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文本解讀靠涵養,但也有方法

上海師范大學王榮生教授的一個觀點,引發了很多共鳴和回應。

他認為教材里的文章可以分為四類:定篇,例文,樣本,用件。

什么是“定篇”呢?“定篇”應該是一篇完整的、沒有經過任何刪改的經典作品。

這樣的經典作品要使學生徹底、清晰、明確地領會,當然需要老師幫助他們讀進去,讀出感覺。這里就涉及文本解讀的理念與方法。

作為“讀者”的文本解讀,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例如讀《去年的樹》,有的讀者聯系時代熱點認為這篇文章是呼吁保護環境的;有的讀者認為這篇文章是在呼喚誠信品質,因為文章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個不斷追問、不斷尋找,最終兌現自己諾言的“歌唱者”;還有讀者參閱了作者新美南吉的創作手記后認為這是一篇描寫友情甚至愛情的文章,寫的是一個跨越生死的愛戀故事,并且用里面的兩個人稱代詞“他”和“她”加以證明。這種種觀點,誰對誰錯?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又如讀梁實秋、林語堂的文字,有人真喜歡,認為他們是文采和文字天賦比較好;有人卻不屑一顧,他們認為一個作家在自己的國家危難之際,躲進小樓成一統,風花雪月,花鳥蟲魚,就是缺少責任的擔當,不夠男人。誰對誰錯?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關于作為“讀者”的文本解讀,管建剛寫過一篇文章,我贊賞文章里面的一個觀點:文本解讀時,每個人都會發出自己的聲音,這個聲音,不管是所謂“美”的,還是“丑”的;所謂“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所謂“正統”的,還是“偏頗”的。只要是你自己內心里“生”出來的,這個“生”的本身就是最好的收獲。

作為“讀者”的文本解讀,為什么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1.不一樣的“閱讀先見”。

因為每個人理解文本的起點是不一樣的,每個人理解文本的先見是不一樣的。解讀文本的“先見”,即一個人在生命歷程中積累的一切:包括理性、智性、悟性、個性、感情、直覺、下意識等。甚至有人說,“一切閱讀皆誤讀”。從這個意義上說,作為“讀者”的文本解讀主要是一種個人行為,因此感悟無論怎么“深入”,都不為過;觀點無論怎么“新奇”,都不為過;體驗無論怎么“多元”,都不為過。

2.走向“讀者崇拜”的讀解理論。

盡管“閱讀先見”早就是一種客觀存在,但放在百十年前,即使在西方,人們也認為閱讀理解是有對錯之分的,因為當時的讀解理論是以作者為中心的。中國古典文論中“以意逆志”、“知人論世”思想也可以劃入這類讀解方法。這類讀解理論發展到極端,就是千方百計揣摩作者的意圖,追求讀者之心和作者之心絲絲入扣、契合無間。誰的理解偏離了作者的創作意圖,誰就錯了。但是讀解理論發展得非常快。整理一下中西方現代文學批評史的脈絡,可以發現文學讀解理論經歷了三個明顯的階段,即由作者中心論發展到文本中心論,再到現在的讀者中心論。所謂“讀者中心”,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可以讀出自己的觀點。文本讀解理論的發展跟人類社會制度的改革、人類社會整個思維方法的更新是步驟統一的。現代社會民主意識覺醒,人的地位日益凸顯,“以人為本”是現代社會任何一個領域的共同發展潮流。

3.文本的未知結構。

以前文學作品強調清晰、明確的主旨,但是現在很多文學家越來越反對在作品中顯性地闡明意義,越是優秀的文學作品越有這樣的特點,用余秋雨的話來說,這類文學作品具有“未知結構”。你不能簡單地說這個主人公是好人或者壞人,你不能簡單地說這件事是好事或者壞事,你的感受是復雜的、多義的,甚至矛盾的。例如你讀海明威的《老人與?!罚阏f那老人,那漁民究竟是勝利者還是失敗者?他搏斗,把一條非常大的魚打回來了,然后大魚被其他的魚一口一口吃掉了,只拉回一個空骨架,他究竟是勝利者還是失敗者?就是這種沒有定論的“未知結構”使《老人與海》這部結構簡單的小說成為經典。

作為讀者的文本解讀,有相對的優與劣

作為“讀者”的文本解讀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但是有相對的優與劣。例如,作為一個讀者,在交流閱讀感受的時候(討論、看書),我們會發現:有的讀者,對主題意蘊的感悟非常敏感、豐富。同樣是讀《犟龜》,大多數人議論的是這只龜的倔強,反思的是這只龜的固執己見,但梅子涵卻讀出了這個道理:只要上路,就一定能遇到一場自己想看到的婚禮;同樣,讀比安基的《戴腳環的大雁》,大多數人呼吁要保護鳥類,要給大雁一個安全的生活環境,梅子涵卻認為:大雁的美是他的對手成就的,艱難、危險、苦難重重的野生環境,使大雁練就了強健的可以自由翱翔的翅膀和令人嘆服的警覺。

