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寧波草編的民間文化記憶
在長期的草編生產勞動中,寧波人創造了許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歌謠、諺語,這些歌謠和諺語樸素自然,內容生動,形式多樣。同時,還有一些習俗,寄托了寧波人的樸素心愿,也突出了草編在寧波人生活中的作用。
一、與草編相關的歌謠、諺語
1.鄞西一帶的歌謠、諺語
鄞西作為草席的產地,流傳著很多有關草席編織的歌謠及諺語,其中以反映生活、生產狀態的為多。
(1)《“十字”歌》
一字寫來像枚針,西鄉做席頂有名,十天三市黃古林,花席雙草還有白麻筋,賣掉鈔票還好養小人。
二字寫來下劃長,做席生活辛苦猛,日里做,搓邊生,夜里席筋打兩棚。
三字寫來三劃清,阿姆妯娌加阿嬸,一日起碼做兩頂,有空還好抱小人。
四字寫來四角方,做涼帽生活真清爽,右腳擱在左腳上,還可嘻嘻哈哈聊天講。
五字寫來像大肚,做席實在太辛苦,霉時季節席爛腐,火缸灶頭會用完,還是涼帽暫度度。
六字寫來好比天,涼帽價鈿會介賤,頭頸貼子外塞邊,賣掉鈔票不夠買買醬油鹽,還是做席來爽氣。
七字彎彎像秤鉤,上手下手席機頭,三翻矮凳加榔頭,拔草浸草刨麻頭,席草本鈿還要來找湊。
八字寫來兩潑開,還是再做涼帽來,夏天秋天有人戴,冬天草帽看都沒人看,總是做席心最安。
九字寫來像鳥飛,背上席子趕市日,鴨蛋橋頭挨來又挨起,到底哪一戶人家可賣好價鈿。
十字個個都唱齊,阿拉西鄉勿出“西”,一生做人苦到底,做別樣生活心可死,還是做席度生機。
這首《“十字”歌》反映了西鄉婦女草席、草帽編織的忙碌情狀。
(2)“東鄉一株菜,西鄉一根草”;“梅園石子,黃古林席子,姜山草子,咸祥大嵩蟶子”。
這兩句歌謠道出了鄞州各地的特產,以及藺草產業在鄞西地區的地位和重要性。“一株菜”說的是東鄉的咸菜,“梅園石子”說的是鄞江鎮的梅園山、錫山一帶的梅園石,“姜山草子”說的是姜山盛產草種,“咸祥大嵩蟶子”說的是咸祥、大嵩盛產蟶子(一種軟體動物,貝殼長方形,淡褐色,適宜生長于海水鹽度低的河口附近和內灣軟泥海涂中)。
(3)“水稻是米缸,席草是錢莊。”
黃古林草席曾在當地農民經濟收入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不僅說明了編織資源的豐厚和編織業的普及,更道出了人們對編織技藝的感激之情。發展到今天,編織不再只是鄞西人民的一種謀生手段,更是傳統工藝和文化的一種象征。
(4)“一天三餐老酒飯,下飯不缺魚肉蛋,還加上(午)下(午)點心長面忽忽(煮)蛋,工鈿進賬勿用談。”
種席草,草農在“種”字上較為講究,所以種席草要請有經驗的老農——種席草師傅。席鄉的種席草師傅是搶手的“香餑餑”,而且待遇從優,請他種席草需預約。上述酒菜,就是給種草師傅的好待遇。吃長面,是草農希望來年長席草;蛋是圓滾滾的,草農希望明年草席賣個好價錢,銅鈿滾滾來。
(5)“冬天勿燥(擱田),春天勿爆(分蘗,指分枝)。”
席草苗種下,接下來草農要精心管理,要勤灌淺溉,泥不見天。耘一至兩遍,補缺株苗、扶苗,到了立冬開始排水擱田。此句農諺說的就是,擱過田的席草分蘗棵株大,而且更加挺拔。
(6)“凍枯樟樹腦,冰不死水中草。”
席草抗寒能力較強,在-7℃氣溫下,地上莖稍有凍萎,但下部生長完好。
(7)“熱黃梅好稻,冷黃梅長草。”
梅季氣候與產量關系極大,最好陰雨涼濕,如果過于晴熱,則不利于幼莖的迅速生長,所以有此農諺。
(8)“棵腳大小看過年,生性(粗細)好壞看夏前,產量高低定梅季,產值多少還看收割天。”
