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有情感潔癖。而所謂潔癖,一般對一段情感是否純潔看得比較重,也算是完美主義者,自然也不容他人輕易玷污。對于感情不忠貞的人,他們有種嫉惡如仇的厭棄感。
這樣使得他們在感情這件事情上果斷狠絕,容不下糾纏和剪不斷理還亂的感情處理態度。一旦碰到那些來回分手又復合的情侶,更是打心底覺得厭惡與不理解。
原本我以為我也是這樣的一個有感情潔癖的人。但當我看到有同事在討論這個話題時,他們透露出來的,對于感情關系破裂后的那種果斷與決絕,讓我覺得冷漠。
我也覺得奇怪。我能理解他們為什么會這么想這么說,但到頭來真的見到了,卻是這樣的一種難以形容的感受,至今我仍舊覺得哪里不對。
是這樣的態度不對嗎?不是。他們對感情上果斷,也是對感情的另一種忠誠(這種是對感情這件事忠誠,但卻不一定是對那個自己喜歡的人忠誠)。
是的,像“對事不對人”。他們對感情的忠誠和追求,勝過于與他們朝夕相處的那個人,因為他們會打從心里認為,能跟自己走到一起的人,勢必會忠于他們之間的感情。
他們追求的,是感情之間的取舍、比較的是,彼此對感情上的付出和收獲。始終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伴侶,而是感情觀念上有相同追求的異性同志。
仔細想來,這哪里是愛?這跟演戲有什么區別呢?都是按著對愛情忠貞的中心思想,在生活上彼此配合著演戲罷了。哪里來的真實感情?無非看誰演得好,然后自我感動罷了。
同事在工作外休息閑聊的時候談到過,他們也想要浪漫的愛情。所以,他們也習慣地認為需要一些浪漫的行為與舉動(像節假日慶祝,紀念日與生日的時候,有禮物收或者有紀念活動可以做。俗稱秀恩愛),以此來表達對伴侶的關愛與呵護。
我也不知為何問了一句:“就沒有那種不浪漫愛情嗎?”
他們笑了,解釋是:“沒有浪漫,哪里來的愛情?”
那一瞬間,我發現我不懂浪漫了。或者說,我不懂他們所認為的那種浪漫。
“因為感動而在一起的難道不也是愛情嗎?這種感動不一定是因為像平時的那種浪漫舉動或行為造成的。”我追問了一下。
他們笑著不再說,感覺跟我說不明白這事。我沒能從他們那里找到答案,我事后也想不明白。
難道感情不是基于心動,油然而生的嗎?
雖然我未曾為我當初的另一半做到“浪漫”的舉動。
可我總覺得,由心意產生的下意識的舉動,才能算得上感情的付出。而這樣的行為舉動,往往都不是我同事們所說的那種浪漫。
也不知道為什么,我確定地認為這樣的一些行為舉止,更能促進彼此感情上的深一步發展。
難道制造所謂的“浪漫”,就能說那是愛情?這倒讓我想明白了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的男女深受其害,本質上這屬于情感欺騙了,進而在他們的內心里留下傷痕。
因為他們可能有種錯覺:那就是浪漫造就了愛情。
實際上,是愛情催生了浪漫。這也說明了,并不是所有愛情,都是在浪漫中產生的。沒有浪漫,也能產生愛情,不然哪來的日久生情一說?
什么時候開始,制造浪漫的約會就成了愛情的必經階段?
是因為那些故事橋段都這么描寫?才造就了如今世人對愛情的追求,都是這般“浪漫至上,不死不休?”
我是不懂很多人對愛情的看法與想法,有些事情他們有各自的理解。
即便我想的沒錯,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那么幸運:能在不浪漫的情況下彼此相互產生愛情。
所以,很多不善表達和主動制造浪漫的人,就成了打母胎出,到記事起,至二十、三十甚至更高年紀的大齡單身狗。
他們想在浪漫中尋找愛情也無可厚非,可生活里并沒有那么多浪漫出現。
很多人因此感覺看不到愛情的希望,越發自覺不適合與人成雙成對。開始越發自我封閉,自我安慰地朝著孤獨終老的生活靠近。
這樣的想法,害得不少不知所謂的年輕男女錯過了他們的青春。
現代的浪漫,過于物質化人們的心理追求。年輕人苦于經濟壓力而單身,致使許多年輕男女,總會開始不自覺地計較雙方誰在相處期間付出更多。
要不是其中一方家庭條件優渥到可以忽略經濟壓力談感情,恐怕這種精打細算的計較絕對是相處時避不開的話題。
現在的“浪漫”,要想不花額外的錢財,怕是做不到。
這種別樣的浪漫,不單單是說幾句情話、偶爾逛街吃飯就能滿足的。
注意,這里指的不是日常逛街買買買誰來付錢的合理消費。而是像置辦場地、策劃與道具、人員雇傭、必要的禮物紀念品等額外的附加開銷。
以上都是不少人望而卻步的一些事,這也勢必導致了不少談戀愛卻遲遲不結婚的現象,活脫脫地就在耍流氓。
是的,女生都或多或少有這些幻想。不是誰一開始就能接受自己的另一半是一無所有的。
除非是打小青梅竹馬的那些,有長久時間的交集和接觸的人,才有可能以金錢之外的更重要的情感來慎重考慮:是否有必要避免這種“浪漫”所帶來的經濟負擔?
而且需要這種負擔是否要接受的決定,不會動搖到兩人之間的感情。相互知根底,有些決定便更容易達成共識,也能保持彼此的相互理解與信任。
“浪漫”避不開額外的巨額開銷,要是不花銷呢?也行。
花心思的事也可以有浪漫的效果。但相對的,這種浪漫的氛圍比較淡,沒多久就會遺忘。
因此,這種心思得時不時來組織一次,否則感覺效果上會越來越不理想。
時間久了,新鮮感一過,再做同樣的事,“浪漫”就會因此大打折扣。
要想換新的事物,結果還是要往回看,依舊是之前的額外花銷。
我是鼓勵量力而為的浪漫,額外花銷也好,在自己能接受的范圍內是可以安排的。
太過透支的浪漫,傷的是自己的尊嚴。
一旦浪漫破碎,不可挽回的打擊會讓人瞬間心如死灰,可謂得不償失,真得慎重而為。
當然,還可以在額外花銷的基礎上,做出一些花心思的安排,這樣的點綴效果會相對更好。
因為只花銷找人代理,自己則完全置身事外,臨了就按事先花錢準備找人籌備的流程,走過場做做樣子的人,也不是沒有。
但若是肯花,就算一切都是事先打點的,效果也不一定差到哪里去,甚至是以假亂真。
不過其中的真假,當事人日后總會有時間察覺或了解的。不過到時候的結果,可能更多的是無奈。
畢竟浪漫,是因一個人出于真誠的行為舉止產生的,也是需要另一個感受浪漫的人來促成的。
如果這感受到的浪漫,不是因為對方真誠而自發的行為舉止,那基本注定猜不到對方真正的心思。
動機不純的話,這種讓人感受到的“浪漫”是危險的,如深淵,一步踏入,即萬劫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