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振民心,圖復興

——《無人島大王》譯介淺析

《魯濱遜漂流記》(RobinsonCrusoe)由被譽為“英國小說之父”的丹尼爾·笛福(Daniel Defoe,1660—1731)所著,1719年面世以來,備受各國讀者喜愛。據統計,該作僅在中國就有譯本百種以上。

《魯濱遜漂流記》最早由錢塘人士沈祖芬(初版時署名“錢塘跛少年筆譯”)譯介到中國。譯文完成于1898年,據英文原著譯出,1902年初版,題名“絕島漂流記”,杭州惠蘭學堂印刷,上海開明書店發行。1905年,由曾宗鞏口述、林紓翻譯的《魯濱遜漂流記》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而湯紅紱于1909年據日譯本轉譯的《無人島大王》也屬于比較早的譯本之一。轉引自張元珂.《魯濱遜漂流記》的徐譯本及其傳播史.http://www.chinawriter.com.cn/jdzj/2015/2015-11-02/256922.html.

湯紅紱翻譯的《無人島大王》于1909年6月13日至27日連載于《民呼日報》第三十至四十四號圖畫版,因其譯本所據原本為巖谷小波(1870—1933)節譯的《無人島大王》,故署小波節譯,紅紱重譯,每期配一插圖。日文本《無人島大王》系面向少年讀者的縮譯本,配有插圖。僅僅保留原作的故事梗概,以第三人稱敘事。崔文東.家與國的抉擇:晚清RobinsonCrusoe諸譯本中的倫理困境.翻譯史研究,2011(6):202.

在《無人島大王》的開篇,湯紅紱即盛贊航海家“攜羅盤,冒百險,精神事業燦燦焉,垂史冊,赫赫然”黃季陸.中華民國史料叢編·民呼日報(影印本)第一冊.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9:214.,旨在借助魯濱遜(現譯為“魯濱孫”)的冒險事跡激勵國人,使國人勇于擔當,救國圖存。

湯紅紱在譯文中直接讓魯濱遜宣稱冒險乃是國民義務,將冒險與救國直接聯系起來。日文本中的魯濱遜只是因為愛好航海而冒險遠游,湯紅紱則根據自己的認知與情懷對其進行了目的性渲染:


彼性機警,優膽略。五六齡時,最喜讀冒險小說,或有巨賈自海外歸,彼必與之談海國奇聞。年十一二,膽益壯,有時閑游來海邊,每欲駕一舟以達其航海之志,顧因年齒幼,不獲習駕駛以償所愿,其父母又復衰耄,溺愛備至,審克之喜冒險也,故為嚴詞以羈束之,使不至以輕率蹈危險,以故,其志不遽伸,居恒常郁郁。然克(即魯濱孫,譯者譯為克祿蘇)之志愿,之精神,萬萬不可奪,彼時語人曰:“吾視颶風若新空氣,視帆檣為試驗品,外人幸目我同胞為海國民,設果蟄伏不敢出,勢且滋人笑。”同②。


在湯紅紱筆下,英國人富有冒險傳統,魯濱遜自幼熟讀冒險小說,又與冒險家交往,耳濡目染,胸懷大志。然而,年邁的父母對其溺愛有加,極力阻止其冒險遠航。但是,魯濱遜心意已決,對可能遭遇的巨浪狂濤嗤之以鼻,篤信冒險遠游乃英國國民之義務,若不履行,則會遭人恥笑。

在后文中,湯紅紱繼續塑造魯濱遜的“海國民”形象,通過增添“國旗”這一意象,極力渲染魯濱遜的愛國情懷。首先,魯濱遜初至巴西時,在海邊“忽見有懸雙帆,飄祖國旗,疾駛于南太平洋者,乃觸動其乘風破浪之志愿”黃季陸.中華民國史料叢編·民呼日報(影印本)第一冊.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9:233.。其次,在荒島上,魯濱遜制造木船,“船之桅,懸國旗一,系克所特制者”。不久,“復有一大帆船接踵來,而船上旗幟復為英式,克一見之后,乃躍然大呼曰:英國旗!英國船!吾見是船,若見吾祖國”同①,第287頁。。待魯濱遜返國,又在港口看見“萬檣林立,風景依稀,萬楹洋樓矗立云表”“一睹之后,覺此身幾經百險,二三十年來尚有重蒞祖國之一日,耳目所觸,悲喜交集”同①,第308頁。。魯濱遜遠離祖國,但是對祖國念念不忘,茫茫大洋之中、荒島之上,國旗就是祖國的象征,給他以勇氣和動力。

