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經濟學的主要內容
西方經濟學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個領域。微觀經濟學研究家庭和企業如何做出決策,以及它們在某個市場上的相互交易;宏觀經濟學研究整體經濟現象,如通貨膨脹、失業、經濟周期性波動等。現實中,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是密切聯系的,不考慮微觀經濟主體的決策就無法理解宏觀經濟問題。盡管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之間存在固有的關系,但這兩個領域仍然是不同的,所以它們有時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在高校的經濟專業教學中,通常分設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門課程。
一、微觀經濟學
微觀的英文為“micro”,原意是“小”。微觀經濟學又稱為個量經濟學,是以單個經濟單位為研究對象,著眼于分析單個生產者、單個消費者的經濟行為及單個市場的變化規律,其核心是說明價格機制如何解決社會的資源配置問題。
(一)對微觀經濟學概念的理解
理解微觀經濟學的概念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
單個經濟單位是指組成經濟的最基本單位——廠商和居民戶。廠商又稱企業,是經濟活動中的生產者;居民戶又稱家庭,是經濟活動中的消費者。在微觀經濟學的研究中,假設居民戶與廠商經濟行為的目標是實現利潤最大化。
2.微觀經濟學解決的是資源配置問題
資源配置問題就是如何根據現有的資源和人們的需要,決定生產的種類和數量,并尋找適合的分配方式。資源配置的核心是要使生產要素達到最優化,如果每個經濟單位都實現了要素效率最大化,整個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也就實現了最大化,這將給社會帶來最大的經濟福利。
3.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價格理論
市場經濟條件下,居民戶和廠商的行為要受價格的支配,生產什么、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都由價格決定。價格機制如一只看不見的手,調節著整個社會的經濟活動,通過價格機制的調節,社會資源的配置實現最優化。微觀經濟學的內容相當豐富,主要包括均衡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理論、分配理論和市場失靈與微觀經濟政策。價格理論是微觀經濟學的核心,其他內容都是圍繞這一中心問題展開的。
4.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是個量分析
個量分析是研究經濟變量的單項數值是如何決定的,微觀經濟學中所涉及的變量,如某種產品的價格、需求量,某企業的成本、收益等均屬于個量。微觀經濟學分析這類個量的決定、變動與相互關系,說明價格機制如何實現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
(二)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
經濟學的研究總是以一定的假設條件為前提,就微觀經濟學而言,其基本的假設條件如下。
1.市場出清
市場出清是指市場供求相等,即沒有商品短缺或供過于求。市場出清是供求相等的均衡狀態,理想的狀態下,價格機制可以自發實現市場出清。市場出清假設可以使復雜的動態研究轉化為靜態分析。
2.完全理性
完全理性指消費者和廠商都是理性的經濟人,其行為動力是自己的利益,行為的目標是最大化。在這一假設條件下,價格調節資源配置優化才是可能的。
3.完全信息
完全信息是指消費者和廠商可以免費而迅速地獲得各種市場信息,并可借助對自己有用的信息做出理性的經濟決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只有信息是完全的,消費者和廠商才能及時對價格信號做出反應,資源才能得到最優配置,消費者和廠商才能實現其利益的最大化。
(三)微觀經濟學研究的基本內容
微觀經濟學研究的基本內容包括以下方面。
1.均衡價格理論
均衡價格理論是微觀經濟學的核心。該理論主要研究在市場機制下,需求、供給和價格是如何決定的,以及價格如何調節整個經濟的運行。
2.消費者行為理論
該理論從欲望與效用入手,研究消費者如何把自己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種物品的消費上,以實現效用最大化。
3.生產者行為理論
該理論從生產要素與生產函數、短期成本與長期成本分析入手,研究生產者如何把自己有限的資源用于各種物品的生產上而實現利潤最大化。這一部分包括生產要素與產量之間的關系的研究、成本與收益關系的研究。
4.市場理論
該理論從市場結構入手,重點研究完全競爭、壟斷競爭、寡頭壟斷和完全壟斷四種市場條件下的廠商行為。
5.分配理論
該理論從生產要素的需求與供給入手,研究產品按什么原則分配給社會成員,即工資、利息、地租和利潤的性質、形成機制及其在經濟中的作用。
6.市場失靈與微觀經濟政策
該理論研究市場失靈及其產生的原因,以及政府干預解決市場失靈的方法。
二、宏觀經濟學
宏觀經濟學以國民經濟的總體為對象,研究如何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國民收入總量均衡、就業、通貨膨脹和經濟增長等問題,通過分析經濟中各有關總量的決定及其變化,說明資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一)對宏觀經濟學概念的理解
