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篇 德國企業文化

導讀

中德兩國經貿交流的歷史源遠流長。1752年8月,在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1712—1786)的全力支持下,埃姆登的王家普魯士亞洲貿易公司商船“普魯士國王”號在船長格來史克(Carl Gleitzke)的率領下抵達廣州,掀開了中德貿易的大幕。

1861年9月2日,清政府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崇綸與代表普魯士及德意志其他的22個邦的艾林波伯爵(Friedrich Albrecht Graf zu Eulenburg,1815—1881)簽訂了不平等條約——《中德通商條約》。條約內容主要包括普魯士及德意志其他各邦獲得最惠國待遇,允許在廣州、潮州、福州、寧波等我國20多處通商口岸購買房屋、租賃土地,等等。

1871年德國統一之后,德意志帝國迅速崛起為工業強國,開始步英、法等列強的后塵通過在中國投資,開設銀行、洋行,修建鐵路和礦山,掠奪與侵略中國。清政府則從德國軍火大王克虜伯公司(Krupp)采購各種武器與軍艦,并仿制槍械。成立于1865年的巴斯夫(BASF)公司也在20年后,即1885年開始在中國市場推銷染料。

德意志帝國很快成為中國第二進口大國,對華海運的船舶數量僅次于英國。一戰結束后,魏瑪共和國、納粹德國先后與中華民國政府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經貿與軍事合作,直到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發后,中華民國政府對德宣戰,中德經貿關系才隨之停頓。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民主德國)于1949年10月7日在蘇聯占領區成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很快建立了外交關系。20世紀50年代,中國主要與民主德國展開各種經貿合作,向民主德國購買技術與設備,并派遣留學生赴民主德國學習。但是由于20世紀50年代末期中蘇關系交惡,兩國政治關系趨冷,經貿交流在六七十年代一度停頓。

197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聯邦德國)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二戰之后由于聯邦德國在國內推行社會市場經濟政策,得到了美國馬歇爾計劃的支持,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創造了“經濟奇跡”,在70年代初發展成西方重要的經濟強國。中國與聯邦德國建交后,雙方的合作也由最初的經貿交流逐步發展到多層次、多領域的技術合作:1975年,杭州汽輪機廠與西門子公司簽訂了技術合作協議,購買西門子工業汽輪機制造技術許可;1981年,德國化妝品公司威娜(Wella)與天津第一日用化工廠合資建立天津麗明工貿化妝品公司;1985年,德國大眾與上海汽車工業總公司(上汽集團)建立了中德合資企業上海大眾(上汽大眾);1990年,西門子在中國建立了第一家生產型企業——北京國際交換系統有限公司。隨后,眾多德國企業相繼在我國尋找合作伙伴,建立了合資企業或生產基地,力圖以技術與資本的優勢進入中國市場。

1990年10月兩德統一之后,德國企業看到中國繼續推行改革開放政策存在的巨大商機,加大了對華投資的力度,投資方式也從單純的合資轉變為成立專門的投資公司、控股合資企業、獨立投資生產基地。幾乎所有名列《財富》世界500強的德國大型跨國集團,都紛紛在中國建立了相應的投資有限公司,全面負責在華投資等業務。西門子、大眾、博世不但擴大了投資規模與投資領域,而且在中國建立了研發中心,著力開發符合中國市場需求的產品。德國大型跨國集團對華直接投資產生的規模效應,同時也吸引了大批德國中小企業陸續前往中國投資建廠和開設辦事處。

從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大型國有企業開始在德國設立辦事處,建立分公司。隨著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逐步增強,對德國企業先進的管理模式與技術水平的認知逐步提高,越來越多的中資企業發現以德國為中心的歐盟市場巨大,前景廣闊。但是中國企業開拓德國等歐盟國家的市場,時常遭遇較高的技術準入門檻,因此投資與并購遇到經營困難的德國企業,是一條繞開技術壁壘,進入對方市場的捷徑。近年中國企業在德國的投資與并購案例逐漸增多,特別是2016年伊始中國企業對德國的投資呈井噴之勢,中國家用電器制造商美的集團以50億美元成功收購德國機器人專業公司庫卡集團,更引起了中德兩國政界和商業界的熱議。

