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教學的方向——多練習思考

最近有兩件事讓我陷入思考。

第一件事,有一次我上《麋鹿》這篇課文,我請學生暢談讀后的感受。一個又一個孩子表達了對清政府、對八國聯軍的憤怒,是他們讓麋鹿這種珍奇的動物客居他鄉,顛沛流離。突然,有一個孩子小心翼翼地對我說:“老師,好像并不是所有的外國人都是壞蛋。我很感謝英國烏邦寺動物園的園主,他那么喜愛麋鹿,對麋鹿精心照顧,而且后來大公無私地把麋鹿運往世界各國,如果沒有他,麋鹿可能真的銷聲匿跡了。”我心里抑制不住地溫暖起來,我分明看到了與主觀、狹隘截然相反的寬容、理性,那是一個偉大的民族所應該具有的品格。然后又有孩子對我說:“我也很矛盾,書中說有一個外國人撰文向全世界介紹麋鹿,導致麋鹿流浪到世界各國,麋鹿數量迅速下降。麋鹿數量雖然下降了,但這個物種畢竟還存在。我覺得如果沒有他的介紹,麋鹿可能真的會滅絕。”為什么沒有傳教士的介紹,麋鹿反而可能會滅絕呢?我一下子聯想到了我們這個民族近代以來所經歷的種種苦難,在這接連不斷的困難中,麋鹿是否能幸存下來還真是一個疑問。我雖然一下子不知道該如何回應,但是我感覺到孩子那種和直覺黏連在一起的思維的深刻,那是一種智慧。

第二件事,我暑期在北京的一次教學研討會上上課。因為正值假期,召集學生有些困難,最后來上課的只有26位學生。我之所以對學生數有如此準確的記憶,是因為當時聽課的張華教授(華東師范大學)非常認真地作了一個“另類”的統計:“同是26位這個班的學生,前面的女老師上課,總共有23人次發言,基本女生唱主角。同是這26位學生,蔣老師來上,總共有48人次發言,并且這48次的發言中,有27次是男生。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前面的課側重感受、體驗,多要求有感情地朗讀,而蔣老師的課有認知沖突,鼓勵學生表達觀點和對觀點進行解釋。”張華教授并沒有對講課進行褒貶,只作客觀描述,客觀描述中所表達的觀點是,很多孩子,尤其男孩子在語文課堂上有“思考”的需求,而這種需求似乎在強調識記、積累的語文教學氛圍中慢慢被我們忽略了。我們語文老師所舉例的名人,大多是文史哲領域的名人,而文史哲領域的杰出人物的特點往往是認真仔細,一絲不茍,寫字橫平豎直,讀文章逐字逐句。但是看《萬物簡史》和《別鬧了,費曼先生》,你就會發現那些科學頑童很多都愛動,膽子大,不規矩,在課堂里是經常被批評的,他們身上的一些好的品質往往被忽視:對知識、周遭的世界充滿好奇,敢于嘗試,不怕挫折。

這兩件事,讓我又回歸到起點思考,我們的教學是要人越來越聰明,要有自己的想法,要有自己的判斷力,歸根結底,要讓人學會思考。

閱讀教學,怎么才能提高“思考”的含量呢?我個人覺得最關鍵的因素是“問題”。人類一直是基于“問題”進行學習和思考的,如果我們不能示范性地提出能夠鼓勵孩子深入閱讀的問題,那我們的孩子永遠只會是表面的閱讀者。

當然,問題本身沒有好壞之分,但是從教學這個角度看,確實有一部分問題,能夠引出更強的思考動力,引發更強的追究企圖,導出更多疑問與探究動能。這一點認識的得出,我自己也是經歷了很長一個過程的。

那么,在教學中,我們要多提哪一類問題呢?