草席收獲前后,若天氣晴熱,可使莖適度硬化,促進成熟,這對收曬席草的質量、色澤及經濟價值影響較大。
(9)“小暑割草(席草),大暑割稻(早稻)。”
收割的席草的季節特點:以小暑為界,小暑前收割的席草軟、輕,小暑后的席草硬、重。長得好的席草從草腦(尖)綠到根部,粗細均勻挺拔。小暑時節,正是收割席草的最佳時節。
小暑臨近,草農把席草鐮刀磨得锃亮準備收割席草。半圓形的席草鐮刀,由當地打鐵鋪定打。長得好的席草,從草腦(尖)綠到根部,粗細調勻挺拔,這是最好的席草,俗稱“洋花席”。草農看好天氣,在傍晚開鐮割席草,翌日一早,用田莊船(即農船,以前沒有拖拉機)把水席草(鮮草)裝運到鄞江橋沙灘曬,這樣的曬法,叫“曬灘草”。驕陽似火,沙灘熱度如火烤,席草曬得滾燙,而且顏色翠綠,被草農譽為“翠鳥草”。草農雖然揮汗如雨,可是“翠鳥草”到手,喜上眉梢。
(10)“萬家做席,百家賣席。”
這句話體現了古林席業的興盛繁榮。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古林,大小席行星羅棋布,有“四大家”“八小家”之稱,每家大席行的草席年平均貿易量都在十萬條以上。那時的五港橋畔“席行跟”,是席市交易的中心市場,每逢農歷初三、初七、初十的集市日,上百條席船聚集在五港橋畔收席,售席農民則肩背草席不斷涌向“席行跟”,于是五港橋畔人頭攢動,吆喝聲、討價還價聲不絕于耳。
“席市除了成品——草席的交易外,還有席的原料——席草的交易,古林有兩個草行:東行和西行。東行在古林南街,就是從俞家墻門開始到河灘頭;西行則是從施十房門口起到狹江橋頭為止。每逢農歷初三、七、十,賣席的農戶賣完了席就會到兩行中購買草。同時,還有席之又一原料——麻的交易,麻有兩種:苧麻和綠麻,分別用來做洋花席和普通席。苧麻是從新昌嵊縣進來,綠麻是從潮汕一帶進來的,每逢農歷初三、七、十,賣席的農戶賣完了席就會到黃古林廟里前來購買。人們在席市中各取所需,公平交易。”

古時五港橋席市場地
(《中國文化報》,2015年6月5日)
(11)“席背一摜,下飯一籃。”
“席背”,背著的草席;“一摜”,一扔,瀟灑狀;“下飯”,小菜;“一籃”,滿滿的一籃子。種植藺草與編織草席,在古林人的生活中,就是衣食之源,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傍身之技,古林人為之自豪。
(12)“要騙騙別,莫騙黃古林賣席。”
說的是古林人對席子了解深入,無論男女老少,都達到了專家的水準。要向古林人推銷席子,無論賣家吆喝得如何天花亂墜,古林人看一眼就知道席子好壞。
(13)“十天三市黃古林,花席雙草白麻筋。”
黃古林,今海曙區古林鎮,舊稱“黃公林”,傳“商山四皓”之一的大理夏黃公曾隱居于此,有廟。古林為寧波草席的主要產地,早時其地有廣德湖,多生藺草,可編席,唐代已成批出產。其地農歷初三、初七、初十的集市,也是草市和席市。“花席”,幅面不大,以草為經線,一草到底,一正一反穿編,因草頭青尾白,正反交織后有自然花紋;“雙草”,大幅席,兩草正反合一經,其席兩邊白中間青;“白麻筋”,席中精品,草席多以黃麻筋作緯線編織,精品席以白麻筋作緯線,此麻紡成筋線比黃麻細,且色白,編出的席也平滑。
(14)“十日三市鬧猛多,鴨蛋橋頭挨過,席子賣掉現鈔過,買魚買肉回家駝(拿),有囡要放(嫁)黃古林,放在寧波差不多,年老頂好囡屋里,市集如過小生日。”
古林鎮以席興市,以市興街。從“五港橋”的東橋坡至“鴨蛋橋”是清代及民國時期非常熱鬧的草席交易市場——“席行跟”,每逢集市日,方圓幾十里的席農半夜雞叫出門,肩背席子,手提燈籠,繞著彎彎曲曲、高低不平的羊腸小道,匆匆趕赴集市,集市早已人群簇擁,人聲鼎沸。席市船來人往,對這個繁榮景象,有楹聯寫道:“椽影倒映三面水,人聲遙接五更雞。”

