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崇禎通寶錢譜(中國古錢譜叢書)
- 張林杰
- 1432字
- 2019-11-18 11:15:31
1.北直隸和宣府、密云二鎮
北直隸和宣府、密云二鎮,鑄造了光背錢、背右二錢、監二錢和工五、戶五、監五三種當五制錢。
(1)關于宣府、密云二鎮鑄錢
前文已述,《明史》中記載,崇禎三年時,除兩京外,還有湖廣、陜西、四川、云南四省以及宣、密二鎮在鑄錢,宣是宣府,密是密云。可以知道宣、密二鎮在崇禎三年的時候在鑄錢,但是到了崇禎十年正月十八日,盧象升上《宣云鼓鑄事宜疏》,請求在云鎮仿照陽和例開局鼓鑄,“每年終,同陽和鑄息查明奏報”,則說明在該疏上奏時,密云已經有一段時間不鑄錢了。疏中還提到“查宣府分守口北道職銜,從來有兼理鼓鑄字樣。即如前任道臣荊之琦在事,以五萬鑄本經營,未及一年,得息萬余,充城守軍需急用,宣人至今稱之”。則說明崇禎十年前宣府在鑄錢之后可能已停鑄。
《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七輯》中《車克題查明停減爐座鑄本錢息事本》提到:“宣府錢局:順治元年拾壹月開鑄,用舊遺紅銅舊錢及部撥銀兩共鑄本壹萬玖千柒百貳拾貳兩壹錢零,鑄出制錢搭放兵餉”; “密鎮錢局:順治貳年伍月開鑄,用舊遺銅錢及部撥銀兩共鑄本陸千柒百伍拾貳兩錢零,鑄出制錢搭放兵餉”。可見1644年11月,在崇禎駕崩僅僅8個月之后,宣府錢局就改鑄順治通寶,并且錢局所剩余的紅銅和舊錢,也被作為鑄本使用,密鎮錢局則在第二年5月發生了相同的情況。
由上可知,宣府和密云這兩個錢局在崇禎年間一定鑄過錢,且這兩個錢局在鼓鑄期間有過中斷,盧象升上疏開爐之后,極有可能確實開始鼓鑄并持續到了崇禎末年。然而由于未加標注局號名稱,且應該是使用與京局崇禎制錢相同的樣錢來鼓鑄,所以現今所發現的崇禎京局光背錢,應該是北京各局、宣府錢局和密鎮錢局共同鑄造的。
(2)關于當五制錢
崇禎通寶工五、戶五、監五三種制錢制作精美,錢體厚重而大氣,深受廣大藏友的喜愛。但是關于當五崇禎制錢,《明史·食貨志》卻只有一句話:“(崇禎)末年敕鑄當五錢,不及鑄而明亡。”與現今存世的較大量的崇禎工五、戶五和監五制錢的實際情況不符。
彭信威先生在《中國貨幣史》中認為“這是史書的錯誤和遺漏”,但是并沒有求證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錯誤出現。
而據《崇禎長編》記載,崇禎十七年正月甲午,“錢法侍郎王鰲永疏奏錢法。帝言:‘當五錢久已奉旨,如何尚未鼓鑄?監督官著罰處,據稱工部爐僅十座,冶鑄曷資?即傳各局刊造母錢進覽,一面多購爐座,雇募匠役,精工鑄造,不得再延取咎。'”由以上記載可知,事情發生在崇禎十七年正月初五。我們并不知道王侍郎奏疏中具體說了什么,從崇禎話中得知崇禎當五制錢久已奉旨,但尚未鼓鑄,接下來崇禎再次下旨令全國各局開始籌備鑄造當五錢。從現存的崇禎制錢實物來看,只有北京各錢局行動迅速,在同年三月下旬崇禎駕崩、李自成軍隊進京之前這兩個多月中,鼓鑄了數量不算少的崇禎監五、戶五制錢和少量的工五制錢。而簡稱為“監”的錢局還鼓鑄了少量崇禎監二制錢。四種錢鑄造工藝一致,錢文極為相近,且重量大小一致(監二為當二錢的規格),各自沒有大的版別變化,細節變化都很少,明顯是較短時期鑄造流通的產物。而工五存世量很少也與“工部爐僅十座”相符合。
《懷宗崇禎實錄》卷一七則提到崇禎十七年二月丁卯下令將用于制作寶鈔的物料去鑄造當一當五錢。而順治元年七月的《工部左侍郎葉初春等謹啟為請旨頒用當五制錢并發內庫常錢以敷急用兩便官民事》中提到“……當五錢鼓鑄頗多,前朝曾經給發守城員役為犒賞等項之用”,可見崇禎當五制錢確實鑄造了頗多。以上這兩段一手檔案資料的記載,成為了崇禎當五制錢實際開鑄的直接文字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