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學基礎
- 付兵等
- 3391字
- 2020-02-20 19:05:49
第一節 經濟學基本概念
經濟活動即生產和消費活動,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有兩個基本的事實支配著人們的經濟活動,即有限的資源和無窮的欲望。經濟學從消費者、廠商、政府等多個角度研究如何用有限的資源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需要,并揭示其規律,它是人們進行經濟決策的基本理論依據。
經濟學并非高高在上的純學術理論,正如19世紀偉大的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馬歇爾所言,“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一般生活事務的學問”。經濟學原理可以運用到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管是閱讀新聞、租房或購房,還是管理企業,都有可能因學習并運用經濟學原理而受益。
一、經濟學的定義
人類從事經濟活動的歷史源遠流長,其間不乏較成熟的經濟思想,而系統研究經濟活動并形成學科體系的經濟學僅有200多年的歷史。如今,經濟學已發展成為分支眾多的一門學科。經濟學體系的基礎起源于西方的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一般合稱西方經濟學。
西方經濟學家對經濟學的概念有多種定義。例如,經濟學是研究國民財富的科學;經濟學是研究生產關系的科學;經濟學是研究如何把日子過得更好的科學;經濟學是研究“快樂與痛苦”的微積分;經濟學是研究如何“盡我們所有的,做我們最好的”等,如此這種,都是從不同角度給出了經濟學要研究的對象和內容。
那么到底什么是經濟學?迄今為止,在經濟學界還沒有一個被普遍接受的定義,一般認為,經濟學根源在于人類欲望的無限性、資源的稀缺性以及所產生的行為選擇。經濟學之所以會產生和存在,是由于物質客觀上的稀缺性及由此所引起的選擇的需要。
目前,西方學者比較認同的經濟學定義為:經濟學是研究人和社會如何進行選擇,來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資源,以便生產各種商品,并在現在或將來把商品分配給社會的各個成員或集團以供消費之用。
二、欲望和稀缺性
馬克思曾指出,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一切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前提。生存與發展的前提就是不斷地用物質產品(或勞務)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要,而這些日漸增加的需要來自于人的欲望。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需要,欲望和稀缺性問題是經濟學產生的基礎,正是由于普遍存在的資源稀缺性與人類欲望無限性之間的矛盾,決定了任何社會所面臨的基本經濟問題,確定了經濟學要研究的對象。
(一)欲望的無限性
欲望是人們為了滿足生理或者心理上的需要而產生的渴望。簡而言之,欲望是一種缺乏的感受與求得滿足的愿望,即“求之不得”的感受。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的欲望是有層次的,當一個較低層次的欲望得到滿足或部分得到滿足時,就會產生更高層次的欲望。
人的欲望是無窮的,欲望的實現需要借助一定的物品。滿足人們欲望的物品分成兩類:自由取用的物品(非經濟物品或免費物品)和經濟物品(需要花錢來購買的物品)。
自由取用的物品是指人類無須做出努力或花費任何代價便可隨意得到的物品,如陽光、空氣和水等。面對人類無限的欲望,用來滿足人類需要的自由取用的物品將越來越少。比如水,在200多年前是自由取用的,而在今天,水已成為最為稀缺的資源之一。
經濟物品是指人類必須付出一定代價或花費一定數量的金錢才能得到的物品。人類欲望的滿足主要依賴于消費各種經濟物品,經濟物品在量上常常是稀缺的。
(二)資源的稀缺性
稀缺性就是資源的有限性。稀缺性是相對于人類無窮欲望而言的。人的欲望是無限的,用來滿足人的欲望的資源又是有限的,這就反映為資源的稀缺性。資源的稀缺性既是相對的,又是絕對的。
1.資源的稀缺性具有絕對性
稀缺性是人類社會永恒的問題,資源稀缺的絕對性存在于人類社會的各個時期和人們生存的所有區域。從歷史上來看,稀缺性存在于人類社會的所有時期。從世界各地來看,稀缺性存在于所有人類活動的區域。現實生活中的每個人都面臨著稀缺性的問題,只不過稀缺的內容不同而已。
2.資源的稀缺性具有相對性
資源稀缺的相對性是指相對于人類無限的欲望而言,再多的資源也是稀缺的。
有人說,經濟學就是關于選擇的學問。正是由于普遍存在的資源稀缺性與人類需要無限性之間的矛盾,決定了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稀缺資源的配置和利用問題。
