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寧波草編文化
  • 馮盈之 余贈振
  • 4345字
  • 2020-02-21 18:23:39

第二節 寧波草編發展的生態環境

寧波草編業的發展,既離不開社會環境所提供的歷史機遇,更離不開寧波人的勤勞與智慧。寧波文化所孕育、催生的優良品質,體現在寧波人不斷擺脫舊思想、樹立新思想,不斷以自己特有的思維方式和思想觀念積極主動地豐富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寧波草編業的發展既有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又有獨具特色的人文生態環境。

一、寧波草編發展的自然環境

1.優越的地理位置

寧波地處我國大陸海岸線中段、長江三角洲南翼。由于優越的地理位置,寧波自古以來便是我國最著名的海港之一。寧波港扼南北水路要沖,唐代,寧波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與揚州、廣州并稱為中國三大對外貿易港口。北宋時,朝廷在寧波設市舶司,寧波為對外貿易港口之一,也是“海上瓷器之路”的起點。明末清初屢行海禁,寧波港口中衰。鴉片戰爭后,寧波被辟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

“1842年11月12日,英國首先在寧波的江北岸建立領事館,委任領事及翻譯各一名。次年,法國也援例設館,其領事由天主教寧波主教兼任。其余西歐各國在寧波的通商事務,大多委托英國領事館代辦。”顧紅亮,徐怡.雙峰并峙的浙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26.

1844年1月1日,寧波港以“條約口岸”正式開埠,英、法、美、德、俄等國相繼在寧波設領事署或置領事。開埠使寧波從封閉走向開放,吸引了大量的國外資本,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管理理念,溝通了寧波與全國各地及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促進了寧波近現代化。

開埠后,寧波的草帽業發展很快,草帽出口總體呈上升趨勢(見表2-1)轉引自:王瑞成,孔偉.寧波城市史[M].寧波:寧波出版社,2010:216.

表2-1 寧波草帽部分年份出口情況

寧波港是中國貨物吞吐量第一大港口,寧波港的重要性不僅在于它的海洋資源優勢,更在于它可以溯運河而上,順水路直達黃河流域及北京,這個優勢使寧波港的腹地相當廣闊。

1850年的寧波三江口

城東臨江,是寧波三江交匯之處,地理位置便利,所以寧波的航運業主要集中在寧波三江交集之地。東門口成為浙東地區的物資集散地。在上海港未開發之前,寧波是中國東南地區的物資集散中心,其地位相當于現在的上海。東門口是“萬里之船,五方之賈云集”之地。清代徐兆昺在《四明談助》中這樣描繪三江口甬江碼頭盛況:“凡番舶商舟停泊,俱在來遠亭至三江口一帶,帆檣矗豎,檣端各立風鳥,青紅相間,有時夜燃檣燈。每遇閩廣船初到或初開,鄰舟各鳴鉦迎送。番貨海錯,俱聚于此。”寧波市區最繁華的商業街多集中于此。

“上海開埠以后,因為各種因素的交合互動,逐漸成為全國貿易、金融、工業的中心。商業貿易的發展所帶來的各種盈利與就業的機會吸引了各地移民遷往上海,租界因具有相對獨立的政治地位和安全的社會環境,也成為難民理想的避難所;再則,由于上海具備遠比寧波優越的創業環境,于是寧波各色人等,尤其是商人,紛紛前往上海開辟新市場。”李瑊.上海的寧波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30.

滬甬航線的開辟更是加快了上海與寧波的互動。據寧波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寧波港務局合編的《寧波文史資料(第9輯):寧波港史資料專輯》記載,19世紀60年代,美商旗昌輪船公司在滬甬間開辟了第一條航線,英商太古輪船公司、輪船招商局等陸續致力于滬甬航線;到1913年,全年進出寧波港的輪船共計1589艘次。

2.適宜的氣候條件

寧波地處寧紹平原,緯度適中,氣候溫和濕潤,南宋大詩人陸游曾寫《明州》詩曰:

豐年滿路笑歌聲,蠶麥俱收谷價平。

村步有船銜尾泊,江橋無柱架空橫。

海東估客初登岸,云北山僧遠入城。

風物可人吾欲住,擔頭莼菜正堪烹。

另一首《游鄞》詩寫道:

晚雨初收旋作晴,買舟訪舊海邊城。

高帆斜掛夕陽色,急櫓不聞人語聲。

掠水翻翻沙鷺過,供廚片片雪鱗明。

山川不與人俱老,更幾東來了此生?

