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瞧!這樣的語文有意思
- 蔣軍晶
- 707字
- 2020-02-21 18:01:31
記住,知識并不是最重要的
蘇聯的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在20世紀初就有一個“石破天驚”的教育觀點:在學校里往往只發現記憶力:讀課文,講述、背誦。克魯普斯卡婭說出了一個秘密,我們的課堂是知識取向的課堂,我們太迷戀知識了,甚至只教知識。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紙筆測試有它天然的弊端,它只能以測可記憶的“知識”為主。
高密度的測試,以及對測試結果的甄別、選拔功能的無限放大,決定了“考什么”老師就“教什么”。
我們的語文試卷,一般的出題方向是這樣的:
一、抄寫
二、看拼音寫詞語
三、辨析字音、詞語感情色彩、詞語意思(選擇題、填空題)
四、句子練習
五、按課文內容填空
六、閱讀理解
七、作文
有一線經驗的老師,一眼就可以看出,前五類題,都是跟“記憶”有關的。
即使第六、第七類題,因為出題不當,例如考課內閱讀、課內作文,有的老師就把這種“能力題”轉化為“記憶題”,反復讓學生背誦課內問答題的答案,背課內作文的優秀例文。
因為考試考的是“識記”類的題目,所以,很多老師教的就是“識記”類的內容。如下圖,平時語文教學所涉及的基本是左邊的內容。右邊的內容,因為不會考,或者說很難檢測,就很少教,甚至不教。

因此,無論我們教材里的文章是什么文體,我們的教學一般就是以下幾項教學內容:
一、找出這篇課文的生字詞、多音字
二、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主要內容
三、概括中心思想
四、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五、練習:近義詞、反義詞;把字句、被字句;縮句……
所以,我們的教材都淪落為教“知識”的載體。
我覺得這樣教語文就太沒意思了,毫無“專業”可言。如果語文只教知識,社會上大部分人,包括家長,稍作“班級管理”的培訓,給他一本語文教參,都可以當語文老師。
知識并不是不重要,但也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