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故翠微宮
翠微寺本翠微宮,樓閣亭臺幾十重。
天子不來僧又去,樵夫時倒一株松!
陜西臨潼城南的驪山,是秦嶺山脈的支脈,因商朝時驪戎人在山下建國而得名。最高峰九龍頂海拔約1302米,西繡嶺下有驪山溫泉,西周時即已聞名。秦、漢、隋、唐以來,歷朝均在此大修宮室,唐人題詠頗多,許多名作喧騰人口,但不知名姓的驪山游人這一首《題故翠微宮》,卻少人寓目,如沉埋已久的碧玉。
翠微寺在驪山絕頂,原為唐代離宮,唐太宗李世民曾避暑于此。離宮后廢為寺,寺后亦廢。作者“驪山游人”,姓名不詳,大約是晚唐時人,因他可以來游此原宮禁之地并賦詩,而且寺已頹圮,可見其時離唐之盛時已久,宮禁已廢矣。作者先寫翠微寺顯赫的歷史與美輪美奐的建筑,“幾十重”極盡鋪墊,“天子不來僧又去”既狀時間久遠,又承上啟下,陡作轉折,今昔對比的是顯赫繁華俱往矣,現在只有樵夫采薪,伐木丁丁,不時在原本禁衛森嚴之地砍倒一株松樹。在這一冷峻的細節描寫中,蘊含的是令人尋繹不盡的歷史與人生的感慨。
唐人有壁上(包括廊、柱、橋、亭等空間載體)題詩的習慣,稱為“題壁詩”,它們當然遠非今日名勝之地常見的“××到此一游”的煞風景的涂鴉可比。我要感謝這位驪山游人,但他來不及看到當代詩人浪波長安之行所寫的《詠秦磚漢瓦》了:“哦,這就是砌筑阿房宮的秦磚?哦,這就是覆蓋未央宮的漢瓦?嬴政蓋了,項羽燒了,劉邦又搭……只有發黃的史書述說著壯麗豪華。//是非功過,不須我無名之輩評價。我隱隱聽見無聲的磚瓦悄悄回答:不用擔心,該興建的盡快興建!不用惋惜,該倒塌的任它倒塌!”浪波與驪山游人雖然異代不同時,但他詩的結句與《題故翠微宮》的結句卻有異曲同工之妙。沒有對大唐王朝的興衰作正面的理性與邏輯的評價,驪山游人的詩性評價全在他所描繪的圖景之中了。他雖然名姓不傳,是真正的無名之輩,卻留下了如此好詩,讓千年之后的我快意鉤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