《游鄞》寫的是詩人乘坐小船,沿水路疾馳而過的情景,當時明州年豐、物早、民樂的景象躍然紙上,突出了明州江南水鄉的特點以及寧靜祥和的環境。

席草又名蘭草、燈芯草,為多年生草本植物,是編織涼席、草帽等物的原料。席草多生長在濕地環境,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燈芯草植于江南澤地,野生甚多。”《鄞縣通志》記載:“其莖圓長,莖內有髓,白如絮,善吸液體,多彈性,織席能藏絲不露。”

寧波地處亞熱帶,雨量充沛,又處長江入東海口,海岸線縱長,是咸水、淡水交匯的地方。優越的地理條件為席草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鄞縣一帶氣候土壤適宜席草生長,所產席草色澤青白而帶綠,粗細均勻而挺直,草壁薄而堅韌,草芯豐滿而有彈性,拉力強而不易斷。”譚紅麗,戰國棟.草編[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165.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浙江省鄞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9年編《鄞縣文史資料》(第3輯),“盛產席草的鄞西平原,原為古代大片湖蕩沼澤地演變而成的良田,土壤肥沃,排灌方便,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當五六月份,席草生長的盛期,平均氣溫為19~24℃。又正值梅季,晴雨相間,溫涼適度,有利于席草穩生穩長。因而,當地所產的席草,色澤清白帶綠,粗細均勻挺直,莖皮薄而堅韌,草芯飽滿而富有彈性,拉力強而不易發脆,為編織草席提供了優質的原料”。周冠明在《寧席起源年代試探》一文中指出:“鄞縣西鄉在唐、宋之際,尚有面積廣闊的廣德湖和小江湖,非常適宜于藺草的生長。雖然兩湖于北宋晚期被淤塞和填沒,但藺草卻一直流傳下來,成為當地主要的經濟作物。”周冠明.寧席起源年代試探[J].浙東文化,1999(1).

古林鎮“一河兩街”至今保留完好

(余贈振攝)

明州知州曾鞏以《廣德湖記》記其盛:鄞縣“西七鄉之田,水注之者,則此湖也。舟之通越者,皆由此湖”。廣德湖北通姚江,統灌溉之利,領舟楫之便,其地位之重要可見一斑。

唐代賀知章在《廣德秋泛賦》中盛贊曰:“澤國秋晴,天高水平,遙山晚翠,極浦寒清……”

宋代杜模《秋過廣德湖》一詩則盡顯湖畔田園風光:“一望湖皋滿月秋,西風吹雨稻花收。憑誰訴與均田使,澤國來年是沃疇。”

廣德湖湖域涉及今橫街、古林、集士港、高橋四個鄉鎮。據《四明談助》記載,“廣德湖址,自望春橋西南悉是。……其東,自東港口抵望春橋,西自西港口抵林村,南自南港口抵清墊蔣山湖后,其北則自北港口出至高橋之南”,“望春橋南舊湖堤,人稱‘夾塘’。……舊有朱氏別墅,桃源水由此抵西塘河”。古林鎮的五港交匯處,有碶閘橋的遺跡;集士港鎮與高橋鎮相接的清墊自然村,也有夾塘遺址,因此不難想象當年廣德湖的煙波浩渺。

廣德湖泥涂地特別適合藺草生長。據中共浙江省委辦公室1979年編《浙江特產調查(第1輯)》,“從白岳到古林一帶,古代因湖蕩淤積而演變為良田,土壤肥沃,加上氣溫、雨量適宜,有利于席草生長”;“近十幾年來,全國各地從鄞縣引種五萬五千畝草苗,大部分因自然環境差異,變得草粗、梗硬、色黃、腦不尖,不斷退化或被淘汰,只有上海、安徽、江西略好一些,但與鄞縣席草相比,質量還差很遠”。

二、寧波草編發展的人文生態環境

人文生態環境即人文環境或文化環境。寧波草編的起源與發展除了與它所在地域的自然環境有很大的關系外,還與寧波的人文生態環境密切相關。寧波當地的社會經濟、民風民俗等不同因素的相互作用推動了草編文化的發展。

1.政治經濟因素

草編業尤其是草帽業發展的鼎盛時期是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而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發展的兩大歷史任務主要是: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的富強、民主和文明。草編手工業的發展正好順應了這一政治發展的主題。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世界資本主義陷入嚴重的發展危機,而在此期間,中國手工業的發展是最為迅速的。據統計資料顯示,當時全部手工業的生產在整個工業中所占的比重高達72%。在城市以外的廣大農村,作為農民副業之一的家庭手工業尤其普遍。據中央農業實驗所調查統計,1935年浙江省編織草制品的農戶占農戶總數的2.9%,與全國各省平均數相比,高出1.7%。潘書群.關于慈溪草帽業與農村婦女“自就業”的調查報告[EB/OL]. [2016-02-01].http://www.doc88.com/p-388777718085.html.