有的讀者,對細節的體驗非常細膩、到位。同樣是讀《一夜的工作》中這句話:“室內陳設極其簡單。一個不大的寫字臺,兩張小轉椅,一盞臺燈,如此而已。”王崧舟讀時,目光在字里行間,心卻浮想聯翩。他想到了這座房子原本的輝煌與華麗,他想到了原主人的奢侈與鋪張,他想到了總理置身其中的種種情景,他想到了作者看到此情此景時的心潮澎湃。有了這種體驗,才可能有后來課堂的精彩。

有的讀者,對表達形式的感受非常警覺、敏銳。同樣是讀《橋》,很多老師始終糾結于文中老支書的品質、精神,在課堂上感之悟之,歌之頌之;而有的老師,一開始就關注這篇文章的結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震撼人心,意味雋永,這是典型的小小說的結尾;有的老師,一開始就關注這篇文章的語言,單詞成句,單句成段,語句短促有力,節奏感強,與現場的氛圍相匹配,充分體現了“河北三駕馬車”之一的談歌的語言特色。關注點不同,課堂的著力點就完全不一樣了。

有的讀者,對于文章有極強的呼應、批判意識。同樣是讀《地震中的父與子》,他們內心會追問自己:假如我是那位父親,我會怎么做?同樣是讀《猴王出世》,他們會思考:如果有機會,我們選怎樣的“猴”當我們的“王”?同樣是讀《弟子規》,他們會討論:究竟哪些“規”適合現代社會?有的讀者就是注重文章與自身生活的關聯,善于從文章悟出適于自我的人生哲理和永恒意義。他們不會一味被動地接受文本,不愿意自己的頭腦成為別人思想的跑馬場,他們總是不斷問自己:這是真的嗎?這是善的嗎?這是美的嗎?

所以一個讀者,要多讀書,多思考,通過讀書去積累各個領域的知識,通過讀書去認識形形色色的人,通過讀書去欣賞五湖四海的風景,通過讀書去經歷與眾不同的人生,通過讀書去接觸豐富多元的觀點,通過讀書養成特有的語言敏感……只有這樣,你讀書時才可能“視接千里、思通萬載”,有感受,有發現,文本解讀的能力才會有所提高。

讀懂文章,有一些通用的方法

首先就是從語言入手,仔細推敲詞句,想想作者為什么用這個詞而不用那個詞,用這種說法而不用另一種說法。《賣火柴的小女孩》中寫道:“她的一雙小手幾乎凍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對她也是有好處的!她敢從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墻上擦燃了,來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嗎?她終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來了,冒出火焰來了!她把小手攏在火焰上。多么溫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簡直像一支小小的蠟燭!”這里的一個“敢”字就值得細細琢磨:小姑娘究竟是“敢”還是“不敢”?為什么她一整天都“不敢”抽出一根火柴來為自己暖和一下?為什么這時候居然“敢”了?再如“終于”,用在這里極有分量。抽一根火柴本是毫不費力的事,為什么那么艱難,要用上“終于”?還有,一根火柴熱量很少,光亮很小,安徒生怎么說“多么溫暖多么明亮的火焰”?通過這些文字的推敲,我們可以感受小女孩生活的痛苦以及內心的矛盾和掙扎。文學作品是語言的藝術,離開了語言,談不上文本細讀。

其次是還原生活。茅盾提出:“應當一邊讀,一邊回想他所經驗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邊讀,一邊到現實的生活中去看?!蔽膶W作品是生活的反映,如果我們把作品還原到現實生活中去思考,就會有比較深的感悟。《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描寫魯迅救治車夫有一段話:“他們把那個拉車的扶上車子,一個蹲著,一個半跪著,爸爸拿鑷子夾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給他洗干凈。他們又給他敷上藥,扎好繃帶。”不少老師教這一段都讓學生圈出表示動作的詞語,但圈出以后就不知道該做什么了。其實我們可以讓學生想一想:“我”的伯父和爸爸是什么人?那個拉車的是什么人?他們在舊社會的地位各是怎樣的?魯迅是大作家,“我”的爸爸周建人是生物學家,在舊社會都屬于“白領階層”,而拉車的是被稱為“引車賣漿之徒”的底層勞動人民。兩個大知識分子讓拉車的坐在車上,而自己則蹲著半跪著,這在舊社會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但此情此景不就是魯迅“俯首甘為孺子牛”精神的形象寫照嗎?

