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熱門的影視劇莫過于《慶余年》第二季的上映了,網絡上追劇刷評論與熱點都是熱火朝天的一番景象。
借著《慶余年》第二季,想著整理一下觀看后的想法吧,可能帶有一些個人主觀的意見,在此先說一下。
《慶余年》一開始上映的時候有些詼諧的風格,有好些觀看的樂趣讓人覺得“爽快”,加上第一季末尾的懸疑環節,又讓人覺得“刺激和過癮”。
《慶余年》第二季的總體來說稍比第一季要沉重一些,可能是因為涉及到的故事場景沒有第一季的時候那么幽默,有好些人的評價是主人公“范閑”的成長與妥協。
第二季的名場面,更多聚集在批判封建制度和呈現因此造成的慘無人道的荒唐事。這一點上,算是比較“寫實”地反映出封建社會的弊端和令人窒息的規矩。
很大程度上,封建皇權的權勢過大,帶來的底層人員的絕望與無能為力,對親眼目睹這一切的帶有現代思想的主角來說,反而是折磨心志的一種煎熬。
更加令人絕望的是,底層人員基本沒有一絲抵抗的力量,一旦有人憤起聲討這種世道不公,卻只能迎來身死氣銷的結局。而這些對除了主角之外的其他人來說,卻是再正常不過的結果。
帝王之術玩弄世人良心,草菅人命,底下臣民有苦難言。單單靠主人公一人,改不了那種世道,除非是主角是帝王本身。
在封建社會里面,唯一能夠做到一人改變世界的去,除了帝王自己有一線機會,其他人基本不大可能。
因為帝王底下的臣子可不都是善茬,他們也有深諳權術的。借機創建一切有利于自己的場景,對他們而言是最基礎的本能。
我并不覺得這樣的故事情節能教會人什么,因為這跟成不成長啥的扯不上關系,壓根就是一場場的人間悲劇。對有良心的人來說,完全是一種心理處刑,對平常人來說不形成心理陰影都算內心強大了。
第二季的氣氛太沉重和陰暗了些,少有讓人覺得透氣舒爽的劇情發生,要以陰謀論去看的話,大概只能給人心理添堵。
唯一好點兒的,大概就是主角在承受了打擊之后,能夠清楚地認識到人性的扭曲,能在這樣令人絕望的環境里,想辦法去解救苦命和未酬壯志之人。
這也算是為后續的劇情做鋪墊吧,當然,這樣的故事情節偏向于寫實,不像以往的影視劇一樣基本都是爽文反轉劇情。這部劇和其他大多影視劇的區別在于,雖然本身有反轉的情節,但沒有反轉余地的悲劇,同樣也會照常發生。
更為突出的,是這劇情會關注悲劇背后的人物心理,并刻畫出來讓觀者評判人物的良知與世道環境的缺陷一面。
其他影視劇說來也怪,他們寫就的場景,是在認同封建制度規則下的反轉,基本都是跳不出封建制度本身的框架。
對他們來說,死人是促進主角成長的催化劑,但實際描寫的作用并不是成長,主角利用的還是封建制度本身的規則來為死者鳴不公,而不是著手推翻封建制度,這樣的成長說白了并不是成長,只是適應環境生存,是一種妥協活法。
這么一說,其實有時候這跟影視劇里的反派做法上有點類似,倘若加上目的是推翻封建制度,那我寧愿稱這樣的“反派”是正義的一方。
如果反派推翻封建皇權是為了建立另一個封建皇權,那這樣的反派就其實也和主角是一樣的,都還是跳不出封建制度的范圍。就像是什么亡國公主和皇子逆襲重登帝王寶座,感覺本質上這樣的“爽”基本帶有強烈的個人觀念在。
就連一開始的悲劇都能得以反轉——像是沉冤得雪一類的故事,有點強行挽回劇情的“主角即正義”套路,網友稱為“劇情殺”。
這一類的劇情能把悲劇慢慢轉化成喜劇和爽劇,從而淡化劇情上的沉悶與悲慘,這樣就很難讓人達到那種不得不推翻封建落后制度,并從頭開始的地步,所以事實上也稱不上成長。因為沒到“覺醒”這一步的話,是看不到悲劇本質的。
這類故事里,主角唯一比反派好的一點,只是在為人處世上,而不在社會公德正道上。更多人是為了適應環境而活,這些故事的作者他們也是這一類人。我也是,現實中也不例外。
制度好壞本身和環境是相互作用的,沒到完全徹底地格格不入的時候,是不大可能被完全推翻的。封建制度有些觀念,即便在現在的社會上也會存在,像是尊老愛幼這些“禮節”上的觀念,從封建時期就已經存在,而不是后面突然就形成的,我們稱為傳統美德。能傳承下來的,基本上都能經得起驗證。
所以我此前也說過,要破除的是封建制度中的陋習,而那些于傳統之中被大家一致認同的相對好的事物,即便有一定限制,但對當今的環境也同樣是適用和妥當的。
這也是為什么如今很多以封建社會為背景的影視劇,給人的感覺本身也并沒有到完全不能接受的地步。自然在這樣的規則環境下利用現有環境去逆襲,也是相對合乎情理。
所以很多故事本質上看,都比較平庸,沒有特別突出“覺醒”的思想。單純的只是因果循環,報復來報復去的。
說回劇情,相比第一季,第二季在主要人物刻畫上更加詳細,也為觀眾呈現了一個瘋狂冷血的封建皇權社會。這對于很多市面上那些幻想創越古代社會,然后憑借現代思想在封建社會中大展拳腳的人來說,無疑是一股潑面而來的冷水。畢竟若環境是無可救藥的,那要在這樣的環境里蹦噠,跟找死無異。
這也體現出了環境對人的巨大影響,單單靠一個人要想改變,無疑是癡心妄想。
這也是我為什么不大看好古代穿越文學的原因,因為很多人并不能覺醒并意識到封建社會環境的殘酷一面。所以,寫的那些故事情節多少過于美化和理想化了。
像是以前的余華先生的《活著》就是刻畫悲劇的經典代表文學了,沒有刻意去美化故事本身。
路遙先生的《平凡之路》,則是刻畫環境對人的巨大影響,印證了很多時候,人不得不平凡地活下去,跟理想抱負無關,而唯一能跳出平凡的,只有精神上的富足和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