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中譯者序

我們終于讀到了這些原本不是寫給我們的書信。

這些幾十年前的舊信,讀來卻很是新鮮。這首先自然是因?yàn)椋淙蛔髡呔鶠楸臼兰o(jì)歐洲杰出的大詩人。詩人以寫詩為業(yè),但詩人的書信無疑也是其創(chuàng)作的組成部分,而且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因?yàn)闀庞绕涫乔闀c詩歌尤其是抒情詩,至少在一點(diǎn)上是一致的,即情感的真誠袒露。詩貴在真誠,而這些真誠的書信,應(yīng)該視為三位詩人筆下真正的詩。這些書信,不僅讓我們了解到了歐洲詩史上的一段珍聞,更使我們得以窺見三位大詩人心靈的一隅。讀著這些書信,我們似直接步入了詩人們那封存著的內(nèi)心世界。

三位大詩人是在孤獨(dú)中相互走近的。三人通信的契機(jī),是帕斯捷爾納克的父親致里爾克的一封賀信。但這段信緣,還有著比這封賀信更為重要的內(nèi)在動因。

里爾克在青年時代就十分向往俄羅斯,并于一八九九年和一九〇〇年兩次訪問俄國,拜會過托爾斯泰。與世紀(jì)初充滿資本主義危機(jī)的西歐相比,里爾克更欣賞古樸、自然的俄羅斯,他一直將“童話國度”的俄羅斯視為他的“精神故鄉(xiāng)”。他學(xué)會了俄語,曾潛心研究俄羅斯文學(xué)和斯拉夫文學(xué),翻譯過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訶夫等人的作品。這就是其傳記中所謂的“俄羅斯時期”(一八九九年至一九〇二年)。他曾想移居俄國,甚至,在逝世前的最后兩個月里,他還聘請了一位俄國姑娘做秘書,為他朗讀俄文作品。而帕斯捷爾納克和茨維塔耶娃對德語文學(xué)和日耳曼文化的興趣,也并不亞于里爾克對俄羅斯的興趣。他倆都精通德語,都曾旅居或留學(xué)德國。他倆步入詩壇時,里爾克已名揚(yáng)全歐,他倆便成了里爾克及其詩歌虔誠的崇拜者。然而,最終使他們走到一起的,卻是孤獨(dú),一種面對戰(zhàn)后文明衰退而生的孤獨(dú),一種面臨詩的危機(jī)而生的孤獨(dú),一種在詩中追尋過久、追求過多而必然會有的孤獨(dú)。分別面對孤獨(dú)的三位詩人,驀然轉(zhuǎn)身對視,驚喜、激動之后,吐露了心曲,交流出一份慰藉。

這段通信,發(fā)生在里爾克生命的最后幾個月里。一九二六年春,里爾克似乎已“寫完了”他的詩。一生浪跡天涯的詩人,終于隱居在瑞士一個幽靜的古堡中。嚴(yán)重的白血病,使他感到死亡的迫近。他在怨嘆:“我這個人就像折斷的樹枝。”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里爾克接到了茨維塔耶娃熱情洋溢的信,并接受了女詩人的感情表白。可以說,茨維塔耶娃的信,是投向里爾克晚年生活的一束陽光,它無疑曾給里爾克帶去一些激動,喚起過里爾克身上尚存的激情。

十月革命后,對現(xiàn)實(shí)不理解的茨維塔耶娃感到苦悶。一九二二年,她攜孩子流亡國外,先柏林,后布拉格,最后隨曾是白衛(wèi)軍軍官的丈夫埃夫隆僑居巴黎。她眷念祖國,眷念俄羅斯的文化,可是有家難回或有家不愿回。在她目為“喀爾巴阡的羅斯”的俄國僑民界,她時時感到格格不入。她在孤獨(dú)中寫詩,抒寫“沒有祖國”的憂郁,那些詩后來集為《俄羅斯之后》(巴黎,一九二八年)。她也在孤獨(dú)中積蓄感情,這份感情后來她以不同的方式分給了里爾克和帕斯捷爾納克。可以想見,一封封里爾克和帕斯捷爾納克的來信,曾給獨(dú)在異鄉(xiāng)的女詩人帶去多少欣喜。她是這段通信的中介,她書信中的熾烈,讓我們感覺出了女詩人一貫的坦蕩,同時也反映了茨維塔耶娃當(dāng)時心境的孤苦,她似有太多的話、太多的情要與她所信賴的人分享。