第一,要多提詮釋性問題。詮釋性問題是相對于事實性問題而言的,事實性問題是指那些比較容易能在書中找到定點答案的問題,就是那些問文章中人、事、時、地、物的問題:這篇文章出現了哪幾個人?這個人去了哪個地方?這個故事發生在什么時候?主人公穿了一件什么衣服?……這些問題本身沒有問題,但是如果你的課堂中、你的教學生涯中總是提這些問題,那就有問題了。相對于事實性問題,我們要嘗試多提一些詮釋性問題,就是要讓學生統整、分析、梳理文章中的內容,然后依托文章得出自己答案的問題。比方說支玉恒上《西門豹》,十五六年前,大家還在逐段逐句講解的時候,他就提了四個非常大氣的詮釋性問題:看了這篇文章你高興不高興?痛苦不痛苦?憤恨不憤恨?憂慮不憂慮?高興也好,憤恨也罷,你要理解,你要分析,你要有自己的意見,要說清楚理由,這四個問題容量很大,參與性很強,真棒。再如在《草船借箭》。這篇文章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是誰?(最爆笑、最窩囊、最偉大、最神秘、最可悲、最無情……);這篇文章中,最適合拍成電影的情節是哪一段?(戲劇張力最高點)

第二,相對于陳述性問題,要多提延伸性問題。陳述性問題可以直接在書中找到答案,多以why來開頭。另一類題目,是根據書中的內容而延伸出的題目,多以if來開頭。例如,你有沒有遭遇過和書里相同的情節?書中的人物最像你生活中的哪個熟悉的人?在你看來,書里哪些部分最貼近現實生活?這本書會讓你重新思考自己那段類似的經驗嗎?這類問題,經常用“假如”開頭,目的就是要增加書和學生(讀者)的生活關聯,目的就是要讓學生感受到書對于我們的生活是有影響和指導意義的。

第三,相對于認同性問題,要多提開放性問題。認同性問題是指那些指向一個標準、統一的答案的問題,或者直接給出答案要求為答案尋求解釋的問題。以童書《夏洛的網》為例,如你認為這本書好在哪里?你從哪些地方看出夏洛和威爾伯的友誼非常深?而開放性的問題注重學生從書中悟出自己的“哈姆雷特”,悟出適于自我的人生哲理和永恒意義,注重學生讀出自己的獨特的觀點。我搜集并仔細研讀了四年一次的PIRLS測試的幾套試題,發現每套試題中都有幾道題目是開放性的。例如:“你想去南極洲旅游嗎?請你利用‘南極洲簡介’和‘來自南極洲的信’的內容,說明你想去或不想去的理由。”面對這個問題,你可以回答“想去”,你也可以回答“不想去”,只要有所依據,理由充分。例如:“你會跟夏娜和她的朋友一起拯救幼小的善知鳥嗎?試利用文章的資料解釋。”你可以選擇拯救,也可以選擇放棄。例如上《地震中的父與子》時,我改了下結局。如果那位父親堅持留在廢墟中,挖掘了38小時之后,“嘭”一聲巨響,發生了爆炸,這位父親和他的兒子一起葬身其中,其他孩子也失去了生還的希望。這時你還會覺得這位父親是了不起的嗎?一位孩子說:這是一位偉大的父親,他努力過了,他實踐了自己的承諾。另一個孩子說:我看這位父親真的有點失去理智了,如果他不堅持挖的話,就不會有這么多人喪命。還有一個孩子接著說:在這樣的大災難面前,這位父親應該接受警察、消防隊長的建議,他們畢竟是專業救護人員,而且他們也一直沒有停止援救。又有一個孩子說:我覺得這位父親有點自私,如果他有什么意外,那么他的妻子就成了寡婦,她已經失去了兒子,突然又失去了丈夫,會受不了的。上課時,我就有一種想哭的沖動,課文圓滿的結局沒有觸動我,學生的話卻讓我的心一下子柔軟起來,并變得溫暖。