第三種方法是尋找“縫隙”,也就是尋找作品中自相矛盾不可解釋之處。這本是“新批評”倡導的方法,我們可以放大來用,不僅要發現作品自身的“矛盾”,也要發現作品跟生活、跟人之常情的“矛盾”。很多老師都讀過當代詩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而且往往把它當成一首對生活的贊美詩來欣賞。但細讀這首詩,會發現許多“縫隙”。比如,面朝大地才能看到春暖花開,而詩的標題卻是“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詩中說“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為什么不“從今天起”?我們常說“從明天起六點鐘起床”、“從明天起節約每一分錢”,這些都是具體可行的,但想“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行嗎?詩中把“你”和“我”分得很清,“愿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終成眷屬/愿你在塵世獲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那么“我”究竟想做什么?“我”將會到哪里去獲得幸福?……盡管字面上詩人在歌唱俗世的幸福,而暗示的卻是他心靈的痛苦。事實上,這首詩寫成的兩個月后,海子在山海關臥軌自殺。由此看來,《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不是一首熱愛生活的贊歌,而是海子告別世界的內心獨白。

第四是比較對照。有比較才能有鑒別。如果是改寫本,我們可以拿它與原作對照;如果作者有修改,可以把修改前后的文稿加以對照;我們還可以把作品跟其他作家的同類作品比較?!饵S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送元二使安西》盡管都是唐代作家的送別詩,但由于朋友去的地方不同,朋友此行的目的不同,兩首詩抒發的感情以及惜別之情表達的方式就不相同。

第五是“知人論世”。解讀文本也不必一味靠自己冥思苦想,查閱必要的資料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作品。作家生平介紹、寫作時代背景、作家的其他作品、作家創作意圖的闡述,以及前人對這部作品的評論,無一不是我們打開文本大門的鑰匙。王崧舟為了教好《長相思》,讀了整本《納蘭詞》,了解了納蘭性德的生平,閱讀了10000多字的鑒賞文字,然后寫下了1500字的文本細讀感受。按他自己的說法,“細讀,魔術般地將短短36個字的《長相思》化成了繁華如東流水的課程資源”,才有十足的底氣把經典名作演繹為精彩課堂。不過“知人論世”要注意兩點:一是參閱別人的意見最好在自己的解讀之后,避免先入為主;二是作品的藝術世界并不是作家自己生活的簡單再現,我們不能在作家和作品之間畫等號。

以《景陽岡》為例,看文本解讀

名篇之所以是名篇,肯定經歷了時間檢驗,布局、結構、文字無不處處精彩。我覺得,和教材里多數的其淡如水、其味如蠟的課文比,《景陽岡》的價值實在是高出很多,但教材僅僅將其安排成略讀課,一節匆匆而過,可惜了!這樣的課,上個三四節,探究點文學的妙處,完全有必要。

大多數老師上這節課,一般會先讓學生把課文分成幾個部分(喝酒、上岡、打虎、下岡,這種四分法為多),然后講喝酒體會武松的豪氣、上岡體會其倔強、打虎體會其智勇,基本就完了。這種教學,僅僅得精妙之皮毛。

《景陽岡》一文的解讀,我認為要抓兩個字:人、物。

先說“人”。小說,人是第一位的。人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是常用的塑造人的手段。這篇課文也不例外。

看武松的“語言”。有體現其豪邁的:“主人家,快拿酒來吃。”喝酒時一飲而盡:“這酒真有氣力!主人家,有飽肚的拿些來吃?!碑數昙一刂挥惺炫H鈺r武松說:“好的切二三斤來?!币灿斜憩F其固執的:“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你留我在家里歇,莫不是半夜三更來謀我財,害我性命,卻把大蟲嚇唬我?”還有表現其膽大的:“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樣。”還有“自言自語”,給自己壯膽的:“哪兒有什么大蟲!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更有表現其害怕的:“阿呀!”

看武松的“動作”。就說打虎那一段,施耐庵用了很多動詞,“掄”、“跳”、“劈”、“按”、“揪”,但幾乎所有人在分析武松反應快的時候,不是分析這個“掄”、“跳”、“劈”、“按”與“揪”,而是分析這個“閃”?!伴W”字背后,內容太多,從“閃”字中可以看出武松速度很快。本來大蟲速度就很快,武松每一閃都能閃過大蟲,可以看出武松反應也快,他知道自己硬拼的話是拼不過老虎的,所以他前面幾下先躲過老虎,后面再伺機進攻。閃的位置也是非常重要的,大蟲背后看人最難,所以他就躲到它后面,大蟲就得用很多力氣來從后面攻他。

看武松的“心理”。(1)“就有大蟲,我也不怕。”(2)“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保?)“我怕什么!”(4)“怕什么?!保?)“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處,都在寫不怕。我們走夜路時,會告訴自己,沒什么可怕的,沒什么可怕的,我不怕。但有這種經驗的人都知道,說不怕,尤其是重復說不怕的,實際是怕。所謂的不怕,都是給自己壯膽。武松這等英雄,也和我們一樣,學生如果感悟到這點,應該會會心一笑吧。

再說“物”。初學寫作的新手,往往只顧直接寫人,通篇都是人的話、人的動作、人的心理。讀多了這種,給人有點急赤白臉的感覺。高明的老手,就懂得多種技巧,比如多線并進、以景寓情、閑筆生味,等等。施耐庵不但是老手,更是高手、圣手。他在文中寫到了幾種“物”,精彩之處絲毫不弱于直接寫武松的言行心理。

比如哨棒。

課文中12次寫到哨棒:

(1)武松走進店里坐下,把哨棒靠在一邊。

(2)吃完了,提著哨棒就走。

(3)武松提了哨棒,大踏步走上景陽岡來。

(4)武松拖著哨棒走上岡來。

(5)把哨棒插在腰間。

(6)武松走了一程,酒力發作,熱起來了,一只手提著哨棒,一只手把胸膛敞開,踉踉蹌蹌,奔過亂樹林來。

(7)武松把哨棒靠在一邊,躺下來想睡一覺。

(8)從青石上翻身下來,把哨棒拿在手里,閃在青石旁邊。

(9)武松見大蟲翻身回來,就雙手掄起哨棒,使盡平生氣力,從半空劈下來。

(10)定睛一看,一棒劈不著大蟲,原來打急了,卻打在樹上,把那條哨棒折做兩截,只拿著一半在手里。

(11)武松把半截哨棒丟在一邊,兩只手就勢把大蟲頂花皮揪住,往下按去。

(12)武松放了手,去樹邊找那條打折的哨棒,只怕大蟲不死,用棒子又打了一回,眼看那大蟲氣兒都沒了,才丟開哨棒。

哨棒是干什么的?是古人行路防身用的棍棒。哨棒是為了驅狼的。過去,山東道上狼群極多,過往客商習慣帶一根哨棒。哨棒的一頭是空心的,可以吹,吹起來有點龍吟虎嘯的勁頭,狼群聽了,以為是什么猛獸來了,就會驚慌逃竄,附近的人聽到哨聲也會出來幫忙。這哨棒,就是武松的武器。也是他敢上岡的底氣和依仗。好比今天電影里英雄手持的AK47??芍^一棒在手,天下可走。

一般來說,文章重復出現的事物,都是作者的匠心安排,哨棒出現了12次,肯定有其意義所在。

這“哨棒”,給我們很豐富的信息,如前面幾處,武松坐臥行走哨棒都不離身,說明武松表面看起來很粗魯、不聽勸,固然是藝高人膽大,實則也可看出他是個外表狂放、內里謹慎的人。

這“哨棒”也給了我們很強烈的暗示,如從(1)到(9),寫了9次哨棒,我們下意識會認為老虎來了,哨棒該發揮威力了。果然,武松和老虎的正面戰,上來用的就是哨棒——可惜,太緊張了,哨棒沒打著老虎,打樹上,折了。當然,也正因為折了,武松無奈之下只好靠肉搏,赤手空拳而勝猛虎,成就了武松之名。否則,論殺虎數量,李逵殺了四只,豈不應該更精彩?事實是,李逵為母報仇,用斧子砍殺,和武松的沒有做好打虎準備、倉促上陣、赤手空拳比,顯然精彩指數低了不是一點。

這“哨棒”也讓我們再次看到了一個常人化的武松。如第(12)處,明明老虎已經死了,他又用哨棒打了一回,可見武松心有余悸、不敢相信自己。這和我們常人一樣的舉動、心理,讓我們覺得英雄不是臉譜化的,而是有血有肉的,有優點有缺點,有我們不及之處也有同我們一樣之處。這在傳統文學中,是比較少見的。

此可謂,一根哨棒,精彩紛呈。

一篇文章,讀出感覺了,就有上的興趣

上課的時候,有了自信,就敢面對學生的問題,就敢和學生對話。

一篇文章讀出感覺了,上課就有思路。在《景陽岡》里,作者精心安排的“物”還有“榜文”和“酒”,各有各的妙用。我上《景陽岡》時,設計的思路完全來自我自己的解讀,看了下面這個課例,相信你們就能清晰地感受到我的“文本解讀”。

一個重要人物

T:這個單元的課文我都很喜歡,比如《將相和》,比如《草船借箭》,今天這個《景陽岡》我也非常喜歡。這篇文章選自四大名著之一,大聲說——

S:《水滸傳》。

T:來,跟我一起寫,有的同學會遺漏這個書名號(師生板書:《水滸傳》)。這本書講的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108將揭竿起義的這樣一個故事,這本書的作者考試是要考的,跟我一起寫——

S:施耐庵。

T:(師板書:施耐庵)你要知道這水滸傳有108將,你知道的有——

S:豹子頭——林沖。

S:武松。

T:武松,他的外號是什么呢?

S:行者。

T:非常好,行者武松。

S:智多星吳用。

S:黑旋風李逵。

S:及時雨宋江。

……

T:還有許多許多,對不對?但是在70回本的水滸傳里邊,施耐庵把最多的篇幅、最多的文字給了——武松。(板書:武松)給了行者武松。這篇文章,編者給它加了個題目——“景陽岡”。如果這個題目讓你來寫,我估計你會寫——

S:“武松打虎”。

T:是啊,大家喜歡看“武松打虎”,但是我們不能只看打虎,我們還要關注武松,我們要透過這場打虎,去思考武松這個人。武松到底是個怎樣的人?我們今天來思考這個問題,行不行?