帕斯捷爾納克的父母和兩個妹妹于一九二二年流亡德國后,詩人仍留在莫斯科。一九二六年的帕斯捷爾納克,正處于創(chuàng)作危機(jī)階段,他試圖去理解現(xiàn)實(shí),試圖繼續(xù)他“知識分子與革命”的一貫主題,可是他無可奈何地感覺到:一切都早已寫盡。然而,在這段通信開始的那個春日,帕斯捷爾納克卻完成了作為一個詩人的“再生”。在這一天里,這位苦悶中的詩人接連受到兩次巨大的心靈震撼:讀了茨維塔耶娃的長詩《終結(jié)之詩》,他終于意識到,還可以用另外的方式繼續(xù)寫詩;從父親的來信中他得知,里爾克知道自己的詩名,欣賞自己的詩才,這使他明確了自己作為一個詩人繼續(xù)存在的理由。受到震撼的帕斯捷爾納克,走到窗邊哭了,在他的淚水中就有走出孤獨(dú)的欣喜。在此之后,帕斯捷爾納克連續(xù)創(chuàng)作出了長詩《一九〇五年》、《施密特中尉》、《斯佩克托爾斯基》和自傳《安全保護(hù)證》等重要作品。

一九二六年的通信,對于三個詩人而言都極有意義。他們在孤獨(dú)中彼此敞開心扉,真誠地互訴心曲,同時,也在“對話”中把他們當(dāng)時的心境敞向了后來的我們。

除往來于里爾克和帕斯捷爾納克之間的幾封短箋之外,這段所謂的“書信三角羅曼史”中的每一信函,都是真正的情書。這些書信,完整地記錄了一段三角戀情。這不是一場爭風(fēng)吃醋的情場角逐,也不是一種消閑解悶的兩性游戲,這是一種在相互敬慕的基礎(chǔ)上升華出的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或曰,是一陣驟然在愛情上找到噴發(fā)口的澎湃詩情。

帕斯捷爾納克與茨維塔耶娃相識雖早,但一開始交誼并不深。對茨維塔耶娃,帕斯捷爾納克一直懷有一種欽佩交織愛戀的感情。茨維塔耶娃的詩歌天賦令帕斯捷爾納克傾慕,茨維塔耶娃自由奔放的天性,也很吸引生性謹(jǐn)慎的帕斯捷爾納克。但直到茨維塔耶娃流亡國外之后,帕斯捷爾納克才通過書信向茨維塔耶娃表達(dá)了愛情。他深情地稱茨維塔耶娃為他“生活的姐妹”,視她為自己“唯一的天空”,他將自己對茨維塔耶娃的愛稱作“初戀的初戀”,希望與她共享“高層次的生活”。他把茨維塔耶娃介紹給里爾克,同樣也出于對女詩人的愛,他想與自己所愛的人分享每一份享受。他沒有想到,在他拉著茨維塔耶娃共同膜拜他們共同的偶像時,他也將作為男人的里爾克橫亙在了他與她之間。茨維塔耶娃從一開始就沒有對帕斯捷爾納克隱瞞她對里爾克迅速產(chǎn)生的愛。帕斯捷爾納克感到震驚,但他表現(xiàn)得很克制,在致茨維塔耶娃的信(六月十日)中,他自稱“如今一切全都清楚了”,“此刻我愛一切(愛你,愛他,愛自己的愛情)”,他甚至對茨維塔耶娃說:“我只怕你愛他愛得不夠。”在這勉強(qiáng)的寬容中有一種淡淡的絕望。對愛的克制,迫使帕斯捷爾納克更深地埋頭于寫作。他不再給里爾克寫信,卻不是因?yàn)樵购匏^續(xù)崇拜里爾克,并在幾年后把自傳《安全保護(hù)證》題詞獻(xiàn)給了里爾克。帕斯捷爾納克欲以沉默悄悄地退出這樣的愛情。