“問題”有了,緊接著的教學研究課題是老師該怎么引導討論。因為如果面對一個好的問題,教師卻不能營造一個坦率、自由、富有探索性的環境,學生不愿說、不想說、不敢說,那思考性的課堂還是沒有辦法形成,教學效果會大打折扣。

近來,我一直在細致地觀察、思考:怎樣的環境會讓學生有交流的欲望,愿意把自己的閱讀感受和大家分享,最終形成思辨的氛圍?教室的布置、課桌椅的擺放、討論團隊組合的方式肯定會起到作用,但是這一直不是我研究的興趣點,我固執地認為,我們老師身上這張嘴才是我們最可以利用、最有開發潛力的教學工具。因此,我就思考怎樣的教學語言可以營造起一個坦率、自由、安全的討論氛圍?思考的過程其實就是實踐的過程,曲曲折折,并不是一帆風順。

一直以來,我認為好的教學語言就應該是優美的、文雅的、詩意的、講究修辭的,總而言之是要經過修飾的語言;我一直以為好的教學語言就應該是特殊的、節奏感強的、富有表現力的、極具感染力的,甚至可以帶些夸張的結構化的語言。我是這樣認為的,也是這樣要求自己的。我相信學生在這樣的語言的示范、影響下,耳濡目染,表達會逐步規范,語言品質會逐步提高。但是慢慢地,我感到我以往所習慣的這套“過度結構化和修飾的教學語言”對思考性的課堂每每不適用。每當我像一個主持人一樣“拿腔拿調”地在課堂上說話時,對話總是受阻,幾乎沒有成功的討論。因為這樣的語言有時讓人感覺不坦率、不真誠、不自然,讓學生感覺有距離感,這種距離感讓學生失去了交流的欲望。我終于明白,就促進學生的交流欲望而言,過度修飾和結構化的語言,未必是好的教學語言,真誠和自然才是最重要的。

真誠、自然是基礎,而當思考性的課堂探索繼續深入后,我發現,好的教學語言還要給人一種安全感。英國兒童閱讀專家錢伯斯有一部著作《說來聽聽》,書名本身就吸引了我。說來聽聽……一聽就讓人感覺老師真的想知道學生們的想法;老師們想參與討論,而不是站在講臺上進行質詢。在這樣的探詢、邀請中,自然就有了發言的欲望。像這樣的語言示范,在這本書中還有許多。例如“你的意思是……”目的就在于引導讀者發掘自己的經驗,并且和別人分享。領會他的理念,這樣的表達方式可以衍生出多種變式,例如“我待會兒再告訴你,但是現在我想先聽聽你有什么看法”;例如“當然好啦,可是有一件事我老弄不懂,我倒是想問問看你是怎么想的”。我自己的實踐也證明,在一個接納與信任的環境中,孩子更樂意分享他們的想法,嘗試他們已經學到的事情。

坦率、安全、自由、充滿信任的討論氛圍,已經是一個非常理想的氛圍。如果要進一步改進,努力的方向是什么?還是回到我在北京上的那堂《“鳳辣子”初見林黛玉》的課,在48人次的發言中,有27次是男生。而且,這些發言不僅僅是朗讀或者有感情地朗讀,更多的是表達觀點和對觀點進行解釋。整堂課以一種理智的力量,幫助學生層層深入地提升對問題的思考,對語文的理解。為什么有這樣的效果?當時張華教授認為我在和學生交流的過程中富有“解釋智慧”,有時候重復一下學生的回答,有時候提煉一下學生的回答,有時候把學生想表達但沒表達清楚的想法替學生說出來,有時候梳理一下學生相同、相近、相似、類屬的想法,有時候調整一下討論的方向。于是,我也開始慢慢認同“解釋智慧”是老師專業素養中非常核心的要素,于是提高自己的“解釋智慧”成了自己自覺、明確的追求。因為小學生對于發表自己想法的能力還在發展中,對于聆聽別人看法還需要多磨煉,對于響應別人的看法還有待多練習,對于綜合與歸納小組的想法,要走的路還很遠。老師適時切中要害的點撥、引導可以讓學生更集中注意力、運思力在思考、討論的內容上。