古林鎮五港橋
(余贈振攝)
(15)“日里席機頭,夜里活猻頭。”“日坐席機頭,夜守‘猢猻頭’,‘怨家’坐對頭,一年忙到頭。”
以上兩句表現的是織席婦女編席紡麻日夜勞作。“席機”,織草席的繃架;“席機頭”,席機邊上。編席子的原料除了席草,主料還有麻筋,做經線起支撐作用。一條3千克重的席子,要用到四五兩的麻,麻越多,席子越結實。“活猻頭”“猢猻頭”,指紡麻車,即紡席筋車,因制作簡陋,紡起來會晃動,極像猴頭。

織草席的繃架——席機
這兩句又反映了古林草席的獨特編織法:編織必須以兩人為一組,大多是夫妻協同,配合操作。一人坐在席機的正面進行壓筘,另一人坐在席機側面叉草,叉草人將草往“替臂”的口子上一掭,穿入“席筋”中間,將草送入筋內后馬上將“替臂”拉回,壓筘人立即把“筘”壓下,同時得把伸露在席筋處的草根拗進。
(16)“有囡不嫁做席堂。”
鄞州方橋鎮一帶有20余個村莊以前被稱為“做席堂”,意即做席專業村。各村幾乎戶戶置席機、人人會做席。

手工席傳承接班人陳仁菊展示手工打筋的工藝
(人民網,2014年9月9日,翁奇羽攝)
做席是一戶家庭的長年活,女人是做席的主力軍。農家的女孩,五六歲就開始學做席,或者編草帽、扇子。艱難的生活使她們過早地品嘗了生活的艱辛。“嫁與做席堂,一生做席忙”,一般女子是不愿意嫁到“做席堂”的。
(17)“若要富,藺草田里下功夫,男娶女嫁建新房,全靠藺草幫大忙。”
20世紀80年代,大批織機引入,藺草席外銷暢通,種草效益好,鄞州一帶老百姓把藺草當作“搖錢草”。
(18)“一年席草,二年大稻。”
草席是席鄉人的生活盼頭。藺草的種植使大量的冬閑田披上綠裝,極大地改善了生態環境,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藺草茬晚稻產量比早稻茬晚稻增收2成以上,農戶收益更大。
(19)“種席草、織席子、賣滑子,造房子、娶娘子、買車子,有折子。”
這是古林一帶的諺語,這里的席草包括藺草和本地席草,藺草是鄞西草農的“致富草”。
20世紀60年代,物資短缺,古林草席尤為珍貴。據說,只要帶一張草席販到上海,賺頭比一張輪船票還多。因此當時乘上海輪船的旅客,幾乎“人手一席”。
2.長河一帶的歌謠、諺語
下面的歌謠、諺語主要反映了長河一帶的草編生活、生產情況。
(1)“姚北三件寶,棉花、白鹽、草涼帽。”
棉花是衣裳的原料,白鹽是飲食必不可少的調味品,能與棉花與白鹽相媲美,足見草涼帽在姚北老百姓心中的地位。
(2)“十里長街無閑女,家家盡是織帽人。”
金絲草帽編織給家庭帶來了可觀的收入,成為長河一帶各戶人家的主業。農村婦女干完活,帶完孩子,便點上油燈,坐在床頭編織草帽,以貼補家用。家家戶戶都在編織。
長河一帶,下至七八歲兒童,上至五六十歲婦女,競相學織草帽,人數增至萬人以上。1925—1936年,長河金絲草帽連續12年每年外銷達80萬頂,形成了一個金絲草帽生產的“黃金時代”,出現“十里長街無閑女,家家盡是織帽人”的盛況。
(3)“鄉村無閑女,個個織帽忙。”“姚北鄉多巷,戶戶編帽忙。”
20世紀20年代是余姚、慈溪一帶草編生產最鼎盛的時期,以婦女為主力軍。整個余姚,最多時有1萬多名婦女參與編織,200余家草帽行,年產草帽210萬頂,應了那句“鄉村無閑女,個個織帽忙”。一大早,全村的婦女都排隊等候在草帽行前,領取草編原料。鄉間小道,隨處可聞淡淡的席草清香。婦女們或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或盤腿坐在床頭,十指上下撥動著干草,嫻熟而流暢。連家里的小男孩也在耳濡目染下,學會了編織。寧波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陳利權先生是慈溪長河人,筆者于2015年10月18日對他進行了訪談,說到編草帽,他說:“當然會編,在這種氛圍下,看也看會了”。

