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見孤峰水上浮。
聞道神仙不可接,心隨湖水共悠悠!
岳陽樓之西側,東洞庭湖的波心,一峰聳峙,芳名君山。唐代的詩人不論是暫居巴陵,還是匆匆作客,都免不了也少不了在岳陽樓上引頸西望,和君山眼去眉來。那些眉目傳情的詩章,今日不少已成為傳誦不衰的經典,張說之作就是其中之一。
張說(667—730),字道濟,一字說之,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因遷于河南洛陽,故又稱洛陽人。官居丞相,封燕國公,朝廷許多制誥均出自其手,與許國公蘇颋并稱“燕許大手筆”。他是唐代著名文章家與詩人,前后三次位居宰相,為文壇盟主凡三十年。開元三年(715),他被貶為岳州刺史。貶官岳陽兩三年間,他不僅修建了岳陽樓,還作詩百余首,詩風凄婉而不乏情韻,與他以前居廟堂之高奉和應制的官樣文章大不相同。如《灉湖山寺》:“空山寂歷道心生,虛谷迢遙野鳥聲。禪室從來塵外賞,香臺豈是世中情?云間東嶺千重出,樹里南湖一片明。若使巢由知此意,不將蘿薜易簪纓!”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傳》中稱他“得江山之助”,信然!
排行第六的潭州(今湖南長沙)刺史梁知微是張說的友人,經岳陽去長安入朝,時當秋日,張說作此詩相送。首二句實寫洞庭湖山,在一望無邊的洞庭秋水的闊大背景上,君山兀然而立,這在構圖上是平面加立體。君山自古就號稱“神仙窟宅”,盛產山珍湖味,也盛產神話傳說。據云王母娘娘的銀簪就失手掉落湖中,黃帝于斯建臺鑄鼎之后便成仙飛升,水下有金堂華屋數百間,是神仙們的安居工程。他們經常舉行音樂演奏會,其中應有的兩位主角就是古代楚人祭祀湘江水神之祭歌中的“湘君”和“湘夫人”。第三句由實境轉為虛寫,結之以“心隨湖水共悠悠”,不僅照應開篇,使全詩構成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而且作者的心潮與湖潮一同澎湃,送別友人之情,心系君山之意,重回廟堂之想,便都悠然而盡在不言之中了。
張說此詩,是初唐至盛唐歷史轉型期的七絕代表作。全詩調高韻遠,在凡塵與仙界之間。1999年臺灣名詩人余光中來游岳陽,就曾對我提及此詩,以后還多次表示欣賞。往日我多次在岳陽樓上憑欄望遠,心醉神馳于張說這一名作,驀然回首,總懷疑他會忽發舊地重游之雅興,從千年前的唐朝遠道而來,風塵仆仆,正在登樓。
我也曾賦詩送友人北歸。丁國成,當代詩評家、編輯家,為人正直厚道,我們于20世紀70年代之末訂交,他四十年來惠我良多,令人感念。前幾年我們于武漢高鐵站握別,我目送他遠去的背影,幾行絕句涌上心頭,后來我題之為《武漢高鐵站目送國成》:“京華湘楚渺云天,惠我春風四十年。何必臨歧頻悵望?他生已續此生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