S:行。

十八碗酒和三處榜文

T:(板書:人)這篇文章是一篇白話文,有幾個字比較難讀,來,我們一起來看看。(略)

T:再看這個字,誰會念?你總會念吧——(課件:篩)

S:shai。

T:這個字在這篇文章里反復出現,為什么?因為這個店家反復地為武松篩酒,“篩”就是“倒”的意思,就是“斟”的意思,斟酒倒酒,那么他前前后后給武松篩了幾碗酒呢?我們來數,請個同學來讀這句話——(課件:店家拿了三只碗、一雙筷子、一盤熟菜,放在武松面前,滿滿篩了一碗酒。)

S:(讀)

T:讀得好,滿滿篩了一碗酒。幾碗了?

S:一碗。

T:繼續讀。(課件:店家切了二斤熟牛肉,裝了一大盤子,拿來放在武松面前,再篩一碗酒。)

S:(讀)

T:幾碗了?

S:兩碗。

T:繼續。(課件:店家又篩了一碗。)

S:(讀)

T:幾碗了?

S:三碗了。

T:再往下讀。(課件:店家見武松全然不動,又篩三碗。)

S:(讀)

T:幾碗了?

S:六碗。

T:武松的酒量夠好的,再往下讀。(課件:店家被他發話不過,一連又篩了三碗。)

S:(讀)

T:幾碗了?

S:九碗。

T:再往下讀。(課件:店家又切了二斤熟牛肉,再篩了三碗酒。)

T:幾碗了?

S:十二碗了。

T:前面是一碗一碗地篩酒,現在是三碗三碗地篩酒。再往下讀。(課件:店家道:“這廝醉了,休惹他?!痹俸Y了六碗酒與武松吃了。)

S:(讀)

T:幾碗了?

S:十八碗。

T:這前前后后武松共喝了十八碗酒。限于篇幅,教材里這篇文章啊,縮短了。后來具體怎么篩酒的句子縮成這樣一句話——(課件:店家無奈,只好又給武松篩酒。武松前后共吃了十八碗。)

T:共吃了十八碗。我們可以從這句話中看出店家是不愿意的,你從哪個詞可以看出?

S:“無奈”。

T:還有呢?

S:“只好”。

T:這就奇怪了,按照道理一個是賣酒的,一個是買酒的。如果有客官要買酒那應該是高興?。∧堑昙覟槭裁葱牟桓是椴辉改??

S:他認為武松肯定要過景陽岡,他這個酒很會讓人醉的,他不想讓武松在路上被老虎吃了。

T:那店家良心真不錯!我說句閑話啊,這店家跟現在很多黑心商家比起來心地真好!現在很多黑心商家,賣過期的、變質的,甚至有毒的東西,對不對?你看這店家為他人考慮,為顧客考慮。來讀一讀。(課件:店家無奈,只好又給武松篩酒。武松前后共吃了十八碗。)

S:(讀)

T:他不斷地在阻攔,不斷地在勸說,是吧?好,再看一個詞。(課件:榜文)讀——

S:榜文。

T:“榜文”是什么意思呢?你們預習過的。

S:就是當時的一個命令。

T:不夠準確,我們五年級的人哦,預習要看文章下面的注釋。

S:舊時官府的告示。

T:這告示上大致寫了什么內容呢?你現在馬上翻開書,找到相關的話劃下來。

S:(畫線)

T:×××,請你來讀一下。

S:“近因景陽岡大蟲傷人,但有過往客商,可趁午間結伙過岡,請勿自誤?!?/p>

T:(課件:近因景陽岡大蟲傷人,但有過往客商,可趁午間結伙過岡,請勿自誤。)是不是這句?這告示上大概就寫了這樣的內容,我們一起來讀。

S:(讀)

T:“請勿自誤”是什么意思?

S:不要自己耽誤了自己。

T:武松如果仔細看,愿意讀,這一路上可以看到幾處這樣的告示?幾處?不忙著舉手!

S:有三處。

T:分別哪三處?

S:店家的門口有一處,還有大樹的樹干上有一處,還有廟門前有一處。

T:你說當時的政府,當時的縣衙也挺負責任的,他們沒有報紙沒有網絡,到處粘貼這個告示,就是為了讓大家小心。武松在酒店墻上就可以看到這樣的告示,讀——“近因景陽岡大蟲傷人,但有過往客商,可趁午間結伙過岡,請勿自誤。”

T:如果酒店墻上遺漏沒看到,走到大樹下,這樹干上也寫著這樣的字,讀——“近因景陽岡大蟲傷人,但有過往客商,可趁午間結伙過岡,請勿自誤?!?/p>

T:妙就妙在這路上還有一座山神廟,這山神廟中當然可以貼這樣的告示,前面沒看到沒關系,抬眼一看,讀——“近因景陽岡大蟲傷人,但有過往客商,可趁午間結伙過岡,請勿自誤?!?/p>

T:也就是說武松可以一次一次看到這樣的告示,對不對?奇怪了,店家阻攔了,告示提醒了,可是武松偏偏還要上這景陽岡,偏偏還要遇到這老虎。你說原因是在別人呢?還是在他?