中德兩國雙向投資從30多年前開始,由涓涓細流形成了當今空前浩大的規模,中德經濟的高度互補性,更加提升了雙向投資的力度與規模。截至2014年年底,共有8200多家德國企業落戶中國,2000多家中資企業在德國開設了分公司、辦事處,成為不少德國公司的實際控股方,中德雙向投資的規模與數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2014年10月中德兩國政府簽訂的《中德合作行動綱要》涉及110個合作領域,為提升中德全方位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注入了全新的動力。《綱要》第二十九條明確指出:“繼續鼓勵和支持雙向投資,為雙向投資創造公平、透明、積極、友善的政策和公共環境。”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政府.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共塑創新[EB/OL].(2014-10-11)[2016-08-13].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10/11/c_1112772707.htm.

2015年3月17日,德國作為意向創始成員國申請加入中國發起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之后另外兩個德語國家瑞士(3月20日)和奧地利(3月27日)也分別申請加入。2015年3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共同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在這張“一帶一路”的路線圖上,德國、瑞士、奧地利等都是其中重要的節點國家。

2015年5月,由百余名院士起草的《中國制造2025》正式發布。這份為中國制造業未來十年設計的頂層規劃與路線圖,通過努力實現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的三大轉變,推動中國到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制造業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2013年德國公布的《工業4.0戰略實施建議書》為德國工業未來的發展設計了路線圖。《中國制造2025》采用“1+X”的規劃體系,在現有規劃之外,還將瞄準新一輪科技革命制定的措施,專門制定類似于“德國工業4.0”的規劃。

以上這些愿景與規劃已逐漸發展成為中德兩國企業密切合作與雙向投資的強大驅動力,因此繼續加強與深化中國企業與德國和其他歐洲國家企業的全面合作,不僅在國家的宏觀戰略上已經清晰可見,而且在實際操作層面也正在穩步推進。

在這種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面前,德國企業看重的是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背后的廣闊市場和無盡商機,因此繼續穩健地擴大與加強在華投資,尤其是服務領域的投資,全面實行本土化戰略,在中國建立研發中心,開發適合中國市場的產品,在各個行業的細分領域深耕中國市場是德國企業在華投資的戰略選擇;中國企業則更渴望在21世紀快速提升自己的技術與管理水平,在“走出去”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的支持下,欲借助資本運作的優勢,投資與并購運營出現困難的德國企業,全力借助德國制造業強勁的創新潛力與發展后勁,充分利用德國的人力資源,盡快拉近與世界先進技術和國際市場的差距。所以完全可以預期,兩國企業的雙向投資與密切合作必將會在過去數十年的豐碩成果上得到更全面的發展與提高。而在上述合作的大背景下,深入研究德國企業文化,探究企業文化對企業發展的深刻影響,意義更為深遠。本篇共分五章。

第一章:概述德國企業及其企業文化的特征。

第二、三章:選取28家《財富》世界500強的德國企業以及德意志交易所集團的30家DAX藍籌股企業、6家德國大型跨國企業、10家最有創新潛力的德國中小型企業,對這些企業的規模、擁有的品牌、技術創新能力,在華投資的領域、成果、遭遇的困境給出客觀、真實的述評,并著力提煉這些德國企業的企業文化的特征與內涵。

第四章:特別關注德國海外最大的商會——“中國德國商會”(又稱“德國工商總會大中華區”,AHK)的職責及功能、服務于德國中小企業的海外物業中心——“德國中心”,以及德國中小企業協會等德國行業協會在華的業務開展情況。

第五章:專門介紹了分布在我國各地的德國工業園區及德國在華投資企業的企業文化特征。

本篇資料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东县| 应城市| 泰兴市| 贺州市| 东安县| 濮阳市| 东丰县| 温泉县| 浏阳市| 灵武市| 宜兰县| 荣昌县| 兖州市| 福建省| 平山县| 东安县| 六盘水市| 磐安县| 仁布县| 同江市| 科技| 睢宁县| 隆安县| 太原市| 扬中市| 遂溪县| 涪陵区| 武山县| 宁海县| 名山县| 乌苏市| 南投县| 崇文区| 江城| 宁都县| 阳东县| 清流县| 宁河县| 织金县| 额尔古纳市| 南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