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美《說文》學研究
- 張大英
- 2110字
- 2019-11-01 14:13:18
第三節 本書研究范圍及研究方法之說明
國外《說文》學也是國外漢學的一部分。國外漢學的格局有二分、三分、四分之說:二分為東方與西方,三分為日韓、歐美與俄羅斯,四分為美國、俄羅斯、日本與西歐。我們進行國外《說文》學研究也可以借鑒這些格局。為了研究和敘述的方便,我們采用三分說,即把《說文》學分為日韓《說文》學、歐美《說文》學和俄羅斯《說文》學三大塊,本書選定國內學界關注較少的歐美《說文》學進行研究。
一、本書研究之范圍
(一)時間范圍
本書擬定對歐美《說文》學以時間為主線進行梳理和考察,力求把發展脈絡清晰地展現給讀者。將之細分為四個階段進行討論:明末至鴉片戰爭爆發(1600—1840),歐美來華傳教士為了宣傳基督教開始對《說文》進行關注,并將之譯介到西方[鴉片戰爭爆發后至新中國成立(1841—1949)之前,歐美來華傳教士以及外交人員為了更好地學習漢字而對《說文》進行進一步研究和譯介,歐美本土學者對《說文》也更加關注并仔細研究[新中國成立后至改革開放(1950—1978),研究《說文》的主體不再是傳教士,而是來自各個領域的專業漢學家,他們從不同角度對《說文》進行研究或利用,不過由于當時與中國相對隔絕,他們和中國《說文》學界交流甚少[改革開放后(1979至今),歐美漢學家對現代中國更為關注,傳統漢學退居其次,但由于《說文》的重要性,研究成果還是不少,而且與中國《說文》學界以及東方日韓的《說文》學界的交流日益增多,開始互相關注,形成了世界性的《說文》學。
(二)空間范圍
本書研究范圍涉及的歐美地區的國家眾多,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主要選取漢學研究比較發達的法國、英國、荷蘭、德國、奧地利、瑞士、瑞典、挪威、美國、加拿大等國。由于歐美《說文》學研究比較有特點、規模比較大的國家是法國和美國,正好它們也分別代表了歐洲和美洲。本書將以這兩個國家為主,兼顧其他國家進行討論。
(三)研究對象及語料范圍
由于本書研究的重要目的是探求西方學術背景下歐美《說文》學之特點,因此主要選擇比較有代表性的西方學者,不包括在歐美但具有中國學術背景的華裔學者,也不包括在歐美但具有東方學術背景的日韓裔學者。歐美與《說文》關系密切的西方學者有兩種情況:一是主要以《說文》為研究對象者,二是由于別的研究需要頻繁引用《說文》者。本書討論將以第一種情況為主,第二種情況只作一般之概述。
限于種種條件,本書的研究以英文和中文材料為主,其他語言材料為輔。
二、本書研究之方法
本書主要運用下列研究方法:
(一)系統分析法
本書把全世界所有國家和地區的《說文》學看作一個整體系統,歐美《說文》學是這個系統的一部分。研究的過程中時時從整體的角度去思考歐美《說文》學,以防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片面性。
歐美《說文》學是海外漢學的一部分,因此研究歐美《說文》學就要關注整個漢學及其發展的歷史,從中逐步梳理出歐美《說文》學從無到有逐步發展的脈絡。
歐美《說文》學反映了《說文》作為中國典籍之一被西方人接受的過程,從了解、學習到譯介研究,和其他典籍西傳有部分聯系,因此需要對中國典籍西傳有一個整體全面的認識。
(二)歷時分析法
本書將對自1600年以來的歐美《說文》學進行歷時分階段分析,為了敘述的方便和尊重史實,將依據中國歷史分期再細分為四個階段:明末至鴉片戰爭爆發(1600—1840),鴉片戰爭爆發后至新中國成立(1841—1949),新中國成立后至改革開放(1950—1978),改革開放后(1979年至今)。每個時期先概述歐美《說文》學的總體情況和所涉及的相關學者,然后再選取主要學者進行個案分析,最后進行總結。由于歐美國家研究《說文》的學者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比較多,同一位學者可能曾經在不同國家工作,同一個國家又可能匯集了來自不同國家的學者,因此我們不分國別討論,而是將歐美看作一個整體,采用歷時分析法來論述。
(三)比較分析法
國內《說文》學有自己的特點,國外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說文》學也各有特點,漢字文化圈的東方(日韓為主)和基督教文化圈的西方(歐美為主)也因地域和文化的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本書將題目選定為歐美《說文》學研究并不意味著我們不關注國內《說文》學,不關心以日韓為代表的東方《說文》學。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我們都將以比較的眼光來觀察和分析歐美《說文》學,結合國內《說文》學并參考日韓《說文》學,帶著比較的意識,通過個體之間、局部與整體之間的對比分析,發現歐美《說文》學的特點,關注其不同的思想和方法,為《說文》研究提供他山之石。
(四)個案分析法
歐美《說文》學,情況復雜,所涉歐美國家的學者眾多,限于篇幅,不可能一一列舉,只能擇其要者著重考察,選取比較有特色的、對《說文》進行過較深入研究的相關學者進行個案分析,對其他學者則僅擇要進行粗略概述。另外,本書所介紹的學者,如其《說文》研究跨不同階段(這種情況比較少),為了介紹的完整性,姑且將之置于其主要成就所在的那個階段中作一次性介紹。這樣既方便讀者全面認識同一學者的研究成就,也不影響我們最后從整體上對四百多年的歐美《說文》學的發展進行分析所得出的結論。
總之,本書力求在所選研究范圍內通過上述方法對歐美《說文》學的總體情況進行系統梳理,評述闡釋其特點、成績和不足,希望從中為《說文》學未來的發展提供某些有益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