S:他。

上岡的武松是個怎樣的人


(酒和榜文都沒有攔住武松)

T:那么好,我們就思考著第一個問題,這武松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別人都說這山中有虎,他偏向虎山行。請你默讀1到7自然段,帶著這個問題來讀,這個時候你可以拿起筆,可以劃,可以批注。有一個叫金圣嘆的人讀《水滸傳》,全都做了批注,恨不得他批注的字比這小說還要多。

S:(劃)

T:我們要概括地說,你覺得他是個怎樣的人?就從這些段落里面去找。有想法了嗎?你負責說。我負責記錄。大聲說。(適時板書)

S:倔強。

T:我會記住這個詞是你想的。

S:武松是個愛面子的人。

S:自以為是。

S:多疑。

T:不相信別人。

S:膽大。

T:大到可以包天。

S:我覺得武松是個豪爽的人。

S:暴躁。

S:我覺得武松是個要強的人。

S:爭強好勝。

S:防備心強。

T:我記錄了很多詞,這是你們閱讀時的感受。有的感受未必大家都體驗到了,要解釋一下。比方說多疑、自尊心強,誰來解釋?

S:第四段“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你留我在家里歇,莫不是半夜三更來謀我財,害我性命,卻把大蟲嚇唬我?”這句話就是說他懷疑店家留他在家里歇歇是不是半夜要害他性命。本來店家是一片好心,他反倒懷疑是要害他性命。

T:明明一番好意,武松卻懷疑了。從側面也可以反映出當時社會環境也好不到哪里去。

T:誰來解釋武松愛面子、要強?

S:文章第六段的最后說“武松想:‘轉身回酒店吧,一定會叫店家恥笑,算不得好漢,不能回去。'”武松如果是個不愛面子的人,肯定會回去,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他現在不回去,肯定覺得自己是個好漢,所以他是個很要面子的人。

T:你看武松面臨兩個選擇,一個是當好漢,一個是保住自己的性命。他竟然把好漢的名聲看得比性命還重要,你說這個要面子,你說這個要強啊,都一目了然。

T:你看啊,武松就是這樣一個人——倔強、愛面子、要強、多疑。如果他不是這樣的一個人,就不可能上岡,就不可能打虎。不相信?我們再來回顧一遍。

先自己讀讀店家的這番好心的解釋。(課件:店家道:“我家的酒雖然是村里的酒,可是比得上老酒的滋味。但凡客人來我店中,吃了三碗的,就醉了,過不得前面的山岡去。因此叫作‘三碗不過岡’。過往客人都知道,只吃三碗,就不再問?!?

S:(讀)

T:這店家其實夠耐心的吧,如果武松這個人不倔強,不愛面子,不暴躁,不自以為是,不多疑,文質彬彬,很有禮貌,你們說這武松該怎么來回答?

S:他就會先謝過店家,然后下岡去了。

T:可是武松什么反應呢?我們一起讀——(課件:武松從身邊拿出些銀子來,叫道:“別胡說!難道不付你錢!再篩三碗來!”)

T:因為武松是這樣一個人。

T:另外我建議你們讀原版,原版的對話更精彩,連臟話都有。編者就是怕我們看到臟話把原版改掉的,但是那臟話就反映出武松的性格,“怕甚個鳥啊”,誰來讀這句話?把這個感覺讀出來。

S:(讀,贏得掌聲)

T:有點意思,有點意思啊,好。我們再往下看,這店家是好人啊,他勸了半天,勸得仁至義盡了——(課件:店家道:“如今前面景陽岡上有只吊睛白額大蟲,天晚了出來傷人,已經傷了三二十條大漢性命。官府限期叫獵戶去捉。岡下路口都有榜文,教往來客人結伙成隊趁午間過岡,其余時候不許過岡。單身客人一定要結伴才能過岡。這時候天快晚了,你還過岡,豈不白白送了自家性命?不如就在我家歇了,等明日湊了三二十人,一齊好過岡。”)

T:如果武松不倔強,不愛面子,不暴躁,不自以為是,不多疑,不膽大,不那么逞強,你說這個武松,會是怎樣的一個反應?

S:武松可能會說:“多謝店家的好意,我心領了?!?/p>

T:“心領了”的意思就是放棄上岡。武松如果真的放棄上岡,會有后面這一出武松打虎嗎?武松真實的反應是——(課件:武松道:“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你留我在家里歇,莫不是半夜三更來謀我財,害我性命,卻把大蟲嚇唬我?”)

T:真是好心當作驢肝肺。好,再往下走,我們繼續讀。(課件:大約走了四五里路,來到岡下,看見一棵大樹,樹干上刮去了皮,一片白,上面寫著兩行字。武松抬頭看時,上面寫道:“近因景陽岡大蟲傷人,但有過往客商,可趁午間結伙過岡,請勿自誤?!?

T:看到這樣的告示,如果武松這個人不倔強,不愛面子,不暴躁,不自以為是,不多疑,文質彬彬,很有禮貌,他的反應是——

S:肯定回去了。

S: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啊。

S:回去最多讓人笑話,可總比丟了性命好啊。

T:可是武松不是這樣的人,武松真實的反應是——一起讀。(課件:武松看了,笑道:“這是店家的詭計,嚇唬那些膽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我怕什么!”)