2014年9月17日下午,慈溪市第八屆職工技能運動會暨長河鎮“藍天杯”草帽編織技能比賽舉行,有男選手參加
(慈溪女性網,2014年9月19日)
(4)“彎里曲塘無閑女,村村都是編帽人。南巡乾隆見此情,涼帽當作大紅頂。”(《涼帽謠》)
《余姚六倉志》載:“草帽俗名涼帽,女工所制,曲塘、廟后橋、潮塘、長和市皆有涼帽行專營是業,近以長和出品為盛,土涼帽行銷于嵊、甬、紹等處。”傳說亁隆鐘愛蘆城、曲塘的“天和”涼帽,并以此確立清代“大紅頂”官帽樣式。當時蘆城祥房六姓中考中舉人與進士者不少,總把外地先進工藝品帶回家,也把本地的先進工藝品傳至異鄉,進貢皇帝,故有民謠傳今。
(5)“十里長河無閑女,村村都是編帽人。巴拿馬展獎金鼎,英皇愛作皇冠頂。”
民國四年(1915年),長河土產草帽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展出,獲三等獎;寧波出口的金絲草帽,深受西方上流社會女士青睞,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夫人、英國伊麗莎白女王喜戴長河金絲草帽。在一些國家和地區,舉行婚禮時,新娘定要戴一頂余姚長河金絲草帽,以顯高貴華美。
(6)“十里長街草編忙,家家婦女手靈巧。南洋絲草變金帽,遠銷歐美興鄉寶。”(《帽鄉謠》)
金絲草帽是用金絲草編成的夏令涼帽,色澤淡黃,光潤雅致,細軟而有彈性。這種金絲草產于菲律賓。金絲草帽為浙江省重點出口工藝品,名揚中外。
(7)“長河女子手藝高,巧手織出好草帽。”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長河婦女編帽技術愈發精湛,又創新出“雙錢”“回龍”“亮窗”等花式。

金絲草帽
(黃古林草編博物館藏品)
(8)“塘街帽女涌如潮,汽油燈光照碧霄,草編釀成春長處,還疑今夕是元宵。”(《帽鄉小上海》)“長河草帽貿易名,古橋徹夜有人行。”
“金絲草帽業的發展,帶動了各行各業,使小小的長河市呈現一派經濟繁榮的景象,人稱‘小上海’。一條長街自方東至墊橋,百貨雜陳,各業興旺……夜晚長街處處汽燈照亮,如同白晝,人來人往,熱鬧非凡。由于洋行、商行、販子大發‘草帽財’,致使長河市出現四多:開商店經商的多,造新樓房的多,買土地的多,抽鴉片的多。”
(9)“做人要做姚北人,娶媳要娶長河人。”“人間繁華在錢塘,世上草帽數潮塘。”“塘長河養育了十里街,十里街養育了帽鄉人。”“十里長街三碼頭,塘長村多河行舟,若非外頭能容哉,草帽堆山可斷流。”(《帽鄉謠》)
20世紀七八十年代,長河年編織草帽71.2萬頂,重振帽鄉雄風。當時長河流傳的“做人要做姚北人,娶媳要娶長河人”等諺語、歌謠,影響長河并波及全市,表達了長河人民的自豪與驕傲。
二、與草編相關的民俗
1. “望夏”
余姚有一個習俗,女兒出嫁后的第一個夏天,一般是端午節前幾天,父母要去女兒、女婿家看望,稱為“望夏”。
“望夏”的禮品,是一路挑過去的,多是一些夏令避暑用品。除了蚊帳、草席外,必不可少的就是麥稈扇,而且數量要達到數十把甚至上百把,女婿家的親友鄰舍都要分到。闊綽點的人家,整個村莊都分遍,此種傳統體現了長輩對小輩的關切和慈愛之心。