里爾克一生愛過許多女人,也曾為更多的女人所愛。但對于來自茨維塔耶娃的愛,他還是有些始料不及的。這位已近暮年的智慧長者,面臨突如其來的愛,似乎有些失措,但他很快就坦然起來,平靜地、有節(jié)制地接受了茨維塔耶娃的愛。他在致女詩人的第二封信(五月十日)中寫道:“我接受了你,瑪麗娜,以全部的心靈,以那因你、因你的出現(xiàn)而震撼的全部意識。”在里爾克的信中,雖沒有滾燙的字眼,但字里行間仍流露出了他的欣悅。他稱茨維塔耶娃為他“碩大的星星”,他給女詩人寄去了詩集和照片,還為她寫了一首長長的《哀歌》。這首后來被茨維塔耶娃稱為“瑪麗娜哀歌”的佳作,既是一首獻(xiàn)給茨維塔耶娃的情歌,更是一首探究生與死、物質(zhì)與精神、愛與永恒的哲理詩。這是詩的結(jié)尾:

諸神起先欺騙地把我們引向異性,像兩個一半組成整體。

但每個人都要自我擴(kuò)展,如一彎細(xì)月充盈為圓圓的玉盤。

只有一條劃定的路,穿過永不睡眠的曠野,通向生存的飽滿。

里爾克將愛情視為一種形而上的存在,他欲越過愛抵達(dá)某種“生存的飽滿”。他對愛表現(xiàn)出的超脫,曾引起茨維塔耶娃的不滿。聽說帕斯捷爾納克因?yàn)樗c茨維塔耶娃的關(guān)系而沉默了,他曾致信女詩人,因自己成了某種“障礙”而不安,并認(rèn)為茨維塔耶娃對帕斯捷爾納克“過于殘酷”。

茨維塔耶娃是這段三角戀史的主角,她接受了帕斯捷爾納克的愛,然后又愛上了里爾克,她同時為兩個男人所愛,也同時愛著兩個男人,不,是三個,——茨維塔耶娃一直很愛她的丈夫。這種愛,絕不是輕浮女人的作為,這是茨維塔耶娃那份過于豐盈的愛在以不同的方式展現(xiàn)。茨維塔耶娃曾說:她不愛大海,因?yàn)榇蠛J羌で椋菒矍椋凰龕鄹呱剑驗(yàn)楦呱绞翘耢o,是友誼。對激情的恐懼,反過來看,正是她對自己躁動的內(nèi)心世界的壓抑。其實(shí),就其性格實(shí)質(zhì)而言,茨維塔耶娃本人就是一片激情的海洋。她需要多樣的愛,也需要多樣地去愛。貴族出身的她,面對丈夫是個“賢妻良母”,在他鄉(xiāng)含辛茹苦地?fù)狃B(yǎng)著兒女。她愛帕斯捷爾納克,但那愛情帶有某種撫慰性質(zhì),有些像姐姐在愛一個“半大孩童”。她愛里爾克,愛得大膽而又任性,有時近乎女兒對父親的愛。這是一種愛的分裂,同時又是一種愛的組合。

茨維塔耶娃與里爾克的愛,是一個短暫的爆發(fā),而她與帕斯捷爾納克的交往卻持續(xù)了很久。一九三五年,帕斯捷爾納克去巴黎出席世界作家反法西斯大會時,看望了茨維塔耶娃;茨維塔耶娃于一九三九年回國后,與帕斯捷爾納克也會過幾次面。然而看來,現(xiàn)實(shí)的相會并未比往來的書信帶給他們更多的激動。這是因?yàn)椋木S塔耶娃有她獨(dú)特的“愛情觀”。茨維塔耶娃認(rèn)為,真正的愛只可能是不可企及的神圣,因此她只愛遙遠(yuǎn)的、非實(shí)在的愛。她在致里爾克的信(八月二十二日)中說:“我不是靠自己的嘴活著的,吻我的人會從我旁邊走過。”“愛情只活在語言中。”她追求的愛,是一種“無手之握,無唇之吻”。