湯紅紱筆下的魯濱遜充滿了熾熱的愛國之情,魯濱遜的冒險精神和冒險經歷得到了國家和社會的認可、鼓勵與回報。為此,她為這部小說增添了這樣一個結尾:


翌日,倫敦宣傳克祿蘇事跡,親友來賀,鄰人來謁,報館訪事來晤談,采其事編為游記,逐日登載。克復以親歷之跡,自著一書,上之文部,文部取其事足為國民礪精神,振志氣,乃特廣為傳播于全國。而各國閱之,競相翻譯,閱數百年,即東亞大陸亦莫不稱頌克祿蘇之為大航海家云。同①,第308頁。


為使小說更加符合讀者的期待,湯紅紱還將冒險與盡孝的矛盾轉化為救國與孝道的沖突。在她看來,如果魯濱遜違抗父命,擅自離家,顯得無情,有違孝道,讀者會對其加以責難,于是便進行了這樣的改寫:“夙夜餂二老,隱為譬,曲為喻,務欲達其平日之目的而后已。曾不數月,而父母果為所動。”黃季陸.中華民國史料叢編·民呼日報(影印本)第一冊.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9:214.如此一來,魯濱遜父母對他的溺愛及魯濱遜對父母的敬重之情便躍然紙上,魯濱遜不再是一個不辭而別的逆子,而是一個豪情激越、揚帆遠航的勇士。

在日文本和英文原著中,魯濱遜均是情淡意薄,離鄉多年,未及思念父母。重視親情的湯紅紱于是在父子之情上做文章。當魯濱遜準備回國時,湯紅紱令其思念故土,心懷老父,“我克祿蘇故鄉之敝廬果絕無損壞乎?我父無恙乎?”同①,第308頁。日文本中,譯者已將結局改為父子團聚,湯紅紱順水推舟,大力渲染了父子重逢,重續天倫之樂的場面:


先人敝廬幸而無恙,一入門,童仆不相識,笑問何處來。克祿蘇不暇叩答,直奔內闥,時有一老翁,發蒼蒼,體倦龍鐘,依榻觀書,一見克祿蘇,忽而驚,忽而疑,忽而握手相慶,莫可名狀者,非他人,即克祿蘇之老父也。相見后,問別后狀況,故人代謝,良朋星散,感嘅之心,不釋于懷矣。同②。


在最后一次連載中,《民呼日報》的插圖畫家也特地補充描繪了上述場景,“依榻觀書”的老父與闊別多年的魯濱遜終于團聚,充滿溫情的畫面令人動容。在湯紅紱的譯作中,魯濱遜遠航探險得到父母、社會、國家的許可、認同和褒獎,彰顯了英國國民勇于冒險的民族特性。因此,國家以之為國民的榜樣,大力宣揚,其流風余韻,遍布各國。譯本認為,冒險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政府、社會、家庭都應鼓勵冒險。魯濱遜離家,最終得到了父母許可,未能在家奉養父母,乃是履行國民義務的需要,而且富有孝心,最終父子團圓,可以彌補之前不能盡孝的遺憾。本節以崔文東先生的《家與國的抉擇:晚清RobinsonCrusoe諸譯本中的倫理困境》(翻譯史研究,2011年,第6期,第202—222頁)論述為參考。

從以上的論述可以發現,身處社會巨變之中的湯紅紱心系家國,力圖通過自己的翻譯作品為中國社會的進步提供正面的能量,因此,在翻譯該作品時因應時事,選擇了靈活、大膽的處理方式,滿足了讀者的期待,實現了翻譯的價值。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奎屯市| 朝阳市| 喀喇沁旗| 章丘市| 都昌县| 宿松县| 富川| 宁安市| 满洲里市| 桑日县| 新邵县| 禹城市| 吉木乃县| 临夏县| 安徽省| 墨竹工卡县| 岳阳市| 灵丘县| 崇左市| 天水市| 中方县| 天祝| 天柱县| 武强县| 文登市| 红河县| 建平县| 红安县| 渭源县| 泊头市| 台前县| 浦县| 牟定县| 房山区| 屏东市| 延川县| 光山县| 班玛县| 罗平县| 香格里拉县| 渭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