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人與人之間
- 生活總是雜亂無章
- 落落星塵
- 2101字
- 2022-12-19 18:50:11
記得有一陣子,我不知道算不算是自我封閉。然后,就是對一切不再有興趣,心里深感到自己與眼前的世界有點脫離。
加上慢熱的性子,從來不會唐突地跟人搭訕。所以,拓展的社交是很有限的。
每當我想著嘗試著去認識一位新朋友的時候,常用的方法是靠日積月累在人前積累存在感,等到雙方都眼熟了之后,才會慢慢地真心跟他們做朋友或者同事。
我雖然看到過很多故事一般的認識朋友的劇情,套路出牌的話,也比較容易能拓展關系。
但當我想借這些“交際”秘籍跟人打交道的時候,才發覺太尷尬和中二了(腦子水不少的那種)。
首先,套路出牌,是需要對應個人性格與習慣的。像我從小到大就沒那么活躍的人,確實不適合那些開朗活潑的交際能力與技巧。
這件事,說起來最難的地方在于自己是需要“演戲”的,否則這些事做出來太垮形象或者說是跟本人的真實性格有太大反差。
像我這般剛直、寡言又內向(指人際關系方面)的人,從一開始就拒絕“蹩腳”的演戲行為。
這種行為的性質上跟欺騙感情是一樣的,當未來被自己在乎的人察覺到,個人形象會有垮塌的風險。
若真的被發現的那個人不計較就罷了,要計較些,怕是會慢慢疏遠或保持距離。因為他們知道了你們相識的過程基于一場有意設計的社交事件,心底里總會有些不相信你和他之間的關系是單純的。
很多緣盡緣散的故事崩盤,就是因為辜負了彼此之間的信任。
出于為了讓自己心有底氣和勇氣,我自然不會再從這點上入手去拓展自己的交際圈。
第二點,不按套路出牌,這可就被好多人玩壞了。
以至于現在看好多電視劇為了玩所謂的“不按套路出牌”劇情效果,老是加入一些與劇情一點都不相干的事物。
剛開始看,尷尬死人,后面劇情圓回來了,這種尷尬的感覺才會消退一些,慢慢好起來了不少。
反套路雖然比起套路來更讓人有更深的沉浸作用,但實際執行上也很難有奇效。
反套路的前提在于,反套路本身是屬于一種偏激想法。需要人物本身有其他方面更加優秀的表現,否則單純只有反套路,但人物一點閃光點都沒有,也很難引起他人注意。
即便我不大想從這點上入手,可我確實比較適合反套路的交際方式。慢慢從個人行為上,日積月累地去堅持自己的想法和保持良好的習慣,其他的也再難有亮點。
當然了,我說的反套路并不是行為上反套路,而是在想法上反套路。別人經不住的,自己忍一忍也就經受住了。
別人看不起眼的小事,自己規規矩矩地去完成,做事不落差一點的小毛病。
在如今這個人人都喜歡追求行為上反套路的時代,我倒是想做一個簡單的遵循尋常行為套路的人。
就像我之前說的,很多人,其實一開始就好高騖遠。他們總想著反套路,為吸引他人注意力,成天就知道“搞事情”。
絕大多數情況下,他們一開始確實引起了人們注意。不過沒多久大家就遺忘了他們苦心“搞”出來的一切。
為什么?
很簡單的一件事,大家都想著能有機會展現自己。所以總是想在人前炫耀,以至于網絡上總有千千萬萬人想當網紅爆火,但是一直沒幾個人會被人們留意到。
正經的大事,開頭就該做好準備。沒什么希望的事(或者換種說法,以非常規甚至有些冒險的操作去做的事),能成是幸運,不成怨不得旁人。
俗話里,常說“男追女,隔座山,女追男,隔層紗。”
其實放現在,并不適用。因為無論男女,追求的人是掌握更高的主動的。
不是女追男就容易,而是被追求的人是否對追求者有心才是決定男女相互追求的難易關鍵。因為在一起這件事,只是一廂情愿是不會有結局的。
除了男女異性關系,朋友關系也是。物以類取,人以群分不是沒有原因的。相互之間認可的,往往在很多事物的認知上能輕易達成共識,在選擇上也會存在很多相似的結果。
這種情況下,有時候人們習慣以“默契”一詞來形容這種行為上的同步與類似之處。
要是相互看不順眼,很多人能做到的就是老死不相往來(除非萬不得已)。
當然只做了朋友,不至深交的話,其實關系也簡單,也脆弱。這種脆弱是因為遺忘造成的,并不全是關系冷熱決定。
我們一生遇到那么多人,很多人認識的時候,就不存在冷熱態度的說法,只有漠然與忽視,時間一久,遺忘是再正常不過。
關系冷熱是比較容易發展起來的,但遺忘不同。遺忘是經過長時間的不聯系后,時間的量變慢慢累積引起質變的結果。
就像一個人,不可能記得從小到大的所有事情。我們連自己原來的模樣都有可能忘記,跟我們接觸不多的另外的人自然更是如此。
人是容易忘記的,這個也會決定了人與人之間,并不存在絕對的零距離。而遺忘,則是鴻溝。
為什么會有歷史?為什么會有傳統文化節日?是因為,這是人類防止過早地遺忘的采取的活動。
通過周而復始的活動,來紀念人與人之間曾經的模樣。生活中的紀念日、生日,也是因為人在心底里希望不被遺忘罷了。
糖衣炮彈是可怕的,因為這是一種以暴力的方式,讓人猛烈被動地接受另一個人在自己心里留下痕跡,有時候這種感覺能徹底讓人崩潰,也可能讓人淪陷。
一旦崩潰,人也就喪失了判斷能力讓人宰割。沒崩潰而淪陷的,也只能說明,人是脆弱的,他們在根底上是一個“精神孤兒”。
只要人們認定你注定記得他,他們總會有點動作的,或感動或者恐懼。恐懼帶來崩潰,感動導致淪陷其中。
不可能無動于衷,只要是一個尋常人,都有感情。而感情,就是因為懼怕遺忘而產生的聯系人與人之間的產物。
不為他人而的行為產生心理上的波動,基本上都是冷淡無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