里爾克生前得到的來自茨維塔耶娃的最后一封信,是女詩人于一九二六年十一月七日寄出的一張明信片,茨維塔耶娃寫道:“你還愛我嗎?”三位詩人之間的通信,最后結(jié)束在一個愛的疑問上。

一九二六年通信中所表達(dá)出來的愛,是真正的詩人之愛。三位大詩人用非詩的書信傳達(dá)著他們詩化的感情。他們的愛,是真正的愛情,更是一種崇高的精神寄托。

作為三個大詩人間的書簡,這些信函中談?wù)撟疃嗟淖匀皇窃姳旧怼Mㄟ^書信,三位詩人對彼此的創(chuàng)作都有所評論。這些評論十分珍貴,因?yàn)樗鼈兪且粋€詩人對另一個詩人的評論,而且是精神上、感情上十分親近的詩人們相互之間的評論。

里爾克的幾封信都很簡短,但他對帕斯捷爾納克“早來的榮譽(yù)”的肯定,卻被后者視為“命運(yùn)之聲”。將里爾克稱為“詩的化身”的茨維塔耶娃,將來自里爾克的每句話都視為“天籟”。帕斯捷爾納克和茨維塔耶娃,都在信中反復(fù)地將里爾克及其詩歌創(chuàng)作稱為難以逾越的高峰:里爾克活著時,詩人們無法寫詩;里爾克死后,詩人們又不得不學(xué)著他寫詩,里爾克因此而必將再生,因此而不朽。

三位詩人都將詩視為生命。茨維塔耶娃說:“詩人,就是在超越(本應(yīng)當(dāng)超越)生命的人。”促使他們走到一起的,正是他們不約而同地具有面對詩歌之命運(yùn)的責(zé)任感和尋求新的藝術(shù)可能性的使命感。讀著這些書信,我們每每感動于他們對詩的忠誠,感動于他們甘愿為詩而獻(xiàn)身的精神。

在帕斯捷爾納克和茨維塔耶娃的通信中,關(guān)于創(chuàng)作的討論要更為具體一些。他倆對他們當(dāng)時正在寫作的每一部作品幾乎都有議論。比如,帕斯捷爾納克認(rèn)為茨維塔耶娃的長詩《捕鼠者》“結(jié)構(gòu)奇妙”,是一個“種類的創(chuàng)新”。茨維塔耶娃認(rèn)為帕斯捷爾納克的長詩《施密特中尉》的主題,就是經(jīng)歷一九〇五年革命的俄國知識分子的命運(yùn)。茨維塔耶娃針對這部長詩的某些不足發(fā)表的意見,后來大都為帕斯捷爾納克所采納了。

這場通信也直接影響著三位詩人的創(chuàng)作。里爾克和帕斯捷爾納克都曾在致茨維塔耶娃的信中夾寄過自己的獻(xiàn)詩,其中,里爾克的《哀歌》后來被公認(rèn)為他晚年的上乘之作。茨維塔耶娃的長詩《房間的企圖》,就是在她從帕斯捷爾納克的來信中得知他做過一個與她相會的夢之后寫成的。里爾克的死,不僅促使茨維塔耶娃立即寫下了感人的《悼亡信》,還促使她在一個月后寫作了長詩《新年書信》,也促使帕斯捷爾納克后來寫成了他的自傳《安全保護(hù)證》。書信,成了他們?nèi)水?dāng)時生活和創(chuàng)作的一部分。書信引發(fā)的情感起伏,有許多都在他們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得到了直接的反映;而創(chuàng)作的甘苦,又時常成了他們書信中的話題。

通過這些書信,也能揣摩出三位詩人詩風(fēng)的異同。他們是有共同語言的,這不是指里爾克懂俄文,帕斯捷爾納克和茨維塔耶娃懂德文,而且他們?nèi)擞侄级ㄎ模钦f,他們對詩有著相近的理解,即視詩為生命,視寫詩為生命能量的釋放、生命價值的實(shí)現(xiàn)。這就決定了他們?nèi)说脑姸际菄?yán)肅的,執(zhí)著的。然而,他們又是各具風(fēng)格的:里爾克的詩哲理深邃,情緒超然,句式悠長;帕斯捷爾納克的詩更多苦吟,用詞遣句都很復(fù)雜,顯然費(fèi)過一番苦心;而茨維塔耶娃的詩感情充沛,像蒙太奇般地跳躍,隨意的形式包容著悲劇性沖突的內(nèi)涵。這些詩歌個性,在他們各自的書信中恰好都有著相吻合的印證。文如其人,詩如其人,書信亦如其人,如其心。

