治國理政的戰略重點);五大發展理念(治國理政的思想指南)。這五個方面環環相扣:有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主線,就要進一步明確這條主線的指向,即實現中國夢;有了這個目標,就必須明確實現目標的價值導向,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了價值引領,還要進一步明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戰略重點,即“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實現這個戰略布局,要靠五大發展理念。
從內容來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從范疇來看,涉及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國防外交、治黨治國治軍等各方面;從哲學思維來看,涉及歷史思維、戰略思維、辯證思維、法治思維、系統思維、底線思維、創新思維、開放思維等多種思維。這些新思想,從堅持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到經濟發展新常態,再到一系列思維方式等,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科學理論體系,充分體現了黨中央治國理政、運籌帷幄的思想智慧。
從內政與外交的關聯來看,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兩方面的世界意義: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辟了一條全新的現代化道路和模式,使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有了新的樣板和選擇,為解決人類發展問題提供了中國方案,貢獻了中國智慧;另一方面,國家治理與全球治理密切相關。全球治理的順利推進有賴于世界各國尤其是大國在國家治理上表現良好,從而有足夠的意愿和能力為全球治理做貢獻。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發展中國家,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推進無疑是全球治理的重大福音。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是在中國進入民族復興關鍵階段歷史進程中,從新時代中國外交波瀾壯闊的宏偉實踐中產生的,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貫穿著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蘊含深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繼承新中國外交優良傳統,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鮮明的中國特色、寬廣的全球視野、深邃的歷史意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科學回答了中國作為國際社會重要一員推動建設什么樣的世界、構建什么樣的國際關系,以及新形勢下中國需要什么樣的外交、怎樣辦外交等重大問題,明確了現階段對外工作的形勢、目標和抓手,是一個科學、系統、完備的思想體系,是新時代我國外交事業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我國外交勝利前進的行動指南。研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有助于我們總結和把握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的發展,有助于我們理解中國外交總體布局,有助于我們觀察和分析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中國外交政策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