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產學研協同的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道:“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人的唯一方法,也是改造現代社會的最強有力的手段之一。”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家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高等院校在辦學規模快速擴大的同時,作為培養人才的搖籃也面臨著新的矛盾與挑戰。地方高校是高等教育的主體,作為人才培養、科技創新主要的集聚地,可以直接服務于地方經濟。2010年國家啟動的“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是提升我國高等工程教育質量的一次重要改革,其核心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2011年,胡錦濤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的講話中就明確提出要積極推動協同創新,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和政策項目引導,鼓勵高校同科研機構、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建立協同教育的戰略聯盟,促進資源共享。因此,產學研協同教育是工程教育人才培養的必由之路,推進產學研協同教育模式改革,培養實踐能力強的工程科技人才,已成為地方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責任。

產學研協同人才培養模式是讓產、學、研、用分別從生產、教育、科研和需求的角度出發指導人才培養模式,有效地改變原有師資隊伍的素質結構,真正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同時將生產、科研中出現的新技術、新成果及社會經濟發展的前沿和熱點問題納入到人才培養計劃中的人才培養模式。產學研協同教育模式最早在20世紀初的英美產生,自英國的“三明治”合作教育模式(sandwich program)出現以來,“學工交替”始終是合作教育的一個主導模式。直到1921年,美國安提亞克大學提倡了“全人教育”。他們認為,合作教育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掌握實踐經驗,更是促進人全面發展的不可缺少的教育過程。產學研協同教育整體功能的發掘,使人們越來越看清合作教育對高等教育發展的潛在意義。加拿大的產學研合作教育專家根據認知分類學理論指出,合作教育不僅與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認知、感情和創造三大活動有關系,而且對三者間起著平衡與協調的作用。進入20世紀90年代,美國也逐漸開始注意宣傳合作教育在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能力、專長和人格方面的價值,以及在校期間獲得的工作經歷對學生發展所起的作用。合作教育思想的轉變,擴展了它的適應范圍及發展規模。目前產學研協同教育已經從英、美、加等國家發展到亞洲、非洲、大洋洲等的幾十個國家。

產學研協同教育近一個世紀的發展歷史顯示了它是一種極具生命力的教育模式,因為它符合經濟、科學技術和教育的發展規律,它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的有效模式,是當前世界各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趨勢。我國產學研協同教育的發展與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商品經濟、科學技術以及文化教育的發達程度有著密切的關系。要加快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不僅需要大批拔尖型、復合型工程創新人才作為研發型高端人才和行業領軍人物,更迫切需要大量應用型工程創新人才來擔當經濟建設第一線的工程、技術和管理創新工作。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教育研究者們借鑒國外“合作教育”的經驗與模式,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成果,為推動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發揮了積極作用。一般認為,我國產學研協同教育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引入階段(1985—1990年):1985年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學習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經驗,采用“一年三學期產工學交替”模式進行試驗,標志著我國引入階段的開始,這一階段主要表現為以“克隆”國外合作教育模式為主。第二階段為初步探索階段(1991—1996年):1991年3月在上海成立了產學合作教育協會及創辦了會刊《產學合作教育通訊》,此后將產學合作教育擴展為產學研合作教育。1992年4月,國家經貿委、教育部、中國科學院共同組織實施了“產學研聯合開發工程”,這是我國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正式開始。在此期間,民間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了大量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改革的探索。第三階段為探索發展階段(1997年至今):1997年國家教委將產學研合作教育試點列入教委的主要工作計劃之中,同年教育部發出了《關于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九五試點工作的通知》,確定在10個部委、2個直轄市的28個院校進行試點工作,產學研合作教育從此走上政府有組織有計劃的試點。為了進一步支持和推動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深入實踐和探索,教育部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將“產學研合作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實踐與探索”列為重點項目。《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要把提高質量作為重點,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這些都對高校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標準的達成,需要高等學校不斷擴大開放,引入行業企業、科研院所等新的合作者,共同完成培養過程。經過幾十年的理論研究和教育實踐,高校與企業、地方政府共同建立了大批產學研合作中心、技術開發中心和研究開發院等科技基地。越來越多的高等學校選擇了擴大開放、開展廣泛深入的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和國際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育人不再是一種理念和形式,而是真正地成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和地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主要方式。“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創立了高等學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行業企業深度參與培養過程的新機制和校企合作“3+1”的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使企業由用人單位變為聯合培養單位,使人才培養更加符合行業企業需求并更加貼近行業企業實際。在地方高等學校轉型的過程中,各高等學校更是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突破口,將行業、企業全方位深度參與作為轉型發展的路徑和推動力,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培養人才,服務區域與產業發展。

浙江工業大學作為地方綜合性重點大學,圍繞建設一流本科教育的目標,多年來一直積極探索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精英人才培養,不斷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形成了“研究型、應用型、復合型”等多類型并舉的人才培養模式,滿足了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多樣化的需求和不同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求。在培養方案制定上,強化實踐育人,要求理工科專業實踐環節學分(學時)占總分(學時)比例不得少于25%,人文社科類專業實踐環節學分(學時)占總學分(學時)比例不得少于15%。在培養模式方面,強調拔尖創新人才、卓越系列人才與復合型人才的培養。2013年起,學校以“長三角綠色制藥協同創新中心”為試點,設立本科綠色制藥基地班,每年獨立招收2個班60名本科生試點培養,探索校校、校企、校所和國際合作等多元協同培養人才的新機制;2013—2014學年,學校出臺了《浙江工業大學“卓越人才培養計劃”實施意見》,明確“卓越人才培養計劃”是實施我校卓越化和國際化發展戰略的一項重要舉措。2016年,卓越培養計劃建設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校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項;學校設計了多種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經《中國教育報》、人民網等主流媒體報道,在全國高校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學校大力推進產學研用協同人才培養,建成499個校外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2個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基地、1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7個卓越工程師實踐教育中心。學校與企業、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共同建立了實習實訓平臺、實驗室、研發中心、工程實踐教育平臺等282個,每年接納學生達38000多人次。建立了地方實體研究院6個,技術轉移中心30個。與43個市、縣(市、區)3500多家企業建立了全面合作關系,共建聯合研發中心111個。

“十三五”時期,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仍將是高等學校綜合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十九大報告指出“地方本科高校要牢牢把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使命,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深化教育教學綜合改革,積極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完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學校將繼續探索分析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特征,把握工程教育發展的規律和趨勢,以需求為導向,突出新經濟、新業態、新技術引領,不斷完善人才培養和改革培養模式。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玛纳斯县| 定襄县| 巫溪县| 夹江县| 新安县| 丰宁| 博白县| 怀安县| 平陆县| 新宁县| 金平| 建湖县| 龙里县| 察隅县| 土默特左旗| 山西省| 金乡县| 图片| 龙岩市| 德兴市| 蕲春县| 清镇市| 周至县| 虎林市| 铜山县| 滨海县| 阿尔山市| 仙游县| 辽宁省| 清流县| 崇礼县| 黔东| 乌恰县| 策勒县| 美姑县| 雅安市| 治县。| 汨罗市| 乡城县| 许昌市| 佳木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