T:再往下看,終于走到這廟門前了,讀。(課件:走到廟前,看見廟門上貼著一張榜文,上面蓋著官府的印信。)

T:如果前面說沒有印信,只有樹上寫著那么兩行字,對不對?這里可有這么貨真價實的印信,這印信是什么?

S:官府的印章。

T:是啊,如果武松這個人不倔強,不愛面子,不暴躁,不自以為是,不多疑,文質彬彬,很有禮貌,看到蓋有官府印章的榜文,他的反應是——

S:回去。

S:不應該走著回去,應該跑著回去。

S:別死要面子了,走為上策。

T:好,我想我們大部分人都這樣的反應,可是這武松呢?讀。(課件:武松想:“轉身回酒店吧,一定會叫店家恥笑,算不得好漢,不能回去。”)

T:你看武松就是這樣的人。有一點點的倔強,有一點點的要強,有一點點的自以為是,脾氣有一點點的暴躁,有一點點的防備心,膽子特別大。因為他是這樣的人,所以他上了岡,打了虎。

武松的“過人之處”


T:歷史上打虎的英雄多得是,但是我們最喜歡看的就是武松打虎。

S:我覺得我們喜歡看武松打虎就是因為他赤手空拳跟老虎打。

T:一般的人做得到嗎?你做得到嗎?(笑聲)都做不到,所以他肯定不是普通人。他有過人之處。(板書:過人之處)下面,輕聲地讀后面部分,注意要發出聲音了,因為那一部分不發出聲音就可惜了,然后邊讀邊想,他赤手空拳打死那老虎,他的過人之處是什么?

S:(讀課文5分鐘)

T:誰來說?

S:他的拳頭像鋼鐵一樣。

T:說得太具體,不夠概括。能總結出來嗎?

S:他的反應快。

T:反應快,好。(板書)身手非常敏捷。

S:力氣大。

T:還有嗎?

S:武功好。

T:武藝高強。

S:謹慎。

S:我發現他用腳踢和用拳打的時候,感覺他的拳和腳非同血肉之軀。

T:那就是他武藝高強,那就是他力氣大。

S:還有就是他的膽量很大,普通人看見老虎早就嚇得腿都軟了,哪里還有這般力氣。

S:我覺得武松非常聰明。

T:聰明加上勇氣,那就叫作智勇雙全了。

S:我覺得武松還有自知之明。

T:這些“詞語”是你們的概括,下面請你們到文章里找依據解釋。

T:比方說這“反應快”,很多人說這武松身手敏捷,反應快,就看一個字,你們說哪個字呢?

S:“閃”。

T:你看武松“閃”了幾次?

S:4次。

T:老虎一出來,武松——閃,老虎一撲,武松——閃,老虎一掀,武松——閃,老虎一剪,武松還是——閃。這武松是不是只會“閃”?。?笑聲)我們往下看,你把看到的武松的動詞圈出來。

S:(看,圈)

S:“掄”。

S:“跳”。

S:“劈”。

S:“按”。

S:“揪”。

T:這樣的詞還有。但是我們來分析哦,幾乎所有人分析武松反應快的時候,不是分析這個“掄”,不是分析這個“跳”,不是分析這個“劈”,不是分析這個“按”和“揪”,而是分析這個“閃”,他一閃再閃,從這個閃里邊可以看出什么呢?你們四人一小組討論。

S:(小組討論)

T:誰先說?

S:我們組討論出來的結果就是“閃”可以突出他的主動性,如果比較一下,“躲”和“閃”, “躲”就是比較被動的,比較害怕的,“閃”就是比較主動的。

T:好一個主動,盡管跟“躲”的意思有相近,但是“閃”字里邊可以看出他前面有防守,后面有進攻,太棒了。

S:我對他有補充,一般人見到老虎都是嚇得腿都軟了,而武松他就是一閃閃到它的后面,所以說他勇氣很大。

S:我們小組認為從“閃”字中可以看出武松速度很快,本來大蟲速度就很快,武松每一閃都能閃過大蟲,所以他速度真的很快。

S:武松見到老虎不是很慌張。老虎這么一吼,吼得整個山岡都動了,這一吼氣勢很大,通常人聽到這一吼之后,嚇都給嚇死了。

T:好,結果他還在閃,你不要小看這個閃哦,這個“閃”字里邊可以看出很多。

S:我有補充,我們可以看出武松速度很快,那肯定步子很大。武松是條好漢,步子這么大。說明他武藝確實高強。

S:我們組從“閃”字里看出他很謹慎,他知道自己光是硬拼的話是拼不過老虎的,所以他前面幾下先躲過老虎,后面再打。

T:所以從中可以看出武松在當時危急情況之下做出的選擇,先防后攻,對不對?太棒了。

S:老虎不是要撲上來嗎,武松知道老虎看不到后面,所以他跳也是有策略的。

S:他閃的位置也是非常重要的,大蟲背后看人最難,所以他就躲到它后面,大蟲就得用很多力氣來從后面攻他。

T:閃的位置好,還閃出技巧來了。看來對老虎的習性也比較了解。

S:他的視力好,因為當時天已經黑了,天黑的時候我們一般看不清什么東西,但是他可以看清老虎長什么樣。

T:好,“閃”字還可以看出視力好。哈哈哈哈。

S:他知道老虎的習性就是攻他三下,勁就泄了很多,這時再去打老虎,就比較容易一些。

T:這個“閃”字好不好?可以看出好多東西,對不對?可以看出武松聰明吧?可以看出武松謹慎吧?其實聰明和謹慎還可以從其他很多細節看得出,我們時間不多,我就開放一個名額。你還從其他地方看出他的聰明和謹慎嗎?

