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譯苑芳菲:浙江女性翻譯家研究
- 李同良
- 2963字
- 2020-01-07 17:12:50
第三節 《看護學教程》迻譯淺釋
秋瑾雖然未曾學過醫學,但筆墨卻頗入護理學堂奧,這與其翻譯目的及因此而采取的翻譯方法密切相關。
一、翻譯方式
《看護學教程》原著共有10篇(45章),內容包括紅十字會的組織架構、生理解剖、護理方法、治療護理、包扎方法、外科器械、急救護理、患者搬運和護理衛生等。秋瑾所譯內容僅為緒論和護理方法中的部分內容。至于為何選擇這種翻譯處理方式,秋瑾在譯者感言中有簡略的表述:“第原書卷帙頗多,若欲全譯,則殺青無日,故刪繁錄要,先成此篇。俟有暇日,再合訂成本,以饗我博愛諸姊妹。至文筆之簡陋,自知不免,只求達意耳,識者諒之。”由此可見,《看護學教程》原著章節頗多,翻譯時間緊迫,所以難以進行完整譯介,只能采取摘譯的方法,“刪繁錄要”,將其中的重要內容譯出,盡快集結成冊,以備應急之需。
二、翻譯文體
1904年,中國的白話文運動方興未艾,秋瑾本人也積極倡導使用白話文。考慮到當時的婦女絕大多數文化水平較低,秋瑾認為使用淺顯的白話文有利于知識的傳播,更容易被女性理解和接受。在《演說詞》一文中,秋瑾指出:“如今雖然有個《女子世界》,然而文法又太深了。我姊妹中不懂文字的,又十居八九。若是粗淺的報,尚可同白話的念念,若太深了,簡直不能明白呢!所以我辦這個《中國女報》,就是有鑒于此。內中文字,都是文俗并用的,以便姊妹的瀏覽,卻也就算為同胞的一片苦心了。”然而,在《中國女報》上刊載的《看護學教程》使用的卻并非淺顯的白話,而是凝練、肅穆的淺近文言。郭廷禮對此做了這樣的解釋:“女性翻譯家的譯入文體,主要還是文言或淺近的文言,這是因為自她們幼年讀書開始比較熟悉的語言符碼就是文言,再加上當時重文言輕白話的偏見,也影響著她們對譯入語的選擇。”
雖然秋瑾推崇使用白話文,但由于當時白話文還處于變革階段,尚未成熟,用作書面語還缺乏規范,用起來遠沒有文言得心應手,因此其使用淺近的文言進行翻譯創作應在情理之中。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文體選擇可能有違她的初衷,妨礙了普通女性對護理知識的理解,不利于護理知識的傳播。
三、翻譯策略
譯者的主觀意識會左右其翻譯策略的選擇。作為中國女權運動的先驅,秋瑾的《看護學教程》翻譯也自然具有些許女性主義的色彩。在遣詞造句時,她會自覺地回避那些可能會給女性讀者造成傷害的詞語。《看護學教程》源文本序言中有對護理工作錯誤認識的批判,“然ルニ本邦古來ノ風俗ヲ惟ルニ病者看護ノ如キハ一般ニ之ヲ蔑如シ不學無識ノ卑婆賎婦ニ一任シテ敢テ顧ル者ナカリシハ誤見ノ甚シキ者ト謂ハサル可ラス。”秋瑾的譯文是這樣的,“惟習俗所錮,往往有視看護為賤業者,此則謬之甚者也(日本初時亦有此弊)”。原文中的“不學無識ノ卑婆賎婦”為歧視女性用詞,秋瑾在翻譯時將其刪除,改用“賤業”一詞,將歧視對象從“性別”轉為“職業”,把語義的焦點從兩性關系轉向職業關系。
秋瑾對源文本進行了有意識地改寫,改變原有的表述方式,避免使用歧視性詞語。此外,她還對部分涉及女性形象定位的描述進行刪節。“謙退辭譲靜粛寡言”的婦德是傳統倫理對女性的強制性定位,是對女性自由權利的束縛。因此,作為倡導男女平權的秋瑾對源文本進行目的性改造,使其更加適合目標讀者,既凸顯女性譯者的主體性,又展示出其女性主義立場。
