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譯苑芳菲:浙江女性翻譯家研究
- 李同良
- 985字
- 2020-01-07 17:12:53
第二節 絕代風華,譯苑芳菲
性仁不僅貌美,而且才華出眾,是20世紀初中國涌現出的女性譯者群體中的杰出代表。沈性仁的翻譯生涯是從翻譯英國劇作家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的《遺扇記》[今譯為《溫德米爾夫人的扇子》(Lady Windermere's Fan)]開始的。她正式發表的翻譯作品共計17部,其中戲劇9部、小說3部、散文詩1部、非文學作品4部。譯績斐然。
沈性仁翻譯作品中戲劇為多數,且均為西方著名劇作家的作品。具體細目如下:《遺扇記》(1918年至1919年《新青年》第五卷第六號,第六卷第一號和第三號);法國劇作家阿納托爾·法朗士(Anatole France)的《啞妻》(The Man Who Married a Dumb Wife)(1919年《新潮》第二卷第二號);挪威劇作家卞爾生(Bj?rnstj erne Bj?rnson,今譯比昂斯騰·比昂松)的《新聞記者》(The Editor)(1920年《新青年》第七卷第五號、第八卷第一號和第九卷第二號);英國劇作家德林瓦托(John Drinkwater,今譯為約翰·德林瓦特)的六幕歷史劇《林肯》(Abraham Lincoln)(上海商務印書館,1921年);英國劇作家漢更(St.John Hankin)的《常戀》(The Constant Lover)(《小說月報》,1922年第十三卷第十號);美國劇作家淮爾特(Percival Wilde,今譯珀西瓦爾·懷爾德)的《上帝的手指》(The Finger of God)(《小說月報》,1922年第十三卷第十二號);俄國劇作家契科夫(Anton Chekhov,今譯安東·契訶夫)的《蠢貨》(《太平洋》,1923年第四卷第二號);英國劇作家詹姆斯·巴里(James M.Barrie)的《十二鎊錢的神氣》(The Twelve-pound Look)(《太平洋》,1924年第四卷第六號);英國劇作家George Calderon的《小土墳屋》(The Little Stone H ouse)(《小說月報》,1927年第十八卷第一號)。
除戲劇之外,沈性仁還譯過幾部小說,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她和徐志摩合譯的《瑪麗瑪麗》。另外,沈性仁對社會經濟問題亦頗感興趣,1920年,她與丈夫陶孟和共同翻譯的《歐洲和議后的經濟》(凱恩斯著)被納入《新青年叢書》第六種出版。荷裔美國科普作家房龍的成名作《人類的故事》于1921年出版后僅4年,就由沈性仁于1925年翻譯成中文并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在中國掀起了一股經久不衰的“房龍熱”。歷史學家曹聚仁認定對他思想影響最大的即是房龍,而他讀的正是沈性仁的譯本。
沈性仁的翻譯生涯雖然不算很長,但是,其譯績卻令人贊嘆。而其中尤其值得稱道的則是她的戲劇翻譯,這些戲劇作品不僅讓中國讀者第一次接觸到一種嶄新的文學式樣,而且,她主動適應時代的變化,使用白話文進行翻譯創作,為中國白話文運動做出了杰出貢獻。沈性仁的翻譯目的明確,女性視角鮮明,語言準確流暢,忠實地傳達了原作的思想和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