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宣州開元寺水閣
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云閑今古同。
鳥去鳥來山色里,人歌人哭水聲中。
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風。
惆悵無因見范蠡,參差煙樹五湖東。
杜牧(803—852),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晚唐大家,詩、賦、古文均擅,書畫亦勝。以別于杜甫,人稱“小杜”,又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
宣州,即今安徽宣城市,它是南朝謝朓與盛唐李白的舊游之地,名篇勝構,傳播人口。杜牧作為晚唐翹楚,詩國殿軍,他既要踵武前賢,但非凡的才華又絕不允許他拾人余唾而要力求新創。他于開成三年(838)春至次年春任宣州團練判官期間,佳作迭出,《題宣州開元寺水閣》是其中最出色的一首。
開元寺,始建于東晉,初名永安,唐號開元,故改為“開元寺”,稱“六朝文物”。題下原注為“閣下宛溪,夾溪居人”。時年三十六歲的杜牧登閣縱覽,俯仰古今?!敖窆磐睘橐黄郏瑯O寫人世之“變”與自然之“不變”。詩人由晉時古閣聯想到六朝繁華已成陳跡,而天淡云閑的自然景象則一如往昔,這是懷古。長空中鳥之去來與夾溪而居的人之歌哭是變易的,而訴諸視覺的“山色”與訴諸聽覺的“水聲”則是不變的;簾幕樓臺與千家一笛是變易的,深秋雨和落日風則是不變的,這是撫今。“鳥去鳥來”一聯是流水對,也是句中有對,極盡句法工整流麗之妙,而“深秋簾幕”、“落日樓臺”一聯,也大小相形,境界蒼茫深遠。在古與今、變與不變的二重奏之后,尾聲則歸結到地不在遠的太湖(五湖),以及人去已遠的春秋時代越國的大夫范蠡。范蠡功成身退,隱遁五湖,求得了精神上的自由與解放,而杜牧時在晚唐,進不能如范蠡實現自己的高懷偉抱,退不能效法范蠡之江湖歸隱獨善其身,觀古視今,念天地之悠悠,嘆逝波之渺渺,他怎能不百感交集?
清人薛雪在《一瓢詩話》中,說此詩“直造老杜門墻,豈特人稱小杜已哉?”他是說杜牧的詩風除了“俊爽豪健”,也有“沉郁頓挫”的一面吧?一位杰出的詩人,其風格本應是統一而多樣的,多樣中有統一,統一中有多樣,如一滴水珠可以映出陽光的七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