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維度思考法:職場問題解決篇
- (日)細谷功
- 243字
- 2019-04-22 18:07:31
基礎篇
首先,我們來確認一下自己有哪些思維定式吧。
【例題】
假設上司或客戶要求“調查無人機的相關事項并匯報上來”,請在1分鐘之內把你能想到的應該采取的措施盡可能多地列舉出來(目標:10項)。
例如:
● 在網上搜索查詢
● 向(公司里可能了解這方面情況的)別人請教
● 購買相關書籍
【解說】
大家都想到了哪些措施呢?
我們可以按照以下要點,確認自己的思維定式。
首先,請把你所列舉的措施分成兩大類:
一類是以“調查無人機”的指示為前提,思考具體用什么方式來實行的措施。例如:
● 在網上搜索美國引進無人機的案例
● 閱讀電子版的國外入門書
● 自己買一款便宜的無人機來試用
此外,還有另一類措施是對指示提出疑問,思考“為什么要調查無人機”,即確認這項指示本身的目的。例如:
● 向提出指示的人確認“調查結果的用途”
● 針對調查目的提出假設
估計大家列舉的大部分措施都屬于第一類,可能也有人列舉了屬于第二類“確認初始目的”的措施。
通過這個例題,大家可以了解到自己的思維方式是重視具體問題和實施方法的“How”型,還是重視目的的“Why”型。重視目的的“Why”型思維方式更接近本書所介紹的元思維。
元思維是指在面對問題時,不是立即開始著手解決,而是首先針對問題本身進行思考。如圖2-1所示,這意味著從更高的視點來看待問題。

圖2-1 看待問題的不同視點
總的來說,這兩種思維方式截然不同。一種在面對問題時不假思索地認為問題“就是這個樣子”而立即開始采取行動;另一種則先要思考“問題本身是否妥當”,然后再決定如何行動。
正如圖2-1所示,不具備元視點,就會完全沉浸于問題之中,錯誤地認為這就是整個世界。也就是說,在這種狀態下,完全無法洞察到“問題之外的”和“其他應該注意的”問題等。
尋找“上層目的”
接下來介紹怎樣才能上升到元視點。“元視點”的說法本身比較抽象,圖1-1中的“思考上層目的”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其具體示意圖如圖2-2所示。

圖2-2 思考上層目的,便可以發現其他方法
上升到元視點,思考上層目的,便可以發現解決問題的其他方法。圖2-3體現了這種模式。

圖2-3 “Why”與其他疑問詞的差異
圖2-3中,What表示對方提出的指示或問題。
以基礎問題(What)為中心,可以通過向上追溯上層目的的Why方向和向下的具體化方向兩種方式來思考應該采取的措施。
向下的疑問詞是5W1H分析法中除了Why和What之外的When、Who、Where、How以及How long(How much)等。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通過“Why”來追問上層目的,還可以引發出其他問題(What)。
關于Why與其他疑問詞的關系,后文還會詳細介紹,除了Why以外的其他疑問詞基本上都是為了解決“具體化”問題而提出的。這些疑問詞可以在“如何解決問題”方面為我們提供線索,但只有Why才有可能告訴我們“問題本身的問題”。
思考上層目的的兩個意義
一般來說,思考“上層目的”具有兩個方面的作用或效果。接下來就根據前文的“調查無人機的情況匯報上來”的例子進行探討。第一個作用正如前面介紹的,是探究真正的目的,如果發現還有其他應該解決的問題,就要“重新定義問題”。也就是說,可以發現新的問題。
此外,思考上層目的還有另一個作用。即使問題本身沒有問題,我們也可以通過思考上層目的,在如何解決問題方面獲得線索,例如應該優先解決哪個部分,應該向著哪個方向解決等。
就拿無人機的例子來說,根據不同的調查目的,我們應該重點調查的內容也會有所不同。例如應該調查技術問題,還是應該考慮其商業用途等。也就是說,思考上層目的還有助于我們掌握How(如何做)。
如果用涂色畫來比喻的話,思考上層目的的第一個作用是告訴我們“應該把顏色涂在哪里”,第二個作用則是告訴我們“怎樣才能把顏色涂得更漂亮”。

