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譯苑芳菲:浙江女性翻譯家研究
- 李同良
- 1499字
- 2020-01-07 17:12:52
第一節 性如竹影疏中日,仁是蘭香靜處風
沈性仁(1895—1943),又名景芳,浙江嘉興人,在家排行第二,和大姐沈性真、小妹沈性元合稱“民國沈氏三姐妹”,然而,因為沒有顯赫的家世,所以一直不為人所關注。沈性仁曾在日本長崎活水女學求學,后入北京女高師。1917年和著名社會學家陶孟和結為伉儷。沈氏三姐妹中,性仁最美,有沉魚落雁之貌。對于沈性仁高雅的儀態與美輪美奐的容貌,作為女性的林徽因既羨且佩,而對林徽因欽羨、愛戀了一輩子的金岳霖,初次見到沈性仁時,即驚為天人,大為傾心動情,平時不作詩的金岳霖曾用這樣的藏頭詩來贊美她:性如竹影疏中日,仁是蘭香靜處風。傾慕艷羨之情溢于言表。
在北平期間,沈性仁交往的人士均為名流俊彥,正所謂談笑有鴻儒。當年徐志摩自海外歸國,在北平發起了一個文學沙龍——新月社,沈性仁便是其中的常客,而參加這個聚餐會和活動的人有胡適、徐志摩、陳西瀅、凌淑華、林徽因、林語堂、張歆海等一大批大學教授和作家文人,也有黃子美、徐申如等企業界、金融界人士,另有梁啟超、林長民、丁文江等資格稍老的社會、政界名流,可謂一時俊彥,大有“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之聲勢。
就在這一時期,沈性仁與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胡適,甚至生性靦腆的朱自清等男性文人學者,相識相交并成為要好的朋友。
抗戰爆發后,一切都如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月色般悄然流逝,沈性仁隨丈夫陶孟和開始了流亡生活。幾年的戰亂與困頓生活使她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生命一點點被磨蝕。
社會科學研究所由昆明遷到李莊后,由于環境和氣候的變化,加之此地因燃煤空氣污濁,沈性仁患上了嚴重的肺結核病,且日甚一日,幾度臥床不起。陶孟和想方設法為其醫治,但鑒于李莊缺醫少藥的狀況,陶氏本人甚至同濟大學道業高深的醫學教授都深感無能為力,只有看著俏麗文靜的夫人一天天消瘦下去。到了1942年秋,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組織一個考察團去西北各地旅行,并有在蘭州設點的打算。陶孟和聞訊,找到連襟錢昌照(小妹沈性元丈夫),讓沈性仁順便搭車去蘭州治病。當時沈性仁的弟弟沈怡正在蘭州,而陶孟和也正進行社科所蘭州分所的籌備,他認為自己或許很快就能率部分人奔赴蘭州,所以讓夫人先走一步在其弟處落腳治病。在陶、沈夫婦看來,西北空氣比李莊清爽得多,對患有肺病之人大有益處,加上蘭州城的醫療條件更是李莊沒法相比的,因而沈性仁毅然奔赴西北而去。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一去竟成永訣。1943年1月21日,年僅48歲的性仁因肺炎突發在蘭州逝世。
沈性仁的病逝不僅讓家人悲痛欲絕,也讓她的朋友們傷心不已。金岳霖寫了一篇名為“悼沈性仁”的長文表達對她的懷念之情。文中寫道:“她從來沒有那‘躬逢其盛’的心理。她也許在角落里欣賞一朵花,一只雞,一個瓦罐,她決不會擠入人叢里去參加什么‘盛典’……其實她也是非常單純的人,不過她也許在人叢中住,卻不必在人叢中活而已。我不大愿意說她有特別的精神生活,如果她在世,她也不會承認她會有什么精神生活。她不崇拜物質,也不鄙夷物質,她并不那么特別地注重精神;她不入世,也不出世,她并不見得特別地要求超脫。她只是對于大部分的事體站在旁觀的立場……性仁雖然站在人群的旁邊,然而對于朋友她又推赤心于人、肝膽相照、利害相關,以朋友的問題為自己的問題…… 她的生活差不多不以自己為中心,有時候我簡直感覺到她的生活是為人的生活,不是為己的生活。也許她這樣的心靈是中國文化最優秀的作品…… 她似乎是以佛家的居心過儒家的生活,此所以她一方面入山唯恐不深,另一方面又陷入朋友的喜怒哀樂柴米油鹽的生活之中。”
透過金岳霖細膩的文字,我們讀出了一個淡雅從容、仁愛仁心的沈性仁,亭亭玉立于亂世之中,以其博學與個性,演繹出一段溫婉而凄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