理解宏觀經濟學的概念時,請注意以下幾點。
1.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整個國民經濟
宏觀經濟學研究的不是經濟中的各個單位,而是由這些單位組成的整體以及有關的經濟總量,即研究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方式與規律,是從總體上分析經濟問題。
2.宏觀經濟學解決的是社會資源的利用問題
宏觀經濟學以資源實現配置作為既定的條件,研究現有資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的原因、達到充分利用的途徑以及如何實現增長等問題。
3.宏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國民收入決定理論
宏觀經濟學把國民收入作為最基本的總量,以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為基礎來研究資源利用問題,分析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內容相當廣泛,包括國民收入核算理論、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失業與通貨膨脹、經濟周期與經濟增長理論以及宏觀經濟政策理論等,其中,國民收入決定理論被稱為宏觀經濟學的核心。
4.宏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是總量分析
總量是指能反映整個經濟運行情況的經濟變量。總量分析就是分析這些總體經濟變量的決定、變動及其相互關系,并由此說明經濟的運行狀況和決定經濟政策。
(二)宏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
宏觀經濟問題的研究基于以下假設。
1.市場機制是不完善的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各國經濟在繁榮與蕭條的交替中發展。經濟危機的一次次發生打破了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的完美神話,使人們對自發調節的市場機制產生了懷疑,尤其是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經濟大危機使經濟學家認識到,要讓社會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僅靠市場機制是不夠的,如果只依靠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經濟就無法克服危機。
2.政府應該且有能力調節經濟,糾正市場機制的缺點
市場機制的不完善主要表現為外部性、壟斷、信息不完全等市場失靈現象,解決市場失靈問題,必須依靠政府的力量。通過研究,認識經濟運行的規律,政府采取恰當的手段可以對宏觀經濟進行調節。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中的“羅斯福新政”成功地說明了政府調節經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各種經濟變量之間存在著錯綜復雜的相互關系
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是總量,它就必須考慮各種總量之間的關系。與微觀經濟學相比,宏觀經濟學這種更現實的假設使它更為復雜化。
(三)宏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
宏觀經濟學的基本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國民收入核算理論
國民收入是衡量一國經濟資源利用情況和整個國民經濟狀況的基本指標。國民收入核算理論主要研究國民收入的基本總量及其相互關系、國民收入核算的主要方法,說明國民收入核算的恒等關系。
2.國民收入決定理論
這是宏觀經濟學的核心。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就是要從總需求和總供給的角度出發,分析國民收入的決定因素和變動規律。
3.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
失業與通貨膨脹是各國經濟中最主要的問題。宏觀經濟學把失業與通貨膨脹和國民收入聯系起來考察,分析其原因和相互關系,以便找出解決這兩個問題的途徑。
4.經濟周期與經濟增長理論
經濟周期是指國民收入的短期波動,經濟增長是國民收入的長期增長趨勢。這一理論主要分析國民收入短期波動的原因、長期增長的源泉等,以期實現經濟增長的調節問題。
5.宏觀經濟政策理論
宏觀經濟政策是國家干預經濟的具體措施,宏觀經濟政策理論主要研究宏觀調控的基本工具、政策目標和政策效果等。
三、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的聯系
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各有其研究的內容和相應的分析工具,但它們作為一門學科的理論體系的兩大組成部分,又是密切聯系的。
(一)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是互相補充的