“望夏”只有一次,第二年起就不再送夏了。這樣的習俗以送麥稈扇來體現,可以看出余姚人對草編制品的摯愛。

余姚麥稈扇
(博雅特產網)
2. “傳袋”
寧波鄉間結婚習俗:花轎臨門,男家用三四個麻袋鋪在地上,讓新娘腳踩著麻袋走到拜堂的廳堂。麻袋又不是鋪到頭,得更番替換,即有人把新娘踩過的麻袋迅速傳遞到前面讓她繼續踩,直到走進拜堂的地方。后來轎子不用了,改走路,又改坐婚車,但是這種婚禮習俗仍然延續。這種習俗叫“傳袋”,“袋”與“代”諧音,取代代相傳、傳宗接代之意。光緒年編《鎮海縣志》就已收入“傳代”詞條。往上追溯,發現“傳袋”是一個古吳語詞。“傳袋”習俗相當古老,其形式古今略有差異;除了“傳袋”以外,還有“轉席”“傳席”“傳彩席”等不同說法。這種“傳袋”儀式有祝愿新人多子多孫、世代不絕、祝吉求子的寓意。
3. “轎內火熜,轎后席子”
寧波舊時婚俗中,較異習俗有三:其一,“哭上轎”。女兒上轎,母親哭送,哭詞多為祝頌、叮囑話,如:“囡啊囡,儂抬得去呵,轟轟響啊!儂獨自去呵,領一潮來啊! ”“儂敬重公婆敬重福,敬重丈夫有飯吃。”新娘動了感情含淚惜別。其二,“抱上轎”。新娘由兄長抱上轎,進轎坐定后,臀部不可隨便移動,寓意平安穩當。其三,“倒火熜灰”。新娘座下放一只焚著炭火、香料的火熜,花轎的后轎杠上擱系一條席子,俗稱“轎內火熜,轎后席子”。起轎時,女方家放炮仗,并用茶葉、米粒撒轎頂。新娘兄弟隨轎行,謂之“送轎”。城區抬花轎要繞至千歲坊或三法卿(地名)等處,以討“千歲”“三發”彩頭。兄弟送至中途即回,且要包點火熜灰回來,并借火種點燃香或香煙,返家置于火缸,俗稱“倒火熜灰”,亦稱“接火種”。
新娘出轎子門時,鋪上后轎杠上的席子,“席”與“襲”同音,“席子”即“襲子”,強調的是結婚后要跟“一潮”來,寓意鮮明。
4. “安床”
結婚的婚房自然少不了婚床。寧波的傳統婚俗,迎親前一日,男方要“安床”。“安床”是洞房布置很重要的環節,通常安床儀式會在新人婚禮的前一天或者前幾天舉行。不僅要選擇良辰吉日,連安床的人選都非常嚴格,有著非常多的講究:由一位“全福”婦女,取24雙筷子系扎紅線,安放在新郎席子下,稱“安床”。所謂“全福”婦女,是指爹娘、公婆都健在的“全爹全娘全公全婆”之人。“全福”強調的是有福氣,所謂的有福氣,是指父母雙全、兄弟姐妹俱全、婚姻幸福、有兒有女等。這樣精挑細選出來的“全福”婦女能夠給新人帶來好運氣。“安床儀式是一種象征,24雙筷子暗示人丁興旺、親友絡繹”,祝福新人能夠婚姻幸福、感情和睦、早生貴子,寄托了美好的祝福。

黃古林公司開發的“新郎席”
(余贈振攝)
三、與草編相關的民間故事
1. “滑子”的故事
這個故事發生在南宋時期。據《佛祖統記》《寧波府志》記載,南宋朝廷建立以后,由于偏安臨安,根基薄弱,難以抵御強大的金兵,趙構便于建炎三年(1129年)放棄臨安,跨駐明州。因明州背靠大海,一旦受到金兵攻擊,便可揚帆出海。建炎四年(1130年)正月,金兵以更大規模進犯。大隊金兵渡錢塘,破紹興,占余姚,直逼明州。趙構聞報,大驚失色,隨即帶領后妃、侍從,登上戰船,直駛定海。當時,留守明州一帶的御營前營統制張俊,與副統制劉洪道守于城樓,率軍出擊,殺傷金兵無數,首戰大捷。金兵只得屯守余姚,請求大元帥完顏宗弼(又作兀術、斡出、晃斡出)增援。完顏宗弼聞報大怒,帶領大隊兵馬再犯明州。張俊見完顏宗弼來勢兇猛,準備于鄞州西鄉高橋一帶迎戰金兵。當時由隱士劉相如獻計:因為寧波草席光滑,如果疊以數層,人馬蹭之,必然傾跌。張俊立即召集當地百姓,動員百姓把家里草席鋪到過往大道。百姓一聽,都愿意保衛鄉土,紛紛把草席鋪于沿途路上。第二天,宋軍以大隊埋伏于高橋下,而以小隊在前路迎戰金兵。經過幾個回合,宋軍便循小路撤退,完顏宗弼以為可欺,揮動大隊人馬追殺過來。不料戰馬一踏上路上草席,便馬蹄打滑,人仰馬翻。后面的騎兵不知前邊情況,揚鞭催馬而來,也滑倒在地。此時,埋伏在橋下、田塍里的宋軍和義兵,一齊殺出,金兵節節敗退。