2.傳統文化因素

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寧波形成了豐富而獨特的地方文化。浙東學術文化、儒商文化、宗教文化、海洋文化等,構成了內容豐富又極具個性的寧波地域文化。在豐富多彩的寧波歷史文化中,浙東學術文化無疑是其核心,而海上絲綢之路的開拓則是其主線。這就使寧波文化有了勇于闖蕩、善于學習、靈活變通、腳踏實地、重信重義等特質。這些特質,在寧波民諺中原汁原味地反映出來。

(1)重手藝

人多地少的地理環境,使得寧波奉化江兩岸居民自古便在農閑時間以副業補貼家用。

廣大農民在務農的同時,往往要學會一兩套拿手工藝,堅持農忙務農、農閑從藝,亦農亦工,艱苦度日,所謂“一分好地產一斗,一分手藝供十口”“家有黃金千兩,勿如薄技在身”。人們特別強調“傳子千金,勿如傳子一藝”“勿同人家比高低,要同人家比手藝”。

(2)重經商

寧波獨具重商、惠商的傳統,商貿活動發展較早。唐代,寧波已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主要港口之一。至明代,由于海禁政策的影響,寧波對外貿易曾一度中衰,但到清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海禁松弛,嗅覺敏銳的寧波商人不失時機,“踴躍爭奮”,可去之處,無所不至。

民國《鄞縣通志·文獻志·禮俗》載:“本邑為通商大埠,習與性成,兼之生計日絀,故高小畢業者,父兄即命之學賈。而肄業中學者,其志亦在通曉英、算為異日得商界優越之位置,往往有畢業中學不逾時即改為商。即大學畢業或自歐美留學而歸者,一遇有商業高等地位,亦盡棄其學而為之。故入仕途者既屬寥寥,即愿擁皋皮而終身為教師者,十之中亦不過三四。”

舊時寧波人路遇熟人常問:“在啥地方發財?”外出經商有成就,謂之“出山”,反之則謂“嘸出山”方言,意為“沒出息”。。所謂“無寧不成市”“無寧不成碼”“無寧不成埠”;“做官難斷杭州路,生意難斷寧波路”;“女兒不斷娘家路,生意不斷寧波路”……

在寧波城內有許多以商業市肆得名的地名,如藥行街、大來街、天吉巷、天德巷、樹巷、紗帽巷、懷安巷、元吉巷、鵝場路、博文巷、寶興巷、生泰巷、帽店巷、鼓店巷等。這些都是很鮮明的商業活動記錄。比如帽店巷,南起中山東路,北至巷底,長50米,寬2米,混凝土路面。《鄞縣通志》載:“帽店巷,舊名太和帽店同。”民國初年,巷內設有太和帽店,故名。

寧波城內另有一橋稱作“賣席橋”。《鄞縣通志》載:“百丈路,舊名百丈街、米行街、賣飯橋、賣席橋。”賣席橋的位置即在現百丈路與彩虹北路交界處。

20世紀90年代初改建前的百丈路

出生于1942年的寧波籍畫家盛元富曾說:“1970年,我曾在當時的《寧波大眾報》任美術編輯,為采訪我幾乎跑遍了寧波的鄉鎮村落,同時還寫生、畫速寫,許多稿子至今還存放在我家的大櫥柜里。”關于百丈路上的賣席橋——一座快被寧波人尤其是年輕一輩的寧波人忘得一干二凈的古橋,他說:“當年賣席橋可是個非常熱鬧的地方,一些賣草席的商販集中在那兒做買賣,橋名也由此而來。”呂輝.盛元富:真想再看看寧波的賣席橋 [EB/OL].(2004-05-21)[2016-02-01].http://www.cnnb.com.cn/gb/node2/newspaper/nbwb/2004/5/node26423/node26436/userobject7ai820579.html.

(3)重勤勞

田少人眾的生產條件,使寧波人民養成了勤勞節儉的優良品性。“夫勤嘸荒地,婦勤嘸破衣”——寧波人在心里認準了一個理:只有勤奮勞動,才能收獲財富;勤勞是不竭的財源,“勤是財外財,用掉還會來”。民國《鄞縣通志·文獻志·禮俗》記載:“清初,人民猶勤于身、儉于家。”

寧波當地諺語有云:“三早抵一工,月亮當燈籠”;“只怕不勤,不怕不精”;“一勤生百巧”……

以上種種因素構成了寧波草編業發展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生態環境基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军事| 桂林市| 长寿区| 堆龙德庆县| 兴文县| 佛教| 和平区| 无极县| 客服| 西乌珠穆沁旗| 大石桥市| 邮箱| 南乐县| 屏东市| 永登县| 叙永县| 濮阳市| 怀来县| 辛集市| 延安市| 兴隆县| 永定县| 卢湾区| 大新县| 金华市| 霸州市| 兖州市| 浑源县| 宁陵县| 贡山| 嘉荫县| 项城市| 湛江市| 衡阳市| 富顺县| 麻栗坡县| 朔州市| 全椒县| 凤凰县| 钟山县| 麻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