此外,秋瑾知道國內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而合格的護理人員需要掌握全面的醫學知識。即“欲深明其學,施之實際,而能收良好之效果者,非于醫學之全部皆得其要領者不能”。面對這一矛盾,秋瑾采用了實用主義翻譯策略,“只求達意耳”,對源文本進行大幅度刪節,以適應讀者的文化水平。在源文本的“科學性”和“實用性”之間,秋瑾顯然是強調所譯內容的實用價值,即她心目中的讀者能否接受和學習這些護理技能。例如,在談到病房空氣流通時,她說道:“燈火火爐等皆能耗空氣中之酸素而生毒氣,若以綠葉茂盛之草木置室中,可少除此弊,但戒用芬香之花卉耳。”
秋瑾沒有使用原文中的“酸化炭素”(一氧化碳),而是將其譯為“毒氣”,以通俗易懂的語詞替換難以理解的化學術語。
但需要指出的是,秋瑾采取“刪繁錄要”的翻譯策略難免會出現闡述不詳的情況,給讀者帶來理解上的困難。此外,由于秋瑾所處時代的關系,許多科學術語尚未統一,其音譯所得的術語如“巴喀特略”(Bacteria),現在稱“細菌”;“重碳酸曹達”(Bicarbonate of soda,即“小蘇打”);等等,會給讀者帶來困擾,對于那些沒有受過多少教育的婦女來說更是如此。這些因素直接影響到了《護理學教程》的實用效果。
秋瑾滿懷革命主義理想和女性主義情懷翻譯了《看護學教程》,雖因采用實用主義翻譯策略而在翻譯文體和維護源文本的科學性方面稍顯遺憾,但是,其翻譯的《看護學教程》依然具有相當高的價值,對于我國近代護理事業的發展更是意義非凡。
《看護學教程》節錄:
……
乙、診察時之心得
聞將診察,即須先為預備,例如體溫表、病床日記等,皆先置于適宜之處。醫員入室,則告之病者;有問則以預備者陳述。報告時則以單簡而明了之語進,切忌多言。衰弱病人之診察,或傷者交換繃帶之際,須看護人支持病人者;于前面之診察或施手術時,則手臂當其背,使穩靠如半臥床;若在背部,則于床之下邊,引病人起坐,以兩手輕把其上兩膊而支持之;其在頭部,則自病人后以兩掌當其太陽穴,使其頭枕于己之胸前或枕上,若欲止其頭不使動搖,可稍加力,但亦不可過強。腹部及骨胯部交換繃帶時,以一人或二人抬其身體(其抬法祥后就褥條);在上肢,則以一掌托其肘,一掌把其腕;在下肢則以一掌托膝腘,一手把其踵下,或以兩手把其膝腘,另使一人以一手把其踵下,一手固握足尖,則可使全(身)不動搖。診察及手術既畢,先使病者暫臥于褥上,蓋以被衾,然后靜聽醫員之言而記注之。
……
乙、體溫之測定
人類及多數動物生活之機能,常由于身內之溫暖,是名體溫。若身體康健之時,寒暑雖時易,而體溫殆無甚變更。通例攝氏三十六度至三十七度半(約華氏九十七度半至九十九度半)之間,雖一晝夜間略有微差,總不超過攝氏一度,即夕增朝減是也。其減退之極度,在午前二時頃;增進之極度,在午后四時至六時頃。重病及熱病或創傷者,則體溫增加超于常度,是名熱癥。其甚者超攝氏四十度四十一度乃至四十一度半(約華氏百四度、百六度至百七度零),亦有因病癥之差異反減退其常度者,故看護人必明體溫之測定,庶可報告而以為治療方案之資料。其測定之法,用華氏或攝氏檢溫器,而攝氏尤良,其零度為冰點,百度為沸點。測體溫者自三十五度至四十五度間,更一度為十分。近時所用之一種,能使自體中取出后溫度不降,依然留在所測定之處,名為示極溫度表,尤便應用。(按:近時華氏表亦有此種,且分度尤密。)至用之之時,須將此表搖動,使水銀降低。然后將病人腋窩拭干插入,(亦有探舌底及直腸或膣者,但其熱度較腋窩略高。)使緊挾之,約厲十五分時至二十分時取出,檢明度數,記入溫度表中。再將水銀搖低,使復原位。尋常記溫度表時,多并呼吸及脈搏同時記入。然其方法無定,皆隨醫員之命而行。
尋常體溫之測定,每日朝夕二次。但有隨病癥之緊要一日數次者(每三時或四時)。若當此種者,須守醫員之命。凡測定之度及測之時刻,皆不可略誤。而此等測定時間,可稍縮短,每次五分時至十分時即足。茍有大升降,如超過攝氏四十一度以上(華氏百六度)及降至攝氏三十五度以下(華氏九十五度)時,即速告醫員以防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