高橋
(余贈振攝)
清代著名學者萬斯同在《西竹枝詞》中寫道:
高宗航海駐鄞邦,曾把高橋作戰場,
卻恨元戎輕縱敵,復教兀術渡錢塘。
古時候,人們叫金兵為“韃子”,自從草席滑倒金兵,打了勝仗以后,寧波人就叫席子為“滑子”了。
2.黃古林草席行的故事
席草,古稱藺草,學名燈芯草,由蔓生于溪邊澤地山麓的野生草選育而成。唐代明州府廣德湖一帶即現今的寧波市西鄉,湖面湖草叢生,當地農民就地取材,家家戶戶利用湖草織席為生。鄞人是世界上利用和栽培藺草的先行者,積累了豐富的種草、用草經驗。唐鑒真東渡時,將寧波藺草傳入日本。
“黃古林”商標始創于唐開元元年(713年)。相傳此地有一后生姓黃名古林,不但席織得好,而且膽識過人,很會做生意,在當地很有名氣,人們尊稱他為“黃公”。黃古林用草席作帆率先獨自駕船遠渡東洋賣席,深受日本國人歡迎。他在一次赴日本途中,在海上遇到了風浪,木船觸礁,船底進水,船身慢慢下沉,在此危難之際,黃古林靈機一動,連忙用船上草席去堵,很快擋住了漏洞,安全到達日本,此舉震驚了日本客商,而國內外客商也紛紛向他下單要貨。為滿足客戶需求,黃古林開設了一家席行,以合理的價格向老百姓收購草席,品質由黃古林來定,收購的草席全部印上“黃古林”字樣,第一家“黃古林”草席行在明州府即今寧波市鄞州區誕生。
3. “賣席橋”的故事
賣席橋的名字來源于“八仙”之一的呂洞賓的故事:呂洞賓得道以后,云游四海。一日,他到了江東地界,看到沿路有很多燒火用的草,細長圓滑,呂洞賓便用手一點,讓細草自動聚集起來,成了席子。接著,他手提席子走過一座橋,看到藥店里有一個白衣少女,名叫白牡丹,便與她開玩笑,撮了一些藥,捧起一塊黃土,“點土成金”付給了白牡丹。白牡丹一看是假的,不甘示弱,也用手一點,將黃金變成了癩蛤蟆,向呂洞賓丟去,笑著說:“儂拿勿出銅鈿,就把這張席子留下吧。”從此以后,人們就將這座橋稱為“賣席橋”。
4.黃古林皮草行的故事
浙江鄞西廣德湖南岸一帶古稱黃古林。2000多年前,勤勞智慧的先民在此發現一種色澤通綠、內含白色纖維、韌性強的湖草,遂采草織席,織出來的席子硬朗、涼爽、耐用。自此當地農人利用廣德湖獨特的氣候條件和土壤條件,世代以種草織席為生。唐開元元年(713年)始,黃古林草席出口朝鮮、東南亞諸國,并為歷代帝王所喜愛,列為皇室貢品。
相傳清乾隆年間,鄞人黃福財攜子在松江府大馬路(今上海市南京路)開設了一家黃古林草席行。一日,同在大馬路開設皮莊的李翁六十壽誕,黃福財深知李翁家大業大,卻苦于無子嗣繼承,遂隨帶黃古林白麻筋草席一條向李翁道賀:“人祝李翁壽比南山,我更祝您喜得貴子。”席子與“喜子”諧音,李翁聞言大悅。次年,李翁果得一子,甚是歡喜,為感謝黃福財祝壽吉言,欲將閨中之女許配與黃家之子黃長根。黃福財聞言求之不得,滿口答應。若干年后,李翁自覺年事已高,小兒尚幼,便將家業傳給了黃長根。
聰明能干的黃長根將草席行與皮莊合并,更名為“黃古林皮草行”,春夏銷售黃古林草席、草帽、草扇、草墊,秋冬則經營東北皮、氈及蘇杭絲錦、棉被、棉布等。因貨品正宗、質地優良、品種齊全,黃古林皮草行一時成為社會名流、達官顯要、太太小姐們經常光顧之地,或采集禮品,或購買自用,一年四季生意興隆。到了嘉慶年間,黃古林皮草行已在全國設有70多家分號,聞名遐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