促進思考的教學語言真的是一個很有意思、值得不斷深入的問題。下文表格左邊是我第一次上《魯濱孫漂流記》時的課堂實錄,剛開始我也自我感覺挺滿意,后來在趙鏡中老師的提示下,又上了一次。問題是同樣的問題,但是我有意增加了一些“思考性詞匯”,例如“比較”,這就是閱讀方法的具體指導;例如“發現”,這是提醒學生要說以前沒有過的原創性的觀點;例如“證明”,這是提醒學生要回到文本中找出相關的線索和依據;例如“角度”,這是暗示學生既然有這個角度,就有另外的角度;例如“感覺”,這是提醒學生,即使模模糊糊的想法也可以大膽說出來,不需要太精確,不需要太嚴謹。

所以一段時間里,我開始搜集與“思考力”相關的詞匯:推理、感覺、理解、質疑、相信、反思、下結論、決定、辨明、確定、展示、批判、啟發、考慮、依據、觀察、查找、想象、猜測、直覺、判斷、選擇、解釋、意見、預測、觀點、想法、贊成、反對、假設、回顧、原因、關注、比較、聯想、發現、體會、感悟、估計、分析……

在教學語言里,我明顯地有意識地增加了跟“思考”有關的詞匯。一次兩次這樣的討論或許不能根本性地改變什么,但是,一年呢?十年呢?經年累月,我堅信這樣是可以提高討論的質量的,是可以提升學生的思考力的。

《魯濱孫漂流記》閱讀教學片斷一

師:請大家再讀一讀這一張“好處壞處對照表”,待會兒說說你的想法。

生:我想魯濱孫把好處和壞處對照起來看,是為了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師:那“聊以自慰”是什么意思呢?魯濱孫是如何“聊以自慰”的,請你們說說自己的看法。

生:……

師:同學們,魯濱孫在荒島上堅持28年,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持著他?讀了“對照表”后,能再說說你的想法嗎?

生:我覺得魯濱孫的心態非常好。

生:我感覺魯濱孫在困難面前的態度很樂觀。

生:我覺得魯濱孫是一個知足安命的人。

師:你生活中一定也碰到過這樣那樣的困難,看到魯濱孫在困難面前如此“聊以自慰”,你有什么新的想法?

《魯濱孫漂流記》閱讀教學片斷二

師:同學們,請大家仔細閱讀“好處壞處對照表”,把左邊這一欄和右邊這一欄比較著看,待會兒結合這張“好處壞處對照表”,交流我們自己的發現。

生:我發現這張對照表左邊的內容和右邊的內容是一一對應的。

師:為什么你說它是一一對應的呢?你能舉例證明嗎?

生:我看到……,所以我覺得它是一一對應的。

師:哦,他從這個角度談了自己的看法,還有其他的發現嗎?

生:我覺得魯濱孫寫這張對照表,是為了安慰自己,幫助自己渡過難關。

師:你為什么有這樣的感覺?你能結合這張表解釋一下原因嗎?

生:……

師:今天我們像魯濱孫那樣孤身一人流落荒島的可能性很小,看了這張表格你又有什么啟發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章县| 南开区| 湖南省| 屏南县| 平阳县| 铜川市| 连南| 镇江市| 芦山县| 天祝| 连南| 专栏| 辽源市| 遂昌县| 惠东县| 南华县| 阜阳市| 安乡县| 松江区| 周宁县| 嘉义市| 郯城县| 青海省| 延川县| 富裕县| 桦南县| 石河子市| 广平县| 漠河县| 南乐县| 邵阳县| 蓝山县| 宜章县| 云和县| 营口市| 吉木萨尔县| 阿城市| 平阳县| 陈巴尔虎旗| 谢通门县| 山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