三、經濟學研究對象
資源的稀缺性是一切經濟問題產生的根源。經濟學研究資源的稀缺性要解決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人們盡可能充分地利用資源以獲得最大的滿足;另一方面是人們需要對資源的用途做出合理的安排或配置,盡可能地降低機會成本。這兩方面問題都屬于在既定的資源約束條件下如何有效運用資源的問題,即效率問題。由于資源是稀缺的,人們在經濟活動中就要做出各種各樣的“選擇”。
【案例1-1】
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選擇
我們知道在清朝入關之前,在中國的歷史上曾經發生了這樣一個十分有意思的故事。
1644年,李自成率大順軍浩浩蕩蕩攻入北京城,明朝的崇禎皇帝萬般無奈之下在景山選擇了自縊。但是李自成心里清楚,并不是占據了北京城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因為此時的山海關還被明朝將領吳三桂所占據。于是李自成決定派人去游說吳三桂投降于他,并且答應給予許多優惠條件,以此來拉攏吳三桂,并聲明要犒賞吳三桂及其駐守在山海關的部隊。此時的吳三桂被李自成的誠意打動,已有降意。
就在吳三桂準備投誠李自成的前夕,吳三桂先后接到來自北京城的兩個消息:其一是吳三桂的父親被李自成的大將劉宗敏抓捕追贓,并且遭到非難;其二是吳三桂最愛的小妾陳園園也被劉宗敏所強占。得此消息之后,吳三桂勃然大怒,一氣之下,拔劍斬殺一名來使,決定一要為父報仇,二要搶回愛妾陳園園,三要與李自成勢不兩立。吳三桂態度的180度大轉變,引起大順朝的一片非議。這時候占據北京的李自成就面臨著如下選擇:其一是繼續招降吳三桂,但是招降吳三桂可能會影響到占有陳園園的劉宗敏,進一步影響到大順軍的團結;其二是征伐吳三桂,但畢竟其是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又沒有人愿意去征戰。對李自成來說真的是左右為難,但最后還是決定要與吳三桂一戰。吳三桂得知大順朝前來討伐一事之后,大為震驚。他十分清楚,以自己的這點兵力是無法抵擋大順軍的,甚至很有可能會命喪黃泉。吳三桂冥思苦想,到底是就這樣投降于李自成呢?還是奮起力量與他們拼死一搏呢?萬般無奈之下,吳三桂決定向清軍多爾袞借兵抗衡李自成。多爾袞聞訊竊喜,因為清軍的志向在于問鼎中原,一直苦于沒有出路,得知吳三桂借兵的消息后,當然欣喜若狂。聰明的多爾袞提出了借兵的條件,那就是吳三桂必須誠服于清軍,當然清軍也不會虧待吳三桂。此時的吳三桂已經是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了,再一想自己的愛妾還在敵軍之手,于是決定與多爾袞合作,共同抗擊大順軍。就這樣吳三桂選擇了“沖冠一怒為紅顏”。
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在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這個故事里存在著許多選擇,例如,崇禎皇帝在被逼無路的情況下選擇了自縊而亡;李自成在對吳三桂的立場上是戰是和也左右搖擺不定,難以做出選擇;同樣吳三桂也面臨著這樣的選擇——是投降李自成還是為了心愛的女人與李自成為敵。在這么多的選擇里,主人公們都做出了各自不同的選擇。
首先我們看崇禎皇帝,他因為覺得自己對不住列祖列宗給他傳下來的基業,無地自容,而走上了不歸路。其次是李自成,他認為自己創立的大順軍重于一切,不希望因吳三桂而影響了他與劉宗敏的關系。最后是吳三桂在靠自己力量奪回陳園園無望的時候,選擇了借兵對抗李自成,這對他來說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從這些歷史人物的身上我們發現,他們做出的選擇都是有利于自己的。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曼昆在其名著《經濟學原理》里就曾提出過經濟學十大原理,“人們面臨權衡取舍”就是其中之一。所謂人們面臨權衡取舍,說到底就是如何選擇的問題,那么為什么選擇能夠成為經濟學的十大原理之一呢?因為資源是稀缺的。資源稀缺才會導致我們在選擇一種資源的時候就有可能會錯失另一種資源,因此選擇是一個很難的問題。所以我們可以說經濟學是一門關于選擇的科學——經濟學的本質就在于選擇。
在微觀經濟學中講的就是個體(包括家庭、企業和單個市場)如何選擇的問題,例如企業擴大產量是通過提高技術還是增加要素投入量,消費者是購買普通商品還是高檔商品呢?在宏觀經濟學中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國家有錢了,是去消費還是投資呢?國家在面臨通貨膨脹和失業的時候到底是先解決哪個問題呢?這些都說明在經濟學中選擇無處不在!
其實生活中也處處充滿了選擇,比如,一個上班族是選擇休假還是繼續加班呢?家里來了多年未見的朋友,是在家里做飯吃還是到飯店就餐呢?面對如此多的選擇,我們究竟該何去何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