圖2-4 Why的目的1:發現真正的問題

圖2-5 Why的目的2: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如何“改變戰場”
這兩種作用的不同,也是“盡快妥善解決問題”與質疑初始問題是否妥當或者“重新定義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之間的不同。在解決問題之前,追溯到發現問題以及明確定義問題的“上游”,從而改變戰場,這是Why型思維作為元思維帶來的結果。
這也可以理解為“戰略”與“戰術”的不同。“戰略”指“元層面的戰斗”,考慮的是要在哪里作戰,如何將戰場轉移到自己擅長的領域等問題。而“戰術”考慮的則是如何在現有戰場上取得勝利。這種上游與下游的不同,和前文介紹的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關系是一致的。
Why從兩個角度 “超越時間”
Why(為什么)的用途非常廣泛。面向過去追問“為什么”,可以從“因果關系”的角度探索導致結果的原因;面向未來詢問“為什么”,則可以從“方法與目的的關系”出發,思考目前的方法所能實現的目的。也就是說,“Why”能夠超越時間的制約,將現在與過去、現在與將來連接起來。
這個特性是其他疑問詞所不具備的。
也就是說,只有Why能夠“超越時間”。前文介紹了Why的作用是“跨越界限”,從空間上將兩個場所連接起來,通過“面向過去的Why”和“面向未來的Why”,則可以上升到元視點,從時間上把兩個場所連接起來。也就是說,上升到元視點,就是從更高的層面在下層的事物之間建立關聯(如圖2-6所示)。

圖2-6 “面向過去的Why”和“面向未來的Why”

圖2-7 Why可以超越時間的束縛
只有Why可以表示“關系”
用一句話來概括前一節的內容,就是在被稱為“5W1H”的疑問詞中,只有Why能夠表示兩個事物之間的“關系”,其他疑問詞則都是為了準確探究事物屬性而使用的。
換句話說,其他疑問詞,特別是另外4個W(What、When、Where、Who)都可以用一個名詞回答,而對于Why則很難只用一個詞來回答。例如:
“這是什么?”(What?)……“狗”
“什么時候做?”(When?)……“明天”
“在哪里做?”(Where?)……“學校”
“誰來做?”(Who?)……“我”
與此相對的是:
“為什么?”(Why?)……“因為下雨了”
對“為什么”,無論如何簡短,都無法只用一個名詞來回答。即使是“因為是家人”這樣的短句,最少也必須由“因為是+名詞”構成。
這一點也體現了“為什么”的特殊性。
這是因為,如果將其他疑問詞比作“點”,那么就只有Why能形成“線”。我們上學時都曾經學過,點是0維的,線是1維的。也就是說,Why與其他疑問詞分屬于不同的維度。
正如Why作為疑問詞的這種特殊屬性所體現的,也可以說“元視點就是上升到另一個維度”。
只有Why可以反復使用
很多工廠等經常會要求在工作中“反復追問五次‘為什么’”。發生故障和問題時,如果想找到根本性的解決方案,而不是表面上的解決方法,就需要反復追問“為什么”。其他疑問詞無法做到這一點,只有“為什么”可以反復提問。
因為需要用“在哪”“誰”等疑問詞重復提問的,恐怕只有“沒聽清楚”,也就是重復相同問題的情況。只有“為什么”這個疑問詞可以多次使用,從而幫助我們上升到更高的維度(也就元視點)。
每次追問“為什么”,都會上升到一個新的元視點。這也是我說“為什么”是個特殊的詞語的原因。
Why型思維與What型思維
Why型思維可以通過各種形式幫助我們上升到元視點,形成新的創意,不過它也有缺點。反過來說,非元思維(不做更高層面的思考,也可稱為What型思維)無法上升到元視點,但它也有其優點。
本書接下來將會從各個角度論述Why型思維的優點,所以這里先簡單地總結一下Why型思維的缺點和What型思維的優點。
首先,Why型思維的人在接到指示后不會立即行動,而是先進行思考。從這點來說,“花費時間多”是它的第一個缺點。“思考”這個行為本身的特點決定了why型思維不可避免會存在這個問題。
Why型思維的第二個缺點是,追問“為什么”往往會讓對方感覺不舒服。特別是在與日本人交流時,不停追問“為什么”的做法很不受歡迎,所以也要注意提問的方式。相比之下,What型的人因為從來不會違背對方的意愿,往往更能給人留下好印象(例如運動部低年級學生只有對高年級學長言聽計從才會受到重用)。
以上是運用Why型思維時的“注意事項”,希望讀者們留意。