經濟學的目的是要實現社會福利的最大化,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既要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又要實現資源的充分利用。微觀經濟學是在既定社會資源已實現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分析如何達到資源最優配置的問題,宏觀經濟學在假定資源已實現最優配置的前提下,分析如何實現社會資源充分利用的問題。它們從不同的角度分析社會經濟問題,共同組成經濟學的基本原理。
(二)微觀經濟學是宏觀經濟學的基礎
整體經濟是單個經濟單位的總和,宏觀經濟行為的分析總是要以一定的微觀經濟分析為理論基礎。例如,失業理論與通貨膨脹理論屬于宏觀經濟理論,必然涉及勞動的供求與工資的決定等微觀經濟理論。
(三)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使用的分析方法除個量分析和總量分析的區別外大都是相同的,如二者都使用模型法、靜態分析法和動態分析法,在進行數量分析時都采用邊際分析法,都把制度作為既定前提來分析資源的配置與利用問題。
四、經濟學研究的基本問題
面對資源的稀缺,需要做出選擇的不僅是個人,而且涉及整個經濟,如個人、家庭、廠商、政府都要面對資源的稀缺與需要的無限性及由此引起的選擇問題。這些選擇活動結合在一起構成經濟的運行。經濟學家們將稀缺資源如何選擇的問題歸結為以下三個基本問題。
第一,生產什么和生產多少?產品生產出來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不同的產品滿足不同的需要,不同數量的產品滿足不同程度的需要。由于資源是稀缺的,而人們的需要又是多種多樣的,所以把既定的資源用來生產何種產品,或者用多少資源來生產某種產品組合都是經濟決策者要進行的必要選擇。
第二,怎樣生產?也就是用什么方式組織生產。一般而言,一種產品的生產可以采取多種不同的方法,一個經濟社會滿足其成員需要的方式很多,因此需要做出恰當的選擇,力求達到用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獲得盡可能大的需要滿足。
第三,為誰生產?也就是生產出來的產品如何分配。有限的資源給誰使用,為滿足誰的需要來使用,就涉及產品的分配問題。任何社會的生產都是周而復始的再生產過程,產品在社會成員間的分配將影響生產要素的流向和配置。一般情況,優質的勞動、資本、土地總會流向效率較高的部門,為了合理配置各種生產要素,人們就必須研究社會產品如何分配的問題。
在現實經濟生活中,資源是稀缺的,但在不同的社會中,資源配置和利用問題的解決方法是不同的。經濟制度就是一個社會做出選擇的方式,或者說解決資源配置與資源利用的方式。人類社會的各種經濟活動都是在一定的經濟制度下進行的,因此,經濟學的研究應該關注經濟制度問題。
【案例1-2】
觀一葉可否知秋
微觀行為與宏觀結果甚至可能是背離的。對此,薩繆爾森在他經典的教科書上曾打過一個精辟的比方。他說,好比在一個電影院看電影,有人被前面的人擋住了視線,如果他站起來的話,他看電影的效果將會改善。因此,站起來就微觀而言是合理的。但是,如果大家都站起來的話,則大家看電影的效果都不能得到真正的改善,站著和坐著的效果是一樣的,不過是徒然增加了一份“折騰”的成本而已。這個例子足以說明,在微觀上合理的事情在宏觀上未必合理,在個體是理性的事情在總量上未必理性。
另一個例證是金融危機。當有人發現銀行不穩,他的最佳辦法就是將存款取出,以保全自己。但是否會保證全體的安全呢?恰恰相反,如果所有人都這么做的話,金融危機就會發生,個人也將受損。亞洲金融危機就是這樣,有人看到本幣不穩,紛紛拋售本幣,購買外幣,其結果是本幣一落千丈,而且引發金融危機,全國人民都受損。在北京坐車,我經常發現個體最優與集體失敗的例子。前邊有堵車現象,有的司機看旁邊還有一條路,就闖了進去,結果這條路也被堵上,最后堵得嚴嚴實實,連清路的交警車也擠不進來。這就是個人最優讓集體徹底失敗。
因此,我們無法從微觀現象簡單推導出宏觀結論。在宏觀經濟學方面,所謂“觀一葉而知秋”的說法是靠不住的。
微觀經濟學是以單個經濟單位為研究對象,著重考察和說明消費者和生產者的最大化行為。宏觀經濟學是以國民經濟總過程的活動為研究對象,著重考察和說明國民收入、就業水平、價格水平等經濟總量是如何決定的、如何波動的,故又被稱為總量分析或總量經濟學。微觀經濟學是宏觀經濟學的基礎,但在微觀上合理的事情在宏觀上未必合理,對個體是理性的事情在總量上未必理性。上述例子說明了這個問題。
由于整體經濟的變動產生于千百萬個人的決策中,所以,不考慮相關的微觀經濟決策而要去理解宏觀經濟的發展是不可能的。例如,宏觀經濟學家可以從個人所得稅減少對整個物品與勞務生產的影響進行分析。為了分析這個問題,他必須考慮所得稅減少如何影響家庭把多少錢用于物品與勞務的決策。又如,失業現象嚴重時,作為個人,除了一些佼佼者能謀到職業外,總有人沒有就業崗位,作為廠商也不能無效率地吸收工人,所以失業問題是宏觀問題,解決就業是政府的責任。盡管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之間存在固有的關系,但這兩個領域仍然是不同的。在經濟學中,也和在生物學中一樣,從最小的單位開始并向上發展,看來是自然而然的,但這樣做既無必要,也并不總是最好的方法。從某種意義上說,進化生物學建立在分子生物學之上,因為物種是由分子構成的。但進化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是不同的領域,各有自己的問題和方法。同樣,由于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探討不同的問題,所以,它們有時采用相當不同的方法,并通常分設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門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