從一九二六年四月至年底,這段往來于瑞士、法國和蘇聯(lián)之間的通信持續(xù)近一年,穿過了春花秋月,夏風(fēng)冬雪。讀完這段通信,我們似聽了一部四季的交響樂。三顆蟄伏的心在春風(fēng)中蘇醒,茨維塔耶娃的激情是夏,秋的落葉飄進(jìn)帕斯捷爾納克的心田,為里爾克送葬的是冬日的白雪和雪白的書信……

帕斯捷爾納克與茨維塔耶娃在這段通信之前和之后,有過多次機(jī)會相見。帕斯捷爾納克見過里爾克,這在他的《安全保護(hù)證》中有記載:一九〇〇年夏日的一天,準(zhǔn)備去敖德薩的帕斯捷爾納克一家,在莫斯科的庫爾斯克車站與第二次游歷俄國、正準(zhǔn)備去圖拉的托爾斯泰莊園的里爾克偶然相遇。當(dāng)時帕斯捷爾納克才十歲,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見到里爾克。在相互通信的一九二六年,三位詩人始終未曾謀面。然而,他們通過這段書信,卻完成了文字上的交談,完成了精神上的會見和情感上的擁抱。

這些書信是一份珍貴的遺產(chǎn)。早在幾十年前,茨維塔耶娃就為里爾克給她的那些書信的面世規(guī)定了時間:“五十年之后,那時候所有這一切都將會過去,而且是完全過去,軀體也會腐爛,墨跡也會淡化,那時候收信人早已去見發(fā)信人(我就將是抵達(dá)那里的第一封信!),那時候里爾克的書信將成為單純的里爾克書信——不是單單寫給我的,而是寫給所有人的書信,那時候我自己已經(jīng)融化在萬物之中,——啊,這是最主要的!——那時候我已不再需要里爾克的書信,因?yàn)槲乙褤碛姓麄€里爾克。”茨維塔耶娃還說,要把里爾克給她的一切都交給后來者,當(dāng)后來者接到這一切時,“這便是他的思想在肉體中的復(fù)活日”。(見《茨維塔耶娃散文選》第一卷第二六九、二七二頁)就像帕斯捷爾納克終生珍藏著里爾克和茨維塔耶娃給他的信一樣,茨維塔耶娃也終生珍藏著里爾克和帕斯捷爾納克給她的信。一九四一年,茨維塔耶娃疏散至蘇聯(lián)南部的小城葉拉布加,后來在那里自戕。離開莫斯科前,她將里爾克和帕斯捷爾納克的信細(xì)心包扎好,交給了國家文學(xué)出版社中一個她很信賴的女負(fù)責(zé)人。她是在安排好這份遺產(chǎn)后,才走向死亡的。后來,人們又從茨維塔耶娃的筆記本上發(fā)現(xiàn)了她寫給里爾克和帕斯捷爾納克的信的底稿,加上其他來源的資料,終于收齊了三位詩人一九二六年間的通信。

如今,這些書信終于屬于我們,屬于全世界了。

劉文飛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定市| 介休市| 黄山市| 中西区| 仁怀市| 五峰| 连云港市| 无极县| 柳江县| 永寿县| 鲜城| 皮山县| 运城市| 秦皇岛市| 黔江区| 承德市| 青阳县| 澄城县| 福海县| 宾川县| 广汉市| 龙口市| 宝清县| 永靖县| 惠水县| 东光县| 邵阳县| 山阴县| 康定县| 赣榆县| 尼玛县| 探索| 博爱县| 百色市| 南漳县| 社旗县| 改则县| 科技| 建瓯市| 任丘市| 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