S:我從第十二段和第十三段看出他很謹慎,武松松了手來,去松樹邊尋那打折的哨棒,他怕大蟲沒死,就又用棒子打了一回,然后后面說武松打死那只大蟲之后,覺得周圍天很黑,他想如果再跳出一只大蟲的話怎么打得過?因為他力氣已經耗光了,所以他還是先下岡去了。(掌聲)

再“過人“終究還是人

T:各位,我們發現武松是不是有過人之處?

S:是。

T:他的力量過人吧?他的反應過人吧?他的智慧過人吧?他有這么多“過人之處”,可他終究還是個——人。是不是讓我們感覺到他是一個神了?

S:不是。

T:我剛才提到過金圣嘆,金圣嘆做的批注很有意思,他經常寫大段的話,但是在這一段批注里邊,他就這么簡單,出現了大量的“人”。(課件)他認為武松還是血肉之軀,終究還是一個人。所以下面請你靜下心來,就打虎這一段做批注,在哪些地方你也像金圣嘆一樣寫一個“人”字?從哪里你看出武松畢竟還是一個血肉之軀,畢竟還是一個平凡的人?

T:我們還是按順序來,有誰在第九段寫上這個“人”字嗎?

S:武松被那一驚,酒都作冷汗出了。說明他有點怕老虎。

S:酒都作冷汗出了。說明他還是一個平常的人。

T:這一段還有嗎?那一處沒發現的話,太可惜了。

S:武松見了,叫聲“阿呀”,說明武松嚇了一跳。

T:哎呀,那一聲“阿呀”太絕妙了。那個金圣嘆就在旁邊寫了一個字“妙”來,我們“阿呀”一下。

T:武松見了叫了一聲——阿呀。

S:我在這里寫了個“人”字。武松使盡平生氣力舉棒就打,結果打到了樹上,棒都斷了,我覺得這棒斷得太好了,這讓人覺得武松緊張,讓人感覺很真實。

S:我是看到第十一段最后一句,老虎一點也不能動彈了,只剩下口里喘氣,也就是說能把老虎打得那么慘的武松,自己肯定也很累。

S:我也是在第十一段寫了個“人”字,武松把只腳望大蟲面門上、眼睛里只顧亂踢,這個“亂”字說明他連看都不敢看了。

T:好一個“亂”字啊!再往下看還有嗎?

S:我還是在第十一段上寫了個“人”字,武松把左手緊緊地揪住頂花皮,說明他還是很怕老虎的,怕它又站起來,說明他心里還是留著點防備的。

S:武松心里想道:“我就地拖得這死大蟲下岡子去?!薄脱蠢镫p手來提時,那里提得動。原來使盡了氣力,手腳都酥軟了。這里讓我覺得武松畢竟是血肉之軀,前面是在恐懼中憋著一股勁,等這股勁泄了,整個人就快軟癱了。

S:我在最后一段寫了個“人”字,最后兩段,武松找那條打折的哨棒,武松要去找,說明前面確實嚇得不輕,帽子也不見了,哨棒也找不到了,說明在這過程當中武松一直是慌張的。

T:從這么多細節里可以看出,他也只是普通的一個人。那作者這樣寫,你覺得好嗎?武松可是個大英雄啊。

S:這樣反而讓人覺得武松這個人真實。

S:現在很多電視里的英雄是打不死的。我們覺得這些電視很爛。

T:同學們,我喜歡你們,和你們上課很開心。武松這個人,最終打死了老虎,一舉成名,戴紅花騎大馬,成為一個英雄。

T:故事再往后發展,他一直在打“老虎”,你知道他在打什么嗎?

S:打貪官。

T:打什么?

S:打兇手。

T:打什么?

S:打那昏庸的朝廷。

T:對,那些“虎”可比這只老虎難打多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春县| 临高县| 吉水县| 广水市| 抚松县| 韩城市| 米易县| 高淳县| 泸西县| 崇阳县| 博客| 桐庐县| 门头沟区| 河池市| 呼图壁县| 特克斯县| 儋州市| 化州市| 永泰县| 来安县| 砀山县| 巴林左旗| 天祝| 龙南县| 岚皋县| 江达县| 甘南县| 岐山县| 临夏县| 乐昌市| 卓资县| 彭州市| 平潭县| 赤壁市| 赫章县| 德令哈市| 米易县| 呼图壁县| 左云县| 濉溪县| 伊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